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疾竟是術後併發症?泰州四院專家提醒:腹部腫塊需警惕「疝」來襲

2020-12-22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泰州訊 前段時間,泰州市民李女士發現其腹部腫塊變大,吃飯或活動後都會出現腹脹症狀。李女士來到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切口疝。疝腹壁外科主任邱建利用腹腔鏡,成功為其進行了切口疝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S)。這是該院開展的首例切口疝新術式,為患者節約近4萬元費用,還減輕患者的術後疼痛,連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了。

腹部腫塊是術後併發症切口疝

65歲的李女士有個隱疾,幾年前她的左下腹長了一個奇怪的腫塊,站立時腫塊相對明顯,平臥後則感覺不明顯。時間久了,李女士就習慣了這個腫塊的存在。可前一段時間,李女士發現腫塊越來越大,吃飯或活動後還會出現腹脹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女士來到泰州四院疝腹壁外科就診。

經檢查,醫生診斷為切口疝,李女士怎麼也沒想到,肚子上這個奇怪的腫塊,竟和自己曾經動過的一次手術有關。15年前,李女士做過一次子宮肌瘤腹腔鏡手術,術後某種原因導致手術切口深處的筋膜層裂開或未癒合,猶如漏氣的輪胎,在腹腔內壓力的作用下,大網膜、腸管等組織向外漏出,就形成了切口疝。

疝腹壁外科主任醫師邱建介紹,切口疝是手術後少見的一種併發症,有切口感染的患者發病率會明顯增高,尤其肥胖人群、營養差的患者更易發生,國內手術病人發病率在3%至8%之間。切口疝早期除身體外表不美觀外,沒有明顯不適,隨著疝塊逐漸增大,會有消化不良、腹脹、腹部隱痛、腰背痛等症狀。如果不儘早手術治療,切口疝會越來越大,相關症狀也會愈發加重,最嚴重的可能會發生腸管嵌頓,甚至出現腸壞死危及生命。

「切口疝有多種修補方式,目前以腹腔鏡IPOM術式和開放sublay術式為主。」邱建介紹,IPOM術式因創傷小、腹壁解剖要求低,是當下主流術式。但IPOM需要在腹腔內放置防粘連補片,補片還需要用疝釘固定,這兩種材料費用高,操作過程中還可能損傷腹腔內臟,術後由於多枚疝釘固定在腹壁內,會引發部分病人出現慢性腹壁疼痛。而開放sublay修補術的問題是腹部大切口,傷口併發症多,恢復相對慢。考慮到手術費用、術後恢復等方面的原因,李女士及其家屬在兩種術式間猶豫不決。

新術式在腹膜外打個「補丁」

「考慮到患者實際情況,經過充分的溝通,我們決定結合內鏡微創與sublay安全可靠的優點,嘗試在腹腔鏡下開展切口疝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S)。」邱建說,出於對腹腔內補片遠期併發症和術後疼痛的擔憂,以及對腹壁解剖認識、手術技術的進步,TES術式應運而生,國內近年才逐步開展起來。這種新術式相當於在腹腔鏡下進行sublay手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腹膜外進行,不用進入腹腔,也不必將補片放置在腹腔內。

新術式的技術難點主要在於層次解剖,必須擁有相當熟練的腹股溝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操作經驗,對解剖層次相當熟悉。邱建介紹,因為該術式需要在腹膜與腹壁肌肉之間創建一個潛在的腹膜外間隙,這個建腔過程很容易切破腹膜,若多處破口,即便修補,也需要放置防粘連補片。此外,腹膜外間隙的縫合也很困難。

「利用壁層腹膜在補片和腹腔內臟之間形成天然隔絕,避免腹腔內臟與補片粘連,這樣就可以使用普通材質的補片,避免了腹腔鏡IPOM術式中用到的昂貴防粘連補片。利用『書本夾住書籤』的效應,也不再需要疝釘加以固定。這兩方面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邱建說,將疝內容物復位後,縫合關閉疝的缺口,再把大補片平鋪在腹膜前的缺損處,就像在輪胎破口上補了一個大「補丁」。除了切口疝外,新術式還適用於腰疝、臍疝、白線疝等。

術後,李女士恢復良好,3個小時後就能下床活動,第二天便辦理了出院手續。邱建說,新術式同屬微創,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還減少了術後疼痛的發生率。

腹部出現腫塊,要警惕疝來襲

據了解,疝是體內器官或組織離開正常的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其他部位,以腹股溝疝最為常見。邱建介紹,腹股溝疝多見於小兒和老年人群,慢性咳嗽、便秘、肥胖、從事重體力活等人群更容易形成疝。

邱建表示,切口疝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如果患者進行胸腹部手術後發現手術刀口部位或附近有膨出應引起重視,通過醫生觸診或CT等影像檢查,均能較早確診,一旦確診應儘早幹預,絕大多數切口疝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男性被診斷為斜疝或直疝時,如果沒有明顯症狀,可以觀察不手術;女性出現股疝則不建議觀察,應及時進行手術修補,否則容易發生嵌頓,十分危險。」邱建說,也有些老年患者羞於表達,習慣自己用手把漏出的腸管還納到腹腔。長時間不就醫,其實很危險,畢竟不經過手術治療,缺損處無法癒合。

最後,邱建提了以下幾點建議:日常生活中,市民應注意適宜、適量、適時鍛鍊,切莫劇烈蹦跳、拉伸;儘可能避免用力咳嗽、搬運過重的東西;應保證合理的飲食習慣,防止便秘,老年人腹壁薄弱,若用力排便使腹壓加大,很容易形成疝。如果腹部出現腫塊,伴有脹痛或牽扯性腹痛,就要警惕疝來襲,儘早就醫。(蘇樂)

相關焦點

  • 這些不起眼的症狀竟是疾病徵兆 泰州四院專家提醒:腹痛需及時就醫
    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創傷急救中心主任仲衛東說,急性心肌梗塞症狀表現差異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發病早期表現為突發上腹部疼痛,伴有噁心、嘔吐,因此常有患者將其與胃痛症狀混淆。老年人反應遲鈍、對疼痛不敏感,腹部不舒服時家人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李奶奶的病因明確後,泰州四院胸痛中心緊急聯動,快速啟動急性胸痛綠色通道,心內科與介入血管科聯合會診,當即決定為患者進行介入治療。
  • 中年女肚大如西瓜 專家提醒:腹部手術後需防切口疝
    5年破肚皮一朝微創愈,蔡女士術後與閔凱醫生交流病情 通訊員 供圖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黃濤 通訊員譙玲玲)腹部高高隆起,仿佛足月孕婦,55歲的蔡女士受巨大腹壁切口疝困擾長達5年之久。日前,武漢市第一醫院疝和腹壁外科治療中心專家團隊行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在蔡女士肚子上打了4個「操作孔」並置入疝修補片,將其破了5年的肚皮終於修補完整。蔡女士家住仙桃市,於2015年在接受腸切除及腸造口手術後形成腹壁切口疝,1年後在當地行造口還納手術後,再次出現腹壁切口疝。5年來,腹壁上的兩處巨大切口疝不斷加重,腹部高高隆起,仿佛足月孕婦。
  • 一天9臺膽囊微創手術,泰州四院專家提醒膽囊結石患者需預防急性發作
    中國江蘇網6月18日泰州訊 近日,「泰州四院急診室故事」微信群出現了一條信息:「王興華主任今天連續九臺膽囊手術,我們的團隊非常給力!」信息一經發出,就收到不少點讚與支持。原來,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興華及其團隊,當天先後成功為九位患者進行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 莫以「疝」小而不為,需及時就診
    北京市隆福醫院醫師寧小晶表示,這樣的病例在門診中並不少見,她提醒:莫以「疝」小而不為,需及時就診,視情況擇期手術。趙大爺的腹股溝處腫了個包,這個包有時還能變小,不紅不痛。有鄰居聽說後,提醒他可能是疝氣,如果是的話需要手術治療。一聽要手術,趙大爺退縮了,家人勸說無效後,覺得應該也沒多大事,就沒有堅持。直到趙大爺出現便秘,用開塞露也沒有效果,才去就醫。
  • 微創技術治好了腹部大洞 腹腔鏡腹壁切口疝修補術
    專家簡介:陳旭,福建省立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普通外科碩士。什麼是腹壁切口疝?疝,在醫學上是個大概念,是指組織或器官離開原來的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空隙進入另一部位。
  • 術後腹部疼痛莫大意 小心是轉移腫塊在作怪
    為減少患者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婦瘤二科主任醫師史彩霞和副主任眭鴻穎,及主治醫師李虎成共同為患者實施了腹腔鏡下腫塊清除。手術中發現腫塊實際大小6*5*4cm,血供豐富,極易出血。手術難度大,即使是開腹,也有腹主動脈破裂大出血的可能,三位醫生最終使用腹腔鏡技術完整切除了何女士腹主動脈旁腫塊,沒有損傷腹主動脈、卵巢血管和鄰近輸尿管,出血小。
  • 莫以「疝」小而不為
    有鄰居聽說後,提醒他可能是疝氣,如果是的話需要手術治療。一聽要手術,趙大爺退縮了,家人勸說無效後,覺得應該也沒多大事,就沒有堅持。直到趙大爺出現便秘,用開塞露也沒有效果,才去就醫。醫生檢查後初步判斷,趙大爺是腹股溝疝合併腸梗阻,需要馬上手術,結果手術中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引起趙大爺腸梗阻的原因不僅僅是疝,還有結腸癌。
  • 哈醫大四院成功為高齡老人微創修補巨大疝
    ,症狀嚴重的患者,診斷為造口旁疝。經過細緻周密的準備,普外一科陳洪生主任及其團隊摒棄了傳統的開放手術,成功完成了腹腔鏡下造口旁疝的微創修補術,患者和家屬非常滿意。  家住哈爾濱市的李奶奶今年70歲,1年前因膀胱癌切除了膀胱和子宮,並在腹部用迴腸代替膀胱做了腹壁造口。
  • 持續腹痛一年,原因竟是切口疝
    腸子從破洞鑽出卡住,手術及時保住腸管  張錫忠主任接診病人,檢查後告訴王女士她這是腹壁切口疝並且出現了嵌頓,也就是上次手術的刀口處破了個洞,腸子通過這個破洞鑽出了並且卡住了,如果不及時手術治療,就會出現腸壞死,從而引起感染、休克等一系列嚴重併發症。
  • 健康|腹股溝區有腫塊,請警惕這種疾病……
    896專家團閔凱 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武漢市第一醫院 疝與腹壁外科中心 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 委員中華消化外科菁英薈上腹疝:另一種男性多發疝。出現在肚臍上方,位於腹部中下部。股疝:女性多發疝,通常由懷孕和生育引起,位於大腿腹股溝下方。切口疝:切口疝出現在以往手術切口的部位,可在術後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慢慢加重。
  • 哈醫大四院成功為高齡老人微創修補巨大疝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王海嬌)日前,哈醫大四院普外一科接診了一位疝嚢巨大,症狀嚴重的患者,診斷為造口旁疝。經過細緻周密的準備,普外一科陳洪生主任及其團隊摒棄了傳統的開放手術,成功完成了腹腔鏡下造口旁疝的微創修補術,患者和家屬非常滿意。
  • 小心是轉移腫塊在作怪
    再一檢查,竟是癌細胞轉移了。省腫瘤醫院專家表示,何女士這樣的患者很多,婦科腫瘤患者需要警惕。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於50~60歲的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並是導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僅次於卵巢癌和宮頸癌)。
  • 濰坊市中醫院專家為您解答什麼是切口疝
    腸子從破洞鑽出卡住,手術及時保住腸管張錫忠主任接診病人,檢查後告訴王女士她這是腹壁切口疝並且出現了嵌頓,也就是上次手術的刀口處破了個洞,腸子通過這個破洞鑽出了並且卡住了,如果不及時手術治療,就會出現腸壞死,從而引起感染、休克等一系列嚴重併發症。
  • 唐健雄:疝病手術治癒率已提升至99% 但遠期併發症不容忽視
    央廣網上海2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韓曉餘)近日,「2018東方疝論壇」在上海召開,全國各地專家共論疝和腹壁外科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前景。不少專家表示,雖然人工智慧飛速發展,或將搶奪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人力,但是,外科醫生一定是最後被機器人取代的「物種」。
  • 人流術後的併發症有哪些
    但無痛人流其實也是存在一定風險,術後併發症就是女性朋友們做完無痛人流後常見的。那麼,女性人流後的併發症有哪些呢?   無痛人流手術是一種婦科常見小手術,因其安全、無痛、快速的特點,受到很多女性朋友的青睞,也已經成為女性解決意外懷孕的主要方式。
  • 專家提醒:勿以「疝」小而不為 早診早治是關鍵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15日訊 (記者 高寧 通訊員 欒秀玲 張國傑) 疝,俗稱「疝氣」「小腸串氣」,常見於60歲以上老人,多發於腹股溝區、臍部周圍和外科手術切口處,煙臺山醫院東院肝膽胰外科主任楊松竹介紹說,疝的典型表現為當患者咳嗽或用力時,疝出現;平躺或用手按壓後可消失。
  • 術後腸子扯著痛切莫大意 小心是轉移腫塊在作怪
    何女士這三個月來的腹部隱隱作痛正是來源於這個轉移的淋巴結。病情繼續進展的話,不久以後侵犯左側輸尿管上段將會引起左腎積水,而且這個位置的腫塊切除極易引起腹主動脈,和左側卵巢血管破裂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也可能損傷左側輸尿管。
  • 腹部「鼓包」20年,濰坊市中醫院專家為九旬老人成功解決嵌頓疝
    疝,就是腹壁的肌腱膜層出現了一個「洞」,好比棉襖上有了破洞裡面的棉花會掉出來一般,腹腔裡的腸管等臟器也會通過腹壁的「洞」跑出腹腔突出到體表,形成腫塊。同時由於「洞」的存在,躺平後腫塊就跑回腹腔了。成人疝一旦形成,就好比衣服上有了破洞會越來越大一樣,無法自行癒合,只會越來越嚴重,逐步影響生活乃至威脅健康。94歲老人小腹長了個「鼓包」拖了20年近日,94歲的李大爺兩天前突然肚子痛,噁心嘔吐,無法排便,並伴有明顯疼痛,但老人仍不願來醫院就診,在家人的督促下來到濰坊市中醫院疝和腹壁外科就診。
  • 莫以「疝」小而不為,醫生:老年人發現病症應儘早就診,手術治療為主
    有鄰居聽說後,提醒他可能是疝氣,如果是的話需要手術治療。一聽要手術,趙大爺退縮了,家人勸說無效後,覺得應該也沒多大事,就沒有堅持。直到趙大爺出現便秘,用開塞露也沒有效果,才去就醫。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攝醫生檢查後初步判斷,趙大爺是腹股溝疝合併腸梗阻,需要馬上手術,結果手術中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引起趙大爺腸梗阻的原因不僅僅是疝,還有結腸癌。因為心肺功能不好,又有腫瘤合併貧血,趙大爺術後住進了重症醫學科治療。他的家人得知消息後非常後悔,應該早一點手術。
  • 31歲小夥子被腹股溝疝「拍了拍」
    一個多月前,31歲的小章發現自己腹股溝處長了一個突出腫塊,不痛不癢,沒有引起重視。可是最近,他感覺有輕微的墜脹感,尤其是前兩天感冒咳嗽,疼痛感明顯增強,於是來到長沙市第一醫院普外科三病區(微創中心)就診,醫生考慮其為腹股溝疝收治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