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美食圈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漢中美食那麼多、我想去吃吃,誰說吃貨沒情懷啦?
粉皮——又稱片皮,入口有鹹、酸、辣、香、衝等味。吃的方法都是涼拌,嚼之光滑、柔韌、自帶幾分涼爽。寒熱皆宜,老少皆喜,傳統的粉皮子是由生長在山上的蕨菜根莖搗碎,取其澱粉加工而成。民間的製作過程是將蕨粉稀釋,加微量明礬攪成糊狀,舀進平底小燙鍋,讓燙鍋浮在沸水上,隨即左右旋轉,讓糊狀漿汁均勻鋪開,再放在冷開水中降溫,待收汗後撈出來切成條狀,色澤鮮亮,柔滑如皮條,筋絲好,有彈性。粉皮的調味非常講究,一般都佐以少許的菠菜、豆芽、紅蘿蔔,調入鹽、醋、醬油、芥末、姜蒜汁、紅油辣椒汁及味精,頗能誘發食慾,最適合青年人的胃口。
漢中粉皮與麵皮、菜豆腐、漿水面並稱漢中美食四大寶~
檳豆涼粉--是漢中人夏天吃涼粉消暑解渴,冬天則愛吃熱涼粉,稱熱打鐵,加上各種調料,吃了回味無窮,味口大開。涼粉是以檳豆、豌豆涼粉為上品,米涼粉次之。漢臺區鋪鎮的檳豆涼粉更為可口。熱涼粉的調料與涼粉調料迥然不同。事先要配製,熬好調料湯,把大香、花椒、胡椒等加水煮沸,再加入油鹽和少量乾粉,熬成稀糊。食用時不用鹽、醬、醋,只要 在熱涼粉碗裡澆上紅油辣椒和調料湯就行了。味香色佳,經濟實惠。尤其冬日之晨吃一碗熱涼粉,頓神志清爽,一身輕鬆,餘味無窮。
鍋貼--將發好的面擀成很薄的面片,裡面抹上「油、鹽、花椒粉」等作料,再捲成一個個很長很細的長卷,很多的這樣的「卷子」並排放進大鍋裡面。這個大鍋也不是小街鍋貼使用的那種平底鍋,而就是一般傳統的那種尖底大鍋。大鍋裡面放進了少許豬油,在大鍋的尖底處創造性地放進了一個有點類似紫砂製作的有著很多小孔的「盆」,該盆是倒扣在大鍋的尖底處。而那些做好的卷子就在這個大鍋的鍋沿上排列了,由於大鍋的鍋沿是傾斜的,所以本來是長長的卷子在製作的過程中由於重力的作用就不斷地向下集中,這樣等到成熟的時候,本來是長長的卷子就演變成為了一個個下高上矮的「三寸金蓮」形了,下面也被油煎成為了一片金黃色了。
洋芋蒸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漢中人,小時候幾乎都吃過無數頓洋芋蒸飯,那時候洋芋作為一種產量較高、容易種植的農作物,在漢中多數地區普遍種植,由於漢中周邊的山地較多,當時的水稻產量較小,米總是不夠吃,聰明的勞動人民才發明了這種食法,將洋芋和米搭配食用,兩種味覺的結合,給人帶來了充沛的能量,也成功地養活了一代人,這飯仿佛鐫刻著時代的聲音。現如今,人們再吃洋芋蒸飯,加了菜籽油,加了食鹽,吃下去也不再像過往那樣容易迅速感到飢餓,這是每一個經受過飢腸轆轆年代的人追往過昔的情結中所依存下來的一道家常飯,也富含了濃濃長久的記憶。
漢中熬菜--熬菜,有的地方也叫燉菜,是指將幾種完全不同的菜放在一起烹飪。漢中熬菜是漢中的傳統家常菜,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做。因為其蔬菜多,不油膩,味道醇厚,四季皆宜,因此深受漢中人民的喜愛。
梆梆面--漢中市風味食品,是用上等白麵粉精製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擔上市敲梆叫賣而得名。其特點是:酸辣鮮香,利溼暖胃,是一種高碳化合物,又有一定脂肪、維生素B和鈣、磷、鐵等的麵食小吃。
正宗的漢中梆梆面,講究的是「條寬、面薄如紙,出鍋面帶一層光澤,入口極為筋道」,然後澆上用胡椒、姜、蔥、醋等調料配出的湯——這個底湯得是高湯,濃而不膩,加上雞絲或切碎的蛋餅、香菜等點綴,吃起來很光滑、柔軟,有筋性。
褒何片片魚--被譽為漢中一絕的褒河片片魚,魚鮮肉嫩入味爽口,紅油漫浸柔辣不膩,麻中透香回味悠長。隨著漢中旅遊的發展,褒河片片魚美味遠揚,現如今「去石門旅遊,到褒河吃魚」已成為漢中人飽眼福、享口福的一道風景線。
梅菜乾扣肉--色澤紅亮,肉質酥爛,味道香濃,肥而不膩。色澤金黃,味濃鬱甜香、肥而不膩 ,肉爛味香,吃起來鹹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西鄉牛肉乾--是陝南西鄉縣傳統名貴的清真風味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早在140多年前,就由西鄉回民寺院阿訇自製自食,後屢經改進加工技術,不斷提高工藝,成為地方名產,並流傳至今。西鄉牛肉乾的特點是:顏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綿,鹹淡適中,餘味悠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久貯不壞。其含蛋白質高達65%~87%以上。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能補脾益氣,益五臟,養精血,強筋骨,素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漢中泡姜雞--每每回味總是一股辣流沁入喉腔,那種滋味,讓人又愛又恨,每次吃都辣到眼淚要流,但是還是想要夾上一塊肉,這種美妙的滋味讓人難捨。泡椒和生薑從當地取材,雞是新鮮的山雞。當泡姜邂逅山雞,碰撞起來的則是異常絢爛奪目的火花,這個辣,可以喚醒你沉睡的味覺。
菜豆腐節節--漢中西部的略陽,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這裡飲食結構豐富多彩,海涵了陝甘川的飲食精髓。但是不管你剛品嘗過什麼,那清爽的獨具一格的菜豆腐節節總是讓人百吃不厭。
好多外地人慕名而來卻吃不慣這個味道,對小菜可是讚不絕口,但最最麻煩的就是小菜的準備,最常見的是涼拌豆芽、涼拌黃瓜、涼拌洋芋絲、炒洋芋絲、炒青辣椒、炒青椒茄子、蒜辣子(用辣椒和蒜混合著搗碎,放上各種調料再用燒好的油熗)、泡菜、酸菜等。
寧強樹葉涼粉--寧強有一樣特色美食樹葉涼粉,使用有一種樹葉叫做湊黃金的樹木之葉製作而成,做法是用該樹木葉子取下約一公斤(半桶),放在木桶裡用柏樹灰開水衝掠,使用擀麵杖在桶裡不斷的攪,將葉子攪化,然後將攪化的葉汁用碗盛好涼涼,成凝固狀,就可涼拌食用;涼拌時用蒜、鹽、味精、花椒、醋(漿水)、油潑辣子等,拌好就可以吃了,純天然美味。有養生、養胃、延年益壽之功效。
上元觀紅豆腐--紅豆腐不免讓人想起超市裡的豆腐乳和街面上的臭豆腐,當然不是,漢中紅豆腐算得上漢中特產了,目前也有的產業化生產。紅豆腐是不含防腐劑、食用油等,也不加花椒等,加花椒會變黑的。漢中紅豆腐較之豆腐乳、臭豆腐,色澤鮮豔,外空內乳白,鬆軟、細膩、清爽可口,絲毫沒有臭味,餘味悠長。
豆腐的做法較豆腐乳、臭豆腐就多了幾道工序,這也是最關鍵的,使其無臭而香濃。從健康上講,較之有百害而無益的臭豆腐,紅豆腐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砷、鑽、胺基酸態氮等多種維生素,具有健脾、補鈣幫助消化,防止癌症腸胃病等特殊功能,長期食用,有極高的保健價值。
留壩八大碗--最早的八大碗以豬肉為主,而且碗碗全是肉。通常一桌八大碗要用掉六斤多肉,每個碗放八片或八塊肉。如:條子肉、方塊肉、米粉肉、蒸臘腸、蒸血丸子、蒸土。雞、蒸酥肉、臘瓤腸、蒸臘肉排骨、排骨燉蓮藕、蒸燜野味等。
體現出的是宴請者家底之殷實,待人之厚道。講究的是實惠、解饞。吃席時再配以大碗喝酒,那種豪爽、那種酣暢淋漓的場景,往往會給吃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沒吃過的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略陽罐罐茶--略陽罐罐茶是漢中市略陽縣的傳統茶點飲食,極富民族和地方特色。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種類,其中以面罐茶最為出名。民間曾這樣說:「鄉土風味罐罐茶,略陽城鄉不離它;清早起來掛頂鍋,柴棒樹根火架大;水倒半罐放茶葉,面拌調合清油下;茴香、藿香、生薑加,邊煮邊調油鹽茶;一人一碗放調料,臘肉、核桃,雞蛋花;火烤乾饃香又脆,肚飽心暖精神佳。」略陽古代為白馬氐族的東境地,當地人食以牛、羊肉為主,經常過著遊牧生活,罐罐攜帶方便,隨時隨地就可熬茶解渴充飢,有易消化耐飢作用,所以倍受青睞。現今通常是用白面加上藿香、茴香、蔥頭、茶葉、生薑等在面罐中用水熬成流體,倒入碗中再放上核桃仁、雞蛋、肉丁、豆腐丁等佐料,配以酥脆的饃片食用,其味美爽口,回味悠長,且有健脾開胃,醒腦清竅的作用。
華陽神仙豆腐--說到洋縣華陽的美食,這裡的土生土長的人們會給你帶來另外一種驚喜,一個屬於大自然的饋贈。古時,當地人用一種名叫「神仙樹」的植物莖葉加工製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這種「神仙樹」學名「雙翅六道木」屬於忍冬科六道木屬的灌木類植物。將其莖葉手搓或搗成糊狀,加適量水,攪勻之後用荷葉蓋住,放置陰涼處10-20分鐘即成。「神仙豆腐」使用天然植物作為原材料,做法質樸簡單,無任何添加,質感滑溜,入口清涼,味道微苦,通常切成細絲狀,佐以食醋、辣椒油等香辛料拌勻。味道麻辣酸香,輕快爽口,可謂「只品神仙,不見豆腐!」。「神仙豆腐」原本屬於南方廣西、湖南一帶的常備食物,因華陽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和歷史變遷,「神仙豆腐」就在此安家落戶。
最後一個壓軸登場;
漢中麵皮--說到漢中,第一個要提起的便是漢中的熱麵皮了,漢中人的早上是從一碗熱麵皮開始的,熱麵皮其實是大米做的,至於為什麼要「麵皮」就有很多種說法了,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它吃的時候會切成麵條狀,於是叫做「麵皮」。其實漢中的「麵皮」與第二期「舌尖上的中國」主食的故事裡講的黎平米粉很類似,不過做法和吃法卻很迥異。麵皮的做法其實還是挺複雜的,大米要先浸泡三個小時以上,然後磨成米漿,再用蒸籠上面鋪上漿布,往上面舀上米漿,大火蒸上三至五分鐘,看到麵皮「鼓了泡」就算是熟了,然後趁著熱乎切成麵條狀,根據個人口味調上各類調味品,一碗熱麵皮就做好了。漢中麵皮的吃法通常就是涼拌,加上食鹽、味精、香油、醋、辣椒等調味品,而通常好吃的麵皮絕對離不開好吃的油潑辣子,在線椒成熟的季節吃麵皮還可以常常獨具風味的」青椒麵皮「,其實就是將線椒剁碎然後澆上熱油,在在調麵皮的時候淋上一勺紅油再淋上一勺青椒,口感很獨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