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彭璐)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於50~60歲的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並是導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僅次於卵巢癌和宮頸癌)。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亦逐年升高。
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婦瘤二科主任、主任醫師史彩霞接診了一位子宮內膜癌術後腹膜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來自湖南岳陽的何女士今年57歲,兩年前因為子宮內膜癌在外院實施了開腹行廣泛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本來以為手術完了就萬事大吉,沒想到今年9月份,何女士總是覺得自己左下腹總是間斷性的隱隱作痛,周邊朋友都跟她說可能是外科手術後腸粘連引起的疼痛,應該沒什麼大礙,何女士也就沒在意。沒想到這種疼痛的頻率開始日漸增多。何女士開始忐忑不安,12月3日她來到湖南省腫瘤醫院婦瘤二科門診複查。經PET\CT檢查:考慮腹膜後淋巴結轉移。
婦瘤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眭鴻穎介紹,何女士的轉移淋巴結位於腹主動脈左側,緊鄰腎血管,與輸尿管上段,左側卵巢血管起始段密切粘連,又與腹主動脈緊緊融合,並壓迫神經引起左下腹痛。何女士這三個月來的腹部隱隱作痛正是來源於這個轉移的淋巴結。病情繼續進展的話,不久以後侵犯左側輸尿管上段將會引起左腎積水,而且這個位置的腫塊切除極易引起腹主動脈,和左側卵巢血管破裂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也可能損傷左側輸尿管。
為了減少患者因手術導致腸粘連引起術後放療併發症的發生率,史彩霞和眭鴻穎,主治醫師李虎成共同為患者實施了腹腔鏡下腫塊清除,手術中發現腫塊實際大小6*5*4cm, 血供豐富,極易出血,手術難度大。即使是開腹手術,也有腹主動脈破裂大出血的可能,三位醫生最終使用腹腔鏡技術完整切除了何女士腹主動脈旁腫塊,沒有損傷腹主動脈、卵巢血管和鄰近輸尿管,出血小於100ml。術後患者1天就排氣了,腹部疼痛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像何女士這樣術後出現腹痛而以為是腸粘連的患者很多,由於轉移腫塊很小,還經常藏匿在腹主動脈旁,有時候還不太容易被發現,」眭鴻穎提醒大家:「婦科腫瘤患者治療後,如果出現腹痛腹脹的症狀,切莫忽視,建議儘早到專科醫院檢查,儘早發現隱藏在腹膜後的轉移病灶,及時治療,對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很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