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僅200人從事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療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14歲的少年小宣(化名)已經輟學兩年,原因並非家庭經濟困難,而是每當他走進學校大門,便會出現胸悶、噁心、氣短的不適症狀,但只要不上學,小宣便會自動恢復健康。

    這種現象使得小宣無法正常上學,父母無奈將他帶到醫院進行全身檢查,但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成人精神科醫生也未能對此作出診斷。

    「這就像大學教授不一定掌握教育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的方法與技巧一樣,成人精神科專家未必完全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因為術業有專攻。」北京市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分析,「小宣的症狀屬於典型的厭學症,這是青少年情緒障礙的一種,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

    10月10日是第二十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約1600萬人,並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臨床心理學專家表示,相對成年人精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未成年人的心理、精神健康問題沒有引起社會各方面的足夠重視。

    據了解,我國精神疾病領域的從業醫生不足兩萬人,即平均6萬多個中國人才擁有1名心理醫生,這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更糟糕的是,在這兩萬名醫生中,專門從事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療的,估計也就只有200多人。」劉華清說。

    關於未成年人存在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數、比率,目前尚沒有較為權威的數據,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說,單就該院來看,每年未成年人入院比率約佔全院患者的5%。

    精神疾病專家表示,醫學界一般將精神疾病的誘因歸納為三大類:生物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遺傳對於精神疾病的影響。精神病專家發現,不同的人在遭受同樣的挫折後,心理與精神上所受的創傷並不一致。家族有精神疾病發病史的青少年,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社會環境因素在當今社會尤為突出。9歲的芳芳(化名)在北京遠郊出生,出生後5個月母親就離開她外出打工,將其交給12歲的姐姐照看。在芳芳上小學後,母親對其管教過於嚴厲,經常責備芳芳,使得芳芳不願上學,經常逃課。

    「這是典型的分離創傷症狀。」精神科專家分析說,「芳芳在哺乳期就與生母分離,未能得到很好的照料,這就給她造成了分離創傷。目前我國留守兒童日益增多,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全社會關注。」

    未成年人出現精神疾病的原因是複雜的,一般情況下,是生物因素與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導致病症的形成。

    「我接觸過兩個非常典型的病例,兩個孩子都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就是高功能孤獨症。他們雖然可以使用語言,但是不能和他人進行正常溝通和交流。」劉華清在為他們治療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母親都曾患有產後抑鬱症,母親在懷孕以及哺乳期間出現抑鬱症狀,對孩子的精神健康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這兩個病例就是遺傳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特別是家庭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精神疾病專家強調,家庭,特別是父母對於未成年人心理、精神健康狀況的影響相當巨大。「父母不是天生就能當得好的。」劉華清說,「父母想要孩子健康,首先自己的身心要健康。」

    醫學實驗證明,母親懷孕期間的精神狀況會直接影響嬰兒的發育以及心理健康情況。如果母親出現過大的情緒波動,很可能導致嬰兒出生後心智不健全。此外,兒童心理醫生建議,在孩子6歲以前,父母應儘量減少對孩子的指責與批評,應以鼓勵為主,與孩子平等交流,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更不能對孩子施加暴力。

    兒童精神疾病專家認為,未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我們真的希望社會各界能更多地關注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劉華清呼籲,「『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手段。」    

    本報北京10月15日電

相關焦點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臨近新年,青少年成癮行為科顯得有些「冷清」,在院青少年只有9人。9個月來,已有約70人出院,絕大部分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其中單純遊戲成癮的青少年約佔67%,最小的10歲,最大的25歲,主要集中在12-16歲,男生約佔八成。
  • ​被誤解「叛逆」的青少年,與他們對抗精神疾病的戰爭
    試圖從8層高的教學樓跳下被攔住後,父母才意識到女兒如此讓人「不省心」。聞訊趕到學校,父親舉手就要打她。巴掌沒打上,父女關係的破損卻落下了,「不理解」成了橫亙在兩人間的一面牆。高三在醫院確診抑鬱症後,爸爸認為「是藥三分毒」,不贊同藥物治療。陳默接受心理治療,爸爸發脾氣:「跟家裡人都不說話,跟醫生有什麼好說的。」
  • 走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泥潭」之困,科學治療也要社會關愛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張泉)同一片藍天下,他們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自身飽受精神折磨,也給家人帶來無盡苦楚。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其中大多數是抑鬱症、自閉症等精神、心理行為障礙患者。
  • 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問題患病率超國際均值
    有關專家提出, 2020年前,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而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更值得重視——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以及醫學科學進步,兒童青少年軀體疾病發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 中國精神疾病發病率17.5% 專業醫師僅3萬
    中國網5月3日訊 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公布了一組數字:調查顯示,我國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達17.5%,其中抑鬱障礙患病率3.59%,焦慮障礙患病率是4.98%,總體呈上升趨勢。而我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有27733人,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總計只有3萬多人。
  • 抑鬱症精神思維疾病如何治療
    核心提示:有很多的朋友都會患有抑鬱症這種疾病,這種疾病好發生以後會給患者朋友出現情緒激動,神情恍惚,並且還有自殺或者傷害他人的傾向,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和學習,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這種疾病,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抑鬱症治療方面的知識。
  • 中國17歲以下青少年有3000萬存在情緒障礙 兒童有心理疾病須及時治療
    2018年5月25日訊,「六一」兒童節來臨前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介紹,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兒童青少年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對人際關係的選擇、學習等方面壓力都成百倍的大於過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誤區 成人後心理疾病就會好?
  • 治療青少年軀體症狀和相關疾病的最佳方案「臨床必備」
    軀體症狀及相關疾病(SSRDs)是以軀體症狀為特徵,與軀體疾病不一致並受心理因素影響的一組精神疾病。它們在兒科中很常見,根據具體情況,其患病率從13%到50%不等。在所有年齡段中,SSRD每年佔衛生保健支出的近20%。
  • 網絡成癮竟是一種精神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疾病核心標準有兩個:第一,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第二,社會功能喪失。而網癮同時具備這兩點,因此可以看作一種精神疾病。 生活中,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對某些事物有癮,這種癮一般沒什麼危害,還給生活增加了樂趣。要想界定正常的上癮和病理性的成癮行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鍾意娟:關注兒童青少年內心「隱秘的角落」
    據鍾意娟主任介紹,近些年來兒童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目前全球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病率約20%。我國雖然沒有明確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發病率的流調數據,但參考其他疾病流調發現精神障礙發病率約為14%~15%。我國目前有大約3.8億名兒童,按15%的比例可以算出我國約有6000萬兒童患有精神障礙方面的疾病。
  • 青少年精神障礙性自殺
    抑鬱障礙被稱為通往自殺的「最終共同之路」有研究調查了社會人口學資料、精神疾病狀態及社會生活環境等因素,發現重症抑鬱障礙是青少年自殺的最高風險因素。早期研究調查即發現,在服毒自殺的青少年中,67%的人被診斷出患抑鬱障礙。
  • 美國版數字報-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靶向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
    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統計,我國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約有1600萬,他們經過長期、正規、足量、足療程藥物治療
  • 全方位解讀青少年鼻竇炎危害、病因及治療方法
    全方位解讀青少年鼻竇炎危害、病因及治療方法西安中大耳鼻喉醫院專家表示:由於空氣品質下降等因素,導致鼻炎、鼻竇炎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長,其中青少年患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為其中的主力軍。據統計,我國每年青少年鼻炎、鼻竇炎新增發病人數超過1000萬。
  • 能「療養」的建築:醫院成為了精神疾病輔助治療的新工具
    其實在疫情暴發之前,美國受精神疾病影響的人數就已達到新高。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數據顯示,每5位美國成年人中就有1位患有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其他精神類疾病,而青少年和青年的比例更高,分別約為50%和30%。
  • 聚焦世界精神衛生日: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越來越高發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
  • 第23個精神衛生日:70%精神心理障礙未得到正規治療
    2014年精神衛生日的口號為關注心理健康,收穫幸福夢想;心理健康你我他,平安快樂千萬家;和諧社會,從心開始;消除心理陰霾,綻放健康笑臉;和諧身心,點讚生命;陽光心態,幸福人生。 心理問題中20%的發病人群是青少年 此次活動的主題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
  • 為什麼精神分析治療青少年抑鬱症不靠譜?還有這些坑值得家長注意
    否則,治療就很可能流於表面,青少年患者會覺得他們是在講大道理,幾次治療後就產生牴觸,然後放棄。畢竟,雖然認知行為療法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但優秀的、合格的認知行為治療師仍十分稀缺,很多人只了解皮毛。而另外兩個經典的心理學流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流派所衍生的心理諮詢/治療效果又如何?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強調人的「自我實現」能力,如果只使用「人本主義」作心理治療,起效太慢了,目前的應用、業界對它的討論聲音趨於減少。
  • 精神疾病可能與後天基因改變有關
    據法國健康雜誌《TOPSANTE》報導,在法國精神病學教授科勒勃(Marie-Odile Krebs)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對39名有精神疾病風險的志願者進行了研究,這些人年齡都在15至25歲之間。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DNA中40萬個甲基化的位置,並比較了有精神病史的人與無精神病史的人甲基化的情況。結果顯示,有精神病史的人有後天的基因改變,尤其是控制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及發炎反應的基因。
  • 重慶某醫院用沙盒遊戲治療精神疾病
    而近日,這種遊戲走進了醫院中,成為治療精神疾病的一種方法。  經過近半年籌備建設,日前墊江縣人民醫院「沙盒遊戲治療室」正式投入使用。求治者可以通過在沙盒上自由遊戲的方式,向醫生展示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從而讓心理頑疾得到診治。
  • 盤點那些治療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中藥與西藥
    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群體逐漸上升,那麼這些群體在治療的過程當中,經常吃的藥物都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詳細的來盤點解說一下治療這些精神疾病的那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