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精神分析治療青少年抑鬱症不靠譜?還有這些坑值得家長注意

2020-12-18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對於抑鬱症,哪些心理治療方法能起到明顯療效?

社會上的心理諮詢/治療機構那麼多,怎麼選擇才能避免「踩坑」?

你又知不知道,如果心理諮詢/治療沒選好,也會出現嚴重「副作用」,抑鬱症會惡化?

另外,這幾年,一些用於治療抑鬱症的、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如人際關係治療、行為激活療法、積極心理療法和最佳情緒療法比較受關注,在下文裡也會做介紹和分析。

01、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

目前,在抑鬱症心理治療中,認知行為治療(CBT)是經過循證醫學驗證最有效、最推崇的治療方法,也是經典的心理學三大流派之一。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詳細寫了認知行為療法的起源、核心技術、理念和利弊,還講到了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的、以「正念療法」為代表的第三代行為認知療法。

大家可以點擊這個連結回顧全文:- 認知行為療法(CBT)治療精神心理障礙的利和弊

不過,在選擇認知行為療法時,大家要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要注意心理諮詢/治療師是否經過嚴格、專業的訓練,是否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經驗要豐富。否則,治療就很可能流於表面,青少年患者會覺得他們是在講大道理,幾次治療後就產生牴觸,然後放棄。

畢竟,雖然認知行為療法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但優秀的、合格的認知行為治療師仍十分稀缺,很多人只了解皮毛。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是如果選擇正念療法(第三代CBT中的一種),一定要在有經驗的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自己學習和練習。

因為正念療法強調冥想,相當於讓人處於注意力相對集中的淺催眠狀態。如果操作不得當,很容易把創傷激活,情緒爆發,引起二次傷害,一定要注意。

而另外兩個經典的心理學流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流派所衍生的心理諮詢/治療效果又如何?

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強調人的「自我實現」能力,如果只使用「人本主義」作心理治療,起效太慢了,目前的應用、業界對它的討論聲音趨於減少。

應該說,人本主義不是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少作為一個獨立的治療技術出現,而是作為一種積極的理念被糅合到心理學流派分支或具體的心理治療/諮詢技術當中。比如,這篇文章後面會講到的積極心理療法,其實就有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子。

而對於精神分析流派,我已經多次闡明,極不建議青少年患者接受精神分析療法。主要原因有3個:

一是該流派過度地將精神心理障礙歸咎於童年創傷和家庭教育問題,這是不客觀、不全面的,不能對所有症狀作出合理解釋;

二是該流派傾向於將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解釋為「控制」、「攻擊」,這些語言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到了中文語境裡變得非常負面,不但不利於抑鬱症患者康復,還可能令患者錯誤解讀父母的初衷,令親子關係更加僵化,患者的情緒波動更厲害;

三是該流派難以高效修復抑鬱症患者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就算患者認可精神分析的理論,在精神分析師的引導下找到了所謂的「病因」,但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症狀,打破情緒、行為和認知的惡性循環。更何況,患者已經忘記的、儲存在內隱記憶層面的心理創傷,用精神分析療法幾乎是無法觸及的。

所以,這種療法耗時很長,不適合處於成長期的、需要加快康復的青少年患者。我們接診過的、接受過精神分析療法的青少年患者中,絕大部分都認為該療法對自己不起效。

有的家長還苦不堪言,明明孩子本來跟父母、或父母的其中一方關係還可以,但經過精神分析治療後,也變得無比憤怒,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要求父母下跪。

當然,這裡不是否認精神分析流派的全部價值,它能意識到精神心理障礙是創傷導致的、並提出了「潛意識」的概念,這是它的一大貢獻。

關於我對精神分析流派更多的介紹,如果青少年患者接受這種治療,可能會產生怎樣的不良後果,又或者哪一類成年人患者可以考慮嘗試。

除此之外,因為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核心心理幹預技術是在深度催眠下進行的,比如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所以,有很多讀者詢問究竟催眠是怎麼回事?很多心理諮詢/治療師所說的催眠治療到底有沒有用?

簡單來說,一般心理諮詢/治療中的催眠暗示治療操作較簡單,普及性和複製性強,患者較容易獲得,這是它的優勢,而且確實有一定作用,治療後患者可感到心身比較放鬆。

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其對輕度抑鬱症的患者效果較好,有利於打破惡性循環。但對於中度到重度抑鬱症患者而言,其效果往往是短暫的,相當於在傷口上抹了一層止痛膏,無法觸及心理根源。

而對於催眠下的創傷修復,國內具備這種能力和豐富經驗的心理諮詢/治療師非常、非常少,我們是其中之一。不建議大家輕易嘗試這種方法,因為觸及重大創傷時,患者的負性情緒一下子迸發,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劇烈的情緒波動,甚至急性發作,需立刻送院。

如果確實想嘗試,一定要選擇經驗十分豐富的、有深厚閱歷的、而且必須有專業精神科團隊配備的機構。

至於關於催眠的原理、催眠深度等等其它細節,除了上面這些主流的、常見的心理療法之外,我們也詳細介紹過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神經科學是結合了心理學和腦科學的交叉學科,對於大腦學習和記憶機制有突破性的研究。我們文章裡經常提到的病理性記憶、記憶再鞏固等理論,都與這個學科有關。

目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已經證實,個體沉睡記憶可被喚醒,長期記憶可被再次修改,導致精神心理障礙的病理性記憶也可修復。

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帶領的課題組提出的「條件性線索喚起—消退心理學方式」,與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都是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心理幹預技術。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心理幹預遠比傳統的心理治療流派精準高效,但目前的缺點也比較突出,那就是操作難度大,難以普及,可獲得性很低。希望後續能逐步實現可複製性,為臨床心理幹預帶來飛躍。

02、在傳統療法基礎上發展的新療法

除了認知行為治療以外,還有一種療法也備受循證醫學的支持,那就是人際心理治療(IPT,有的地方也翻譯為「人際交互療法」)

人際心理治療有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強調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並不是患者的錯誤或是缺陷,是可以治療的。

第二個原則強調人際關係矛盾和情感症狀之間的關聯,並以此作為治療的焦點,改善人際關係,繼而緩解抑鬱症狀。

因此,人際心理治療的主要過程就是了解患者面臨哪些人際交往矛盾,尋找相關的錯誤觀念和所缺乏的人際交往技巧;引導患者進行思考和糾正,幫助他們練習新的人際關係技巧。

臨床試驗指出,藥物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對抑鬱症的療效明顯比只服藥的好,這種優勢在連續8周接受人際心理治療,以及年齡較大、或嚴重抑鬱的青少年患者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還有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患者對藥物依從性不高、或藥物療效不好,人際心理治療是有效的替代療法,並更能預防復發。

目前歐美等國家運用人際心理治療幹預抑鬱障礙患者的研究逐漸增多,而國內開展的研究和應用則較少。

應該說,人際心理治療秉承的原則是值得認可的,強調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可大大減少患者的病恥感和自罪感。

而患者在人際關係中遭遇的矛盾、衝突,如家庭矛盾、學校中的矛盾、職場矛盾等等,都可造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這確實是抑鬱症心理根源的主要部分。

而且,個體罹患抑鬱症後內心自卑、敏感,甚至發展出一定的偏執型人格改變,這又會削弱其人際關係能力,屢屢受挫。

所以,人際心理療法處理的重點與我們的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技術(TPTIH)有一定的重合性。

TPTIH可以精準地修復內隱記憶(患者不記得的)和外顯記憶(患者記得的)中的人際關係心理創傷。而人際心理治療則是基於外顯記憶中的人際關係矛盾,幫助患者糾正具體的錯誤觀念和方法、反覆訓練技巧。

雖然後者沒有前者那麼深入、高效,但也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在反覆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也能對創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有利於打破惡性循環。

不過,有研究人員認為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雖然有效,但過程較複雜,對心理諮詢/治療師的要求較高,也就造成這兩種方法的普及率較低。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且,這兩種方法對成人抑鬱症的效果較好,但因為耗時較長、理論系統較複雜,所以對於青少年患者來說療效相對較差。

在這個基礎上,有學者陸續提出了三種主要針對青少年的心理治療方法:行為激活療法、積極心理療法和最佳情緒療法。

行為激活療法以「行為理論」作為基礎,認為抑鬱症患者無法獲得積極情緒和成就感,所以症狀難以緩解,而療法的目的就在於強化或激活患者的健康行為,協助患者採取行動,由此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

對比起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行動激活療法更簡單和結構化,不但更容易學習,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患者理解,療程也更短,便於降低成本和普及。

積極心理療法則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其宗旨是幫助青少年發現自身的積極面,發展積極情緒,增強自身優勢,並不斷提升生活幸福感,從而有效地預防抑鬱的產生。

不少西方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積極心理療法可以提高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能預防青少年罹患抑鬱症,也能緩解心理困擾、焦慮和抑鬱症狀。

國內的多項積極團體心理輔導研究也發現,積極心理團體治療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焦慮、抑鬱狀態,提升其主觀幸福感,且效果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最佳情緒療法則是由多個家庭組成的家庭治療活動,是家庭治療的一種發展,主要針對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

該療法一般由3到6個家庭組成,每一次治療聚焦不同的話題,先由治療師講解相應的理論和技巧,大家討論各自的疑問和見解,尤其鼓勵青少年在該團體中表達自己,直接跟家長對話,並受到尊重和理解。

整體來說,以上三種療法各有長處,但也有共同的缺點。關於它們的研究樣本量都較小,對照研究不足,未具備足夠的臨床效果說服力。而且,這三種療法更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誕生和驗證,很難直接拿來套用在國內的青少年抑鬱群體上。

如果讀者們對主要的心理治療流派和技術有所了解,就不難發現這3種所謂的「新療法」其實是傳統療法的「簡化版」、「拆分版」或「整合版」。

行為激活療法相當於把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行為療法」進行拆解和結構化,提高可複製性,降低門檻;積極心理療法類似於「積極心理學+人本主義」;而最佳情緒療法明顯結合了家庭療法和團體治療。

所以,從技術的角度,這些療法確實可以緩解抑鬱症症狀,打破或減少認知、行為和情緒三者的惡性循環,都是可以考慮的治療方法。

但它們也明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適用範圍。

行為激活療法比較適合輕度抑鬱症,對於中度抑鬱症的作用較差。而對於重度抑鬱症來說,可能根本就實現不了,往往需要通過藥物、物理治療等方法令情緒有明顯改善後,才有可能激活行為。否則,不但行為激活不了,還會讓患者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加重病情。

而積極心理療法的作用主要在於預防。當抑鬱症已經發生,尤其是病情較重時,光靠強調「積極」和「正能量」,療效是很慢的,還可能引起患者的牴觸。

至於最佳情緒療法,由於帶有團體性質,所以要顧及到青少年患者是否願意加入團體活動,有的抑鬱症患者有嚴重的社交障礙,自我封閉,在病情改善之前讓他們參加團體治療是不太現實的。

03、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經過以上的分析和介紹,大家可以看到,各種針對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是通過不同角度進行幹預的,雖然不能精準地修復創傷,但從不同角度的切入也能緩解疾病症狀。

因此,除了不推薦精神分析療法之外,我認為其他方法大家都可以嘗試,儘量找到合適於患者的方法並堅持接受治療。

尋找心理諮詢/治療師時,可優先考慮有相關經驗的精神科醫生,能整合精神科和心理學的優勢。但如果這個醫生使用的精神分析療法,那建議還是不考慮。

而且,父母還需要注意幾點。對於青少年患者來說,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病情嚴重,又要接受規範化的心理治療,有可能不得不面臨休學。

所以,父母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課,對各種心理諮詢方法的理論、技術和具體的心理諮詢/治療師要有了解,對時間成本要有意識。爭取在休學一年到兩年內,讓孩子的病情有明顯的緩解,然後返回校園。

如果因為心理治療拖得長,效率慢,不得不長期休學的話,回到校園會更加困難。我們曾經聽到一個家長在其他機構的微信群裡遇到另一個家長,她的孩子已經休學在家12年,社會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但這個家長仍然沒有自我反省,仍把康復希望完全寄托在藥物治療上。對於這個孩子而言,回歸校園是不可能的,回歸社會也是非常困難的。

而且,除了選擇心理治療方法以外,父母還要意識到學習障礙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時,主流的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治療師對學習障礙了解甚少,很多人將學習障礙的症狀和表現歸結為抑鬱症或者其它精神心理障礙的症狀。在這種現實情況下,父母一定要自己加強學習,識別學習障礙症狀,並通過我們文章介紹過的方法逐步解決。

還有更重要的,我們一再強調,父母必須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家庭關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其作用不亞於藥物治療,甚至可能超越藥物治療。對於這一點,我們反覆強調了很多次,也分享了很多真實的家長自述。

其實,雖然心理諮詢/治療是一門專業技能,但現實中,有很多心理諮詢師的整體水平是不高的,不僅因為沒有掌握高效的科學心理學理論和技術,還可能是因為他們可能本來就缺乏深入的生活閱歷和感受,何況部分心理諮詢師本身就有精神心理問題而沒有康復,因此難以得到青少年患者的信任。

而很多父母本身就很優秀,只是教育理念有很大偏差。如果能成功地自我反省,扭轉自己的錯誤觀念,很多父母的覺悟能力比很多年輕的心理諮詢師都更好,更加能夠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參考文獻:

青少年抑鬱的三種心理治療研究新進展,王麗萍等,2019年2. 人際心理治療對抑鬱障礙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徐良雄等,2020年3. 青少年抑鬱症 患者 的團體人際心理治療,喻瑤,2011年4. 抑鬱症人際心理治療臨床研究,李國勝,2009年#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青少年患「抑鬱症」越來越多?可能是這3個原因,值得重視
    抑鬱症在多數人看來是一件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甚至對於青少年抑鬱的這種問題並不覺得和自身有太大關係。但在面對孩子向你明確表達某件事情自己沒辦法做到的時候,作為家長對孩子是怎樣的回應?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關於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事情。讓我們能了解青少年抑鬱的真正原因,也能正視青少年抑鬱的問題。為什麼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人數會越來越多,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深受廣大家長們和群眾們的重視。
  • 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孩子的不快樂持續兩周以上,並且表現出了抑鬱症的其他症狀,可能需要及時就醫。 怎麼診斷青少年抑鬱症? 目前沒有專門用於發現抑鬱症的醫學檢查方法。醫生通過面談,以及針對青少年及其家人、老師和同齡人的心理測驗,來確定是否患有抑鬱症,同時根據相關數據來給出治療建議。
  • 青少年抑鬱症如何識別?怎麼辦?這份指南收好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
  • 青少年抑鬱症的跡象和症狀?家長該如何溝通?
    青少年雖然是在學校時期,但是繁重的學習壓力和家長殷切的期待,足以讓他們的內心充滿壓力。據數據統計表明,約有近30%的青少年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出現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可怕的是,他們幾乎沒有受到關注和適當的治療。
  • 青少年出現這些異常表現,可能是抑鬱症在作祟
    青少年在青春期有時候會有一些異常的表現。比如:經常會跟家長表示身體不舒服,經過檢查卻沒有什麼疾病,服用了很多藥物孩子也說症狀沒有緩解,或者是無緣無故厭學,甚至想退學休學等等。許多家長都會以為這是孩子在青春期時的叛逆心理導致的,從而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教育。事實上,很多孩子出現以上症狀,很有可能是青少年抑鬱症在作祟。
  • 抑鬱症「魔爪」伸向青少年
    「真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懶』在家裡,怎麼勸怎麼罵都不願意來上學。」2020年9月,陝西省寶雞市石油中學心理教師劉海燕,在校園裡碰見了一位為孩子辦請假手續的家長。簡單聊過幾句,劉海燕意識到,「這孩子有非常典型的抑鬱症症狀」。家長聽了她的建議,帶著總是「提不起精神」「怏怏不樂」的孩子去了醫院精神科,診斷結果是「重度抑鬱症」。
  • 年少也知愁滋味——青少年抑鬱症父母的必備指南
    更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青少年群體中許多叛逆和不健康的行為或態度可能都是抑鬱症的潛在表現。 出現學業問題 抑鬱症會導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集中困難。
  • 不同年齡階段抑鬱症的心理治療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也是世界範圍內致殘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有一個明確的科學共識,即心理治療是抑鬱症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因此,心理療法被許多國家指南推薦為一線、循證的治療選擇。
  • 青少年期抑鬱症的日常應對策略
    醫生的幫助對於克服青少年抑鬱症至關重要。這是一種嚴重到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的疾病。想想你信任的人,並向這個人傾訴你的感受。與某人交談可以讓你分擔抑鬱的負擔。承認你需要幫助也是邁向改善的重要一步。
  •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健康教育處方
    姓名: 性別: 年齡: 診斷:青少年抑鬱症是起病於青少年時期,以反覆出現的抑鬱發作為主要表現的精神障礙。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晰。遺傳因素與該疾病相關,心理社會因素(如應激性生活事件)可能誘發該疾病的發作。
  • 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
  • 抑鬱症低齡化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在一片稱讚聲中,眾多網友提出,不僅要關注高中以上青少年,初中甚至更小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樣值得關注。  近年來,一些數字和實例表明,我國抑鬱症患者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而家庭因素是影響抑鬱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
  • 青少年抑鬱症|他們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抑鬱症」
    身體也開始不舒服,出現消化不良、頭暈等症狀。接著,每天晚上都失眠,每天上課沒有精神,趴在桌子上,但還是睡不著。回到家,常常在床上發呆五六個小時,哭一兩個小時,繼續失眠。走路也經常摔跤、崴腳,被自行車撞。感覺整個人沒有活力,什麼都不想去做。
  • 青少年出現這些異常表現,可能是抑鬱症在作祟!
    比如:經常會跟家長表示身體不舒服,經過檢查卻沒有什麼疾病,服用了很多藥物孩子也說症狀沒有緩解,或者是無緣無故厭學,甚至想退學休學等等。早年曾有嚴重的不幸經歷,青春期後又碰到精神上的創傷,以及失戀、身患疾病、人際關係不協調、學習成績不良或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等,均易於誘發抑鬱情緒。
  • 近年「最熱門」的6個抑鬱症治療方法,千萬不要盲從!
    最近看到一些腦科學自媒體推送了一篇簡短的、關於抑鬱症療法的科普文章。一些患者、家屬看了之後詢問我的意見:這些治療方法到底該選哪個?而且,其中談及致幻劑、益生菌治療抑鬱症的方法,似乎從未聽說過,靠譜嗎?所以,致幻劑緩解抑鬱症症狀的機理很可能與大麻和氯胺酮快速抗抑鬱類似,雖然暫時有效,但難以真正治癒抑鬱症,且具有成癮風險。還有,吃益生菌也能治療抑鬱症?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臨床上確實有相關發現。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腸-腦軸功能紊亂參與許多腦部疾病的發生,包括自閉症、帕金森、情緒和情感障礙以及慢性疼痛等等。
  • 抑鬱症低齡化已成趨勢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在一片稱讚聲中,眾多網友提出,不僅要關注高中以上青少年,初中甚至更小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一些數字和實例表明,我國抑鬱症患者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而家庭因素是影響抑鬱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抑鬱症低齡化已成趨勢佑佑(化名)被確診為抑鬱症的那一刻,她既開心又難過。
  • 抑鬱症:治療抑鬱症沒有捷徑,唯有敬畏科學才能避免自己少走彎路
    文/阿秋(心理諮詢師、中西醫結合治療師)在這裡,我還是要強調一次:治療抑鬱症真的沒有捷徑可走,如果有捷徑那就是:相信科學並積極努力自救。不要因為心急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斷和常識,而被人忽悠了,那樣損失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心靈的再次重創。
  • 抑鬱症:治療抑鬱症沒有捷徑,唯有敬畏科學才能避免自己少走彎路
    不要因為心急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斷和常識,而被人忽悠了,那樣損失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心靈的再次重創。抑鬱症屬於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它不可能一下子吃點藥就好了的,如果你吃藥很快就扭轉了,千萬不要高興太早,那只是藥物在控制你的症狀而已,這個時候不要犯這樣的錯誤,即:停止服藥。
  • 兒童抑鬱症的分類和有效治療
    這類兒童病前精神正常,發病時抑鬱症狀明顯,如整天流淚、動作遲緩、聲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惡夢、日漸消瘦,常常獨進獨出,不與其他兒童交往,有時可流露出絕望感。(2)慢性抑鬱這一類兒童過去常有與父母多次分離的經歷,或有其他的精神創傷的病史,但並無重大的突然的誘因。
  • 許多抑鬱症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療 這三類人群更值得關注
    受訪專家:陸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專業特長:睡眠障礙、抑鬱症、青少年網絡成癮和心理問題、酒精和藥物依賴出診時間:周二上午(專家門診) 周三下午(睡眠專業門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