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同學們來到北京參加研學旅行除了要領略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著名景區外,還應著重了解北京城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北京南城特有的原生土著民俗文化。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化北京;另一部分是以天橋為代表的平民化北京。老年間到天橋逛的人,一是想買點日用百貨;順便看看各種民間雜耍;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
元明時期,天橋地區曾是一片水鄉沼澤,是距離皇都主城地區最近而又沒有被皇家圈禁的悠遊之地、文人仕宦在此踏春尋芳、吟詠遣懷,留下的勝跡佳句,點染了天橋文化的面目。時移事易、天橋的自然美景逐漸消退,平民文化悄然滋生。明清兩代,天橋以其地緣之利吸引了大批流動攤販,進而成為具有老北京平民文化代表性的鬧市區。天橋是平民的娛樂場所和低檔商品的交易地,但凡曲藝雜耍、服裝鞋帽、風味小吃、縫補修理等,應有盡有,可謂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匯集之地。
為使研學旅行的小營員更加直觀地了解北京的天橋文化,我們特意選擇了天橋印象博物館作為此次研學旅行的目的地。
天橋印象博物館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處的市民廣場地下展示空間,面積近3000平米,以「彰顯與傳承天橋地域優秀文化」為核心,主打「民俗博物館和文創空間」。
《天橋印象》研學活動共設有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分別由不同的知識類型所組成,同學們在活動前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重點學習。遊學假期的研學導遊會帶領同學們,以天橋歷史文化發展傳承為參觀主線,包括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四個主題,通過「博物、傳習、文創、設計、閱讀、互動」等多維度講解,全面向同學們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的歷史文脈,帶領同學們領略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天子之橋
天橋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是天子郊祭於天壇、先農壇和圍獵南苑時的必經之地、專屬之橋,因而得名「天橋」。
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正陽門外。原有漢白玉石橋一座,三梁四欄。橋下是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鬚溝。其範圍包括正陽門大街,經東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壇壇門之西北,永定門之北地區。
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除,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
2013年12月,作為中軸線上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漢白玉石橋和兩側的乾隆帝御製碑—《帝都篇》《皇都篇》及《正陽橋疏渠記》復建,從而結束了天橋近80年「有名無橋」的歷史。
第二部分:文化之橋
古老而蘊藉的天橋也是一座文化之橋。早先的天橋一帶一度以碧水溝河、氳氤煙柳的景致而成為文人雅士的流連佳處。清初實行民族分居政策,大量的官宦士子居住在南城,進一步增添了天橋一帶的人文底蘊,不斷陶鑄著天橋的人文面貌。近代以來,國運多舛,眾多的文化名人、藝壇翹楚、革命志士,在此留下足跡,或奔波耕耘,或慷慨赴難,共同譜寫了吸納中外文明、肩負時代使命的天橋文化華章。這裡記錄了李大釗、邵飄萍、齊白石、張恨水、老舍、侯寶林、關學曾、新鳳霞等眾多近現代以來革命志士、文化名人、藝壇泰鬥在天橋留下的故事。
第三部分:百姓之橋
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群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便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天橋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統計,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在當時可以說在他們各自的行業中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而天橋就是他們施展技藝的地方,他們繁榮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也養活了幾代民間藝人。沒有這些民間藝人,也就沒有天橋社會底層文化的發展歷史。
在民國初年,天橋地區真正形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第四部分: 復興之橋
如今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胡同雖然拆遷了,但街牌依然能讓人回憶起往昔時光。
鬥轉星移,北京由天子都城向近代化都市轉變,進而上升為共和國首都、世界都市。天橋也在與時俱進,在繼承中不斷刷新新面貌、增厚底蘊。天橋又成為觀察北京社會與城市發展、遞嬗的指針。
研學旅行的小營員通過走進天橋印象博物館聆聽公益文化講堂、學習文創產品設計、觀看天橋藝人技藝表演、參與非遺互動體驗,將更加深刻的了解京味兒文化,傳承天橋的民間文化遺產。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回顧天橋歷史,徜徉天橋文化,聆聽天橋事,見證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