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罵街 ——百年前那場學術及思想反思的反思

2021-02-07 魚史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是強調先天因素對人生軌跡的影響,多少含有「原罪」的意思;而在諸多後天因素中,特別是涉及「三觀」、判斷、取捨、抉擇等相關思維問題,影響人生走向而起決定作用的,是「認知」。故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就是傾向性認知的集合體。《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也指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知道「美」,「惡」就會被抑止;明白「善」,導致人事物趨向「不善」的活動即告終止。如此循環往復,因其因、果自果,一切早已註定。

 

解讀也是一種認知。如韓非之「解老」「喻老」、(託名)張道陵之《老子想爾注》、王弻之《老子注》、李隆基之《道德真經疏外傳》等,皆抒明見,又和而不同,即認知並不統一,亦難以統一,解讀者也因之或政論、或宗教、或窮究形而上、或執君主權柄,走向各自不同的道路。

以1919年為中心點,西學大舉來襲,「疑古派」應運崛起而為之鼓吹,拿著從洋人那裡躉來的大棒橫掃一切自有傳統,主張「寧可疑古而失之」,對中國歷史尤其是上古史,對中華傳統經典尤其是先秦典籍,一律採取「不可信」之態度,動輒施以撻伐,進而拉開一場從思想到學術普遍矯枉過正、又因之過猶不及的「疑古運動」——「三皇五帝不存在」「大禹是條蟲」等奇談怪論甚囂塵上;其浮光掠影之皮毛所見,也被當做「重大發現」而刊刻出版,流傳一時……也是從這時起,老子被冠以「愚民」「反動」「權謀術」「開歷史倒車」等罪名,與拉仇恨式的歷史觀、尿不出兩滴還要瞎嘚瑟式的學術作風等一起,影響及於今日。

必須說,學術的內容應在學術內去解決,以確保其純粹性與專業性。畢竟「疑古派」身後不過半個多世紀,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郭店楚墓竹簡本等陸續考古發掘,便以文物實物證據輕鬆醫好前者「不存在」「不可信」的學術妄想症。相信隨著更多文物出土,其他學術謠言亦將不攻自破,只是時間問題。這些按下不表,還是說回認知。

 

1919年以後,以「疑古派」為代表的學人引領民眾對自有傳統文化的認知,一邊倒地傾向於「六經注我(語出宋人陸九淵《語錄》)」之風氣,同時又打上深刻的「現代主義」之烙印。

所謂六經注我,其實又源自韓非之雜取儒、法、道為己用,看似旁徵博引、兼容並蓄,實則東拼西湊,用別人的理論來佐證「我」的想法正確。既然是為「我」、為「正確」,自然可以尋章摘句、斷章取義、偷換概念、故意曲解;而以「現代主義」為核心及出發點,又加劇此種解讀之片面、主觀的同時,還使解讀者及相關受眾對本土傳統文化產生質疑、疏離乃至惡意。

這樣的認知,對所屬文化傳統的害處,一望可知;對「疑古派」本身,亦未見得有利。

 

「疑古」的最大優勢,在敢想敢說,沒有最極端,只有更極端,為標新而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故多「眼球效應」。然其最大短板是對自身文化傳統了解不夠(這也很好理解,倫家本來就不信),學養不足,其學術也就禁不住推敲,騙幾個沒讀過書的小孩子或「巨嬰」還行,真拿到飽學之士面前、大家當面鑼對面鼓地掰扯掰扯,立馬破綻百出。

就以《老子》來說。「疑古幫」解讀的「聖人」,還未跳出被君權勒令篡改的偽儒家之概念,所以敢大言不慚,說老子處處為君王甚至「奴隸主」(中國沒有奴隸社會,哪兒來的奴隸主?歷史都沒搞懂)著想,是沒落貴族知識分子搞投機;而長期跟聽夫子白話的朋友們應該都清楚,老子說的「聖人」跟「儒家」、世俗之見基本沒有關係。

因為疏離,「疑古幫」當然不懂得「物象」概念及其妙用。其實何止物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國古代獨特的「象文化」從來存在,古人無時或離——天有「懸象」,時有「四象(春夏秋冬)」,卜有「龜象」,法有「制象」,《易》有「卦象」,《內經》有「髒(四聲)象」,《詩》之「賦比興」的「興」,在文學上也叫「意象」。又,「上古四寶典(《易》《內經》《山海經》《白澤精怪圖》)」彼此之間,她們跟「三墳五典」、《詩》、《離騷》、諸《子》、《春秋》、《國策》、《史記》之間,也可互證互通,離「真相」只欠深入和通覽的差距。但是你懂的,「疑古幫」是不會深入通覽的,因為倫家不想信嘛。

有西學仗腰子,及手握「現代主義」大棒,「疑古幫」動以心系蒼生、拯救世界為己任,故一見「百姓心」就聯想到正確、正義、正當,再雜糅古今中外(根本上也沒出離「政治學」範疇)相關理論,強迫老氏出品的「聖人」去給百姓當公僕,並附送兩條「鐵律」:第一,凡是迎合與滿足「百姓心」的就正確,凡是無視與違背「百姓心」的就反動;第二,「我」的理論是「百姓心」的代表,所以「我」就代表正確。

但很可惜,老子告訴大家的是,「百姓心」就是「百姓心」,汗漫無序,鼓蕩難平,跟正確、正義、正當沒什麼關係;誰要是綁架和自作主張地代言「百姓心」來證明自己正確,百姓才要多加小心。

「疑古幫」正義感一爆棚,就開始鬧笑話——「民不畏威,則大威至」,這麼直白的道理,硬是被解讀成春秋版的「逼上梁山」;「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明明是警告百姓不要被額外的知識所誘、不要被政治所裹挾,結果還是被解讀成老子推行「愚民政策」且反動透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一口氣九個「善」,「疑古者」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專門圍著兩個「水」(這個字在《老子》全文也僅出現三次)大做文章,扯什麼跟老子八竿子打不著的「水有九德」,然後再用他們那個「德」來套取老子的「德」。

 

物極必「反」。還有一種受「疑古者」影響而特別「善良」和「愛心泛濫」的解者,事事「於心不忍」——不忍批評「聖人」而一力維護;不忍接受老子「無情」,硬塞給他一頂「大愛無疆」的帽子;尤其不忍看到老子「犯錯」,比如老子關於「學」的認知話題,他們會說:

你看哦,誰都知道傳播與學習知識對個人、對人類、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哦,老子那麼偉大,怎麼能犯這種低級錯誤呢?肯定是別人把他的話傳錯了,或者我們理解有誤哦。所以你看,「學不學」就是要學習別人不學習的東西哦;「絕聖棄智」就是放棄聰明智巧,回歸純真自然的哦;「絕學無憂」就是要把學習這件事做精做透,從此與猶豫不決告別哦;「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就是不要讓百姓知曉太多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他們淳厚樸實哦……你看哦,這不是都能說得通的嘛。

夫子曰:不僅「通」,而且「透」,八面光,和事佬,誰都不得罪,還到處都能討到好。更神奇的是,這種完美無瑕的解讀居然能在小學四年級的知識儲備基礎上達到自圓其說,著實可喜可賀。但問題是,假如這麼一本通俗讀物也能傳世2000多年,那她一定不是「道德經」,而是「三字經」(然而我並沒有瞧不起這本書的意思哦)。至於那些前赴後繼、究極一生研磨此書,包括以「道」為最高信仰者,皓首窮經居然就為最後拿個小學五年級文憑。

如此「認知」,害人匪淺!

 

令人警惕的還在背後。

拉低老子水準,不惜庸俗、低俗、媚俗之,實為抬高解讀者的水平——老子是很厲害,畢竟在2000年前就能提出跟「我們」差不多高的理論;然而老子也沒那麼厲害,其很多觀點禁不住推敲,部分明顯「落後」「腐朽」,早就被今人超越了,哦耶!

夫子曰:此說亦通,然解釋不了這個現象——以前的不算,今天中國道教正式在冊人員十幾萬,都以「道」為最高信仰。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老子》若有破綻,他們還會信嗎?他們不會率先指出來嗎?那麼「明顯」的理論漏洞大面兒上擺著,他們還義無反顧地全盤接受,難道這些人都是瞎子、傻子麼?

由此可知,很多時候、很多「疑古派」中人及其門人弟子三俗老子或矯飾「善良」的背後,不排除大寫的「用心險惡」。

這樣的「認知」,其心可誅!

相關焦點

  • 武大前校長劉道玉提出中國人需要啟蒙思想和反思
    武大前校長、中國知名教育家劉道玉在提及方方時,認為中國人需要反思。劉道玉針對抗疫模式、方方日記等問題,稱這些引發了諸多荒誕現象,如父子反目、夫妻離婚、朋友斷絕往來,認為源頭在於中國思想文化先天缺失,沒有經歷歐洲那樣的思想啟蒙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而呼籲「國人是到了應該反思的時候了」。
  • 王元化百年誕辰:思想與學術,合則共美,分則兩傷
    作為學者,王元化認為思想與學術並不是兩分的,學術人應有公共關懷,思想者須有學理背景。王元化在三十年前所針對的學術與思想脫鉤現象,仍是我們今天需要思考的議題。大概很少有誰能像王元化先生那樣,跨越思想與學術兩界,在學術上與錢鍾書比肩,思想上與李慎之各領風騷。作為知識分子,在我看來,他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就是反思的精神。王元化先生將反思視為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視為自己的生命本性。這種反思不僅是針對別人、針對社會上流行的種種思潮,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反思。
  • 對臺灣印順法師思想的反思是漢傳佛教發展的必由之路
    而對印順法師思想的研究工作,教界和學術界一直有人在做。這次通過網絡對臺灣印順法師思想的反思、討論和激辯,緣起於前些日子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佛教義學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與會者,提交了一些論文,對臺灣印順法師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和反思。正式的論文集現在還未出版。有與會者將一些論文的片段發到網上,很快引起教界的關注。
  • 要引導和鼓勵學術批評與學術反思
    話語創新是指在深入調查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發展的系統、全面的思想認識,總結和提煉出關於重大問題的獨到見解、核心概念和理論體系,並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且產生廣泛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話語創新是新時代賦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大責任。
  • 紀念王元化|李天綱:反思、退省和再啟蒙
    他不停頓地思考,20世紀80年代提出「新啟蒙」,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第三次反思」以後,急切地關心國內外重要思潮。從《清園近作集》中的文章和訪談可以看到,在2000年前後的「人文精神」vs「消費主義」、「保守主義」vs「激進主義」、「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等重大議題上,元化先生都砥柱中流般地提出了鮮明主張。
  • ...郝清傑:畢業二十年後的反思與展望——寫在南京大學哲學系百年...
    與這些畢業名校的專家們工作交往和學術交流中,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一個評價坐標系,並一直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在全國高校的哲學系(院)中,南京大學哲學系形成了什麼樣的優良傳統和鮮明特色?能否用三五句話概括總結我系獨有的精神理念?從而使新進入哲學系的學生能夠更自覺地繼承本系的優良傳統和鮮明特色,秉持獨有的精神理念,以指導在校期間的學習,指引畢業後的人生。
  • 對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史學史》立足於「描述、批評與反思」的研究路徑,為勾勒與重現、分析與評判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本體面貌與脈絡演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實驗。  作為學術研究史,《史學史》的首要任務是要對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歷史進程加以概括,並對其作出系統的描述和梳理,這就必須構建內部結構,也即各個構成部分的組合關係。針對這一問題,需要考慮兩層關係,即橫向的空間軸系和縱向的時間軸系。
  • 上研好書 | 文軍:理論自覺與社會學學術場域的再反思
    社會學研究如果缺乏理論的想像和反思,就必然淪為對既定現實的無批判地肯定,這不僅就像一個先天不足而後天缺乏營養的孩子,難以在現代知識體系中立穩腳跟,而且勢必造成社會學功能的喪失、根基的虛化和想像力的枯竭。因此,在當前,大力提倡社會學理論研究的自覺性,加大學術場域的再反思,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社會學的學術品質以及社會學家的學術實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反思《漢書·藝文志》探索早期中國思想——「第八屆『新子學...
    作者:劉思禾(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由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的「諸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第八屆『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蘭州舉行。
  • 成就、反思與新的前景
    原標題:成就、反思與新的前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70年來,中國史學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理論認識的深化、研究領域的開拓、學術成果的積累、專業隊伍的壯大、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等諸多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文試就70年來中國史學發展大勢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 在信仰與學術之間——對釋印順佛教思想的再反思
    他被認為是百年前現代學術引入中國以後出現的佛教學術雙璧之一,而與呂澂先生雙峰並峙,甚至可說在佛教學術研究方面成就最大。湯用彤先生也卓有建樹,但在深度與廣度上不及他們二位。在廣度方面,印順法師尤其突出。第二是佛教思想方面。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三位著名的思想大師,一是歐陽竟無先生,二是太虛法師,三是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以其人間佛教思想影響深遠。第三是佛教修行方面。
  • 【未來思想】張任之 | 論胡塞爾現象學中自身意識的反思模式
    我們不僅生活於現在,也生活於過去與未來,因為我們有思想。思想有多深,我們的過去就有多長;思想有多高,我們的未來就有多遠。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在社會學重建前十年理論與方法的回顧與反思研究中,這一主題被列為理論研究的第一個問題[15]。本文以《社會學研究》雜誌創刊30年以來所有學術論文為分析對象,考察社會學重建以後的學術發展變遷歷程,最後通過總結與反思提出筆者關於社會學本土化的相關思考。
  • 【命題】「控制變量,對比設計」思想的命題與教學反思
    基於學科思想方法的命題與教學反思——以初中學業考試化學試題為例劉四方(宜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北宜昌  443000)E-mail: liusf@vip.sina.com基於化學思想方法的命題,應以核心知識為載體,設置真實問題情境,聚焦核心素養,考查核心能力
  • 通識經典 | 費孝通:我對自己學術的反思
    本文是費孝通先生對自己六十多年學術道路的反思。費老首先提及了研究的的應用性與現實性問題,他回憶了自己與曾經的同窗艾德蒙·裡奇的爭辯:裡奇秉持韋伯對於社會學「價值無涉」的定位,認為學者在其研究過程中不應將自身的價值觀代入其中。而費孝通則認為,任何發表著作都必將對讀者、對現實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也正因如此,每個學者都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時代內進行寫作,「價值無涉」並不可能真正達到。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一百年前,馬克斯·韋伯因大流感去世。一百年後,在疫情在全球仍舊蔓延的此刻,一群學者相約雲端,於線上開展對馬克斯·韋伯的紀念。馬克斯·韋伯馬克斯·韋伯,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者、學生,還是廣大讀者,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
  • 教師節反思:教育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反思這個節日的存廢,更相反思和呼籲,去反思教育的靈魂,去反思如何面對未來,如何面對孩子們的心靈……假如我們一直在蒙著眼,搞宣傳慶祝,去發獎去表揚,卻連「啟蒙運動這一時期以後,自由教育的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原因是複雜的。世界不會因為一位哲人的名言和警句而改變,但世界卻會因為一批人的思潮而轉向,更會因為一批學術巨人,學術機構本身成長教育經歷而產生反思。不同聲音和思想的碰撞,才產生對真理的質疑,和對真理的重新探索。
  • 新課改下的教學反思
    對此,筆者認為,教學反思是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很好切入點,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不竭動力。  教學反思主要是在教學行為之後回過頭來分析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得失成敗,目的是校正與改進今後的教學方法。  教學前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的反思,是建立在對上一節課的課後反思基礎之上的,目的是備出一節更切合學生實際,更具教學效率的教學詳案。
  • 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人通過私活心靈的活動和活動方式,獲得關於它們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懷疑、信仰的觀念等。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方法。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一個把握絕對精神發展的辯證概念,認為反思是從聯繫中把握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本質的概念。現在,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視為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