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與課堂融合

2021-03-02 劉冬美術工作室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出臺給美術等"邊緣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曙光,事實上美術學科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的培養與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文化自信,將中華民俗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既能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又能讓學生親自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但在實際的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當地傳統的本土文化在美術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死扣課本、不分析學情、不利用本土資源、盲目跟風、課堂教學不創新、照搬照套、千篇一律;進而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美術課堂教學大打折扣。

一節優質課的評價新視野中透露出來的一點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因地制宜地進行課堂創新,合理的構建有趣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泥土的味道》,我們陝西的孩子來講對「紫砂」的了解幾乎為零。張秀敏老師對自己所帶的學生進行教情和學情的調查,並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本土文化以陝西獨特的文化底蘊為基礎,進行合理設計,將學生的「注意、參與、交往、思維、情緒、生成」六種狀態充分在課堂教學中一一展現出來。

從對《泥土的味道》紫砂壺感悟,到本土獨特文化唐三彩,從理論到實踐,從半立體到立體,張秀敏老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嘗試,錯了再改,色彩不像再配色,不斷請同事提出意見建議,反覆比對唐三彩原物料的色彩差別,顏料從水粉到丙烯到清漆,每一步看似簡單,卻從不斷的嘗試中獲得。

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制胎,將超輕粘土,通過搓,捏,揉,剪,壓等技藝塑造成型。學生發揮想像力塑造出很豐富的形體,京劇人物,足球小子,茶壺,鴨子,十二生肖,花瓶,杯子等。

每一小組學生代表闡述了自己本組的作品,作品的名稱、靈感的由來、製作過程中的深刻體會!

張秀敏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美術與歷史相融合,將傳統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豐富了課堂容量,激發了學生趣味,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魅力的感知、激發他們對陝西本土文化的探索興趣和熱愛。

張秀敏  漢族  陝西商州人

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商洛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商州區第一初級中學一級教師

曾獲得全國設計大賽優秀獎,陝西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單項獎,有10餘篇論文發表《理論前沿》《當代婦女》《今傳媒》等雜誌刊物。

添加關注了解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上海通用:本土化成功與文化融合互為因果
    美系合資汽車企業文化的融合,並不意味著中外合作雙方沒有任何衝突。事實上,與其他合資企業一樣,在很多問題上,尤其是關涉到選擇在中國市場投放的新車型時,中美雙方很自然地都會出現分歧和爭論。 長安福特的第一款車到底是用印度福特的「愛康」還是福特歐洲平臺的「嘉年華」?
  • 中國的國際化學校如何融合西式校服風格,表現出本土文化特色?
    在服飾的細節設計上,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傳統的繡花工藝,將中國古文字甲骨文「龍」字繡於校服之上,輕盈靈動,寓意著蘇外學子是有中國靈魂的「龍的傳人」。蘇外校服將國際校服經典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既有西式校服的風格特色,又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韻味,體現與眾不同的文化氣質。
  • 寒亭區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德育工作「新活力」
    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對蔡家欄子紅色教育基地、柳毅傳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鄉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總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開發,構建起集課本知識與鄉土文化為一體的融合課程體系。  二是融合滲透、開拓創新,夯實德育「新陣地」。
  • 文化觀察:根植本土文化海南動漫走出去
    原標題:文化觀察:根植本土文化海南動漫走出去    在本次大會上,一位圓滾滾的「綠胖子」代表海南登上全國舞臺,它是傳棋工作室以椰子為原型創作的本土動漫形象「波波椰」。自2015年9月以來,該工作室圍繞「波波椰」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氣」的IP(智慧財產權)培育與營銷項目,其中海南方言課堂、微信方言表情等更是火速躥紅,受到許多新老島民喜愛。    「波波椰」在成長中是如何抉擇的?它的發展又有哪些借鑑意義?
  • 融合課程怎麼做?這所學校的校長這樣說:紮根本土文化,放眼全球視野,做有深度的融合
    中西融合課程並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取各家所長,是基於平和教育積累的經驗和不斷的反思、探索中形成的。牛瑛老師介紹說,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的融合課程主要圍繞三個維度的融合展開: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融合、學科與跨學科之間的融合,以及中西教學方式的融合。首先,深度融合是「國家課程」與「平和校本課程群」的融合。
  • 張學新:踐行課堂革命 構建本土原創課堂教學新模式
    2、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跟隨,主動探究和創新能力培養難以落實,西方研討型課堂面向小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不適合大班教學、中國文化含蓄、內斂的現實國情。中國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和教學質量提升的過程中,亟需探索適應於國情的教學方法。
  • 愛爾蘭舉辦首屆本土教師中國語言文化示範課比賽
    愛爾蘭舉辦首屆本土教師中國語言文化示範課比賽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近日,愛爾蘭首屆本土教師中國語言文化示範課決賽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成功舉行。
  • 華東師範大學思政移動課堂,走進美羅城:文商融合,美羅制潮
    11月25日,經管學部專業學位教育中心黨支部走進美羅城,開展「文商融合,美羅制潮」主題活動。美羅城以「上海一流,全國百強」的商業企業為目標,通過不斷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業與實踐,充分發掘商業文化的深度,傳承文化基因,注入文化元素。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美羅城始終堅持了「創新轉型、改革發展」的這條主線,把改革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抓住「調整」這一永恆主題,走「商業和文化相融合的道路」,匯聚和培育品牌。
  • 將本土資源化成經濟助推器 橫峰岑陽鎮堅持「產村融合」
    將本土資源化成經濟助推器  橫峰岑陽鎮堅持「產村融合」   將本土資源化成經濟助推器  橫峰岑陽鎮堅持「產村融合」   將本土資源化成經濟助推器  橫峰岑陽鎮堅持「產村融合橫峯縣岑陽鎮王家(含陳家)旅遊新村堅持「產村融合」的思想理念,將本土資源轉化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著力打造「產業新村」、「生態新村」和「旅遊新村」,歷經四年,形成了以葡萄、櫻桃為主的2000畝休閒農業基地。   王家自然村從2012年200畝葡萄起步,歷經四年形成了以葡萄、櫻桃、砂糖橘、火龍果為主的2000畝休閒農業基地。
  • 文化育人:構建 「質量·創新·融合」特色文化育人體系
    作為徐州地區唯一一所以工業命名、工科為主的高職院校,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認識到培養製造業緊需的大國工匠和創新型技術人才,應具有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追求卓越的創新思維和兼收並蓄的融合能力,為此,學校凝練出了「崇德尚技、守正出新」的核心文化理念,構建起了從樹立質量意識、激發創新思維到發展融合能力一體化的工業文化特色育人體系,形成了以「質量立本、創新樹魂、融合賦能」的育人模式,貫穿價值觀培育、思維方式培養到行為能力養成全過程
  • 在融合回歸中創生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在「和而不同」中深化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澄清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和使命,深刻認識其與通識教育本土化發展、大學文化自覺之間的內在關聯,促進二者深度融合,有助於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融合與創新——2018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特色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成都...
    5月24日-25日,由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主辦的2018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特色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成都電子科大附屬小學成功舉辦。此次研討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融合創新為主題,以成都三所傳統文化特色教學工作室為載體,進行國學課程特色教學展示和經驗分享講座。
  • 泡泡瑪特聚焦本土傳統文化 鼓勵設計師釋放想像力
    如今,在年輕群體中,「中國元素」無疑已經成為了最流行的時尚文化,備受追捧。不少年輕人都希望通過帶有中國色彩的元素來展示個性,打造個人標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映入眾人眼帘,本土文化復甦也在愈演愈烈。
  • 吉首大學音舞學院:本土民族藝術進校園 民族文化傳承促成長
    堅持初心、反覆磨練為進一步熟悉課堂,在課程開始之前,隊員們在團隊大本營,進行了一次前期工作交流會。會上,志願者們根據古丈縣當地民族文化,與古丈一中藝術組教師交流後,結合個人專業優勢,開展「本土藝術進校園」活動。
  •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在沉浸式中文課堂上 發現漢字之美 一直以來,中文教育在國際學校教育體系中一直是一大痛點。在全盤西式的教學環境中,孩子們對中文課的學習模式等同於「對外漢語」教學,會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產生一定影響。
  • 彭州市延秀小學「紮根本土文化」開學第一課記要
    大家蜂擁而上,嘰嘰喳喳的議論著,一會兒遠觀,一會兒細看,一會兒輕輕觸摸,一會兒照相留念,不知不覺中一堂向美、向善、向上的別樣課堂在無聲地進行。2020年秋,彭州市延秀小學認真落實黨中央「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辦學思想,依託彭州本土文化,融合延秀育人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藝體組老師們精心構想、妙筆生輝,將原本毫不起眼的一個個石球繪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成為了深受師生喜歡的一篇篇鮮活生動的教材。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激發學生興趣和提升學習能力
    因此,本文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小學語文為載體,對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進行了闡述和闡述。當代小學生傳統知識學習的現狀傳統知識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識,小學生學習時通常很難積極地思考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優化課程設計,在教學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使課程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探尋國際融合教育新模式 麒麟星藝融康教在渝開啟特殊融合試點
    新華網 發  新華網重慶11月23日電 為探尋特殊兒童的社會性、融入性的特殊教育持續研究發展的道路,11月22日,由重慶麒麟教育文化產業集團投資建設的麒麟星藝融康教樂園落成,預計在兩年內將建成相關科研成果體系,在開啟特殊融合康復教育試點的同時,為特殊融合教育提供新思路。
  • 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閩南本文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徵和傳統的民俗感,所以將閩南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兒園園本課程體系中,能夠很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主要是從閩南本土文化的精髓上,從環境創設、主題活動和遊戲的架構與實施方面,對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分析。
  • 南豐縣文化旅遊深度融合迸發新活力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撫州訊 通訊員鄧 遙、袁 智報導:近年來,南豐縣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態優勢,圍繞蜜橘、儺舞、曾鞏、白舍窯、古城五張文化名片,以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大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使全域旅遊迸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