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院案例: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六十二條所規定「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其中「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協議

2021-02-20 行政訴訟實務研究

【裁判要點】

行政協議屬於雙方行政行為,由行政主體與相對人平等自願協商而形成,故只要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其主要應適用民事法律法規進行審查。由於作為一種行政行為對待,故在2015年5月1日之前,行政協議案件在司法實踐中仍大量被受理、審理;同時,由於主要適用民事法律法規,更多地從民事行為的角度審理行政協議案件,故確認行政協議無效的制度對2015年5月1日之前發生的行政協議爭議在實踐中也大量被適用。2018年2月8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六十二條所規定「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其中的「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協議,也即2015年5月1日之前發生的行政協議案件當事人要求確認該行政協議無效的,屬於行政訴訟審查範圍。

【基本案情】

上訴人(一審原告)胡宗亮,男,漢族,1989年3月7日生,住河南省洛陽市澗**。

委託代理人王月霞,女,漢族,1965年2月12日生,住河南省洛陽市澗**。

委託代理人彭乃虎,河南航星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一審被告)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住所地河南省洛陽市澗**西苑路**。

法定代表人郭建平,區長。

原審第三人張小竹,女,漢族,1973年3月16日生,住河南省洛陽市澗**。

原審第三人胡學豹,男,漢族,1972年6月14日生,住河南省洛陽市澗**。

原審第三人洛陽市澗西區工農鄉淺井頭村民委員會,,住所地河南省洛陽市澗**九都西路淺井頭村

法定代表人劉周生,主任。

胡宗亮因訴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澗西區政府)徵收補償協議糾紛一案,不服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豫03行初237號行政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胡宗亮一審訴稱,2011年9月29日,洛陽市澗西區工農鄉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工農鄉政府)與胡學豹籤訂了第201109290422《房屋拆遷徵收補償安置協議書》。2016年6月胡宗亮得知胡學豹、張小竹實際分得了本應補償的房屋和補償款,2016年6月20日胡宗亮以胡學豹為被告、以侵權為案由提起民事訴訟,在該訴訟中胡宗亮看到了協議,該協議將本應補償給胡宗亮的房屋及補償款全部約定給胡學豹,明顯侵害了胡宗亮的合法權益。胡宗亮認為,工農鄉政府明知徵收的房屋屬於胡長獻所有、胡長獻己經去世以及根據《繼承法》、《物權法》應對胡宗亮補償的事實和法律,仍然與胡學豹籤訂上述協議,將本屬於胡宗亮繼承的房屋徵收後補償給原審第三人所有,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惡意串通、弄虛作假行為,且違反了《物權法》、《繼承法》等法律規定,侵害了胡宗亮的合法權益,該協議無效,澗西區政府應當重新作出補償決定。一審請求:判決確認2011年9月29日工農鄉政府與原審第三人籤訂的第201109290422號《房屋拆遷徵收補償安置協議書》無效。

【一審裁定】

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2015年5月1日之前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案件中,胡宗亮起訴請求確認2011年9月29日工農鄉政府與原審第三人籤訂的第201109290422號《房屋拆遷徵收補償安置協議書》無效。該《房屋拆遷徵收補償安置協議書》是2015年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為,因此人民法院不應予以立案,已經立案的應裁定駁回起訴。一審裁定:駁回胡宗亮的起訴。

胡宗亮不服一審裁定,向本院上訴稱:首先,一審適用2018年2月8日的司法解釋違反了法律不溯及既往的法律適用原則,屬於適用法律錯誤。其次,評判胡宗亮的起訴正確與否只能以當時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不能以後來的法律和司法解釋。最後,一審裁定的結果導致胡宗亮的權利得不到行政救濟和民事救濟等法律救濟,嚴重損害公民權利。請求撤銷一審行政裁定,改判支持上訴人一審全部訴訟請求。

被上訴人澗西區政府未提交書面答辯意見。

【二審裁定】

本院認為,行政協議屬於雙方行政行為,由行政主體與相對人平等自願協商而形成,故只要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其主要應適用民事法律法規進行審查。由於作為一種行政行為對待,故在2015年5月1日之前,行政協議案件在司法實踐中仍大量被受理、審理;同時,由於主要適用民事法律法規,更多地從民事行為的角度審理行政協議案件,故確認行政協議無效的制度對2015年5月1日之前發生的行政協議爭議在實踐中也大量被適用。2018年2月8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六十二條所規定「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其中的「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協議,也即2015年5月1日之前發生的行政協議案件當事人要求確認該行政協議無效的,屬於行政訴訟審查範圍。一審適用法律錯誤,應予糾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裁定如下:

一、撤銷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豫03行初237號行政裁定;

二、由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繼續審理此案。

本裁定為終審裁定。

合議庭成員:王松 馬磊 馬傳賢

案號:(2019)豫行終734號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法官助理王曉宇

書記員孟亞娟

書記員玄晟頤

相關焦點

  • 最高法院案例:確認行政協議無效之訴是否受起訴期限限制?
    本案爭議焦點是確認行政協議無效之訴是否受起訴期限限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四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請求撤銷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行政行為無效的,應當作出確認無效的判決。
  • 最高法院案例 :籠統請求撤銷或者確認行政協議行為違法屬於訴訟請求不明確
    行政訴訟是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當事人所訴行政行為不明確,人民法院將無法進行案件的審理和裁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的規定,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行政協議的行為,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但是,行政協議行為不是一個單一的行政行為,包括協議的籤訂、履行、變更以及解除等一系列行政行為。
  • 最高法發布審理行政協議案件的司法解釋(附全文)
    為了便於當事人提起行政協議訴訟,司法解釋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明確了行政協議訴訟的具體種類,主要包括:請求判決撤銷行政機關行使優益權的行政行為或者確認該行政行為違法;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依法履行或者按照行政協議約定履行義務;請求判決確認行政協議的效力;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依法或者按照約定訂立行政協議;請求判決撤銷、解除行政協議;請求判決行政機關賠償或者補償;等等,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行政協議類型
  • 最高法判例:籠統請求撤銷或者確認行政協議行為違法屬於訴訟請求不明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十項之規定,對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案件,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裁定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 最高法院:《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詳解
    解讀:對本款規定,建議諸位放在法發[2004]25號文即《一審行政判決書樣式(試行)》的案件類型與判決結果的語境中,進行閱讀和使用。如此,才是活學活用。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解讀:本款【釋明權(職責)】的規定很。未予釋明的,當事人可請求二審發回重審、指令一審立案受理或繼續審理。
  •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10:09:00]  [李廣宇]:   《解釋》還對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原告起訴時要「有具體的訴訟請求」進行了具體指引,列舉了「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等九項具體的訴訟請求。《解釋》還規定,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 對行政訴訟法新司法解釋第162條的理解與適用
    作者通過一些實證案例的提煉與分析,就如何理解與適用行政訴訟法新司法解釋第162條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解析。       行政訴訟法新司法解釋第162條對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問題作了相應規定。本文擬從實證的角度,對相對人就2015年5月1日之前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無效之訴作一初淺的分析,以求教於大家。  一、行政訴訟法新司法解釋第162條的涵義  行政訴訟法新司法解釋第16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2015年5月1日之前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 行政訴訟過了起訴期限,但行政行為確實違法,如何救濟?你還認為是5年、20年嗎?
    針對這一問題,2018年2月8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對之前舊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進行了整合、修改、完善,小編在參閱一些案例、文章、法條的基礎上對其中涉及起訴期限的幾個要點進行歸納梳理,以便讀者研究交流。
  • 最高法判例:籠統請求確認土地徵收行為違法屬訴訟請求不明確——彭愛華訴興安縣政府土地行政徵收行為違法案
    lt;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行政訴訟,應當符合「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等起訴條件。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經指導和釋明,當事人仍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立案;已經立案的,裁定駁回起訴。據此,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是確認土地徵收行為違法。
  • [考點法條速查-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第十六章 行政案件的裁判與執行【音頻+文字版】
    人民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不受行政訴訟法第71條規定的限制。 行政機關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70條、第71條的規定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根據行政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處理。
  • 最高法院判例:請求撤銷徵收土地的行政行為屬被訴行政行為不明確——徐自願訴陽朔縣政府土地行政徵收案
    徐自願申請再審稱:1.再審申請人提起本案行政訴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關於起訴條件的規定,不存在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2.本案被申請人陽朔縣政府實施了土地徵收行為,是本案適格被告,不存在錯列被告的情形。一、二審法院以申請人訴訟請求不明確為由駁回起訴錯誤。
  • 行政協議與政府合同管理的十二個問題
    政府作為行政協議的主動方,對此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是內容無效。 司法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行政協議存在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行政協議無效。人民法院可以適用民事法律規範確認行政協議無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當中,對於協議無效情形的那些明確的規定,對於行政協議的籤訂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 林鴻潮:法治政府建設論行政行為不成立之訴——《行政訴訟法》修訂...
    2000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大陸法系普遍接受行政行為的有限公定力理論,承認行政行為在形式上成立之後有可能因存在「重大且明白的瑕疵」而無效。
  • 案例研究|最高法發布10個行政協議解釋參考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通過對行政訴訟法、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規定的梳理,行政協議爭議類型,除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列舉的四種情形外,還包括協議訂立時的締約過失,協議成立與否,協議有效無效,撤銷、終止行政協議,請求繼續履行行政協議,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請求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責任,以及行政機關監督、指揮、解釋等行為產生的行政爭議。
  • 最高法院:《決定》體現了行政機關的獨立意思表示,並非單純的「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九條第一款第八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七項規定:「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範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 最高法發布10個行政協議解釋參考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通過對行政訴訟法、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規定的梳理,行政協議爭議類型,除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列舉的四種情形外,還包括協議訂立時的締約過失,協議成立與否,協議有效無效,撤銷、終止行政協議,請求繼續履行行政協議,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請求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責任,以及行政機關監督、指揮、解釋等行為產生的行政爭議。
  •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行政案件案由的暫行規定
    根據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案由暫行規定》設置了三級行政案件案由:一級案由1個,二級案由22個,三級案由140個,對常見案件案由進行了列舉。通知指出,要準確把握案由的基本結構和適用範圍。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和相關行政法律規範的規定,遵循簡潔、明確、規範、開放的原則,按照被訴行政行為確定行政案件案由。
  • 最高人民法院司明燈法官:以徵收土地行為為對象提起訴訟屬於被訴行政行為不明確——黃淑元等四人訴芙蓉區政府土地行政徵收案
    起訴人以徵收土地行為為對象提起行政訴訟,屬於被訴行政行為不明確,人民法院應當向起訴人釋明,要求其明確被訴行政行為,否則應當以其起訴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的規定裁定不予立案;已經立案的,裁定駁回起訴。
  • 【關注】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行政案件案由的暫行規定
    根據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案由暫行規定》設置了三級行政案件案由:一級案由1個,二級案由22個,三級案由140個,對常見案件案由進行了列舉。通知指出,要準確把握案由的基本結構和適用範圍。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和相關行政法律規範的規定,遵循簡潔、明確、規範、開放的原則,按照被訴行政行為確定行政案件案由。
  •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行政案件案由的暫行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和相關行政法律規範的規定,遵循簡潔、明確、規範、開放的原則,按照被訴行政行為確定行政案件案由。《案由暫行規定》既適用於包括立案、審理、裁判、執行在內的行政案件的各階段,也適用於一審、二審、申請再審和再審等訴訟程序。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起訴狀所列被訴行政行為確定初步案由。在審理、裁判階段,人民法院發現初步確定的案由不準確時,可以重新確定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