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遊牧文化:解讀高原生態文明的一把「金鑰匙」

2021-01-07 青海日報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是我國區域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亞洲氣候調節器」「中國水塔」之稱,保護好青藏高原是我們每一個高原人的神聖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職責。

遊牧在我國歷史發展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遊牧文化是確保生態優良的根基,長期以來,遊牧民族為適應其高寒、缺氧、乾旱的氣候條件,為融入其植被脆弱、地勢險峻、狼嗥熊奔的生存環境,牧人不停地與大自然抗爭,積累生態知識,提升生存本領,形成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行為規範和思維定勢,而且這些蘊蓄的智慧和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升格為獨特的遊牧文化。

青藏高原作為牧人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遊牧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它為牧人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生存挑戰,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牧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深深植根於遊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始終堅守一句「祖祖輩輩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我們,我們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子子孫孫」的千古諾言。遊牧文化更有一種絕無僅有,超然於塵世之外的文化特徵,主動讓位於自然,自覺讓利於生態,甚至禁止人性貪婪和欲望,恪守著自然生態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河裡的魚,林間的鳥,山上的鹿等不可侵犯;崇山之地不可高呼,江河之處不可攪擾……

青藏高原是人類的最後一片淨土,有著俊秀壯麗的自然風貌,超凡脫俗的遊牧文化,牧人雖然為生態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付出,但也時刻面臨很多外部因素的衝擊和擠壓。頂級掠食動物雪豹、棕熊等在生態系統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從生物多樣性層面分析,弱小的鼠兔也一樣顯得很重要。所以物種多元共存是生態健康的最佳狀態,也是生態保護者的終極目標。可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注重單一物種的繁殖,忽略了物種之間的平衡與多元。比如:瀕危物種藏羚羊、藏野驢、雪豹等種群有所恢復,可草原上鼠兔、棕熊、野狼泛濫成災,讓每一位生態管護者高興之餘,又為人獸衝突、植被退化而堪憂。

我們在生態治理中意識到動物橫向多元和縱向數量要統籌兼顧,不可偏頗。一味追求種群數量會釀成生態失調,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走訪基層,搜集數據。以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為例:1970年至2018年,稱多縣人口、牲畜、野生動物(單體鹿群抽樣)三項數據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動物數量縮減80%,牲畜數量縮減65%,同時人口數量增加340%。這一指標走勢在經濟學、邏輯學、統計學領域都很少見,一般人口和產業兩條坐標線都是同增同減,這裡卻出現了奇特的X字形。分析原因有三:第一,食物鏈的結構圖呈金字塔狀,底層食草動物的基數,會決定頂層獵食動物的種群數量,而非反之。所以人為縮減食草動物會出現生態失衡。第二,人口增加因素。第三,獵食動物的數量超過食草動物的供給能力,不能「任其發展」,需要「彈性管理」。而食草動物的數量增加或減少,是由草原承載能力來決定。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狩獵時期、遊牧時期,再到農耕時期。而青藏高原由於獨特的地理特徵、自然風貌等因素,從古至今依然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遊牧生活。治理高原必須要走出認識上的誤區,每年聲勢浩大的角馬群從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北上,跋涉約3000公裡到達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途中躲避獅子、鱷魚、花豹的廝殺,還要提防鬣、豺、狗的伏擊,讓人感覺動物的生存競爭非常慘烈,而這只是我們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實這就是角馬群的一次種群繁育和種群優化的過程,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愛與恨的交織疊加,是生命輪迴中的又一次緣起緣滅。

青藏高原,它依舊保持著與非洲塞倫蓋蒂一樣的萬古容顏,再細看高原的每一個種群,同樣也延續著角馬群一樣的棲息習慣。如今我們要繼承古人生態理念,應用現代科技知識,首先要了解和認識青藏高原,要用正確的視角來審視青藏高原,要跳出「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才能看清另類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之後才能達到精準治理的效果。我們在很多時候,習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方法,出現問題不尋根子。一出現高原「千湖奇觀」就說生態已經恢復了,方不知千頃冰川消融殆盡。一出現高原生態退化,就說牧人過載放牧,殊不知萬年犛牛在高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當你真正讀懂了牧人和犛牛,其實也就掌握了高原人文和生態的關鍵內涵。不要把牧人與城市人混為一談,更不要把犛牛與家畜相提並論。牧人特徵:牧人是人與自然的那一融合部分,遊牧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功典範。文化層面:山、水、湖,包括遊弋的魚,飛翔的鳥都是自己需要守護的神靈。犛牛特徵:高原犛牛不能等同於家畜,它與非洲的角馬、羚羊、斑馬一樣,至今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棲息習慣。一定要邃曉:不是牧人改變了犛牛,而是牧人依附在犛牛身上。確切地說「犛牛依然屬於人類未被完全馴化的野生動物」。

如何讓禁牧區和食草區實現優化組合?草原上劃分食草區和禁牧區,是指把整體草場一分為二,一半施行的是禁牧區,一半施行的是食草區。推行這一政策目的就是保護高原生態,因此,縮減一半牲畜,使用一半草場,移居一半牧民。這種管理機制在一定時段,一定範圍內成效顯著。但隨著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尋求新的管理辦法,轉換舊的機制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調研中我們發現,在三江源,傳統的「四季輪牧」方式和鄉鎮現代「三整合,四解放」的草原治理方法,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的草原經營機制,推行這種管理模式,能讓生態得到修復,生產力大幅提升。

草場整合把原先劃定的「禁牧區和食草區」進行整合,按照自然生態的氣候差異、海拔高度、植被長勢、山體陰陽面等情況,重新劃分春夏秋冬四個區。一是能讓牧人徹底改變超載過牧的現象。二是培養牧人「逐水草而徙」的習慣。三是推行「四季輪牧」模式。四是反向經營草場(最熱的季節到最冷山頂放牧,最冷的季節到最熱的窪地放牧)。五是每季草場使用3個月(3月×4季=1年),從而每季草場實現休養9個月,而9個月恰好也是植被生長的全過程。

為保護高原生態環境,改進產業結構,通過走「四季輪牧」,將散戶的牲畜、勞力、草場進行折股量化,讓散戶的所有牲畜整合到合作社,其利大於弊:防止過載養畜,改變混群養殖,根除近親繁殖,劃分草場等級,進行分群養殖。人力整合為打破產業僵局,跳出被動局面,實現了人的解放。讓老人走進冬窩子,讓小孩走進學堂,讓全村所有壯勞力集中到牧場,讓原來隔山隔水,素未謀面的牧人,共同生產和生活,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提高產業技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點燃思想火花,催生技能分工,壯大產業規模。

村級組織通過宣傳政策,解疑答惑,竭力讓牧民主動參與合作社建設。通過堅持走草場整合、牲畜整合、人力整合的路子,改善經營機制,提高牧民收入,喚起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縱觀歷史長河,舉目未來之路,事實已經充分證明,生態畜牧業依然對生態優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國家生態保護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的強力推進,青藏高原必將以嶄新姿態步入新時代。

推薦閱讀

【夜讀】那山 那湖

【夜讀】河湟拓荒者趙充國

文/尼瑪才仁

刊發於《青海日報》

責編/顧植霞

監製/胡芝蓉 總監製/薛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遊牧是解開高原生態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但還是時間和精力、水平和經驗等方面受限,難免有些疏漏和錯誤,希望每一位生態愛好者提出批評和指教,也希望對每一位生態研究者和探索者有所啟發和思考。一、遊牧文化是確保生態優良的根基遊牧在我國歷史發展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夜讀」香水泉
    民國21年,香水泉進行修繕,修繕後的公園更名為「青海省森林公園」……水不舍晝夜的哲學,使得水孕育了生命,也繁衍了文明。香水園,也正因為有其「香水泉」而得名。說起香水泉,其最大的神奇不在於自然特性,而是其名稱「泉」中所深藏的密碼。在這裡,泉是建園的主體,是香水園的靈魂。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就像現代文明是建立在牛頓《經典力學》所開創的「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上一樣,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也是建立在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上,只是這種世界觀與現代文明的世界觀完全不同,TA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也許,讓現代人無法理解與接受的是,產生於5000多年前的「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遠比現代文明的「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要來得更為先進。
  • 封面|洛桑靈智多傑 永遠的高原,不老的情懷
    《解讀中央對青藏高原的戰略定位》、《保護青藏生態,守護一方淨土》,幾乎所有與青藏高原環境保護有關的部門和地區,都有洛桑的聲音。「想聽聽我這10年做了什麼?好!聽我慢慢給你講來。」洛桑說。幾十部卷志的煌煌巨著是洛桑和他身旁300多位學者的心血,更是讓世人打開青藏高原千百年來環境和諧之門的文化之匙。千百年來,藏族等世居民族對神山聖湖的信仰是青藏高原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是藏族生態倫理和生態習慣的基礎,也是藏族崇敬自然、尊重生命的價值觀。正是這種崇拜和信仰,建構了自然人文統一的生態系統,形成了適應高原環境的遊牧和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保護了青藏高原這塊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
  • 生態惡化與本土文化喪失有關
    胡敬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國不同遊牧民族文化傳統和傳統的社會經濟組織制度都具有其社會歷史的合理性,應該成為當前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啟示和智慧源泉,以及對不同文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制度安排和體制創新的有益參考。第一財經日報:為什麼在這樣一個生態保護的論壇上,要花那麼多篇幅談文化?
  • 「夜讀」千年「水眼頭」 百年水井巷
    此次改造是自1987年以來的第四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嚴格按照「將水井巷市場打造成為具有悠久歷史傳承和文化記憶的現代化商業美食街區」的目標定位,全力推進新水井巷市場建設。工程總投資16.673億元,共分三期實施,一期為水井巷市場片區建設,二期為聾啞人學校片區,三期為人民街書畫古玩城建設。
  • 「夜讀」北川山水:一條河流貫穿古今
    由此,當我們瞭望這條滋養了千年文明的高原河流的時候,是否會產生幾許探求的衝動?那是對卡約文化時期青海古羌人生產生活狀況的一次深情回望嗎?抑或,還帶著簡單分析和研究的求知心理?依據筆者多年編輯有關河湟文化稿件的經驗來看,卡約文化時期,古羌人大體上過著以定居農業為主、狩獵和採集為重要補充的經濟生活。
  • 陳利頂:文化景觀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從文明形態發展的階段看,生態文明社會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在文化價值觀上,人們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起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範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能夠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念,自覺地提高對自然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生態道德成為民間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 宮崎縣絕景盡在「小林市」:生駒高原花海、入住農家茅葺屋
    宮崎縣除了高千穗的瀑布美景外,還有一個充滿秘境絕景的地方「小林市」!以花海、星空、螢火蟲絕景出名的「小林市」,距離鹿兒島縣霧島只有開車50分鐘的距離。這次就為大家示範從鹿兒島機場租車自駕,前往小林市的2天1夜深度小旅行。有「蝦野高原」火山湖景色、「生駒高原」花海絕景,晚上入住「茅葺屋古民家」。愜意又豐富的行程,是想避開人潮的你不能錯過的地點!
  •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
    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研究受到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著名草原學權威任繼周先生的重視和認同。他為本報《精彩大草原》賜大作《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這是國內兩院院士第一篇草原文化專論。他認為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板塊碰撞發生的「文化造山運動」,既激發了人類文明的火花,更是中華文明蔚為壯觀的歷史輝煌和巨大財富,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從地理,氣候和人文看印度文化中別樣的精神世界
    在地理上古印度指代的是南亞次大陸,該板塊分為三部分:印度河,德幹高原(Deccan Plateau)以及印度半島最南端。範圍比今天大很多。分析一個地方的文明也好,經濟也罷,地理環境是最直觀也是舉足輕重的因素,今天我們將從地理,氣候和人文談將開去。
  • 第209期:林國基談遊牧文化
    由於我自己曾在內蒙古烏珠穆沁草原放牧11年,林老師關於遊牧文化的看法對我有所觸動。林老師用「遊牧文化」與「定居文化」的互相對抗和平衡作為闡釋人類歷史和思考文明演進的基本框架。他認為,猶太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猶太文化是一種遊牧文化。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玉版的八方圖形與中心象徵太陽的圖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圓的做法與冬至、夏至的日出和日落方位及四時八節有關,完全符合中國易文化的八卦理論。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鑽孔之數,與河圖洛書的易文化相合,證實了河圖洛書就是古天象圖和曆法實踐的解讀。距今5000年前左右,鄭州大河村遺址,也出土了中國人形成天地和陰陽觀念的例證材料。
  • 【優秀作文展】我有一把「金鑰匙」
    圖片來源於網絡我與拼音相識六年了,它不僅是我的好朋友,還是開啟我識字、看書、查字典、學習普通話、學習文化知識的一把金鑰匙我告訴他:「要正確使用漢語拼音,講好普通話,學好文化知識。」他高興地點了點頭,我感到很快樂。漢語拼音,它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求知的大門,讓我沐浴在知識的陽光雨露裡;它像一把標尺,讓我懂得了平平仄仄、抑揚頓挫,說一口字正腔圓的中國話;它更像一個朋友,時刻給我幫助,陪伴我在知識的海洋裡一路前行。
  • 「賭徒、賭一把」英文怎麼說?
    說到「賭博」,英文對應的單字是 gamble,但你知道這個字除了作為動詞,也有名詞的用法嗎?今天就一起來認識認識這個字吧!gamble 作為動詞首先,gamble有「賭、賭博、賭錢」的意思,英英字典定義為 to risk money on a card game, horse race, etc.(在紙牌遊戲、賽馬比賽等中冒著輸錢的風險)。
  • 「賭徒、賭一把」英文怎麼說?
    說到「賭博」,英文對應的單字是 gamble,但你知道這個字除了作為動詞,也有名詞的用法嗎?今天就一起來認識認識這個字吧!gamble 作為動詞首先,gamble 有「賭、賭博、賭錢」的意思,英英字典定義為 to risk money on a card game, horse race, etc.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一、後人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解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多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而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做道菜費個半天一天的功夫都很正常。
  • 到日本露營去:岡山「蒜山高原」澤西牛BBQ、露營、單車三日遊
    「蒜山炒麵」當地人鍾愛的B級美食來到蒜山高原必吃的一道平民美食,必屬這道散發著誘人香氣的「蒜山炒麵(蒜山焼きそば)」了!以獨特的味噌醬汁,將雞肉、高原高麗菜、麵條炒過,香氣四溢。這道「蒜山炒麵」跟「內臟烏龍麵」、「牡蠣大阪燒」並列為岡山三大B級美食,是岡山必吃的美味!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各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互有重疊,具有共性;同時,各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有共性有個性,有差異。這種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共生體,恰恰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生態的豐富性、層次性與發展可選擇性,也體現了它的整體性、共同性與牢固性。中華文明主要由農耕文明、遊牧文明、山地文明組成,三大文明構成長期共存、互補互鑑的關係。農耕文明產生於黃河中下遊與長江中下遊地區,以發達的農業經濟及衍生的農業文化為基礎。
  • 理解中國生態文明,從讀懂綠水青山開始
    一、點讚綠水青山,增強文化自信  《綠水青山看中國》第二季在主題設置上,深入解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構成要素,以綠水、青山、林草、溼地、沙土、生物、海洋、自然保護區和家園為節目主題,以美麗中國、生態保護、地理文化為主軸全方位解讀和宣講生態文明思想的同時,讓觀眾可以足不出戶來一次「坐遊」中國的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