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是想給外語學習者一些借鑑。回首自己的外語學習歷程,有很多需要幫助的時候,可是當時並沒有機會得到正確的指導,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很是可惜。對外語學習產生困惑是在大學一年級考過了六級之後,其實當時考六級的原因並不是想證明自己的英語水平,而是學校規定考過六級的學生可以免修英語課程,所以匆匆忙忙裸考了六級,也還順利通過了,而免修英語的目的也並不是自己不想學英語,而是因為大學英語課程的課時很多,但老師的教授內容主要為了幫助同學們通過英語四級甚至六級,這樣的課程對自己英語水平的提高沒有什麼有效的幫助,覺得那樣上課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於是我把免修英語的時間用來自己繼續學習英語。可是一段時間的學習過後,我並沒有感到自己的英語有所提高,當時的學習方法主要包括,早晨朗讀文章,利用零星時間記單詞,然後看一些英語文章。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開始反思,於是回想起來自己的漢語學習歷程,自己從小在家鄉說的是方言,而小時候自己的語文成績也並不突出,但是從十三四歲起我開始閱讀大量自己感興趣的雜誌等各類書籍,到後來自己漢語的積累與表達能力已經明顯強於同學等身邊的人,這時候意識到,是啊,相比之下自己的英語學習積累量簡直太小,並且學習材料也並不理想,與此同時,我在網上看到一篇魏劍峰老師的英語學習經驗貼,其主旨也是關於英語學習量對英語水平提高的探討,看到他的這個與我產生共鳴的觀點,便立即著手,參考自己學習漢語的方法,開始閱讀大量的英語雜誌,大學本科那幾年閱讀的雜誌主要有,《時代周刊》,《讀者文摘》,《經濟學人》,《紐約客》,前兩種比後兩種簡單一些,在看前兩種比較流利輕鬆以後,就主要讀後兩種雜誌了。當時主要是閱讀,然後把不認識的生詞掃蕩查詢,記錄下來,利用零碎時間記憶。因為大學讀的是醫學院,課業耗時多,所以這些雜誌並沒有被我很好地利用,但是,這樣堅持大半年時間下來,已經明顯感覺到英語水平有所提升,本來想後來再次報考六級考試測試一下自己的英語水平,無奈學校因為考試位置緊張,規定讓未通過的學生優先報考,所以直到畢業也未能再次參加。那時候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習英語並非是因為熱愛,而是想去澳大利亞,所以大學期間學習英語的勁頭很大,可是直到畢業後才發現,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去澳洲的願望並不能實現,這是後話。且談英語學習,當時的英語學習其實出了很大的問題,對照雅思考試的四項,自己能拿下高分的可能也就只有閱讀了,後來因為畢業後居住環境的改善,可以大聲地播放聽力,英語聽力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到此英語學習暫告一段落。
畢業後因為工作的關係要學習德語。如果沒有學習德語,我覺得我這一生對外語學習的認識也就止於此了,在學習德語之前,首先做的是查詢學習德語的可行性,從網上,同學那裡,以及三毛,季羨林等人的書裡查到了一些德語學習經歷,在判定有可行性後便開始著手學習,當時買了德語學習的教材和網絡課程,因為從自己以前的學習經歷中已經體會到,無論學習什麼技能,良好的老師的教授與指導會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從頭自學是一件很蠢很低效的行為,不巧的是,在看完那個A0-B1的網絡課程後,我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進步,於是繼續尋找好的課程,很快買到了別的網絡課程,這一次效果很好,老師的課程講解很吸引人,自己的德語也在穩步提高,但是當時自己是一個人在家裡學習,還是沒有開口,也不知道如何開口,查詢之後發現西安也有歌德語言中心,於是在家裡學習完了B1的課程後參加了歌德的B1寒假課程,歷時三個星期,期間遇到春節,春節過後考了B1,口語部分低分通過,總體學習效果自己還是不滿意。來之前假想的語言環境也幾乎不存在,後來的經歷讓自己意識到,如果要找「沒有語言環境」作為藉口,那麼國內沒有太多的德國人,瑞士盛行本地方言版的瑞士德語,北德人說話太快,南德人帶奧地利口音,奧地利人好像在說奧利奧語,積極地看還是得自己去努力創造環境。來到德國後,參加了一個為期8周的B2德語課程,課程安排較為科學,課堂氛圍也很活躍,課程結束後順利考取了TelcB2的證書,這一次,口語拿到了91分,別的幾項也不錯,只是TelcB2的寫作部分設置得不科學,最終寫作部分拿到了符合預期的低分,TelcB2總體難度高於歌德的B2考試,歌德考試的各項設置得也更為科學。現在距離我考過德語B2已經過了接近一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沒有再參加德語的水平測試,但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德語水平在穩步提高中,考過B2的時候其實德語還是很差勁,生活工作都是一臉懵逼,因為工作環境是德語,而外國人一般都比較健談,所以剛開始只是默默地聽,面對同事的長篇大論,時常覺得自己的天靈蓋要被揭開,德語被使勁地往裡塞。但是每天學習一點點,慢慢的,自己也可以輕鬆地聽懂,可以正確地回應,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在大腦裡過一遍,去模仿語調與發音還有鞏固語法,單位還有俄羅斯、波蘭等國來的同事,他們在德國生活了一二十年,生活工作方面的交流沒有問題,剛開始我並不能分辨他們是外國人,但隨著自己德語水平的提高才發現,啊,這些人的德語真爛,說出來的話與寫出來句子錯誤百出,我聽他們說話的時候便會在大腦裡用正確的語法糾正他們的德語,這樣思考下來對自己的德語也是一種提高,他們的問題在哪裡?在於語法與發音這兩大基礎從開始就沒有掌握好,所以,在未來他們的德語水平依舊會那樣,改用惡魔奶爸的一個詞,可以稱為「賣菜外語」,這種外語能力並不能算好,只是一種能應付日常但上不了臺面的低水平外語。在德語不再那麼捉襟見肘之後,我又開始了英語的學習,這一次我對外語的學習方法論清晰了很多,其原因不止在於自己兩門外語學習的經歷,還有從很多優秀的外語學習者那裡的借鑑,這些人包括:惡魔奶爸、魏劍峰、口語老炮馬斯瑞,張滿勝,賴世雄,肖申克的九叔,Kissin OD。現在,我的外語學習依然進行著,與過去相比,我對自己的外語學習不再擔心,外語學習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所以我更願意這個過程持續得久一些。
現在說說如何讓自己的外語學習方法變得清晰,首先是發音與語法,不論是對被動的輸入(閱讀、聽力)還是主動的輸出(口語、寫作)來說,都是以這兩項做為基礎支撐。發音掌握不好,自己說的別人理解不了,外界的信息自己也不能正確接收聽懂,而語法掌握不好,既不能組織正確的語言也不能糾正錯誤的語言,外語的自我進階根本不能進行下去,沒有掌握好這兩項,要掌握好外語根本無從談起。
然後是一些學習方法,語言學習牽扯到一個效率問題,科學的學習方法會讓這個過程的效率提升。外語學習中,拿著單詞本背單詞、研究句子、閱讀文章、朗讀文章、跟讀文章、複述、看劇、真實場景下與人交流,這些都是學習方法,但實際操作下來學習效果千差萬別,單單地記單詞看句子那就好像是零維和一維過程,而看文章就是二維過程,看視頻是三維過程,而真實場景下與人交流就是四維過程,這幾個過程中,它們包含的信息量是不一樣的,就好像計算機信息一樣,維度越高它的信息量越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信息的加工與儲備過程,維度越高的學習方法應該是會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實際學習效果又與此假設有所出入,各種維度的學習的適當組合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就像人的均衡營養飲食搭配一樣。在較好地掌握了發音與語法後,應該把這些學習方法組合起來去實踐,單單去背單詞的意思是愚蠢的學習行為,因為英語和德語的單詞都是以詞串去應用的,單詞背得再多也不能被自己主動掌握,看文章時一知半解,寫文章時不知道怎麼去用。在此建議閱讀大量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尤其推薦雜誌或雜誌類報導,這類材料的語言既符合時代潮流又可以了解各種信息,並且它們的信息量大,可以接觸大量生詞,在這些文章中生詞如何應用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然後就是精聽與跟讀,很多優秀的外語學習材料都是有音頻的,比如VOA,Deutsch Welle等,精聽與跟讀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聽力與發音水平,再配合複述,這樣下來,不僅能對更多的詞彙以主動的方式掌握,也會穩步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大量的泛聽雖然短期效果不會顯著,但對於外語學習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需要長期堅持的內容。同時精看美劇德劇,我們在表達時,要正確且恰當地表達,這就需要去模仿,而精看這些學習材料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口語是不能被普通人創造的,甚至連母語者都不能這樣做,每個人說的話都是在他的語言環境下被說過無數遍,以至於大家都對這句話的意思達到了共識,所以才流傳開來,用以信息交流,可是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會有很多不同的意思,需要參考不同的情況去正確應用,看美劇德劇這類的視頻就可以高效地幫助我們去達成這樣的目的,並且,看視頻不僅是維度更高效率更高的學習,也會使很多外語內容以圖片或場景的形式儲存於大腦,這樣的學習效果更接近於人類對母語的掌握形式。真實場景的交流對於外語學習來說很難得,有了好的語音與語法掌握和好的模仿習慣,真實場景下的實操不僅可以全方位地測試自己的外語掌握效果,也可以反饋自己的問題,克服各種障礙心理。上面是聽說與閱讀的方面,接下來是寫作,寫作是語言學習中最難的部分,就像母語者學習書寫文章一樣,直到高中畢業,老師也沒能教好學生如何寫作文,而借鑑於很多作家,他們的經驗是,多閱讀,多練筆,外語學習的寫作也是如此,當掌握了大量的主動詞彙,且勤加練習,那寫文章去應付一般的考試或者工作要求也不會太難。而且,在口語方面改善後,藉助於良好的語法,口語表達出來的句子稍加修改就是好的書面表達。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則,一個是i+1原則,在外語學習中,學習材料的內容難度要不斷地適應自己的外語水平,不能太難,也不能止步不前。另一個是刻意學習與練習,刻意地去注意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知道的、並記錄與練習自己不熟悉與沒有掌握的新內容。其實這兩個原則適用於所有學習方面,不僅僅是外語學習。
下面是學習材料的選擇。有了上面的學習方法,再配合好的學習材料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為現在有了網絡,以前無法獲得的優質學習材料現在也非常容易獲得,與過去相比,現在是學習外語最容易的時候。首先是詞典,一個詞如何應用,詞典裡面的解釋是最令人信服的。英語方面,首推朗文詞典,別的詞典也各有優點,網上資源很多,可以加載到詞典軟體中使用,紙質版詞典也可以多多翻閱,只會讓人受益良多。其實這裡我關於英語學習的材料推薦有點多餘,查看惡魔奶爸和魏劍峰老師他們推薦的一些學習材料,不管是語音、語法,還是雜誌與原著,或者美劇等材料,參照他們的推薦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去積極學習就可以。德語方面,語音語法可以通過上網課或者線下老師掌握好基本知識,語法推薦《德語語法精講》王啟霞、宋玉華著,書中例句有不少錯誤,但語法內容很容易讓人理解接受,還有王兆渠的《現代德語實用語法》,然後就是德語助手詞典軟體配合杜登詞典插件,還有紙質版的朗氏德語詞典。在每日德語聽力裡面有大量的優質學習內容,比如初級的肖申克的九叔翻譯的一些德語動畫片,然後是Deutsch Welle,進入B1+水平後,Deutsch Welle裡的熱點話題,Alltagsdeutsch,Radio新聞,Essay und Diskurs這幾個欄目內容都非常適合學習,且難度依次遞增,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學習利用這些材料,德語語言水平會穩步提升,同時還有Spiegel等各類雜誌,德語視頻有ZDF,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與觀看即可,持之以恆地學習,拒絕大力丸式的幻想。
對於中國人或者受中日韓文化影響的人來說,學習外語最大的問題在於克服口語的羞怯心理,見過來自很多國家的人學習德語,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等這些國家地區的人很有特點,根植於他們思想的文化特點使他們不敢開口,而一個人表面的語言水平,就是在與他人的交際中體現的,生活中不會有一碰面就拉你去看一篇文章或者寫一篇文章的事情,閱讀與寫作表現語言水平的機會太少,不敢開口去實操自己的外語,自己聽到的信息也不能完全得到良好的反饋,而外語學習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輸入與輸出這一反饋機制的運行效率,糟糕的反饋會使自己的外語能力不能被他人客觀地認可,在學習自信心上也會受挫,造成惡性循環。而事實上,從我自己的經歷還有他人的經驗那裡能看到,口語並不是一個外語學習難點,難的是克服心理障礙與適應文化差異。以上是我對外語學習的一些想法。還有,小孩或者雙語多語環境下的學生的外語學習方法與上面有較多差異,上面的這些內容更多地適應於青春期以後的外語學習人群,還有英德雙語混淆的問題也沒有完美統一的解決辦法,甚至幾個人使用著大相逕庭的方法,但問題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從我自己現在的理解來看,以上的只是語言學習的初步,語言學習更深入下去是如何處理這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下一步具體如何,我會接著慢慢地去學習探索。
An,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