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從《還珠格格》到《甄嬛傳》再到《延禧攻略》,後宮裡生活著的女子們的身上到總有各種各樣華麗的服飾。清宮劇的熱播也讓大眾重新開始關注起了後宮妃嬪們的服飾形制。
其中就有一個引人注目的配飾,就是後宮妃嬪們脖子上掛著的白領子。那麼清朝後宮嬪妃們帶的白領子到底有什麼作用呢?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好看嗎?
《甄嬛傳》劇照
清宮劇裡的白領子
影視劇裡出現的後宮妃嬪們好看的白領子,其實是滿洲傳統服飾的一種。
清代滿族婦女的圍脖通常是以絹為之,或寬僅幾寸,或寬數寸,或僅到胸前,或長達數尺,沒有固定形制,穿戴時圍繫於頸部,挽結自然下垂。滿洲的傳統服飾是沒有領子的,或者說衣服和領子是分開的。這一點不論是男裝還是女裝都是一樣的。
清宮劇裡的白領子出現的頻率十分高,甚至會在上面繡上各種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但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是這樣。
滿清入關之初,最簡樸的圓領是普遍的存在,直至乾隆嘉慶時期,整個王朝仍然是強調遵循滿洲服制,尤其是乾隆帝,他強調衣冠維繫是國之根本,不可輕易變革舊俗。
他認為,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是,不斷地變革衣服的形制,並不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會助長奢靡之風,甚至是一種忘記了祖先的可恥行為,因此並不贊成改變滿洲的服飾形制。因此哪怕是在清朝中期,領巾基本上都是素色,上面並無任何裝飾,而且窄而短,長度只夠到胸前。
《甄嬛傳》
像在清宮劇裡出現白領子是正常的,但是像《甄嬛傳》和《延禧攻略》這種是講述在康乾盛世期間發生的故事的影視劇中,會出現刺繡和花紋實際上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在真實的歷史中,直到清末,社會風氣改變,大眾開始追求華麗,對於傳統的服飾形制也沒有那麼大執念了,這些「白領子」才開始有了刺繡、滾邊和鑲嵌,例如慈禧太后畫像上的領子就是繁複而精美的。
其實如果就叫人家白領子,也並不準確,因為在歷史上這個領子並不是只有白色的,只是清宮劇裡面的特供。
這些清宮劇也許是出於服飾搭配的美觀性要求,不約而同的只出現了白領子,這也造成了觀眾們的錯覺,因此帶來了對這些領子的刻板印象。事實上這些領子遠沒有想像中的複雜,大概就是霧裡看花容易看花了眼吧。
莫須有的「龍華」
如果去真正的搜索清宮劇裡的白領子,那麼多半會得到一個答案:「龍華」。把白領子稱為龍華,但這個名字又會讓清代服飾的考據者們感到疑惑。龍華是什麼?沒有史書上這樣寫過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它其實只是一個現代人再造的稱呼。
清宮劇裡的白領子只是服飾系統的一種便服配飾,不是用在禮儀和祭祀這樣正式的場合中,只是一種日常穿搭。在真實的歷史之中也並不會像影視劇裡一樣那麼普遍地出現,也就不需要人們特意去為它製造一個名字。
作為配飾的一種,就像是圍巾一樣,可戴可不戴。就像前文所提到,後宮妃嬪們的領子在真實的歷史之中並沒有那麼多的花紋圖案。這樣樸實的配飾其實也用不上這樣高大上的名字。
如果是僅僅探討影視劇裡面的場景,那麼關於「龍華」就能寫出不少的文字分析。例如這些圖案展示了後宮嬪妃們的地位。
以《甄嬛傳》為例,太后的龍華是圖案最多,看起來最貴氣,這符合她在劇中的地位,統領後宮,位高權重。那麼華妃娘娘和皇后娘娘的衣服上的龍華精細而繁複,雖然並沒有太后龍華上一樣多的圖案,但是製作精美,顯示了兩人在後宮中僅次於太后的高貴。而女主角甄嬛一路披荊斬棘走上來,她的龍華也越來越精美。
《甄嬛傳》太后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影視劇和歷史事實脫節的現象呢?簡單歸類為劇組不考究,其實並不合理。筆者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的原因。
一是影視劇和紀錄片的差別。紀錄片是要完完全全復原歷史事實的,所以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差錯都不應該也不能有。
影視劇就不一樣了,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演繹,故事是假的,人物是假的,只是借用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它的表現方式更接近的是戲劇。
服化道在某種意義上是符號的象徵意義,本身象徵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和處境,像是京劇中的臉譜,黑臉的張飛、白臉的曹操。甄嬛在「黑化」前後的妝容變化,也是這種象徵符號的體現。龍華是作為它整體的一部分,自然就會體現這種故事情節和人物背景的差異。
二是大眾的慣性思維。服化組也許考慮得並不是那麼周全,沒想到要讓一個小小的配飾承擔得太多。
但是在大眾的慣性思維裡面,皇家是一個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地方,不容許出一點點差錯,別說是一個龍華,就是一根頭髮絲也是有自己特定地方的,多一根,少一根,那都是對於皇家等級的褻瀆。所以這就出現了過度解讀的現象。
這也許不是影視劇本身的錯,但是也不應該被影視劇裡的現象給騙了。這也就是說清宮劇裡的龍華,同歷史本來就不一樣,歷史上沒有龍華這個名字,它也沒有體現後宮妃嬪們待遇和地位的問題。
但是如果說是服化組為了影視劇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考慮得多,那麼它也許就不僅僅是為了好看而已,而是被賦予了代表後宮妃嬪們在劇中的現實處境的含義。
誤會就是這樣產生的,有時候想得太多了,有時候又想得太少了,總歸是想得不一樣才會曲解了本意,本來也是不用的。
謠言也是這樣產生的,移花接木,話傳了幾次,話就變了原樣。誤會和謠言只是一線之隔,傳播得多的誤會就成了謠言,沒能傳出去的也就是個誤會。隨便說說的話給人當了真,澄清起來卻叫人犯了難。
土氣但真實的領巾
說了影視劇裡的龍華,說回歷史上的圍脖。沒有高大上散發著貴氣的名字,就是很普通地叫「領巾」。領巾不是滿清獨有的配飾,但是算是在滿清發揚光大的,在旗袍上也需要戴領子。
大詩人韓愈就在他的詩《賽神》裡面就提到了:「白布長衫紫領巾,差料未動是閒人。」
那還是唐朝時候,類似於現在的圍巾,披或系在脖子上的織物統稱為領巾。再往前推,魏晉南北朝時候,圍在領子四周的裝飾性織物也叫領巾,北周庾信的《春賦》裡面,「穿珠帖領巾」,春寒料峭時分,雖然衣衫薄了,但是微涼的天,還是會叫人圍上絲巾,美麗但不「凍」人。
要是往後數,最熟悉的領巾那必然是少先隊員胸前飄揚的紅領巾。而滿清的領巾自然也是沒有這樣令人生出敬意的由來。作為女子便服上的領巾就是用來代替領子的。前文提到,滿清的傳統服飾沒有脖領,因此也有稱領巾為「圍脖手絹」的說法。
說起來也是略帶土氣,除了為了好看,清人的領巾的另一個用處就是禦寒,和古時候其他領巾區別無二,放到現在看也是和圍巾差不離。
100 年前的中國古代照片
除了女子便服上的領巾外,其實男子官服上也是有領巾的。因為男女平等,滿人的傳統服飾無論男女都是沒有領子的。因此,除了夏日的三伏天,穿官衣的男子也會襯上一件「領衣」或者是戴上一條假領子。
領巾在清末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觀念的轉變,也變得更加華麗和複雜了,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配飾,它的巔峰大約也就是到清末的紋飾和鑲嵌為止了。
清末民初,女子便服開始出現了固定的領子,這種「真兩件」領也就逐漸被淘汰出了潮流。一般情況下,女子便服上有固定領子的就不會圍領巾,沒有的就一般會圍上顯示美觀。
但是流行總是輪迴的。滿清時候的領巾,與其說是圍巾,不如說是長版的假領子,是作為領子的替代品。現如今在穿衣服時來一個假領子又開始成為了一種時尚,也是歷史的一種循環吧。
大眾總喜歡想像未知的東西,紫禁城被禁了太多年,總讓人心存幻想它什麼都是高貴優雅的,其實哪裡活著不是活著呢?皇宮裡面住著的也不過是普通人罷了,即使裡面藏著勾心鬥角,藏著國家命脈,藏著天子,他們也總歸只是人,不是神。
神化不必,妖魔化也不必。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主角也都是人,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也沒有什麼小神仙。不用過度美化裡面都是黃金,也別說都是野蠻人,不懂得自由平等。歷史是活在當下的,可以透過它看過去,但是不能用現在去想像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