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紅棗、巴旦木……一間不到80平方米的辦公室堆滿了一袋袋乾果。初到老良(化名)的公司,如果不是牆上掛著某評級機構頒發的「2011中國最佳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獎牌,真會讓人以為走錯了地方。
老良原是二級市場的炒家,善於把握大盤趨勢,旗下私募產品去年均獲得超額收益,其中一隻產品以超過10%的收益率排名私募基金前十位。面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對這些乾果的疑惑,老良頗有些自得:「實話告訴你吧,這些都是我們公司自己的產品,從新疆來的。」
原來,老良早就瞄上了新疆林果業,為此還招募了一些農業研究員。經過千挑萬選,他終於在去年初物色到這家主營為紅棗、核桃、巴旦木、冰糖心蘋果、香梨的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業公司,幾番洽談之後得以入股。去年收成好,農業公司送來了一批果品。
老良介紹,這家農業公司擁有大量土地資源,包括草場面積50萬畝、林果業面積3.6萬畝,均緊靠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天山託爾峰南側,有天山雪水灌溉。由於看好這家農業公司並計劃將其運作上市,老良去年下半年主動清盤旗下部分私募產品,將主要精力和資金投在這家農業公司上。「私募基金規模大了反而不好做,在低迷行情下就更難了。我將投資二級市場的基金規模控制在1億元左右,騰出來的資金都去運作這個項目了。」
就在私募老良閃轉騰挪之際,出身公募基金的董黎明「務農」的故事也傳遍了公募業。身為復旦大學數學博士和基金業老兵,他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十餘年後,出人意料地選擇做個「農民」,去過「面朝大地,春暖花開」的生活。
去年3月辭去華夏基金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後,董黎明與另外三位朋友共同投資成立了山東康之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他擔任總經理。公司已在山東諸城建設了1000畝蔬菜示範園區,在東北牡丹江建設了500畝水稻基地,生產的有機蔬菜、大米等產品已上市。
「離開基金業是因為農業對我的吸引力更大。」董黎明說,目前自己的心情與2001年初入基金行業時有幾分相似。那一年,開放式基金剛誕生,銷售基金要耐心地從「什麼是基金」、「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的區別」等ABC講起,但毫無疑問,當時的基金行業孕育著巨大希望。如今的農產品市場正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股票市場,生產、運輸、銷售極度分散,仍處於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前景無限,大有可為。
老良無疑也看到了這一點。他的計劃是,將那家新疆農業公司擴大規模後,未來兩到三年內以IPO方式進入資本市場。最近他已將投資加碼,將持股比例提升至50%,由此獲得公司董事長的頭銜。為了加強對這家公司的管理,老良本人常常新疆、深圳兩地跑,還把旗下私募基金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人員派去擔任高管。
董黎明和他的搭檔們也是全身心投入新的事業,最近馬不停蹄地忙著擴大規模,在東北與農戶合作成立合作社,同時準備在青島、煙臺、上海等城市開設產品專賣店。「我們做好了先虧損三年的準備。」 他說,農業項目很具吸引力,但投資周期長,不能像工業項目那樣計算投資回報率,不過自己有耐心,早已做好了長期投資的準備。
老良坦承,他並不擔心競爭對手,因為從種樹到結果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很多人都不願意等。即使公司未來未能如願上市,由於近年來淨利潤可觀且年年分紅,老良的投資回報率也很樂觀。他算了一筆帳:一畝紅棗一年的種植成本約2000元,三年銷售收入達1萬元,扣抵三年成本6000元,投資入股的錢基本都可以收回來。
他分析說:「國家一直很重視西部大開發,新疆最有名的瓜果農業有望成為重點扶持的產業。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中國出口製造業面臨瓶頸,經濟結構面臨轉型,新型農業將受到國家重視。」
看到「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強化實體經濟發展」等政策表述近日頻繁見諸報端,老良更是堅定了信心。「政府鼓勵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我們做的也是響應政府號召。」董黎明在微博上寫下了他對「務農」的理解:「農業是規模經濟,需要藉助資本市場來實現」,「在農產品市場中,"發展機構投資者"或許是最優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