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出臺給美術等"邊緣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曙光,事實上美術學科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的培養與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文化自信,將中華民俗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既能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又能讓學生親自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但在實際的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當地傳統的本土文化在美術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死扣課本、不分析學情、不利用本土資源、盲目跟風、課堂教學不創新、照搬照套、千篇一律;進而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美術課堂教學大打折扣。
一節優質課的評價新視野中透露出來的一點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因地制宜地進行課堂創新,合理的構建有趣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泥土的味道》,我們陝西的孩子來講對「紫砂」的了解幾乎為零。張秀敏老師對自己所帶的學生進行教情和學情的調查,並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本土文化以陝西獨特的文化底蘊為基礎,進行合理設計,將學生的「注意、參與、交往、思維、情緒、生成」六種狀態充分在課堂教學中一一展現出來。
從對《泥土的味道》紫砂壺感悟,到本土獨特文化唐三彩,從理論到實踐,從半立體到立體,張秀敏老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嘗試,錯了再改,色彩不像再配色,不斷請同事提出意見建議,反覆比對唐三彩原物料的色彩差別,顏料從水粉到丙烯到清漆,每一步看似簡單,卻從不斷的嘗試中獲得。
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制胎,將超輕粘土,通過搓,捏,揉,剪,壓等技藝塑造成型。學生發揮想像力塑造出很豐富的形體,京劇人物,足球小子,茶壺,鴨子,十二生肖,花瓶,杯子等。
每一小組學生代表闡述了自己本組的作品,作品的名稱、靈感的由來、製作過程中的深刻體會!
張秀敏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美術與歷史相融合,將傳統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豐富了課堂容量,激發了學生趣味,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魅力的感知、激發他們對陝西本土文化的探索興趣和熱愛。
張秀敏 漢族 陝西商州人
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商洛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商州區第一初級中學一級教師
曾獲得全國設計大賽優秀獎,陝西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單項獎,有10餘篇論文發表《理論前沿》《當代婦女》《今傳媒》等雜誌刊物。
添加關注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