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八大怪」當然產生於天橋。「怪」字在這被理解為「怪才」或「怪傑」。為什麼要用八字為名呢?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歷來有用數字來表示人、物、景的習慣。如:人物有「八仙」、「揚州八怪」、「唐宋八大家」;事物有「八旗」、「八大祥」;景物有「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八」字是人們眼裡的吉祥數字。但真正細究起來,「八」字只是一個虛數,用來表示多。「天橋八大怪」也是如此,所謂「八大怪」只是數百名藝人中的幾個主要代表,並不儀限於「八」
(一)第一代八大怪
第一代「八大怪」約出現在清成豐、同治、光緒三朝。分別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此外,這一時期天橋著名的民間藝人還有河字額、隨緣樂、百鳥張、老萬為迷、罈子五等十幾位。他們的藝術形式包括說、拉、彈、唱、武術、雜技、寫字繪畫等,藝術風格與造詣只有雅俗之分,無高下而論。
1.窮不怕
窮不怕原名朱紹文,祖籍北京,漢軍旗,清末落鰓文人。他原為京劇丑角,演架子花臉,相傳武劇《十八拿》就出於他之手。其後來在天橋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門外氈子房。先是唱京劇花臉,因扮相和念、打有所創新而遭族妒,於是改行說相聲,起名「窮不怕」,表示自己雖窮但做人有骨氣。他不僅精通文墨,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頗有研究,每獻藝都用白沙子撒地成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翰墨翰林書」的對聯,邊撒邊講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招引觀眾看他表演。
2.醋溺膏
醋溺膏又名「處妙高」,姓張,以歌馬頭調及山西各樣小曲享譽京城,於清光緒間開始獻藝於天橋。除唱小曲外,他還善於說笑話,拿手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說的「口技」,其中學鳥叫更是他的絕活。
3.韓麻子
老天橋早期最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其相聲專以詼諧逗笑或學各種賣貨聲為主,非常生動有趣,諷刺也極為尖酸刻薄,有時還能掉文罵人。他的長相比較古怪,面紫多麻,將頭髮盤在前面額角間,手裡拿著一柄破扇。他要錢的方式也非常有趣,老北京流傳著一句歌后語:「韓麻子又腰要錢」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4.盆禿子
他最明顯的特徵是禿頂和走路時一拐一拐的,活像《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他的表演也與眾不同:一般都是手拿一個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打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響,用以敲出各種聲調,還隨口編唱曲詞。
5.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光緒年間在天橋雜耍場上專練盤槓子的民間老藝人,幼年練單槓時不慎從槓子上摔下來,一條腿致殘,故稱「田瘸子」。但他身殘志不殘仍在槓上練出一身硬功夫,有「攥杆睡」、「活棍飛」、「鷂子翻身」、「寒鴨浮水」等槓術。最拿手的功夫是用兩個指頭支撐,在槓子上拿大頂、倒立,很像武術名家的「二指禪功」,在當時的天橋演藝圈內堪稱一絕。
6.醜孫子
醜孫子姓孫,相貌醜陋,是清光緒年間著名的相聲藝人,以扮怪相為主。他最拿手的節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殯」,一個人模仿整個出殯的場面,表演得惟妙惟肖。先是在帳子裡模仿許多人的聲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勸、五姨太太說;然後,出了帳子,頭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拿哭喪棒,右手打著紙幡兒,摔著喪盆子,大聲哭爸爸。哭一聲,叫一聲冤,逗得觀眾棒腹大笑。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其所作《天橋雜詠》中曾經稱讚「醜孫子」道:「為謀生計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莫道國人多忌諱,也知除假使真錢。」
7.鼻嗡子
老北京人稱之為「打馬口鐵壺的」。表演時,他鼻孔裡插兩根竹管,能用鼻氣吹出曲調;腰裡掛一個洋鐵壺,用手拿一隻小棍敲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同時嘴裡和著竹管的曲調、鐵壺的拍節唱小曲。觀眾單單看到他表演時的忙乎勁就會大笑不止。
8.常傻子
常傻子以表演砸大鵝卵石為主。表演前,他弟弟先把兩塊石頭對碰幾下再遞給觀眾摸摸。常傻子則在一邊運氣,當石頭擱在凳子邊上時,他先看準地方,只聽得「啊」!「啊」兩聲,手掌劈下來,石頭隨著聲音被砸碎。他還有一個絕活是用手指把石頭戳碎。但表演完後,他即向觀眾推銷自己的「百補增力丸」,說此藥有神效,既能強筋壯骨又能治療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等內外傷,即使沒有病,吃了「百補增力丸」也會長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