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

熊兵嬌

  現代意義上的翻譯史研究發展到今天,已經歷了100多年的演進過程,晚近30餘年,翻譯史研究的勢頭更是有增無減。如此一來,為了回應翻譯史研究發展的需要,對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歷史進程進行清理與回顧就顯得尤為必要。鄒振環的新著《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以下簡稱《史學史》) ,就是對中國翻譯史研究在20世紀的形成與演進的歷史性回顧與反思。作者把中國翻譯史學的研究內容分為「中國翻譯史學原理」和「中國翻譯史學史」兩大部分,如書名所示,他所關注的是後者。具體而言,《史學史》是「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成果作出一次比較系統的再總結和回顧,提示一條20世紀形成和發展的翻譯史研究的譜系」。

  綜觀整個譯學界的研究現狀,翻譯史學史似乎並未引起學人的興趣和關注。以翻譯史實踐為對象的系統性專題研究,嚴格說來,在《史學史》面世之前是空缺的。顯然,《史學史》所做的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也是對20世紀學術史的有益補充,「填補了20世紀史學學科研究史上的一大空白」。《史學史》立足於「描述、批評與反思」的研究路徑,為勾勒與重現、分析與評判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本體面貌與脈絡演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實驗。

  作為學術研究史,《史學史》的首要任務是要對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歷史進程加以概括,並對其作出系統的描述和梳理,這就必須構建內部結構,也即各個構成部分的組合關係。針對這一問題,需要考慮兩層關係,即橫向的空間軸系和縱向的時間軸系。作者在橫向上選取內地、香港和臺灣三地的翻譯史研究為考察對象,在縱向上則以1902年為起點,將1902-2000年分為1902-1949、1949-1984、1984-2000三個時期;同時它又以時間為經,以具體的研究個案的主題為緯,一縱一橫,一經一緯,構建起了《史學史》的敘述結構。

  《史學史》立足於歷史文獻學的方法,採用知識史理論,以「起承轉合」為演變軌跡,對百年中國翻譯史研究作了共時性和歷時性的縱橫描述。在具體的描述方法上,它以治史者、史著、刊物、編纂形態、翻譯史研究現象等「散點」來把握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發展脈絡和基本特點。以「點」帶面,在對「點」進行重點描述時,不忽視歷史內部的照應與關聯以及整體性流變。在橫向的空間軸系中,《史學史》將內地、臺灣和香港的翻譯史研究並置於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的整體架構中,展現了「中國概念的完整性」,由此形構了一部「全景式」的翻譯史學史。

  歷史研究除對歷史事實進行綜合性的整理與描述之外,斷然不能沒有價值評判。毫無疑問,《史學史》的貢獻還在於它從史學批評的角度,重新審視了20世紀翻譯史研究活動及其成果的學術價值。《史學史》把具有代表性的翻譯史著(包括翻譯史研究現象或事件)置於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空間中,對百年翻譯史研究的現狀展開了局部性與整體性批評,檢討了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利弊得失。《史學史》堅持「務成曩美,毋薄前修」的批評態度,持客觀公允的立場,實事求是、設身處地地作出評價,且做到要言不煩,點到為止。

  運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史學史》大致有三條批評路徑:一是宏觀把握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學術流變,並以此確立翻譯史著的歷史地位;二是秉承古代學術批評「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傳統,清晰呈現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發展的一般形態,並確立翻譯史研究各種趨勢和潮流在歷史演進中的位置;三是運用歷史比較法,闡明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進程特點和翻譯史著的優長短缺。

  而在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展開描述與批評的同時,該書還對其進行了學理反思。這些反思不是凌空虛蹈,而是建立在對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歷史進程與現狀特點的全面把握與深度理解之上。

  首先,《史學史》對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發展進程與內外動因進行了反思。從研究主體、研究規範、傳統治史方法以及學術交流等因素反思了治翻譯史的發起和發展,並從物質經濟和教育發展的角度檢討了1949年以前翻譯史研究系統性的缺失。在對20世紀中期中國內地翻譯史研究的承勢與轉折的考察中,《史學史》就時代政治對翻譯史研究趨勢的影響作了深入剖析。與此同時,該書就同一時期臺港翻譯史研究的不同局面的成因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對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的翻譯史研究,《史學史》分析了這一時期翻譯史研究回歸學術自身的自律性。20世紀最後20年是中國翻譯史研究的重要時期,《史學史》從史料開掘、研究方法、研究規範等方面思考了「多元格局」的治史局面的形成。

  其次,《史學史》對20世紀翻譯史研究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進行了反思。一是研究主題的分布不平衡。《史學史》指出,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已經形成了多學科、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特點,但研究主題偏重佛典翻譯史和文學翻譯史,從而造成了研究整體格局的失衡。二是史料與史識的結合不到位。《史學史》認為,在有限的翻譯理論史和翻譯思想史研究著述中,大多長於敘述和對資料的梳理排比,缺少對史料的探究和升華。三是研究方法上缺少創新。《史學史》指出,20世界翻譯史研究缺少歷史研究新方法的運用,多為 「斷線式珍珠」的傳統敘述模式。《史學史》也觸及到了翻譯史研究的理論問題。它認為,20世紀初以來的翻譯史研究在理論上並未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話語系統,翻譯史尚未建構起屬於自己學科的文獻學。

  再次,《史學史》對於20世紀翻譯史研究對新世紀研究的啟示也作了深入思考。它從新史料的挖掘、拓展、彙編與輯印,新理論與新方法的運用,以及翻譯整體史與專門史的同步發展等角度,思考了21世紀翻譯史研究的目標與方向。

(責任編輯 :歐雲海)

相關焦點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摘要: 中國典籍英譯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然而,對眾多中西翻譯史著作的縱觀橫覽之下,竟然難覓中國典籍英譯史的蹤跡。西方翻譯史學家關注外譯英的翻譯史,卻對中國典籍英譯史存而不論; 中國翻譯史學家關注外譯中的翻譯史,對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也是寥寥無幾。
  • 翻譯史研究的方法論
    科學翻譯史應成為翻譯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科學翻譯史的眾多分支中,法律翻譯史、外交翻譯史、馬克思主義文獻翻譯史、自然科學翻譯史和漢籍外譯史當下最需要重點力量加持。 法律翻譯史研究就大有可為。近代以降的法律翻譯起到了推動中國法制近代化、重塑中國法律的作用。
  • 鄒振環:中國翻譯史研究不該漠視前人成果
    21世紀,更多閱讀的是以中國翻譯史為研究論題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學術研討會,發表了題為《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承轉合》的論文,在討論環節中,與會者多有建議,認為可將之作為論著的綱要,或可將其中的內容多加擴充。
  • 中國譯釋學暨翻譯理論與翻譯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舉辦
    6月1日,中國譯釋學暨翻譯理論與翻譯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在舉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共聚一堂,就佛經翻譯、中外典籍翻譯、西學東漸與中學西漸、中西文化比較、翻譯史、翻譯理論、認知與翻譯等領域的話題展開研討。
  • 特別推薦|中國翻譯研究
    [1]5 所以有必要對這樣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與檢視,以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進一步加強翻譯學科建設,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譯學理論,為發展和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譯學應有的貢獻。[2]1鑑於此,許鈞教授發動國內翻譯研究的中堅力量,如(以作者姓氏排序)胡安江、胡開寶、藍紅軍、劉軍平、劉雲虹、穆雷、屈文生、屠國元、王斌華、王傳英、王宏印、王克非等學者,共同編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研究概論(1978—2018)》一書,系統梳理與反思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翻譯研究所取得的成績與不足,並對未來的翻譯研究與翻譯學科建設進行了展望。
  • 專家訪談|黃克武教授訪談1:思想史、概念史與翻譯史研究的結合(上篇)
    答:從碩士論文寫《皇朝經世文編》到博士論文寫嚴復,梁啓超與嚴復的思想大概是我研究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我覺得嚴復是跨足思想史跟翻譯史的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而且他是一個翻譯大家。所以我從嚴復開始所做的一些研究,對我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 學術綜述|2019年中國翻譯研究綜述
    更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於這年9月專門致信中國外文局,感謝外宣翻譯工作者秉承「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使命,在黨政文獻外宣、中華典籍外譯和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上做了大量的翻譯傳播工作,對溝通中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有這些都表明,對2019年中國翻譯研究進行年度學術史回顧非常重要。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
  • 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與近代史學新領域的拓展
    該書將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演變過程,以「起承轉合」為線索,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從清末起步、發軔,到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折,並在20世紀末完成了中國大陸、臺灣與香港匯合、會聚的過程,作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梳理。全書以翻譯史研究論著為主要資料,結合其他文獻,首次勾勒出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發展演變的脈絡與系譜。
  • 第三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圓滿落幕 | 律新社在現場
    首先,王東風教授從歷史的問題化開始,就百年西詩漢譯的歷史徵程中出現的如「以頓代步」詩歌翻譯方法、西方詩歌對中國新詩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從中穿插譜系學的史學研究方法,試圖對百年詩歌翻譯史的研究增加客觀性和批評性。王東風教授表示希望帶著問題進行史料整理和串聯,結合知識考古式的研究方法,從而使人們對歷史進程產生新的看法,留下反思和批判的哲學印記。
  • 中國理論社會學研究:進展回顧與趨勢瞻望
    鄭杭生:《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學發展的回顧與反思》,載《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費孝通對中國社會學的巨大貢獻紀念費孝通先生從事學術研究70周年》,載《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李迎生:《開放性與主體性:考察中國社會學發展歷程的一種角度》,載《人文雜誌》2006 年第 1 期。劉少傑:《社會學研究的提升:從經驗描述到理論思維》,載《河北學刊》2006年第5期。
  • 中國翻譯史簡要
    提出「八備」開創了主體性研究的先河。特點:統治者開始接受和弘揚佛教,興建寺廟,佛經由私譯轉成官譯。3.唐代(全盛時期)玄奘提出「五不翻」。第一個把漢文著作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利瑪竇2.湯若望德國人。中期(1902-1909)《原富》(1901-1902)《群學肄言》(1903)《社會同詮》(1904)《名學淺說》(1909)嚴復中期的譯品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對擬議著作細心研究,在譯述時,能寫出非凡的譯例言和序跋,旁徵博引,對原著多所闡釋。嚴復此時的翻譯多採取直譯,郭延禮稱其譯作「古雅典麗,鏗鏘有聲,很顯示出譯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 鄒振環:1984, 中國的「翻譯史」年
    作為該書編者羅新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通過系統整理前人的翻譯理論,梳理、反思、批評和整合中國的翻譯理論,探索中國翻譯研究的多元化走向,從而給予中國翻譯理論合法的地位。1984年翻譯史研究上第三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是大陸第一部中國翻譯史著作的問世。
  • 鄒振環:1984,中國的「翻譯史」年
    作為該書編者羅新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通過系統整理前人的翻譯理論,梳理、反思、批評和整合中國的翻譯理論,探索中國翻譯研究的多元化走向,從而給予中國翻譯理論合法的地位。 1984年翻譯史研究上第三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是大陸第一部中國翻譯史著作的問世。
  • 翻譯史|鄒振環:1984, 中國的「翻譯史」年
    作為該書編者羅新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通過系統整理前人的翻譯理論,梳理、反思、批評和整合中國的翻譯理論,探索中國翻譯研究的多元化走向,從而給予中國翻譯理論合法的地位。1984年翻譯史研究上第三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是大陸第一部中國翻譯史著作的問世。
  • 「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2019年10月30日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字號 關鍵詞:中國法律史學研究
  • 譯史||王祥兵、穆雷:中國軍事翻譯史論綱
    2.中國軍事翻譯史研究現狀反思    翻譯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複雜的活動之一,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上曾經並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另外,文軍主編的《中國翻譯史研究百年回眸——1880-2005 中國翻譯史研究論文、論著索引》一書中收錄了1880-2005年間與翻譯史研究相關的論文、論著924篇(部)(文軍,胡慶洪 2007)。這些數據雖然是不完全統計,但能說明一些問題。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近些年來中國翻譯研究中翻譯史研究的勃興,「翻譯史研究已成為當今國內翻譯研究的主流之一」(穆雷,藍紅軍 2011)。
  • 回望中國翻譯史,他所留下的不只是作品,而是無窮無盡的財富
    回看中國近代翻譯史,有這樣一位人物讓人覺得很悲壯,他的存在讓很多優秀的外國文學被國人熟知,比如巴爾扎克的大多數優秀作品,還有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米開朗基羅傳》,還有伏爾泰的《老實人》、《扎第格》等優秀作品,他就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
  • 第七屆「實踐-反思的質性研究」學術研討會將於10月在津召開
    第七屆「實踐-反思的質性研究」學術研討會將於10月在津召開
  • 中國數據新聞的研究現狀和反思——基於CNKI、萬方資料庫高被引...
    摘 要:本文基於CNKI、萬方數據兩大主流資料庫對自1998年以來我國數據新聞研究的相關學術論文進行梳理與歸納,對數據新聞階段性研究重點進行了歸納,並使用引證分析方通過對兩大資料庫中數據新聞被引證的現狀,對發現的數據新聞高被引論文的時間分布、領域分布、學科分布等數據進行分析,以縱觀中國數據新聞研究的現狀,並指出當前中國數據新聞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