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老北京民俗代表,南中軸線的生活百態,從八大胡同到天橋雜耍

2021-01-07 翰林編修館

一條長安街,把中軸線分成南北兩段,北段展現的是皇家威嚴,帝國敕令;而南段則是另一番景象,是帝都外的百姓中軸。

南中軸主要建築,從北向南依次是中華門、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和永定門。(下圖請橫過手機看)

1、中華正陽(中華門、正陽門)

中華門是皇城第一門,也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明朝時稱為大明門,清朝時稱為大清門,民國時稱為中華門。

後來在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原址上加蓋了紀念堂。

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緊鄰今天的前門地鐵站。正陽門的圖案也出現在第一套人民幣之中。

此門為皇帝專用,皇帝每年出城兩次,分別是天壇祭天和先農壇祭祀。

當年,中山先生也是在正陽門,沿著中軸線進了京城,終結了千年的封建帝制。

正陽門是個甕城,可以屯兵。正陽門箭樓主要供弓兵防禦使用。

正陽門也是為數不多的,內城沒有被拆除的城門。

內城的城牆,曾是保衛明清皇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但隨著城市發展卻變成了阻礙經濟的緊箍咒。

民國以來,百姓為了方便,在城牆上隨意扒口子。所以在今天北京的二環路上有好多地名都叫「XX豁子」。

2、內外交匯(前門大街)

因為正陽門被俗稱為「前門」,所以南端始於正陽門的這條大街被稱為「前門大街」。

因為原來天子出城經過此路,所以又稱「天街」。

前門大街其實是鼓樓大街的翻版復刻,對稱分布在紫禁城的南北兩側。

原本北京最繁華的地方就是鼓樓大街,但兩個因素促使前門大街飛速發展:

一是滿清入關後,八旗子弟拎包入住內城,把原來的老百姓都趕到外城去了。前門大街是內外城的交匯處,內城的權貴們有消費享受的需求,外城的百姓們有做生意賺錢的需求,兩者在前門大街,達到完美平衡;

二是元代京杭大運河,在劉秉忠和郭守敬的規劃下,終點在積水潭。後來明清階段南移到了前門外東便門一帶,於是,整個前門地區飛速繁榮起來。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這些聞名海內外的百年老店,在前門基本都能找到鋪面。

大柵欄、廊房胡同、珠寶市、糧食店、打磨廠、鮮魚口等,聽這些地名就知道這裡有多繁華。鼎鼎大名的八大胡同也是在前門片區,這種地方的選址那都是最好的地段。

3、衣食江湖(天橋)

前面的前門大街,因為天子出城打此過,俗稱「天街」,這裡的天橋也是因為天子每年去天壇舉行祭天大典時,要經過此橋而得名。

如果說前門,鼓樓是達官們的天下,這裡便是老百姓的樂園。北京的民俗文化便是在此處發源發揚。

「撂地攤兒」是這裡的文化符號,原來這裡特別招人,所以棋茶館、戲曲樓、相聲館扎堆。馬連良這種角兒都在此登臺。

和「老炮兒」一起火的,還有中華電影院後面的炒肝兒和撞球、山澗口菜市場的吆喝和還價、福長街六條舊貨地攤兒、丹陛華後面的舊自行車街。

天橋的廟會要逛、國安的球要看、斜街的豆汁兒要喝。這裡的茶肆酒館、店面小攤,如同武林中的各大門派,撐起了南城百姓的衣食江湖。

4、永定天下(永定門)

永定門,中軸線的最南端,一座城門建了兩百年。

嘉靖帝為了抵禦外敵,興建外城,永定門便是外城的正門,可惜的是,外城僅修了這一面便停住了。要不北京城牆也是「環環相扣」。

乾隆時期,永定門又增設了箭樓,和前門的規格基本一樣。

但隨著北京城飛速發展,城樓成為阻礙交通的屏障,所以1957年時永定門被拆掉。

也許是天意,為了舉辦08年奧運會,決定完善中軸線,復建最南端的永定門自然提上議程。

而在復建動工前一年(2003年),人們在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現了1553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配石匾。

說來也巧,三臺山危險品倉庫要修建圍牆,正趕上拆除永定門,便拿來用了。所以這回復建的城磚,又把老城磚拿回來了。兜兜轉轉還是它!

如今的永定門也是第一座重建的城門。

如果把中軸線看成「中」字的一豎,北京城就是一個中套著一個中,從紫禁城到皇城,從內城到外城;交通也從二環一路發展到到六環。

中軸就像是北京文史政經的脈絡,串起了這個紫氣帝都的繁榮昌盛。

我們也用三期的篇幅,草草一瞥中軸古建的精彩。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天橋,江湖賣藝的聚集地,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出自天橋
    什麼三元橋,亮馬橋,但最著名的就是這天橋了。天橋的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天橋是天子才能走的橋,所以叫天橋。二是,天橋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地,民間雜耍的大本營。天橋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南北方向,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帝從正陽門出來,前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地。橋下就是很有名的龍鬚溝。真正的天橋在1934年就被拆除了,大家現在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
  • 遊學假期帶你了解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研學旅行在北京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化北京;另一部分是以天橋為代表的平民化北京。老年間到天橋逛的人,一是想買點日用百貨;順便看看各種民間雜耍;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
  • 《芝麻胡同》還原了老北京四合院點滴,地道京腔獲盛讚
    年代劇《芝麻胡同》昨晚登陸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雙臺聯播,愛奇藝、騰訊視頻同步上線。流暢的劇情、純正的京腔京韻和京味兒十足的民俗風物一下子抓住了觀眾,劇中老北京百姓有裡有面、有滋有味的百態人生讓人看得過癮,原汁原味還原了「胡同」、「四合院」的生活點滴。
  • 北京天橋「八大怪」
    在北京眾多的「橋」中,可能最讓北京人念念不忘、魂牽夢繞的,還得是天橋。天橋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鬚溝。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每年春冬祭祖,都要路過中軸線南部這座橋,因只有天子能走,故名天橋。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群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
  • 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八大民俗文化,您知道哪些?
    老北京民俗文化至為珍貴,既有歷史的,又有現實的價值。由於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它對全國的文化發展必然產生輻射性的影響,人們逐漸認識到,以皇城為背景形成的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不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能產生巨大的物質財富。
  • 老北京的天橋盛況,在這座地鐵站裡原景重現
    這一座消失匿跡的橋,曾承載了老北京截然相反的兩種文化:明清時,皇帝到天壇祭天時,必經天橋,天橋也因此得名;後來的天橋更有名,這裡雲集著各路藝人、小吃。但歷史變遷中,這兩大盛況均已不再。不過,這天橋盛況在年底開通的地鐵8號線天橋站裡將能「原景重現」。先來說說這一站地位置。地鐵8號線堪稱「地下中軸線」,自然也就穿越了天橋一帶。
  • 天橋八大怪:清代雜耍人在天橋底下是如何討生活的?
    野茶館則無定所,每逢夏季各類雜耍藝人、販夫走卒都會到店裡喝一碗粗茶,享受片刻的寧靜。天橋下雜耍第一撥「八大怪」出於現清末鹹豐、同治、光緒年間,指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八位藝人。窮不怕以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
  • 從「天橋的把式」說說老北京天橋的歷史
    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句話是用來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可是「天橋的把式」真的光說不練嗎?這還得打天橋的歷史說起。本周的《走遍中國》將帶你一起探尋老北京「天橋」的故事......
  • 首都天橋7條胡同打造老北京建築「活態博物館」
    「活態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 張驁)在西城區天橋街道東北部有7條緊鄰南中軸的胡同——校尉營胡同、九灣胡同、鷂兒胡同、留學路胡同、趙錐子胡同、儲子營胡同和鋪陳市胡同,名字就蘊含了滿滿的北京味。天橋街道昨天在該區域內開拆違建,隨後,這7條胡同將作為天橋文化探訪路徑,打造老北京建築「活態博物館」。  想要在大片平房區裡再現南中軸景觀風貌並非易事。一處處違建就像釘子,釘在天橋平房區的邊邊角角。昨天開拆的1800平方米樓頂違建就是其中之一。記者來到祿長街頭條2號速8酒店樓頂,看到加蓋層都是一間間酒店客房,多名施工人員正在拆除。
  • 你聽說過門頭溝「京西天橋」嗎?這裡曾和老北京天橋一樣熱鬧
    說起老北京天橋,北京人無人不知,可要說「京西天橋」,興許就沒多少人知道了。「京西天橋」在門頭溝區東辛房河南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以河南街為中心方圓幾裡地,不僅聚集居住著成千上萬走窯下井的煤礦工人及其家屬,而且匯聚著多家店鋪商號、行當買賣。
  • 皇城根下住的都是達官貴人,真正的平民百姓住在老北京的這裡……
    牌匾仍舊寫著「正陽橋」前門大街東側的鮮魚口,則是一條永不落幕的老字號美食街,是北京民俗市井商業的代表街巷。老北京有名的正明齋餑餑鋪、長春堂藥店、都一處、天成齋鞋店等眾多老字號店鋪雲集於此。天橋在外城中軸線上曾有一座漢白玉建造的天橋。之所以叫「天橋」,是因為這座橋是僅供舊時天子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時使用的。現如今橋址已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卻長久的保留了下來。
  • 中軸線的故事|北京四面鐘的前世今生
    清馨疏朗的小廣場是京城人娛樂、休閒、憩息的好去處成為南中軸線上一道亮麗的街邊風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座「絲米兒」鍾四面鐘的前世今生天橋「八大怪」當時,被老百姓俗稱為「大世界」的新世界遊藝場聚集了一大批京津地區有名、有絕活的各類藝人。
  • 胡同是怎麼來的,別跟我說是蒙古語,看看八大胡同就明白了
    胡同意指明確,就是街巷之間小而不規則的通道,有死胡同、活胡同之分。從學術上溯源就是城市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媒介,胡同,胡不通?可以從八大胡同是怎麼來的,一窺「胡同」的堂奧。八大胡同的名謂也不規則,位於老北京前門大街西側區域,是妓女、妓院集中地,此為繁華鬧市,又鬧中取靜,區域內有多條形狀各異東西向、南北向胡同,八大胡同涵義豐富,馳名海內外。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北京中軸線周圍是保存最完整的胡同和四合院,其中胡同學堂就位於後肖家胡同。它隱匿在繁華之下,隱匿在街頭巷尾。右側毗鄰國子監胡同,東側緊鄰安定門內大街,向東500多米就是雍和宮。千米外是煙花升起的簋街。推開院門,濃濃的京味兒撲面而來,映入眼帘的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標準照片:門前花房上有藤蔓,石桌石凳古樸典雅,翠綠的枝蔓爬上柵欄改造的葡萄架上,橘黃色的小凌風和紫藤花相伴,營造出天地相依,綠牆灰瓦,疏竹影的院落生活。中國傳統觀念中的美,在於韻,在於雅,在於一個雋永的留白。
  • 40平米胡同博物館裡的京城百年記憶
    在民俗學者眼中,這些瑣碎的民間生活物品延續了平民社會歷史記憶,填補了官方還原「城市記憶」的空白。但北京179家博物館裡,這家唯一的生活老物件陳列室榜上無名,少人問津。王金銘在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門口,陳列室已有11年歷史。
  • 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並非8個人
    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  民國初年,舊日的皇家風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天橋地區逐漸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 天橋印象博物館開業 再現民俗繁榮 創新京味文化
    5月18日,隨著天橋印象博物館的開業,以老北京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天橋地區,終於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天橋印象博物館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的市民廣場地下一層,全面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的歷史文脈的博物館,以後除周一閉館外,這裡每天9時至17時都對市民免費開放。
  • 最有老北京風味的地方 不是天橋、前門、大柵欄竟然是這裡
    對於地安門,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地安門,北京的老百姓多稱之為「後門」,如今,這個詞當地名用也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了。雖說,它也是皇家宮殿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因為不在前臉兒上,加上清末民國的年月裡國力衰落,斷了經常的維修,所以顯得格外破敗,琉璃瓦的屋頂上長著一叢叢的荒草;粗大的門柱,紅漆早已剝落,木紋如青筋裸露,和在它兩廊下棲身的乞丐一樣蓬頭垢面的。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 老北京11年攢了一間時光博物館 收藏2000多件老物件
    在民俗學者眼中,這些瑣碎的民間生活物品延續了平民社會歷史記憶,填補了官方還原「城市記憶」的空白。   但北京179家博物館裡,這家唯一的生活老物件陳列室榜上無名,少人問津。   「這是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快到下午5點了。眼看會議臨近結束,王金銘還沒等到發言的機會。他坐不住了,插話請求給他留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