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惡化與本土文化喪失有關

2021-01-09 第一財經

「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除了來自經濟發展的因素外,在許多地區越來越明顯地與本土文化的喪失有關。」24日,在「三江源的新希望」論壇上,牧區問題專家、國家民委監督檢查司民族關係處副處長胡敬萍的演講通篇都是談文化。

胡敬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國不同遊牧民族文化傳統和傳統的社會經濟組織制度都具有其社會歷史的合理性,應該成為當前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啟示和智慧源泉,以及對不同文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制度安排和體制創新的有益參考。

第一財經日報:為什麼在這樣一個生態保護的論壇上,要花那麼多篇幅談文化?

胡敬萍:說到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不少人會立刻想到音樂、舞蹈、戲劇、文學、語言文字,乃至服飾、飲食、建築、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而往往忽略了為這些表層文化起著基底和支撐作用的深層文化,即少數民族生計方式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那些制度性文化。

以藏民族文化為例,其音樂、舞蹈、戲劇乃至以自然為中心的宗教觀、生態觀、價值觀,都是藏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但遊牧生計方式才是藏民族文化真正的根基。因此,文化不是一個扁平化的存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整體性概念。

在文化結構內各文化表現形式之間的關係中,主要表現為生計方式以及與此相聯繫的經濟的和社會的習俗性規範。如果基底性文化消失了,那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表層、中層文化也會隨之在或長或短的時間長河中逐漸衰落與消失。因此,對於文化,特別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文化,我們更應該把她作為一種整體加以理解和尊重。

日報:那麼,文化的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又是什麼關係呢?

胡敬萍:文化多樣性之於生物多樣性猶如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精神之於物質的關係,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二者之間既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又相互區別、相互作用,形成一種協同演化的關係。

藏民族的遊牧文化是藏民族為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的海拔及水土光熱條件而形成的以遊動放牧為主要特徵的草原文化。這種遊牧的生計方式不僅是確保藏民族及其他遊牧民族生計的適應性生產戰略,同時也是促進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藏民族遊牧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千百年來遊牧文化促進了草場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使得青藏高原不僅維繫著中國的生態安全,甚至維繫著整個人類的生態安全。

值得強調的是,草原牧區是一個具有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四元一體」的耦合體系統,而其生態系統絕非僅僅是自然形成的。一旦「四元一體」的耦合系統的穩態關係被打破,帶來的將不僅僅是文化的衰落,更是草原生態的退化與社會組織結構與關係的全面失衡。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趨勢多與文化多樣性的喪失有關。比如,目前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荒漠化問題,即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不只存在於全球氣候變暖之中,單純地追求普遍的工業化帶來的西方現代化文化取向,對文化多樣性價值的蔑視,違背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都是導致生態災難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日報:你所說的這些文化多樣性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生計方式,對於解決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哪些作用?

胡敬萍: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和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多樣性,其之所以能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地區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是因為這些文化在當地居民千百年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程中形成的,它飽含著這些民族世代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

諸如藏族的部落(日固)、蒙古族的阿寅勒、哈薩克族的阿吾勒等,我國不同遊牧民族文化傳統和傳統的社會經濟組織制度都具有其社會歷史的合理性,應該成為當前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啟示和智慧源泉,以及對不同地區特別是不同文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制度安排和體制創新的有益參考。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對少數民族深層文化價值要給予充分的尊重與重視,不能因為它的古老就認為落後,而應該成為我們制定少數民族、民族地區發展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實踐一再證明,在民族地區採取與漢族地區「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往往會導致意想不到而又更為窘迫的政策效果。

在民族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弘揚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還應該尊重少數民族群體作為主體在本地區建設發展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我認為,在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決策方面,首先要進一步提高相關決策部門對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深層文化價值的認識,並在地區發展政策的制定中給予它應有的地位和尊重。其次要促進少數民族成為當地地區發展、生態保護的主體,給予他們應有的權利,倡導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參與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決策過程中去。第三要充分重視牧業社區在牧區發展中提供服務與管理的基礎性作用,並通過村委會、合作社、協會,甚至是傳統社會組織制度的創新作為載體,為它們提供必要的指導、培訓和能力建設。第四要發揮非政府組織在促進牧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彌補政府力量鞭長莫及的許多事情。

相關焦點

  • 生態系統惡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的喪失
    生態系統惡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的喪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3:56:30 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IDEV)Jonathan M.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全球75%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已經喪失,亟須在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等相關重大科學問題上開展聯合攻關。「要想從源頭上避免此類病毒的大暴發,我們需要吸取教訓反思人類行為。保護自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實現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這是疫情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
  • 走進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園:生態園林中感受歷史沉澱之美
    人民網樂東1月1日電(樊歡迪、孟凡盛、李浩蓉)1月1日下午,「第二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樂東尖峰嶺帳篷節」的網友及攝影大咖們走進樂東佛羅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園,在原生態灌木林中實地感受海南本土濃厚文化歷史。
  • 中國農業生態失衡?當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迄今,尚未真正全面認知和把握生物多樣性在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及深遠意義,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嚴重惡果知之甚少,認識缺位、模糊或片面膚淺,農業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保護意識嚴重淡薄。
  • 讓歷久彌新的本土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機
    由靖西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靖西中學承辦的中國科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農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項目地方特色活動課《唱靖西山歌,我為家鄉代言》如期開課,靖西30名壯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美麗的舊州景區,通過了解歷久彌新的本土文化,自主合作探究,為家鄉代言。
  • 第二屆麋鹿文化大會開幕 室內外融合生態博物館落戶大興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孟竹) 從科學發現到本土滅絕,從漂泊海外到重返故裡,從物種繁育到種群復壯……8月24日,正值麋鹿回歸祖國34年,第二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在大興區開幕。此外,北京生態博物館還具有豐富的典藏內容,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等現代博物館的七大功能在這裡可以實現,而在館外,市民則可近距離觀賞100多隻麋鹿追逐嬉戲。 「未來這裡將以麋鹿文化、皇家苑囿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重要展示內容,全面展示中國和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就,呈現人類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傑出實踐,將生態博物館打造成為北京文化新地標,塑造國家生態文明標杆。」
  • 本土文化與課堂融合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文化自信,將中華民俗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既能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又能讓學生親自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但在實際的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當地傳統的本土文化在美術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死扣課本、不分析學情、不利用本土資源、盲目跟風、課堂教學不創新、照搬照套、千篇一律;進而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美術課堂教學大打折扣。一節優質課的評價新視野中透露出來的一點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因地制宜地進行課堂創新,合理的構建有趣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 「長江之腎」洞庭湖遭遇水危機:溼地萎縮生態惡化
    長期以來,洞庭湖的水生態環境不僅影響著沿湖上千萬人口的生產生活,更對維繫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  儘管國家和湖南省對洞庭湖水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重視,曾多次採取專項整治遏制湖區水環境惡化的趨勢,但長期以來「固化」形成的湖區發展模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治理與汙染的賽跑中,洞庭湖水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 「散花系」書店:承載成都文化的本土味道
    為了將本土文化推廣開來,廖芸在建立散花書屋後,又陸續建立了見山書局、散花書院等8家書店,且全都位於成都各大文化地標處,以「文化」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加深讀者對於成都文化的感受與體驗。在成都林立的實體書店中,「散花系」算得上是一枝獨秀,是最能體現蜀韻情懷的文化體驗空間。  以位於鐵像寺水街的散花書院為例,這裡除了提供書籍閱讀,同時也融入了中國的茶文化、香文化。
  • 關注文化生態演替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段丹潔)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自然、社會等各種變量的交互作用。如果將人類文化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演進之中。文化生態是將生態學方法運用於文化研究的交叉科學。文化生態演替和哪些因素有關?當前文化生態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
  • 探秘中醫藥文化智慧 領略綠色生態詩意美
    大家走進「森林氧吧」,在親近自然、感受生態之美的同時,賞草藥、聽講座、享義診,切身感受中草藥的魅力和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據悉,此次活動旨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播生態之美,傳承生態文化;按照我市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部署和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舉措,結合我市特色中草藥文化,通過科普教育的方式,將傳統中醫藥的豐富文化內涵傳遞給廣大群眾,增強社會對中醫藥的普遍理解與認同。
  • 如何應對記憶喪失
    導致記憶喪失的原因任何可能影響人類認知過程包括思維、學習、銘記都會影響記憶。FDA的神經學家Ranjit Mani博士說「醫生通常使用多種方法來深入了解患者的情況。」通過了解患者的病史,問患者各種問題、進行身體和神經系統的檢查及血檢和尿檢來診斷評價患者的病況。
  • 從熊貓指南說起:良食承載著生態職責,需區別於精緻強調本土化
    繼上次綠會秘書長周晉峰與熊貓指南CEO毛峰就「良食(good food)」與「好吃」相談甚歡,之後周晉峰獲贈《熊貓指南》一書並仔細閱讀,結合之前所談,進一步對良食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闡釋,希望對熊貓指南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提供更「生態」的理念。
  • 普寧流沙這段河道將實施水生態環境修復!
    為加快普寧市流沙新河 (環市北路至暉晗橋) 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的實施,近日,市有關部門擬組織審核《普寧市流沙新河(環市北路至暉晗橋) 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的概算。為保質保量完成概算審核編制,決定面向社會遴選高水平的工程造價諮詢企業。
  • 發現對方喪失信譽,如何行使不安抗辯權
    此時,許多人認為,既然合同約定得如此清楚,那麼不管什麼情況都要嚴格按照合同辦事,雖然有時發現對方已經喪失信譽,再繼續交易自己可能會遭受損失,但由於約定在先,還是不得不向對方履行義務,這是沒辦法的事。法律規定,應該先履行義務的合同一方,如果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的,可以中止履行。
  • 臺灣「本土化運動」簡介_文化_鳳凰網
    臺灣本土化運動是指臺灣強調「在地文化」以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為主要宗旨。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期間,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涵,直到今日仍然在不斷推展變化當中,影響層面擴及臺灣的文化發展、政治、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遷,官方或民間自行發起的各種活動也促成此種變化快速的推廣。不過部分異議人士質疑本土化運動事實上為所謂「去中國化運動」,認為其目的是想將臺灣基本從文化社會根源上脫離中國文化的影響。
  • 生態田園自然教育課題研究志願參與家庭招募公告——山水童源生態文化教育基地
    如您認可本土化的生態田園自然教育理念,也認可教育環境的重要性,並且願意與我們共建孩子的教育環境,自願帶領孩子作為志願者協議參與到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基礎教育課業改革與小研究生創新學習實驗》及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學校文化建設中校本課程研究——生態田園自然教育》的課題研究中,為補充教育在社會整體教育的參與中收穫一份體驗,歡迎加入我們
  • 益陽:資陽區紫薇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紅網時刻益陽11月16日訊(通訊員 羅峰 記者 鍾浩)近日,由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在全國開展的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遴選命名活動結果出爐,共評出全國生態文化村128個,益陽市資陽區紫薇村被授予「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成為湖南省4個上榜村之一,也是益陽市唯一入選的「全國生態文化村」。
  • 日皇民化教育遺害臺灣 大多喪失對中國文化認同
    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教育,讓不少臺灣人喪失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並導致臺灣政界親日的大有人在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有人告訴我,如今大陸網友最為討厭的臺灣藝人乃是歌手楊丞琳,皆因她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含笑說:「抗日戰爭才八年而已啊!」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原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1-4頁)摘要:中國各民族彼此認同,共同認同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來自民心相通和互惠共生,把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建設成為包容差異、重疊共識的語言文化互聯體,是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