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翻譯
1.東漢→西晉(草創時期)
我國有規模的佛經翻譯是從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開始的。
最早的翻譯家有兩人:安清(即安世高)、(支)婁迦讖
特點:全憑外來僧人「口授」,沒有原本;常集體翻譯,民間活動;一般直譯,「尚質」;順應中土文化。
2.東晉→隋(發展時期)
道安是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以「釋」為姓。中國翻譯史上總結翻譯經驗的第一人,得到統治者支持。提出「五失本、三不易」。
時至鳩摩羅什,佛教傳入內地已有四百多年,基本上為中土文化所接受。後秦僧人,「譯界第一流宗匠」,精通佛學,又曉漢語。修正以往譯本,刪繁就簡,靈活處置,文質兼顧。
真諦印度佛教學者
顏琮《辨正論》,第一篇正式的翻譯專論。提出「八備」開創了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特點:統治者開始接受和弘揚佛教,興建寺廟,佛經由私譯轉成官譯。
3.唐代(全盛時期)
玄奘提出「五不翻」。第一個把漢文著作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4.北宋(結束時期)
大型譯場早已不見
佛經翻譯對中國語言的影響
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和語言(90%的四字成語源於佛教)
促進了漢語的音韻,語法和文體,為現代漢語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為中國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志怪小說、蓮花)
明末清初科技翻譯
1.利瑪竇是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他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教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
2.湯若望德國人。龐迪我西班牙人。鄧玉函瑞士人。南懷仁比利時人。法國傳教士張誠和白晉……
3.徐光啟翻譯的最有名的書是和利瑪竇合譯的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在譯文裡首倡「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中文數學術語。1607年譯出,成為明末從事數學工作人士的案頭必讀書籍。西方幾何學由此開始在我國系統傳播,並成為我國近代數學工作人士的案頭必讀書籍。「字字精金美玉,為千古不朽之作」。
1612年徐光啟又與傳教士熊三拔合譯《泰西水法》,介紹西洋的水利工程和各種水力機械。該書首次介紹西方水庫與水力機械,不僅是一部傳入中國的西洋農田水利技術專著,還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洋技術著作。
1629年崇禎皇帝才降旨修歷,徐光啟受命創設曆局修歷。
編撰了《農政全書》、《崇禎曆書》、《測量法義》、《勾股義》等農學、天文、軍事著作。測量方面,與利瑪竇合譯《測量法義》一卷,這是一部關於陸地測量方面的數學著作。西方哲學類著作,如《靈言蠡勺》,是一部論述靈魂的專著。
翻譯思想:一.「翻譯——會通——超勝」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二是求知,求真理,「裨益當世」;三是抓重點,抓「急需」。
4.李之藻與利瑪竇等人合譯《渾蓋通憲圖說》
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主要特點:以自然科學為主;開創「洋譯華述」模式(合作);實用翻譯為上,強調經世致用;翻譯是傳教的副產品;譯論主要側重論述翻譯的功利目的,跳出了宗教翻譯的局限,並將翻譯理論上升到一個新高度(愛國主義),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特色。
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
1.林則徐(1785-1850),字無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欽取翻譯第一名」,曾編譯《四洲志》、《華事夷言》等書。「講求外國情況之始」。
2.馮桂芬《採西學議》,馮氏(1809-1874),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
3.[洋務派]恭親王奕於鹹豐十年提議在北京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至同治七年設同文館。1863年,李鴻章上書要求仿京師同文館在上海開設廣方言館。1865年,洋務派辦起了洋務派辦起了「江南製造局」,該局於次年成立了翻譯館。
4.外國傳教士在華翻譯機構:1843墨海書館,1877益智書會
5.[維新派]康有為,廣東南海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1879遊香港,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化;1882到上海,精心研讀西學譯著;1888以各人名義上書清帝;1895「公車上書」。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1889年,去北京考試,購得《瀛環志略》,開始接觸西學;翌年,從學於康有為,從思想上開始維新;1894年,參與「公車上書」;1896年,創辦《時務報》並任主筆。
5.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蘇丹徒人。光緒二年被派往法國留學。精通英、法、拉丁語,亦諳希臘文,獲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在李鴻章幕下辦理洋務,後反對洋務派的壟斷政策,與之分道揚鑣。
6.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
7.嚴復三個時期:
早期(1896《天演論》-1902年《穆勒名學》)嚴復早期偏重意譯,略虧於信,尤其是《天演論》,翻譯時「不斤斤於字比句次」,「時有所顛倒附益」,就連他自己都承認「實非正法」:《天演論》題曰達旨,不雲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他用「達旨」的方法是為了發揮自己的主張(「取便發揮」),適應當時維新變法、救國圖存的需要,這是當時的愛國者責無旁貸的。《天演論》的傳播與影響:①它成為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②它成為近代中國救亡運動的原動力。總之,嚴復為近代西學的傳播,開啟了一代學風,影響了一代學人,為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期(1902-1909)《原富》(1901-1902)《群學肄言》(1903)《社會同詮》(1904)《名學淺說》(1909)嚴復中期的譯品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對擬議著作細心研究,在譯述時,能寫出非凡的譯例言和序跋,旁徵博引,對原著多所闡釋。嚴復此時的翻譯多採取直譯,郭延禮稱其譯作「古雅典麗,鏗鏘有聲,很顯示出譯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晚期(1914-1921)
《中國教育譯》《支那教案論》《歐戰源起》 此時,其譯作「更為隨便」。
五四以後的文學和社會科學翻譯
隨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蓬勃發展,我國文學翻譯事業也進入了翻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文學翻譯事業有兩大顯著特點:
其一、五四新文學翻譯是繼西學翻譯高潮之後湧現出的又一次新的翻譯高潮,與西學翻譯高潮相比,無論在翻譯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上,還是在其影響範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國新文學翻譯事業的領導力量是魯迅、瞿秋白、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鄭振鐸、鬱達夫等。
其二、五四前後,俄羅斯文學翻譯與其他歐洲國家文學翻譯相比,形成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巨流,在中國翻譯界出現了一個聲勢浩大、嶄新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局面。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是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翻譯的另一個主要方面。《共產黨宣言》的譯文就發表在五四時期,這一時期的翻譯白話文也開始代替文言文。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期間,受梁啓超維新思想和嚴復《天演論》中進化論的影響。1910年赴美留學,深受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影響。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認為文學改革必須從八件事入手:「一日須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三日須講文法...四曰不做無病之呻...五日務去爛調套語...六日不用典...七日不講對仗...八日不避俗語俗字...
魯迅(1881-1936):偉天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傑出的文學翻譯家,通曉日、德、英、俄四種外語。譯著: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著名科幻小說《月界旅行》、雨果的《哀塵》、 編譯《斯巴達之魂》、《域外小說集》、《毀滅》、《小彼得》,最後一部譯作俄國古典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靈》。
周作人(1885-1967):著名文藝理論家、文藝批評家、我國最早的著名文學翻譯家。曾是新文學運動的先驅,《新青年》戰鬥陣地的一員。周作人的文學翻譯活動始於五四前,自白話文學運動以來,翻譯界大量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其主要的翻譯方法壟貨局褻紊貴是採取直譯法,周作人是直譯法的代表。1917年他用白話文翻譯的第一篇作品是《古希臘的牧歌》。他深諳古希臘文、古英文和古日文,並憑依學貫中西的文化知識和深湛的文學修養,完成了許多繁難的譯作。
瞿秋白(1899.1-1935):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批評家,同是也是卓越的翻譯家。我國最早從俄語原作翻譯俄國文學的幾位作家之一,也是最早比較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經經典作家所寫文藝論著的譯家之一。瞿秋白代表譯作:譯有長篇小說(片斷)2部、中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19部、詩歌3篇、劇本2部、論文39篇。中國共產黨黨歌的《國際歌》,而最早將它翻成中文並附上簡譜。
鬱達夫(1896-1945):中國現代才華橫向溢的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通三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與是創造社代表作家中,對譯學理論貢獻較多的一位。代表譯作:共計32篇,其中包括《春天的離別》等4首詩,《一女侍》等11篇英、德、日小說和《<杜蓮格來>的序文》等17篇文論,散文等。譯作絕大部分自編為《小家之位》、《幾個偉大的作家》、《達夫所譯短篇集》。
林語堂(1895-1976):文學家、翻譯家、語言學家,兼用中英兩國文字寫作,蜚聲世界文。壇譯著:《浮生六記》《老殘遊記》《中國之智慧》《印度之智慧》編譯《孔子哲言》並提出翻譯的三重標準:忠實的標準,通順的標準,美的標準。又是譯者的三種責任:對原著者的責任,對中國讀者的責任,對藝術的責任。
金嶽霖(1895-1984):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在其哲學專著《知識論》中論述了翻譯問題,提出了一些獨到的看法。金嶽霖的「譯意與譯味」說:「翻譯大致說來有兩種,-種是譯意,另一種是譯味。這裡所謂譯味,是把句子所有的各種感情上的意味,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表示出來,而所謂譯意,就是把字句底意念上的意義,用不同種的語言文字表示出來,譯味的麻煩很多。味包括種種不同的趣味和情感....譯意只求達求信。譯味則不同。譯味也許要重行創.....所謂重行創作是就原來的意味,不拘於原來的表達方式,而創作新的表達方式。」
建國以後的翻譯
我國的翻譯事業,從以先輩玄奘為代表的佛經翻譯開始,到明末清初以徐光啟、李之藻為代表的科技翻譯,清朝末年以嚴復為代表的哲學社會科學翻譯和以林紓為代表的文學翻譯,到五四時期以我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和導師魯迅為旗幟的新文學翻譯,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翻譯事業也走向了日益繁榮的鼎盛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業待興,翻譯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有關翻譯理論的建設工作,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而最初在這方面發表議論較多、較深刻的,當推董秋斯。
董秋斯(1899-1969):192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北曾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在上海主編中國共產黨的外圍刊物《世界月刊》,1930 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曾主編《國際》月刊。30年代初,出版了與蔡泳裳合作翻譯的蘇聯小說《士敏土》,該書被魯迅稱譽為,「新俄文學的永久的碑碣抗戰期間, 他扶病開始翻譯託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此外,還翻譯過不少外國文學作品。董秋斯在50年代譯學界的突出貢獻,是最早明確地強調了翻譯理論的建設問題,並大力提倡開展翻譯批評。他在《翻譯通報》上發表 《略談翻譯工作的缺點》,《怎樣建立翻譯 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翻譯批評的標準和重點》等文章,指出以往翻譯中存在的缺點,翻譯批評中的不良現象等,提倡健康的翻譯批評,指出必須在收集、整理、發展前輩翻譯言論的基礎上,建立完備的翻譯理論體系。
茅盾(1896-1981):文學家、翻譯家、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譯著:契訶夫的《在家裡》、《他的僕》、《日落》、《萬卡》、高爾基《情人》、莫泊桑《一段弦線》、易卜生《社會柱石》等大量的蘇聯和歐洲文學,翻譯的作品涉及23個國家的40位作家。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第一個提出「神韻」理論的人。
傅雷(1908-1966):翻譯家、作家、藝術家、教育家,把法國文壇巨匠羅曼羅蘭、巴爾扎克、伏爾泰、梅裡美的名著介紹給了廣大的中國讀者。法國文學尤其是巴爾扎克權威翻譯家。譯著:《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巴爾扎克),《約翰克裡斯朵夫》(羅曼 羅蘭),《幸福之路》(羅素)。傅雷的翻譯思想:在《論文學翻譯書》中他說:事先閱讀原著,不厭求詳,尤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讀四五遍決不動筆,是為譯事基本法門第一要求將原作(連同思想,感情,氣氛,情調等等)化為我有,方能談到逄譯。平日除鑽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視...充實詞彙,熟悉吾國固有。
錢鍾書(1910-1998):文學家、文論家、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文化崑崙」,名震國際的大智者。他精熟於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國文字與學術,其最著名的學術著作有《談藝錄》、《管錐篇》、《七綴集》等。他的治學特點是:涵蓋古今,橫跨中外廣徵博引,通而化之。錢鍾書發表一系列關於翻譯的文章,在譯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翻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