中國的節日

2020-12-13 中國政府網

    中國法定節日 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節(農曆清明當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節(農曆端午當日,放假一天);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一天);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曆中秋當日,放假一天);國慶節(10月1日,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 有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
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春節簡介 習俗  食俗  守歲
 少數民族春節  春節詩歌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燻床和炕,叫燻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現在的「龍鬚麵」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
2000多年歷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划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遊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 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中國傳統節日 

相關焦點

  • 國外節日在中國受到抵制,群眾:更喜歡中國的節日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都可以通過一個節日反映出來。全世界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節日。甚至有些節日已經傳承到了國外,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在中國、每到節假日時。同時也是人們外出旅遊最好的時間,不僅能夠體驗到當地的文化特色,還能夠釋放自己的精神壓力。
  • 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洋節日知道就行!
    節日起源:基督教節日活動:聖誕節禮,在中國更為商家節日活動。節日飲食:火雞等節日意義:紀念耶穌出生,更多人記得的是聖誕老人的奉獻精神。「洋節日」應該理性對待目前主要分為兩種觀點。觀點一:愛我中華抵制外來節日,認為外來節日應該抵制,因為他們的節日是在蠶食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觀點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思想、文化,過外來節日,因為「洋節日」更加洋氣。
  • 中國的孩子需要中國的節日
    我說:「中國鬼節是清明節」,說完我又覺得不對,接著說「清明節不是鬼節,是中國人祭拜先人的節日」孩子帶著哭腔說:「中國為什麼沒有鬼節?我要過鬼節」我訓斥道:「中國人過什麼鬼節……」 這些天一直在想這個事,外國的節日需要我們從幼兒園開始教育宣傳嗎?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胡鈺:找尋節日裡的中國
    本次發布會以「中國節日新文創」為主題,邀請清華大學校方領導代表、清華大學校友代表及關注、支持和參與文創產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出席,共同探討文創發展的新趨勢、新路徑。 論壇上,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胡鈺教授提出,中國節日蘊含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通過找到中國節日的文化基因並進行創意釋放,能讓中國節日擁有更大的人文能量。
  • 中國傳統節日英文 各種傳統節日的英語翻譯
    臨近年底,我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已經過完了,現在剩下幾個節氣,如小雪、大雪、冬至,以及國外的感恩節、平安夜、聖誕節。即將開始新一輪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呢?它們的英文名又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的傳統節日_中國國情_中國網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
  • 中國傳統節日背景資料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 西方三大節日,中國三大節日和回民三大節日是什麼?了解一下!
    感恩節是西方第二大節日,而感恩節的名字也是「節如其名」,確實是為了感恩而設立的節日,據說1620年英國的「五月花」號商船跨越大洋來到了美洲,但是當時處於冬天,穿上饑寒交迫的102名清教徒下了船之後只有等死。
  • 看日本傳統節日,簡直就是中國節日的複製版
    日本和中國一樣,一年中有很多個傳統節日,每個節日他們都有自己的慶祝方式。日本的節日分為兩種,一種是法定節假日,一種是民間節日。日本與中國在長達2000多年的交過程中,不僅學習了中國的風俗和飲食還把它們發展至今。
  • 洋節日在中國幼兒園生根發芽?萬聖節爭相模仿,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今天談論的這個問題似乎是老生常談,每年都談,但似乎討論的熱情也沒能阻擋洋節日在中國大地競相模仿,這不,萬聖節又來了,「幼兒園真的是逢洋節必過,就連國外的'鬼節'也不放過。小朋友們熱鬧一下就算了,還要家長陪著一起鬧騰。」合肥的一位家長抱怨道。
  • 五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嗎?還有哪些國家過這個節日
    中國的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傳下來許多寶貴的值得傳承的文化,其中傳統節日是最常提起的,深受人們的喜愛,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對於這些傳統節日,其實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放不放假?放假有沒有工資?高速免不免費?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知多少?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春節(農曆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舉辦
    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12月21日,「中國節日新文創」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中國節日新文創」——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現場據了解,本次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旨在打造全國性、開放型節日創意平臺,聯合社會各界共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發掘節日文化內涵,創新節日文化表達,攜手打造國內節日文化創意和傳播的頂級平臺,共同參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 南京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原標題:南京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12月21日18時2分,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發表時間:2015-06-24   來源:亳州文明網一方面,國人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關注傳統節日的意識越來越淡薄,每逢過節,我們關注的並非傳統節日文化,而是各種節日美食。似乎我們的節日總與吃相關聯: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傳統節日變成了美食節,過節變成了聚餐,吃了飯,節便算過完了。在不少地方,節日更多地充斥著商業炒作、旅遊開發、假日經濟的喧囂,傳統節日中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意境變得越來越淡了。
  • 祖先崇拜與中國傳統節日
    這種如宗教般的崇拜,在特定的日子,逐漸形成儀式,最後演化成節日。因此很多傳統節日都源自於祖先崇拜,相應地祭祀活動也是敬奉祖先。圖片來自網絡首先是除夕和春節,作為歲末年尾,在整個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男人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祖,人們尋找自己的祖墳,燒紙錢、上貢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吃飽飯,有錢花。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化對節日的看法來源於農業生產對節令的需求,在農業文明的孕育過程中,具有鮮明的農事節令特色的節日體系形成了。節日的產生與農曆的歲時密切相關。「節」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片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