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假期帶你了解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研學旅行在北京

2020-12-25 遊學假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同學們來到北京參加研學旅行除了要領略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著名景區外,還應著重了解北京城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北京南城特有的原生土著民俗文化。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化北京;另一部分是以天橋為代表的平民化北京。老年間到天橋逛的人,一是想買點日用百貨;順便看看各種民間雜耍;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

元明時期,天橋地區曾是一片水鄉沼澤,是距離皇都主城地區最近而又沒有被皇家圈禁的悠遊之地、文人仕宦在此踏春尋芳、吟詠遣懷,留下的勝跡佳句,點染了天橋文化的面目。時移事易、天橋的自然美景逐漸消退,平民文化悄然滋生。明清兩代,天橋以其地緣之利吸引了大批流動攤販,進而成為具有老北京平民文化代表性的鬧市區。天橋是平民的娛樂場所和低檔商品的交易地,但凡曲藝雜耍、服裝鞋帽、風味小吃、縫補修理等,應有盡有,可謂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匯集之地。

為使研學旅行的小營員更加直觀地了解北京的天橋文化,我們特意選擇了天橋印象博物館作為此次研學旅行的目的地。

天橋印象博物館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處的市民廣場地下展示空間,面積近3000平米,以「彰顯與傳承天橋地域優秀文化」為核心,主打「民俗博物館和文創空間」。

《天橋印象》研學活動共設有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分別由不同的知識類型所組成,同學們在活動前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重點學習。遊學假期的研學導遊會帶領同學們,以天橋歷史文化發展傳承為參觀主線,包括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四個主題,通過「博物、傳習、文創、設計、閱讀、互動」等多維度講解,全面向同學們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的歷史文脈,帶領同學們領略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天子之橋

天橋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是天子郊祭於天壇、先農壇和圍獵南苑時的必經之地、專屬之橋,因而得名「天橋」。

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正陽門外。原有漢白玉石橋一座,三梁四欄。橋下是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鬚溝。其範圍包括正陽門大街,經東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壇壇門之西北,永定門之北地區。

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除,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

2013年12月,作為中軸線上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漢白玉石橋和兩側的乾隆帝御製碑—《帝都篇》《皇都篇》及《正陽橋疏渠記》復建,從而結束了天橋近80年「有名無橋」的歷史。

第二部分:文化之橋

古老而蘊藉的天橋也是一座文化之橋。早先的天橋一帶一度以碧水溝河、氳氤煙柳的景致而成為文人雅士的流連佳處。清初實行民族分居政策,大量的官宦士子居住在南城,進一步增添了天橋一帶的人文底蘊,不斷陶鑄著天橋的人文面貌。近代以來,國運多舛,眾多的文化名人、藝壇翹楚、革命志士,在此留下足跡,或奔波耕耘,或慷慨赴難,共同譜寫了吸納中外文明、肩負時代使命的天橋文化華章。這裡記錄了李大釗、邵飄萍、齊白石、張恨水、老舍、侯寶林、關學曾、新鳳霞等眾多近現代以來革命志士、文化名人、藝壇泰鬥在天橋留下的故事。

第三部分:百姓之橋

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群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便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天橋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統計,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在當時可以說在他們各自的行業中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而天橋就是他們施展技藝的地方,他們繁榮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也養活了幾代民間藝人。沒有這些民間藝人,也就沒有天橋社會底層文化的發展歷史。

在民國初年,天橋地區真正形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第四部分: 復興之橋

如今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胡同雖然拆遷了,但街牌依然能讓人回憶起往昔時光。

鬥轉星移,北京由天子都城向近代化都市轉變,進而上升為共和國首都、世界都市。天橋也在與時俱進,在繼承中不斷刷新新面貌、增厚底蘊。天橋又成為觀察北京社會與城市發展、遞嬗的指針。

研學旅行的小營員通過走進天橋印象博物館聆聽公益文化講堂、學習文創產品設計、觀看天橋藝人技藝表演、參與非遺互動體驗,將更加深刻的了解京味兒文化,傳承天橋的民間文化遺產。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回顧天橋歷史,徜徉天橋文化,聆聽天橋事,見證中國夢。

相關焦點

  • 遊學假期雲課堂帶你身臨其境走進中國軍事博物館研學旅行
    遊學假期雲課堂帶你身臨其境,走進中國軍事博物館,了解國防科技、探秘火炮之源,鑄就時代之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西面的長安街延長線上,籌建於1959年,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軍博收藏34萬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93件,大型武器裝備250餘件,藝術品1600餘件,對外軍事交往中受贈禮品2551件。
  • 遊學假期雲課堂帶你走進北京規劃展覽館俯瞰北京城市脈絡研學旅行
    同學們在參加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的學習規律。在正式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蹟之前,同學們應該走進北京規劃展覽館進行研學活動的預習課程,這裡高度濃縮了城市的精華,以立體的視角,讓小營員們從上而下可以俯瞰北京城整體的布局和城市脈絡,從而理解這些建築的意義和作用。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先農壇研學旅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研學旅行在北京,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先農壇,了解古代帝王的「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的由來: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每年萬物復甦的春天,正是耕種的大好時節先農壇位於北京城市中軸線南段永定門西側,與天壇遙相對應。這組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以及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築體系中保存完好的一處。北京先農壇,是與天壇、社稷壇、太廟等共同組成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古建築群之一,不同歷史階段分別稱為山川壇、神祇壇、先農壇。
  • 出國研學旅行市場火熱 「教育旅遊」如何遊學兼得?
    ­  孩子嘴裡「全班只有我還沒有出過國」的背後,是近年來中國中小學生中興起的海外研學、遊學熱。­  有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現有K12階段(即幼兒園-12年級)學生在1.8億,遊學、夏令營參與比例預計在5%左右,近1000萬人次。這其中,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遊學、營地類旅遊,市場潛力巨大。中國赴海外研學的主力軍以青少年為主,且研學風潮正日益低齡化。
  • 《肥志百科》帶你了解彩票的前世今生
    《肥志百科》帶你了解彩票的前世今生 2020-05-22 04: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研學?研學的意義是什麼?於己研學又是什麼?
    研學旅行即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通過「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設計實施不同學段的研學研學課程,培養孩子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研學的意義是什麼?
  • 什麼是研學旅行?八大特徵帶你了解國內研學現狀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社會對研學旅行已經比較了解。家長群體中對研學旅行有了解的比例達到了92.15%,其中非常了解的比例有6.44%,僅有6.87%的家長完全不了解。研學機構和學校對於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都較為了解,學校的佔比達到了78.72%,研學機構的了解比例達到78.57%。
  • 從「天橋的把式」說說老北京天橋的歷史
    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句話是用來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可是「天橋的把式」真的光說不練嗎?這還得打天橋的歷史說起。本周的《走遍中國》將帶你一起探尋老北京「天橋」的故事......
  • 研學風勁吹,怎樣的研學旅行更得人心?
    讓英國戲劇走入研學旅行課堂 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遊學,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高英語水平,是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的傳統,也是該校落實教育部提出的「各中小學校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實踐時間,儘量錯開旅遊高峰期」的具體行動。
  • 研學旅行:千億市場今朝起 如何分得一杯羹,青蔥匯來告訴你
    究竟什麼是「研學旅行」,它和以前就有的遊學、夏冬令營有何區別?研學旅行的興起,和去年國家的一紙文件有關。去年年底,教育部等11家部委發布促進「研學旅行進入中小學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支持研學旅行,文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 【誠信建設萬裡行】「遊學」如何進階為「研學」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下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乘此東風,不少旅行社、培訓機構都在暑期推出了遊學夏令營,其中主打傳統文化的遊學格外受歡迎。改名容易符實難,脫胎於文化旅遊的「遊學夏令營」如何進階為「研學旅行」呢?
  • 假期海外遊學現狀調查
    我們目前常講的遊學,在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中被表述為「研學旅行」,出境遊學被表述為「境外研學旅行」。在這份指南中,境外研學旅行是指根據中小學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在學期中或者假期以集體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組織中小學學生到境外學習語言和其他短期課程、開展文藝演出和交流比賽、訪問友好學校、參加夏(冬)令營等開拓學生視野、有益學生成長的活動。
  • 中考與研學丨研學旅行,助力中考(北京卷)
    7月19日,隨著最後一門地理學科考試結束,2020年北京中考正式落下帷幕。2020年北京中考試題,整體把握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為本,依託中考評價體系,堅持體現時代背景與社會熱點,堅持考查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為核心的各學科學科素養,堅持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試題貼近學生生活,助力義務教育教學改革,體現積極向上的導向。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老北京|正陽門的前世今生
    前日偶讀他寫的這篇講述正陽門前世今生的好文章以及許多珍貴老照片,很想分享給大家。傳承書香,視界君身體力行,讓我們做個愛讀書的安靜美男子吧。(雨.花.石)屹立在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正陽門,是中國明清北京城內城的正南門。正陽門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城市布局、軍事防禦、禮儀制度和建築藝術的形象體現,也是老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百姓的心目中,正陽門就是老北京城的象徵之一。
  • 更多機構參與「研學市場」分羹:海外遊學低齡化,幼兒園加入
    暑假至,又有一波孩子奔赴或將奔赴夏令營、遊學的路上。不知道從幾時起,夏令營開始成為孩子暑假的標配,有人花巨資出國,有人精打細算玩轉各種主題營,關於夏令營的正確打開方式你了解幾種?新快報記者為廣州家長們梳理各種類型的夏令營及特點,以期為家長做更多對比參考——面對品目繁多的產品、路線,需多一份理性。
  • 深讀坊 | 研學旅行在海南:市場巨大,已成熱門目的地
    數據顯示,我國遊學人次自2014年後迅速增長,境內遊學人數由當年的140萬人次增長至2017年的340萬人次。海南也成為研學旅行熱門目的地:進入暑期後,不管是海南省博物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還是鸚哥嶺保護區、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等,常常可以看到一隊隊的學生前來開展研學旅行。
  • 老北京天橋,江湖賣藝的聚集地,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出自天橋
    北京城門多,這以橋命名的地方也很多。什麼三元橋,亮馬橋,但最著名的就是這天橋了。天橋的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天橋是天子才能走的橋,所以叫天橋。二是,天橋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地,民間雜耍的大本營。天橋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南北方向,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
  • 帶你了解國內所有「交通大學」的前世今生,解開你的不解和疑惑
    在如今眾多獨立高校中,有許多高校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前是一家,比如我們熟知的「各種」交通大學,他們有的是重點高校,有的普通高校,有的在大陸,有的在臺灣,有些100年前是一家,有的則是後來成立定名時才有的「交通」二字,一聽把好多人頭都搞大了,今天,小編帶你簡單的了解在這些交通大學的前世今生
  • 熱烈慶祝淘金小鎮榮獲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一等獎
    「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一等獎本次活動由山東省總工會亮點1品讀黃金前世今生「 黃金了解才能擁有 」【課程名稱】品讀黃金前世今生【課程目標】>1.了解世界黃金開採和分布形勢、招遠黃金的起源與分布,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