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八大怪:清代雜耍人在天橋底下是如何討生活的?

2021-01-07 花辰月夕102171

天橋有不少評書茶館,不少提籠架鳥等閒散階級人物到那喝清茶、聽評書。這些茶館屋內寬闊,大的有三百多書座,能來此說書的人,技藝要求高超。

也有一些清茶館,分樓上樓下兩層,環境清雅,常有買賣發達者來此喝茶,店裡白天賣清茶,夜裡則為客棧,是瓦木匠、拉車的老哥兒們盤踞之所。

野茶館則無定所,每逢夏季各類雜耍藝人、販夫走卒都會到店裡喝一碗粗茶,享受片刻的寧靜。

天橋下雜耍

天橋有燈市,每年上元節、元宵節,各家店鋪門口、街巷都掛滿了花燈,花燈形態各異,或紮成美人飛天圖,或做成靈巧可人的兔子、貓等形狀。

每逢燈市,天橋這裡遊人雲集,有些商販便會趁此機會販了花釵、胭脂等精巧的飾物來此兜賣。

清朝的天橋也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其項目繁多,包括拉弓、拉洋片、舉刀、滑稽戲、抖空竹、爬竿、硬氣功、崩鐵鏈……樣樣都有人玩兒得風生水起。

據聞,當時只是在這裡賣藝、學藝、傳藝的民間藝人就有三五百人,他們甚至不需要擺攤,就地畫一個白圈就確定了自己的演出場子。

說起天橋,就不得不說「天橋八大怪」,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異,在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橋下雜耍

第一撥「八大怪」出於現清末鹹豐、同治、光緒年間,指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八位藝人。

窮不怕以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隨身帶一副竹板,板上分別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滿腹文章窮不怕」,下聯「五車書史落地貧」,窮不怕的藝名即由此而得。他最大的特點是說書前,以白沙撒字。

醋溺膏以學禽鳥叫聲出名,卻是學唱山西俚語小調的民間藝人。《天橋雜詠》中有詩讚「醋溺膏」云:俚曲村歌興亦豪,鐺鐺韃韃韻嗷嘈。而今尚有人傳說,處妙高訛醋溺膏。草珠紗褂態婆娑,鼓板須敲又打鑼;五十年來誰繼起,人間冷落鳳陽歌。

天橋下雜耍

清朝京城人有一句歇後語「韓麻子叉腰——要錢。」就是為八大怪之一的韓麻子所創,此外還有敲著瓦盆唱小曲的盆禿子;專練盤槓子的田瘸子;扮怪搞笑的醜孫子;打馬口鐵壺的鼻嗡子以及愛砸石頭有真功夫的常傻子,他們作為在天橋討生活的賣藝人,因各種特點,被觀眾熟知,於是起了綽號,久之連真名都沒人知道了。

他們是畸形社會底層文化的創造者,但也是當時社會的受害者,他們刻意扮醜,嬉笑怒罵,所求的不過是一日溫飽,但即使是最低限度的需求,在當時也不一定能被滿足。

「八大怪」其實只是天橋三五百賣藝人的縮影,當時整個社會貧民的生活微觀。

天橋下也會有各類賣一些胭脂水粉、竹筐竹刀、成衣布料等的攤販,他們或推著獨輪車走走停停,或肩挑扁擔,手持響器走街串巷吆喝買賣。

他們生活在清朝政治權利中心的城市,卻過著最邊緣人的生活,當夜幕終於下垂時,他們才能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破舊的房子裡,不過片刻,便是鼾聲如雷。而第二日,在太陽尚未升起的時候,他們已經準備再次為生活奔命。

「種柳開渠已十年,舊聞應補帝京篇。天橋南望風埃小,春水溶溶到酒邊。」天橋可以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的賞景地,可以是天子一年幾次的祭祀必經地,但更是這些貧民掩藏在粗茶之後日復一日的生活。

天橋作為京城最市井的地方,有美景美食,又有各類消遣娛樂,難怪遊人不憶家。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相關焦點

  • 京味文化:天橋八大怪
    天橋「八大怪」當然產生於天橋。「怪」字在這被理解為「怪才」或「怪傑」。為什麼要用八字為名呢?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歷來有用數字來表示人、物、景的習慣。如:人物有「八仙」、「揚州八怪」、「唐宋八大家」;事物有「八旗」、「八大祥」;景物有「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
  • 第一代北京"天橋八大怪":相聲界祖師爺在裡頭
    天橋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鬚溝。此橋是皇上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橋,該橋自清末就開始改造並在民國時期被全部拆除。但「天橋」作為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在北京人眼裡,天橋還是「民間曲藝雜耍」的代名詞。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技藝精湛。
  • 天橋八大怪都是哪些奇人異士?天橋相聲家、雜技奇人的結局如何?
    說到北京天橋,可以說是舊中國民間藝人的「心中聖地」,號稱「酒旗戲鼓天橋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樣雜耍百樣吃食」。老人們說起當年的盛況,形容為五花八門,絕活雲集,人山人海、目不暇接。據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最大的願望是去天橋溜達一圈。
  • 北京天橋「八大怪」
    在北京眾多的「橋」中,可能最讓北京人念念不忘、魂牽夢繞的,還得是天橋。天橋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鬚溝。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每年春冬祭祖,都要路過中軸線南部這座橋,因只有天子能走,故名天橋。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群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
  • 老北京的「天橋八大怪」,這幾個民間藝人不可不知
    說起北京天橋,大伙兒都知道這是過去那些生活在底層的藝人耍把戲的地方,三教九流的集中地。他們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溫飽需要,只能在街上賣藝,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異,給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天橋,最有名氣的就屬「天橋八大怪」了。
  • 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並非8個人
    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並非8個人 2015-07-13 09:53:06來源:北京晨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天橋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而這一市場,又是面向平民大眾,集文化娛樂和商業服務為一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這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天橋藝人。到天橋逛的人,一方面是想買點日用百貨,另一方面是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可以看各種民間藝術。  舊時代,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畫鍋」。
  • 晚清天橋藝人:個個身懷絕技,謀生手段十分特殊
    想要清楚它的文化,就必須熟悉居住這裡的人。在過去的老北京,天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不同人對這裡的評價不同。讚揚的人認為這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鄙夷的覺得這就是個髒地,正經人家的姑娘都不該到這裡來。這種評價的差距,跟天橋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天橋的熱鬧,開始於明朝修建外城後,這裡有了人氣,開始熱鬧起來。清朝時候,分了級別,內城裡住的都是些王公貴族,外城都是些平民百姓。內外一分,差距就不同了。
  • 當年天橋八大怪有哪些奇人異士?
    比如五花,金菊指賣茶的女人,木棉指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指酒樓歌女,火棘花指玩雜耍的人,土牛花指挑夫。而八門,就是我們重點想要介紹的,民間的那些底層行業。舊中國的社會階層,一般是按照職業劃分的,按當時的價值觀排列是「士農工商」。而身處八門的「江湖人士」,身份就更貧賤了,被很多有地位的人瞧不起,跟三教九流裡的下九流基本相同。這些人既然不被主流接納,就有了自己「平民江湖」的職業體系。
  • 北京天橋八大怪,三代24人,個個身懷絕技
    隨著遊人的增加,這裡逐漸出現了為遊人服務的茶肆、酒樓、飯館等飲食攤點和為遊人助興的打拳、說書、唱曲的娛樂場子,這就是天橋市場的雛形。說起天橋,就不能不說天橋「八大怪」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異,在市民中留下深刻印象。天橋八大怪並非八個之數,文字記載下來的有20多人,按年代順序劃分,大體可分為三撥。
  • 從「天橋的把式」說說老北京天橋的歷史
    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句話是用來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可是「天橋的把式」真的光說不練嗎?這還得打天橋的歷史說起。本周的《走遍中國》將帶你一起探尋老北京「天橋」的故事......
  • 他是相聲祖師爺,被慈禧封為「天橋八大怪」之首,人稱「窮不怕」
    相聲第一怪曾有詩描寫當年天橋的熱鬧場景:「垂柳腰支全似女,斜陽顏色好於花。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此時「窮不怕」也就是朱紹文正在天橋表演,並被慈禧太后封為「天橋八大怪」之首。在相聲藝術的發展史上,這位「窮不怕」朱紹文可是一位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當年的相聲藝人曾尊稱他為「窮先生」,而後的相聲藝人又把他奉為相聲藝術的「開山祖」也就是相聲創始人。
  • 沒穿過天橋「過街爛」,不能算地道的老北京
    >以南是下層人的聚集地 天橋是個「雜巴兒地」,京味兒十足。漸漸地有了名氣,還能封個「天橋八怪」噹噹~ 天橋八大怪說法不一,有的說是這幾個人,有的說是那幾個人,像大兵黃、大金牙、蹭油的等等,這些都是公認的。
  • 老北京天橋,江湖賣藝的聚集地,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出自天橋
    什麼三元橋,亮馬橋,但最著名的就是這天橋了。天橋的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天橋是天子才能走的橋,所以叫天橋。二是,天橋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地,民間雜耍的大本營。天橋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南北方向,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帝從正陽門出來,前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地。橋下就是很有名的龍鬚溝。真正的天橋在1934年就被拆除了,大家現在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
  • 老家的天橋下,有你的童年嗎
    (圖片轉自「昭通街」)3天橋底下還有賣燒洋芋的,放在長得像大鐵鍋的火盆裡現燒現賣,大嬸們一小排地坐在火盆前,一邊聊天,一邊顧著火盆,她們繫著各種顏色的頭巾,當年最常見的四方頭巾,對角一折蓋在頭上再束於下巴處打個結,不僅遮灰擋土,也是天橋底下一道五彩斑斕的風景。
  • 天橋為何不見「橋」 消失的水心亭公園
    天橋又是藏汙納垢之處,到處是騙局陷阱,許多家長是不許孩子逛天橋的。有些文章主張恢復舊天橋,這也是絕無必要,更無可能的。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已失去了生存的條件,無法再複製、再重生。 橋在何處 天橋地區真的存在過一座「天橋」嗎?它建於何時?規模如何?現況怎樣?
  • 「怪橋」當道 過街天橋不能過街
    近日,一些「怪異」的過街天橋引起了市民熱切關注。這其中就有咱們望京的兩處「怪橋」。這些被稱為「怪橋」的過街天橋究竟怪在哪裡了?記者逐一進行了探訪。目擊1橋修好了卻不接地氣朝陽區曙光西路上有一座過街天橋,附近居民戲稱其為真正的「天橋」,是因為橋梁的兩頭沒有臺階,人是根本走不上去的。打開多個版本的電子地圖,在曙光西路上看不到這座過街天橋,但記者實地走訪,橋確實存在。
  • 北京地名|「戲」說天橋
    所以,這座天子過的橋就得名「天橋」。但是,真正把「天橋」揚名的並不是這座橋,而是它周圍的商業娛樂活動。這個活動中心應該是從清末開始慢慢形成的。首先,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清代滿族人住的是內城,漢族人住的是外城。
  • 老北京天橋往事,留下江湖藝人的五味人生
    掙到錢的壯勞力再從永定門返回城內,到今天天壇公園西門外、永定門內大街兩邊各種鋪面,買些生活日用品和糧食副食,然後找個搓澡堂子,洗掉這身煤渣子,再叫來「窮人樂」之類的廉價小吃填肚子,由此自發形成天橋這個民間集市。下火車的人從永定門進城,造成這一地帶交通擁堵,因此在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以天橋為總站,開設連通南北城的有軌電車。
  • 遊學假期帶你了解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研學旅行在北京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化北京;另一部分是以天橋為代表的平民化北京。老年間到天橋逛的人,一是想買點日用百貨;順便看看各種民間雜耍;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
  • 天橋底下賣舊衣,髒!
    廣州日報記者高鶴濤攝牛仔褲1元一件 街坊投訴有氣味廣州日報訊 (記者林靜)「市婦幼醫院旁天橋下,成為舊衣服買賣市場,已有一年時間」昨天,市民洪先生報料,不少人在那裡賣舊衣服,讓街道看起來髒亂。昨天近17時,記者在人民中路的市婦幼醫院旁邊看到,天橋下面有三四個賣舊衣服的人,他們在地上鋪上一張舊床單,將三輪車裡的一大堆舊衣服一件一件往地上分揀,完全不顧地上的汙水和垃圾。不時有人前來問價,想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