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銳:「二重證據法」的界定及規則探析
但是在《古史新證》裡, 王氏所說的地下之材料只有甲骨、金文;所關注的對象, 是處於傳說和史實之間的「上古之事」, 即是上古人物及其行事———說到底是人物。就王氏的學術視野來看, 在《古史新證》中他運用的材料和關注的問題, 突然都急遽縮小, 這顯然不符合他的學術發展脈絡。什麼原因使得王氏要縮小學術視野和材料範圍, 提出「二重證據法」呢?
-
【學術觀點】楊驪:反思二重證據法的局限——兼論多重證據法的演變之必然
上個世紀初,在中西交匯的學術潮流中,王國維將二重證據法提升到方法論的層面,開啟了中國文史研究的新篇章。其後,鄭振鐸、郭沫若、聞一多、顧頡剛、徐中舒、凌純聲等學人運用民俗學、神話學、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動了古史研究朝著民俗學、神話學及人類學的路向發展,成為三重證據法的濫觴。20世紀末,楊向奎、汪寧生、饒宗頤等學者從各自的民族學和考古學領域對三重證據法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推進。
-
重磅推出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蘊義與影響的再審視
在二重證據法大行其道的今天,喬先生這篇文章可謂史學領域的曠野人聲。我們也將系列推出相關文章,對近代史學重大理論問題,尤其對滯礙史學發展的理論問題進行反思,以推動史學進步。然而細檢眾論,隨聲者多、考實者寡,對於「二重證據法」這個影響重大的問題,理應置於大的學術背景及史學史的進程中重新審視。 一、「二重證據法」風靡於世的時代因緣 歷史學在其持續發展之中,史料範圍的擴充乃是一個必然的推進過程。
-
析論 ▏王東峰:「二重證據法」相關問題再辨析
1912年12月26日,《致鈴木虎雄》:「前聞大學藏書中有明人《堯山堂外紀》一書,近因起草宋元人戲曲史,頗思參考其中金元人傳一部分,能為設法代借一閱否?」1915年11月,《致林泰輔》:「嗣讀大著《周公及其時代》一書,深佩研鑽之博與論斷之精。」
-
【試題探研】二重證據法
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拓展閱讀:裘錫圭 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證據法」及其相關問題(節選)關於「五帝時代」及「二重證據法」問題 曹: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土的大批先秦文獻為我們研究古書古史,以及評判前人的研究,都帶來了新的契機。
-
從「二重證據法」到「史料實證」 ——歷史教學中學生實證思維和求真意識的培養
根據歷史學者研究,可將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學術理據概括為:將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材料相互比較、結合,以證明、證偽和補正歷史。二重證據法,實際上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地下材料與紙上材料並不一致,但前者可以補充、糾正後者;二是地下材料與紙上材料具有某種一致性,前者可以證明後者。在西方,history這個詞一直具有二意性:歷史實在過程(史事);作為表達此過程的文字表現(史書)。
-
上研好書 | 文軍:理論自覺與社會學學術場域的再反思
當前,我們必須強化中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自覺性和學術場域的反思性,這不僅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社會學的學術品質及其研究者的學術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而且對於提升中國社會學的研究實力及其世界影響力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從理論自覺出發,重構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通過理論自覺意識的培養,推動中國社會學理論和實踐的協調發展,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學學派建設,則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學研究者的一個重要任務。
-
案例研究法及其相關學術規範
案例研究法及其相關學術規範
-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為此,本人嘗試用比較的方法,將當前基礎教育科研中常用的「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及「個案研究法」在針對實際使用問題上作一個比較,為廣大從事基礎教育科研人員在設計研究方案時提供一點參考。★★1.總起來看,「實踐反思法」大致有如下三個主要特徵;第一,有雙向參與性。即專家實踐工作者共同參與研究,共同構建合作研究的模式,以便實現兩者功能上的互補;第二,研究過程和實踐過程相結合。即理論研究、實際工作的改善同步進行,實現研究為改善實踐效果服務的目的;第三,用「反思」的方法來連接研究的動態過程。即突出「反思」在研究與實踐中「研究」的意味。
-
學術自由及其敵人:審批學術、等級學術
鄭永流教授的這篇文章深刻剖析了中國學術制度現狀及其成因,並提出了中肯的意見,我輩學人不可不讀。學術自由及其敵人作者:鄭永流(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教授) 學術自由何為 作為一項學術活動的倫理原則,學術自由的形成歷經數百年,中世紀中後期學術逐步走出宗教的陰影,1670年斯賓洛莎提出「探討的自由」(libertas
-
通識經典 | 費孝通:我對自己學術的反思
本文是費孝通先生對自己六十多年學術道路的反思。費老首先提及了研究的的應用性與現實性問題,他回憶了自己與曾經的同窗艾德蒙·裡奇的爭辯:裡奇秉持韋伯對於社會學「價值無涉」的定位,認為學者在其研究過程中不應將自身的價值觀代入其中。而費孝通則認為,任何發表著作都必將對讀者、對現實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也正因如此,每個學者都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時代內進行寫作,「價值無涉」並不可能真正達到。
-
要引導和鼓勵學術批評與學術反思
使創新概念和體系得到廣泛交流、傳播、使用和認同,逐步成為普遍性和主導性的學術話語,要通過數位化、信息化等創新傳播方式來拓展傳播渠道;不僅要靠學術媒體,還要藉助大眾媒體做好傳播與普及。積極舉辦國際學術活動,善於設置議題,發揮話語主導作用,廣泛傳播國內學術思想,批判西方話語中的錯誤思想和觀點,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影響力和話語權。
-
強化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擔當
先進學術文化的傳播者交流和傳播學術文化是學術期刊賴以安身立命的基本職責。先進學術文化的傳播者,是學術期刊編輯的基本角色。當前,這一角色需要進一步強化。編輯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
-
夫子罵街 ——百年前那場學術及思想反思的反思
」而刊刻出版,流傳一時……也是從這時起,老子被冠以「愚民」「反動」「權謀術」「開歷史倒車」等罪名,與拉仇恨式的歷史觀、尿不出兩滴還要瞎嘚瑟式的學術作風等一起,影響及於今日。必須說,學術的內容應在學術內去解決,以確保其純粹性與專業性。畢竟「疑古派」身後不過半個多世紀,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郭店楚墓竹簡本等陸續考古發掘,便以文物實物證據輕鬆醫好前者「不存在」「不可信」的學術妄想症。相信隨著更多文物出土,其他學術謠言亦將不攻自破,只是時間問題。這些按下不表,還是說回認知。
-
【學術反思】砍掉繁文縟節 釋放學術活力
學術反思:砍掉繁文縟節 釋放學術活力從科研角度改革項目管理機制「要加快改革科研項目管理機制,砍掉繁文縟節,讓科技人員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李克強總理1月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這一要求,契合科研項目管理新形勢,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
-
教師反思工具:4F動態引導反思法
教師反思工具:4F動態引導反思法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肖莉
-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即專家實踐工作者共同參與研究,共同構建合作研究的模式,以便實現兩者功能上的互補;第二,研究過程和實踐過程相結合。即理論研究、實際工作的改善同步進行,實現研究為改善實踐效果服務的目的;第三,用「反思」的方法來連接研究的動態過程。即突出「反思」在研究與實踐中「研究」的意味。
-
【學術講座】臺灣中山大學黃國勝教授關於強化學習的講座通知
臺灣中山大學黃國勝教授關於強化學習的講座通知報告人: 黃國勝 教授(IET Fellow)邀請人: 崔榮鑫時間: 2017年11月4日,下午2:30地點: 航海學院東配樓主題: 強化學習概述及其應用範例內容簡介:強化學習是機器學習中的一個領域,強調如何基於環境而行動,以取得最大化的預期利益。
-
昌成明 熊和平 | 符號、控制與學術秩序:學者頭銜的反思
本文將從社會符號學視角對學者的頭銜符號進行反思,揭示人才獎勵計劃是如何被異化,以 及「唯帽子」問題的發生機制及其對學術秩序的影響,以期對破除「唯帽子」痼疾有所啟示。一、學術場域中的符號消費(一)學者頭銜的過剩消費社會的一大特點是商品的豐盛與堆積, 而在學術場域中學者的頭銜也像商品一樣處於過剩之中。
-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為此,本人嘗試用比較的方法,將當前基礎教育科研中常用的「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及「個案研究法」在針對實際使用問題上作一個比較,為廣大從事基礎教育科研人員在設計研究方案時提供一點參考。行動研究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