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化:天橋八大怪

2021-01-07 伊姐講歷史

天橋「八大怪」當然產生於天橋。「怪」字在這被理解為「怪才」或「怪傑」。為什麼要用八字為名呢?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歷來有用數字來表示人、物、景的習慣。如:人物有「八仙」、「揚州八怪」、「唐宋八大家」;事物有「八旗」、「八大祥」;景物有「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八」字是人們眼裡的吉祥數字。但真正細究起來,「八」字只是一個虛數,用來表示多。「天橋八大怪」也是如此,所謂「八大怪」只是數百名藝人中的幾個主要代表,並不儀限於「八」

(一)第一代八大怪

第一代「八大怪」約出現在清成豐、同治、光緒三朝。分別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此外,這一時期天橋著名的民間藝人還有河字額、隨緣樂、百鳥張、老萬為迷、罈子五等十幾位。他們的藝術形式包括說、拉、彈、唱、武術、雜技、寫字繪畫等,藝術風格與造詣只有雅俗之分,無高下而論。

1.窮不怕

窮不怕原名朱紹文,祖籍北京,漢軍旗,清末落鰓文人。他原為京劇丑角,演架子花臉,相傳武劇《十八拿》就出於他之手。其後來在天橋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門外氈子房。先是唱京劇花臉,因扮相和念、打有所創新而遭族妒,於是改行說相聲,起名「窮不怕」,表示自己雖窮但做人有骨氣。他不僅精通文墨,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頗有研究,每獻藝都用白沙子撒地成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翰墨翰林書」的對聯,邊撒邊講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招引觀眾看他表演。

2.醋溺膏

醋溺膏又名「處妙高」,姓張,以歌馬頭調及山西各樣小曲享譽京城,於清光緒間開始獻藝於天橋。除唱小曲外,他還善於說笑話,拿手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說的「口技」,其中學鳥叫更是他的絕活。

3.韓麻子

老天橋早期最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其相聲專以詼諧逗笑或學各種賣貨聲為主,非常生動有趣,諷刺也極為尖酸刻薄,有時還能掉文罵人。他的長相比較古怪,面紫多麻,將頭髮盤在前面額角間,手裡拿著一柄破扇。他要錢的方式也非常有趣,老北京流傳著一句歌后語:「韓麻子又腰要錢」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4.盆禿子

他最明顯的特徵是禿頂和走路時一拐一拐的,活像《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他的表演也與眾不同:一般都是手拿一個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打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響,用以敲出各種聲調,還隨口編唱曲詞。

5.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光緒年間在天橋雜耍場上專練盤槓子的民間老藝人,幼年練單槓時不慎從槓子上摔下來,一條腿致殘,故稱「田瘸子」。但他身殘志不殘仍在槓上練出一身硬功夫,有「攥杆睡」、「活棍飛」、「鷂子翻身」、「寒鴨浮水」等槓術。最拿手的功夫是用兩個指頭支撐,在槓子上拿大頂、倒立,很像武術名家的「二指禪功」,在當時的天橋演藝圈內堪稱一絕。

6.醜孫子

醜孫子姓孫,相貌醜陋,是清光緒年間著名的相聲藝人,以扮怪相為主。他最拿手的節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殯」,一個人模仿整個出殯的場面,表演得惟妙惟肖。先是在帳子裡模仿許多人的聲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勸、五姨太太說;然後,出了帳子,頭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拿哭喪棒,右手打著紙幡兒,摔著喪盆子,大聲哭爸爸。哭一聲,叫一聲冤,逗得觀眾棒腹大笑。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其所作《天橋雜詠》中曾經稱讚「醜孫子」道:「為謀生計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莫道國人多忌諱,也知除假使真錢。」

7.鼻嗡子

老北京人稱之為「打馬口鐵壺的」。表演時,他鼻孔裡插兩根竹管,能用鼻氣吹出曲調;腰裡掛一個洋鐵壺,用手拿一隻小棍敲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同時嘴裡和著竹管的曲調、鐵壺的拍節唱小曲。觀眾單單看到他表演時的忙乎勁就會大笑不止。

8.常傻子

常傻子以表演砸大鵝卵石為主。表演前,他弟弟先把兩塊石頭對碰幾下再遞給觀眾摸摸。常傻子則在一邊運氣,當石頭擱在凳子邊上時,他先看準地方,只聽得「啊」!「啊」兩聲,手掌劈下來,石頭隨著聲音被砸碎。他還有一個絕活是用手指把石頭戳碎。但表演完後,他即向觀眾推銷自己的「百補增力丸」,說此藥有神效,既能強筋壯骨又能治療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等內外傷,即使沒有病,吃了「百補增力丸」也會長力氣。

相關焦點

  • 北京天橋「八大怪」
    紛紜雜亂的各種小販吆喝聲、五行八作的民間藝人、鱗次櫛比的小攤小店……清末民初的詩人易順鼎寫下的「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是天橋最真實的寫照。在北京人眼裡,天橋還是「民間曲藝雜耍」的代名詞,這就要說起「天橋八大怪」了。他們是社會底層文化的創造者,但其創造目的卻源於維持最低限度的溫飽需要。
  • 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並非8個人
    老北京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並非8個人 2015-07-13 09:53:06來源:北京晨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天橋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而這一市場,又是面向平民大眾,集文化娛樂和商業服務為一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這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天橋藝人。到天橋逛的人,一方面是想買點日用百貨,另一方面是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可以看各種民間藝術。  舊時代,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畫鍋」。
  • 天橋八大怪:清代雜耍人在天橋底下是如何討生活的?
    天橋有不少評書茶館,不少提籠架鳥等閒散階級人物到那喝清茶、聽評書。這些茶館屋內寬闊,大的有三百多書座,能來此說書的人,技藝要求高超。也有一些清茶館,分樓上樓下兩層,環境清雅,常有買賣發達者來此喝茶,店裡白天賣清茶,夜裡則為客棧,是瓦木匠、拉車的老哥兒們盤踞之所。
  • 第一代北京"天橋八大怪":相聲界祖師爺在裡頭
    其中有八位藝人被冠以「天橋八大怪」的稱謂。拍攝於民國時期的天橋藝人天橋八大怪共有3代共計24位藝人,今天小編先給您介紹第一代的天橋八大怪!第一代「八大怪」,大約出現於清朝中後期。他們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共八位民間藝人。
  • 天橋八大怪都是哪些奇人異士?天橋相聲家、雜技奇人的結局如何?
    天橋留下最出名的故事,當數「天橋八大怪」的傳說。因為這一稱呼來自百姓的口頭相傳,所以關於八大怪的具體所指,一直也有爭議。現在來看,八大怪也並非只有八人,很可能像有些民俗文化學者的說法,從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到民國末期有「老八怪、小八怪、天橋八怪有三代」。那麼這麼著名的「天橋八大怪」都有哪些奇人異士?
  • 老北京的「天橋八大怪」,這幾個民間藝人不可不知
    說起北京天橋,大伙兒都知道這是過去那些生活在底層的藝人耍把戲的地方,三教九流的集中地。他們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溫飽需要,只能在街上賣藝,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異,給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天橋,最有名氣的就屬「天橋八大怪」了。
  • 天橋印象博物館開業 再現民俗繁榮 創新京味文化
    為更好地弘揚歷史文化,傳承天橋百年文脈,天橋集團結合天橋區域文化品牌整體發展需求,在市民廣場地下展示空間籌建了「天橋印象博物館」,不僅再現了清帝走過「天橋」的祭天儀仗盛景,更展示了老北京五行八作的市井風貌。 「天橋是雜技的故鄉,是曲藝的搖籃,是文化的集大成的空間,傑出人物層出不窮。」專家許立仁先生表示。
  • 從「天橋的把式」說說老北京天橋的歷史
    北京的天橋,一個非常傳奇的地方,曾是北京的文化地標和最繁華的娛樂場所,擁有七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當然了,此「天橋」非彼「天橋」,這裡的天橋是原北京市宣武區正陽門外的天橋。大致範圍是珠市口以南,永定門以北,東臨天壇,西瀕先農壇。過去,這裡曾有一座石橋,明清兩代皇帝每年要到天壇祭祀必須經過這座橋,因此便叫成「天橋」。後來這一帶逐漸形成具有獨特「京味」的天橋市場。
  • 北京天橋八大怪,三代24人,個個身懷絕技
    隨著遊人的增加,這裡逐漸出現了為遊人服務的茶肆、酒樓、飯館等飲食攤點和為遊人助興的打拳、說書、唱曲的娛樂場子,這就是天橋市場的雛形。說起天橋,就不能不說天橋「八大怪」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異,在市民中留下深刻印象。天橋八大怪並非八個之數,文字記載下來的有20多人,按年代順序劃分,大體可分為三撥。
  • 當年天橋八大怪有哪些奇人異士?
    長期以來,有的地方因語音問題或是誤傳,將「金評彩掛」說成「金皮彩掛」,一般來看倒沒有大問題。但是行業的相關人士,有「八行切」的說法,分為上,下各四門兒。一般認為,文化層次高的,可登堂入室的是上四門「金評彩掛」,而下四門的人文化水平相對低,不能同日而語。先說金門,就是相面、算命等。這些人一般手中提的小銅鑼(專業名稱叫「報君知」)這個特點就用來泛指算卦相面。
  • 他是相聲祖師爺,被慈禧封為「天橋八大怪」之首,人稱「窮不怕」
    相聲第一怪曾有詩描寫當年天橋的熱鬧場景:「垂柳腰支全似女,斜陽顏色好於花。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此時「窮不怕」也就是朱紹文正在天橋表演,並被慈禧太后封為「天橋八大怪」之首。在相聲藝術的發展史上,這位「窮不怕」朱紹文可是一位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當年的相聲藝人曾尊稱他為「窮先生」,而後的相聲藝人又把他奉為相聲藝術的「開山祖」也就是相聲創始人。
  • 京味十足,通州馬駒橋鎮這個社區的京味文化體驗館正式開放了
    為滿足居民日益增強的精神文明需求,構建供給豐富、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向傳承展示、知識服務、創意輔導等綜合功能提升,馬駒橋鎮積極探索深挖京味文化價值,開展具有京味特色的傳統文化宣傳活動。
  • 天橋演藝區2018年將獻近千場演出和活動 天橋印象博物館將開館
    北京天橋盛世集團總經理助理熊思宇介紹,五年來,隨著天橋藝術大廈、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市民廣場、中華影院等項目相繼落成運營,天橋演藝區基本完成起步階段的建設工作,整體投資達26億元。其中,投資16億元的天橋藝術中心,擁有3300座的國際化演藝舞臺投入運營後,已經成為北京最精彩的觀演目的地之一。
  • 晚清天橋藝人:個個身懷絕技,謀生手段十分特殊
    想要清楚它的文化,就必須熟悉居住這裡的人。在過去的老北京,天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不同人對這裡的評價不同。讚揚的人認為這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鄙夷的覺得這就是個髒地,正經人家的姑娘都不該到這裡來。這種評價的差距,跟天橋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天橋的熱鬧,開始於明朝修建外城後,這裡有了人氣,開始熱鬧起來。清朝時候,分了級別,內城裡住的都是些王公貴族,外城都是些平民百姓。內外一分,差距就不同了。
  • 從《于謙動物園》的京味文化,看于謙的另類北京風情
    他恣意灑脫的風格也融入其中,娛人耳目的同時,傳承了京味文化,體現了作者豁達的人生觀及對生活的熱愛。當然了,這實際上跟北京的大眾文化還是有點區別的,只是因為于謙本身的有趣和情操,讓它變成了另類的北京風情。1.京味文化的傳承每一個城市都有與自己相適應的城市文化,這種城市文化又是由各種文化因素組成的。
  • 《變身怪醫》九月登臺天橋藝術中心
    《只有你最懂》、《就在一瞬間》等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文版的歌曲日前在天橋藝術中心響起,這是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的主演劉令飛、鄭雲龍、徐麗東、王梓庭、張會芳在該劇進京演出前的熱身,《變身怪醫》中文版在上海首演獲得好口碑後,將於9月8日登臺天橋藝術中心,期待也能徵服北京觀眾。
  • 京味文化之旅引爆臺灣彰化北鬥鎮
    京味文化之旅引爆臺灣彰化北鬥鎮 2010年09月21日 13:0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中國臺灣網9月21日彰化消息 9月20日傍晚,「京味文化之旅」移師臺灣中部彰化縣北鬥鎮,在久負盛名的中南部三大媽祖廟之一的北鬥奠安宮舉行來臺後的第二場展演活動
  • 「京味文化」走進彰化夜市 人氣超「贊」
    千龍網記者 紀敬攝  臺灣夜市是臺灣草根飲食文化的薈萃地。4月16日,「2016京臺文化交流暨第十六屆京味文化之旅」赴臺交流活動走進了彰化縣田尾鄉的公路花園觀光夜市,彰化的觀眾近距離欣賞到了京味文化,說、演、彈、唱、書畫交流,豐富多彩。  沒去過臺灣夜市,就稱不上到過臺灣。「京味文化」走進夜市也是別出心裁的設計。
  • 「怪橋」當道 過街天橋不能過街
    近日,一些「怪異」的過街天橋引起了市民熱切關注。這其中就有咱們望京的兩處「怪橋」。這些被稱為「怪橋」的過街天橋究竟怪在哪裡了?記者逐一進行了探訪。目擊1橋修好了卻不接地氣朝陽區曙光西路上有一座過街天橋,附近居民戲稱其為真正的「天橋」,是因為橋梁的兩頭沒有臺階,人是根本走不上去的。打開多個版本的電子地圖,在曙光西路上看不到這座過街天橋,但記者實地走訪,橋確實存在。
  • 「京味文化」之旅臺中拉開序幕 傳遞兩岸濃濃中華情
    第十屆京味文化之旅活動新聞交流會及首場兩岸書畫家筆會7日在臺中市政廳舉行,現場氣氛熱鬧活躍,不少來自臺中的「粉絲」們早早趕到,為的就是一睹名家們的風採。  這場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市臺辦、北京市新聞辦主辦的「第十四屆京味文化之旅」交流活動於4月6日至17日在臺灣展開。而7日上午的首場活動無疑標誌著這趟傳遞著兩岸濃濃中華情的文化交流活動正式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