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老北京風味的地方 不是天橋、前門、大柵欄竟然是這裡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地安門,俗稱後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北門,位於景山以北,鼓樓以南。北京城門有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地安門就是皇城四門之一,與它相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安門。

站在景山上北望北京的中軸線,近處是壽皇殿,中間是地安門,遠處是鼓樓。攝於1910年代。
站在鼓樓上南望中軸線,遠處是景山,中間是地安門,畫面右側是北海。攝於1920年代。
解放前的鼓樓外的護城河,遠處依稀可見安定門箭樓。從這張圖片可見當時北京市政疏於管理,滿目蕭索。
1954年,地安門還沒有拆。李晞攝

1951年舉家搬來北京的秋葉,就住在地安門內,走路去地安門只要五六分鐘。對於地安門,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地安門,北京的老百姓多稱之為「後門」,如今,這個詞當地名用也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了。

雖說,它也是皇家宮殿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因為不在前臉兒上,加上清末民國的年月裡國力衰落,斷了經常的維修,所以顯得格外破敗,琉璃瓦的屋頂上長著一叢叢的荒草;粗大的門柱,紅漆早已剝落,木紋如青筋裸露,和在它兩廊下棲身的乞丐一樣蓬頭垢面的。

地安門儘管破舊,但建築的體量很偉岸,因為頂子高大,走在門洞裡時,人聲,車聲都有回音,格外響亮。夏天,門洞裡穿堂風習習吹過,走過的行人頓時感到一陣清涼,而且是避雨的好去處。

冬天,門洞裡就不是什麼好地方了,北京的冬天老刮西北風,冷風吹過門洞,比外面要大好幾級。頂風走過門洞,躬身縮脖,好像是過道關卡。

地安門最美的時候是在雪天,下雪的時候,世界顯得寂靜無聲,連路過的行人車輛似乎都會斂聲屏氣。大雪撫平了屋頂的茅草,在灰暗的天幕襯託下勾勒出宮廷建築特有的,剛勁而又優雅的曲線,在氤氳的氣霧中,地安門的氣勢陡然顯現,平和、端莊,大氣、大度。

1954年,由於阻礙交通,地安門被拆除。秋葉每次回到地安門時,看見一片白地,心裡總覺得空了一塊。這種感覺大概只有經過、見過老北京的人,才會有體會。

地安門雁翅樓中國書店。

雁翅樓中國書店的店員正在整理書籍。孫戉攝
雁翅樓中國書店24小時不打烊,成了讀者的好去處。孫戉攝

1950年代,與地安門同時拆除的還有地安門內雁翅樓。北京皇城的雁翅樓,其實有四座,除了地安門內的雁翅樓,故宮午門東西也有兩座雁翅門。

雁翅樓始建於1420年,位於地安門十字路口南端東西兩側,這裡曾是「地安門內兩傍樓房,系內務府三旗辦公之所」,也是北京中軸線上的著名景觀。

1923年夏,故宮建福宮起火,大殿與殿內寶物灰飛煙滅。溥儀知道,這場大火是監守自盜的太監所放。當時宮中太監偷盜成風,人人都將宮裡的「稀罕玩意」往外搗鼓。

建福宮大火20天後,溥儀一聲令下:宮裡800名太監一律出宮。據溥佳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一書中回憶說:

若叫這數百名太監流落街頭,未免有礙北京的治安。經過商量議定由內務府籌措一筆遣散費,北京有家或有親朋投宿的,即可攜帶行李出宮;實在無處投奔的,暫時住在地安門雁翅樓內,待領到遣散費後,再各自回鄉。

2014年,地安門雁翅樓復建。隨後,這裡變成了中國書店24小時書店,成為京城愛書人又一處刷夜的好去處。

1961年,地安門商場售貨員馬洪詞 。李晞攝
1963年,地安門商場裡的顧客正在選購北京的搪瓷產品——洗臉盆。 李晞攝
1963年,地安門商場售貨員市先進工作者馬洪詞在教馬玉芳捆臉盆 。高宏攝
1964年,春節活動,西城區百貨管理處主任趙紹先、業務科長黃潤清在地安門商場廠甸售貨攤參加售貨。 李晞攝

對於「60後」來說,對地安門印象最深的當屬地標性建築——地安門百貨商場。

地安門商場始建於1952年,當時只是一個門面不足100平方米,店員僅十幾人的小店。1956年公私合營時,附近17戶私人商號並人,商店擴大後定名為「地安門百貨商場」。

1958年,商場與宏豐百貨店、源豐百貨店、永通誠布店、恆達布店合併後,營業面積有近千米,職工有170多人。主要經營服裝、鞋帽、日用百貨和兒童用品等。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商場職工艱苦奮鬥,決心把幾個小門店改建成大商場。歷經5年的努力,鼓樓前西側終於矗立起一座有一定規模的百貨營業大樓。

擴建後的地安門百貨商場,共有5層。營業面積達3800平方米,員工增加到560人。內設百貨、搪瓷、服裝、鞋帽、交電、鐘錶、紡織、家用電器等19大類貨品。當時有「南有天橋,北有地百」的說法。

1984年的地安門商場夜市。李晞攝

「新地百」改完後的效果圖。據悉,今年全新改造後的「新地百」將重張開業,將引入創意文化、閱讀空間、高端休閒業態、不再以百貨為主業。

地安門地區,還包括地安門外大街、鐘鼓樓和什剎海。這裡歷來就是老北京味最濃的區域。

地安門外大街舊時分為兩段。以後門橋為界,以此至鼓樓,明稱鼓樓下大街,因在鼓樓之下而得名。清光緒《順天府志》稱鼓樓大街。以南,清時稱地安門大街(從後門橋至景山后街)。民國初未變。後,以地安門為界,以北稱地安門大街,以南稱地安門內大街。新中國成立後稱地安門外大街。

城門開,順著皇城延伸出來的地安門大街,越過後門橋,可以望見霧靄中的鼓樓,街道兩旁,從元朝開始就是一個繁華的後市。

據1934年北平市商會編印的《北平市商會會員錄》記載,當時地安門至鼓樓一帶,正式參加各同業公會的商號共有137家,可謂百業匯集。有句老話,叫「東單西四鼓樓前」,說的是京城最繁華的地界, 「鼓樓前」就是其中之一。

地安門還有一個傳統,古玩店特別多。自打1924年溥儀被逐出宮,紫禁城裡的一批寶貝流落出來,出了神武門,直接匯聚在地安門一帶,由此帶動了古董買賣。一些專門製造贗品的高手也會集於此,其偽造的字畫,即為著名的「後門造」。林立的店鋪外,往往還擠著一堆支著布傘的小攤,賣什麼的都有。據從小住在地安門的張先得老人講,大街上有一條岔子胡同,平時「根本看不見胡同口」,全被小攤擠滿了。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地安門外大街修成六七米寬的碎石路(原為石板道,後損壞)。清宣統元年(1909年),北長街、景山東街、地安門內大街修成碎石路面。1912年,原皇城禁區開放,地安門內大街也包括在內,社會車輛由此開始通行。1936年地安門內大街和地安門外大街由工務局修建了瀝青路面。

1930年代的鐘鼓樓和後海。

19世紀末的鐘樓灣。
1954年,後海的夏日。
1961年,鼓樓草廠胡同二號的老大娘朱淑貞帶動周圍群眾講衛生 。

1962年,鼓樓大街。江定保攝

什剎海自古就是北京一塊人傑地靈的地方。什剎海沿岸開滿了酒吧,一度喧囂、吵鬧、煙火氣極重,入夜以後更是燈紅酒綠。老北京人一般都繞著走。不過,最近什剎海消停多了,沿岸許多酒吧、餐館都關張了,違建也拆了。不知道曾經那個閒適、風雅的什剎海還能不能回來。

從小住在什剎海的朱家溍先生,曾經有這樣一段生動的回憶:

從白米斜街西口北行,漫步到什剎海南岸,想一面走著一面「尋夢」。迎面先看見鼓樓鐘樓,波光倒影,依舊是當年的景致。

記得當時每天晚上聽見鼓樓打鼓由慢而快的三通,據說是一百零八。但我沒數過,只覺得有點像《擊鼓罵曹》的「漁陽三撾」。打過鼓,停一會兒,又撞鐘。夜裡十二點鐘又一次。早晨天亮以前又一次。早晚兩次我每天聽得見,覺得很好聽,又感覺很嚴肅,因為我常聽見這樣口氣的話:「別鬧了,該睡覺了,鼓樓都打鼓。」夜裡十二點鐘的鼓我很少聽見,偶然正趕上,好像有點可怕.什麼理由,說不出來。民國13年,優待清皇室條件修改,首先取消了第一條「大清皇帝尊號仍存不廢……」連帶著「鑾輿衛」當然就沒有了。因而鑾輿衛所派專司打鼓的旗鼓手也就失業了,從此北京的鐘鼓聲不再響了。

1974年,鐘樓灣居委會熱情舉辦青少年校外活動站。司馬小萌攝

1975年,地安門郵局女郵遞員王玉如在為居民送報刊 。
1977年,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副食商場職工在黨支部領導下,認真做好春節供應工作。這是春節售貨大棚一角。 胡敦志攝
1980年,在地安門商場地下營業室裡,顧客們正在選購應時商品。 李晞攝
1981年,已經顯得比較簡陋的後海兒童遊樂設施。呂堅攝
1983年,春節鼓樓花燈會。 胡敦志攝
1983年,春節鼓樓花燈會剪影,千盞彩燈喜迎春。 胡敦志攝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資料來源 | 《什剎海的老字號和特色店》《平安大街》《北京四九城裡的風流歲月》

原創新媒體製作人員:黃加佳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編輯:TF003

相關焦點

  • 北京前門大柵欄的非遺展覽:老北京手工藝品毛猴是用四種中藥製成
    2018年6月中旬,北京前門大街西側的大柵欄地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其中老北京的傳統工藝品毛猴,成為非遺展覽中的一部分。大柵欄非遺展覽是一個增長知識的地方,也是對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的機會。毛猴是老北京的傳統手工藝品,經過本次前門大街西側的大柵欄地區的非遺展覽,遊客可以得知毛猴原本用四種中藥製成,目前有一種替代品。北京前門大街西側的大柵欄非遺展覽中的毛猴如圖所示。
  • 前門與大柵欄正對著的美食一條街,北京值得遊覽的歷史街區之一
    鮮魚口胡同位於北京市前門地區。鮮魚口胡同在前門大街的東側,大柵欄在前門大街的西側,兩條街正對著。鮮魚口胡同的成名比大柵欄要早,但它的名氣卻沒有大柵欄大。去前門大街遊玩的遊客肯定會去大柵欄,但不一定去鮮魚口。但現在的鮮魚口一樣值得遊覽。
  •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
    很有意思的老北京小胡同,前門大柵欄嘈雜商業區裡一絲清靜元大都建城講究個格局方正,街道大都東西筆直,而大柵欄附近卻集中有幾條斜著的街道,如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李鐵拐斜街。原來金朝都城建在今天的虎坊橋附近,這使得南城一帶非常繁華鬧,人們喜歡來此地購物消費。
  • 沒穿過天橋「過街爛」,不能算地道的老北京
    當時外城的娛樂場所以現在的廣安大街一線為界:  廣安大街以北是上層人玩兒的地方像大柵欄、前門大街、鮮魚口等漸漸地有了名氣,還能封個「天橋八怪」噹噹~ 天橋八大怪說法不一,有的說是這幾個人,有的說是那幾個人,像大兵黃、大金牙、蹭油的等等,這些都是公認的。
  • 北京大柵欄:街區內的購物、餐飲、娛樂等店鋪鱗次櫛比
    北京大柵欄:街區內的購物、餐飲、娛樂等店鋪鱗次櫛比北京是一座迷人的城市,既有古典的魅力,又有時尚。小胡同、老茶館、新潮酒吧街、繁華商業區、無限現代元素與老北京的正宗京味相互交融,構築了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正統而高雅的生活方式。
  • 大柵欄史話:不是北京人念錯大shi欄是有原因的
    這一期,咱們就說說「大柵欄」地名兒的來龍去脈。「廊房四條」是前身既然,「大拾爛兒」不念「大柵欄」,到底跟「柵欄」有幾毛錢關係呢?這得從「大柵欄」的歷史說起。據明朝張竹坡《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明永樂年間,前門外修建廊房。當時前門外路西,有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和廊房四條,並沒有叫「大柵欄」的地兒。
  • 老北京天橋,江湖賣藝的聚集地,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出自天橋
    北京城門多,這以橋命名的地方也很多。什麼三元橋,亮馬橋,但最著名的就是這天橋了。天橋的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天橋是天子才能走的橋,所以叫天橋。二是,天橋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地,民間雜耍的大本營。天橋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南北方向,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
  • 北京前門竟然藏著一條商業街?名字還容易讀錯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還有條民國風貌的商業街藏在前門外的大街小巷中。這條商業街就是大柵欄商業街。不知道的人,可能會讀成「dazhalan」,知道的老北京都叫它「dashilanr」。讀起來,有著濃厚的北京口音。
  • 承載著老北京人記憶的百年商場大柵欄「勸業場 」如今是怎樣的?
    北京大柵欄是老北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大柵欄興起於元代,建立於明朝,從清朝開始繁榮昌盛至今。作為在北京南城長期生活和工作過的老北京人,對大柵欄有著特殊的感情,多少青春歲月曾在這裡流失。
  • 真正老北京民俗代表,南中軸線的生活百態,從八大胡同到天橋雜耍
    所以在今天北京的二環路上有好多地名都叫「XX豁子」。2、內外交匯(前門大街)因為正陽門被俗稱為「前門」,所以南端始於正陽門的這條大街被稱為「前門大街」。因為原來天子出城經過此路,所以又稱「天街」。前門大街其實是鼓樓大街的翻版復刻,對稱分布在紫禁城的南北兩側。
  • 就在天安門旁邊,有一條500多年的老街,許多人來過也不知道
    雖然這個名字看起來挺俗氣的,但是讀起來卻不是傳統讀法:大柵欄寫作「大柵欄」,讀作「Dàshílànr」,名字的讀法與古音留存相關,這也導致許多人來過這裡,但是當人們說起它的官方名字的時候,還是覺著自己沒來過。大柵欄所處的地段是北京城最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全長不足300米。
  • 沒了南城,北京就不是北京|南城|北京站|老北京|龍潭湖公園
    南城,最是那京華煙火,是又貧又垮塌的北京腔,是胡同館子的芝麻醬+涮羊肉,是前門大柵欄淘貨,天壇陶然亭遛彎兒,是《城南舊事》裡的小英子與冬陽駱駝隊,是大張偉、楊冪、馮唐掛嘴兒的「您別忙活了」……對北京人來說,南城是一個情感深重的稱謂,從口中吐出這個詞兒,會有一種霜晨月夕的滄桑感。——京味作家 肖復興南城,就是北京的底色。
  • 滷煮火燒:老北京的風味吃食「窮人美」豬肚豬肺豬腸子烹製成百姓...
    (王子瑞 攝)前門煤市街門框胡同的百年滷煮飯館,以地道的老北京滷煮火燒聞名。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
  • 「史話」清末民初,老北京飯店最出名的「八大樓」,七家是山東菜
    清末民初時的北京,出名的飯店就有「八大樓」、「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居」之多。大家注意到,這裡的名稱都帶個「八」字,為什麼呢?如去猜可能是因為受到清朝皇廷多喜歡「八」的影響吧,清朝的管理制度叫做八旗制度,軍隊叫做八旗軍,八旗軍的子弟叫做八旗子弟……老北京人特別喜歡用「八」這個數字,估計與此有關。下面說說這些帶「八」字的飯店吧。
  • 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並非8個人
    ,說「天橋把式——光說不練」,其實這句話有點兒偏頗,傳統的天橋民間藝術表演,真真假假俱有,甚至有許多藝人名噪天下,在歷史上留下了永恆的記憶。  北京的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正陽門外,相傳最早建於元代,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杆。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橋下為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鬚溝。在明清兩代,它是皇帝祭天壇、先農壇時必經之路,因而命名天橋。據清《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
  • 中國最大星巴克亮相大柵欄!二樓有茶,三樓有酒
    明天(29日),星巴克臻選北京坊旗艦店將在大柵欄正式開業,這是北京第三家星巴克旗艦店,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旗艦店。星巴克臻選北京坊旗艦店外景知事今天提前探訪這家位於前門北京坊的門店,總體感受是,這絕對是最具「北京味兒」的星巴克門店,店內設計、裝飾都充滿了北京元素。門店坐落於北京中軸線上繁華的北京坊商圈,毗鄰著名歷史文化街區大柵欄。
  • 從「天橋的把式」說說老北京天橋的歷史
    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句話是用來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可是「天橋的把式」真的光說不練嗎?這還得打天橋的歷史說起。本周的《走遍中國》將帶你一起探尋老北京「天橋」的故事......
  • 大柵欄的這些老字號讓人心動~
    這裡,就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傳統商業街區——大柵欄。雅致的青磚路面,古香古色的建築商鋪,熱鬧非凡的戲園茶社,五彩斑斕的手工藝品,構成了鮮活多姿的老北京風情。如今,大柵欄街區已經成為中外遊客來到北京旅遊的必到之處。
  • 知道北京有好玩的嗎?我用這2000字告訴你、北京有多好玩
    前門大街1 前門大街(用時1小時)說起前門大街,前門大街可是老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到了老北京誰不知道前門大街呢,前門大街的位置是在京中軸線上,位置可以說很好,北起前門,南邊一直到天橋的路口,可以說也不是一座不少的建築了,這800多米的大街上聚集了各種老字號,有東來順、同仁堂、全聚德,等等還有很多。
  • 京城百年老店,人氣爆棚,靠著老北京小吃燒麥火爆京城
    京城百年老店,人氣爆棚,靠著老北京小吃燒麥火爆京城都一處的由來相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大年夜,乾隆皇帝到郊區微服私訪,回宮途經前門大街大柵欄,肚中飢餓,此時所有飯店都已打烊,只有王記酒鋪仍掌燈營業中,乾隆便帶隨從進店用餐,因佳品味道不錯,讓乾隆極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