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長安街,把中軸線分成南北兩段,北段展現的是皇家威嚴,帝國敕令;而南段則是另一番景象,是帝都外的百姓中軸。
南中軸主要建築,從北向南依次是中華門、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和永定門。(下圖請橫過手機看)
1、中華正陽(中華門、正陽門)
中華門是皇城第一門,也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明朝時稱為大明門,清朝時稱為大清門,民國時稱為中華門。
後來在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原址上加蓋了紀念堂。
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緊鄰今天的前門地鐵站。正陽門的圖案也出現在第一套人民幣之中。
此門為皇帝專用,皇帝每年出城兩次,分別是天壇祭天和先農壇祭祀。
當年,中山先生也是在正陽門,沿著中軸線進了京城,終結了千年的封建帝制。
正陽門是個甕城,可以屯兵。正陽門箭樓主要供弓兵防禦使用。
正陽門也是為數不多的,內城沒有被拆除的城門。
內城的城牆,曾是保衛明清皇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但隨著城市發展卻變成了阻礙經濟的緊箍咒。
民國以來,百姓為了方便,在城牆上隨意扒口子。所以在今天北京的二環路上有好多地名都叫「XX豁子」。
2、內外交匯(前門大街)
因為正陽門被俗稱為「前門」,所以南端始於正陽門的這條大街被稱為「前門大街」。
因為原來天子出城經過此路,所以又稱「天街」。
前門大街其實是鼓樓大街的翻版復刻,對稱分布在紫禁城的南北兩側。
原本北京最繁華的地方就是鼓樓大街,但兩個因素促使前門大街飛速發展:
一是滿清入關後,八旗子弟拎包入住內城,把原來的老百姓都趕到外城去了。前門大街是內外城的交匯處,內城的權貴們有消費享受的需求,外城的百姓們有做生意賺錢的需求,兩者在前門大街,達到完美平衡;
二是元代京杭大運河,在劉秉忠和郭守敬的規劃下,終點在積水潭。後來明清階段南移到了前門外東便門一帶,於是,整個前門地區飛速繁榮起來。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這些聞名海內外的百年老店,在前門基本都能找到鋪面。
大柵欄、廊房胡同、珠寶市、糧食店、打磨廠、鮮魚口等,聽這些地名就知道這裡有多繁華。鼎鼎大名的八大胡同也是在前門片區,這種地方的選址那都是最好的地段。
3、衣食江湖(天橋)
前面的前門大街,因為天子出城打此過,俗稱「天街」,這裡的天橋也是因為天子每年去天壇舉行祭天大典時,要經過此橋而得名。
如果說前門,鼓樓是達官們的天下,這裡便是老百姓的樂園。北京的民俗文化便是在此處發源發揚。
「撂地攤兒」是這裡的文化符號,原來這裡特別招人,所以棋茶館、戲曲樓、相聲館扎堆。馬連良這種角兒都在此登臺。
和「老炮兒」一起火的,還有中華電影院後面的炒肝兒和撞球、山澗口菜市場的吆喝和還價、福長街六條舊貨地攤兒、丹陛華後面的舊自行車街。
天橋的廟會要逛、國安的球要看、斜街的豆汁兒要喝。這裡的茶肆酒館、店面小攤,如同武林中的各大門派,撐起了南城百姓的衣食江湖。
4、永定天下(永定門)
永定門,中軸線的最南端,一座城門建了兩百年。
嘉靖帝為了抵禦外敵,興建外城,永定門便是外城的正門,可惜的是,外城僅修了這一面便停住了。要不北京城牆也是「環環相扣」。
乾隆時期,永定門又增設了箭樓,和前門的規格基本一樣。
但隨著北京城飛速發展,城樓成為阻礙交通的屏障,所以1957年時永定門被拆掉。
也許是天意,為了舉辦08年奧運會,決定完善中軸線,復建最南端的永定門自然提上議程。
而在復建動工前一年(2003年),人們在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現了1553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配石匾。
說來也巧,三臺山危險品倉庫要修建圍牆,正趕上拆除永定門,便拿來用了。所以這回復建的城磚,又把老城磚拿回來了。兜兜轉轉還是它!
如今的永定門也是第一座重建的城門。
如果把中軸線看成「中」字的一豎,北京城就是一個中套著一個中,從紫禁城到皇城,從內城到外城;交通也從二環一路發展到到六環。
中軸就像是北京文史政經的脈絡,串起了這個紫氣帝都的繁榮昌盛。
我們也用三期的篇幅,草草一瞥中軸古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