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復盤:家長群變壓力群 現象級輿情背後的啟示

2020-12-14 微熱點

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從大量個案中挖掘輿情變化規律和趨勢性風向,發現風險點和突破口。陷入輿情困局的涉事主體要尋找行之有效的解決之路,就需要對大量事件進行觀察、研究、量化,此時大數據案例庫就顯得尤為重要。

微熱點輿論危機案例庫圍繞爆發力度、傳播深度、風險強度和引導效度等四大維度,全面復盤輿情發展進程,將事件處置得失進行量化分析及梳理、總結,為涉事主體提供決策參考。據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統計,在2020年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平臺共計收錄20217條「教育」熱點事件,微熱點案例庫詳細分析了其中73例典型輿情案例。下面就以教育輿情案例「家長群變壓力群」為例,來體驗大數據案例庫的獨到之處。

【案例概況】

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該事件迅速引發輿論熱議。據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統計,在2020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6日期間,該事件網絡傳播熱度指數為18.43,全網傳播的信息總量為8.8萬條。該事件因同時涉及「教師」「家長」兩個群體,且事件首發媒體為央視新聞,引發輿論高度關注,敏感信息佔比達80.2%。

【事件經過】

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隨後,各大媒體也紛紛轉發此事,迅速引發輿論熱議。

2日,《人民日報》轉發太原教育局的新規《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就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對此,網民紛紛表示支持且希望推廣,推動事件在11月2日達到信息量的最高峰。

5日,一位一線老師回應該事件稱,教師的工作也很辛苦,學校把一些非教學任務壓給一線教師,擠佔了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時間。

【傳播分析】

經統計,在2020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6日期間,「家長群變壓力群」事件全網傳播的信息總量為8.8萬條,#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等微博話題引發輿論熱議,總閱讀量高達12億。

該事件在多個平臺上廣泛傳播,新聞媒體信息量為1.9萬條,其中包括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等主流媒體;微博平臺信息量達到6.9萬條,其中橙V聲量,金V聲量分別為3837和852。微信公眾平臺上的信息量為5447條。

從信息走勢來看,該事件經歷發酵期、爆發期、衰退期和反彈期四個階段。發酵期、爆發期分別對應央視發文報導和《人民日報》轉發太原教育局新規兩個時間節點,在11月2日達到信息量峰值。隨後網民關注度下降,事件信息明顯下降,進入事件熱度衰退期。11月5日,一位一線老師回應該事件,致相關信息量上漲出現輿情反彈,部分網民負面情緒較高。

從關鍵詞來看,網民多圍繞「家長」「成年人」「家長群」「壓力」等關鍵詞展開討論。這位家長對家長群的吐槽引起廣大網友「共鳴」,不少家長表示,家長群本是家長和學校「溝通」的平臺,現在出現的諸多問題卻令人「苦惱」;還有家長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組團在群裡奉承老師,家長群演變變成了「誇誇群」等。網民分享的類似經歷引發了關聯討論。

從微博關注群體來看,此事關乎教育問題,涉及面較廣,故普通民眾對此高度關注,普通用戶佔比超8成,達人用戶和橙V用戶佔比分別為7.26%和5.65%。從傳播者性別來看,女性用戶關注度高於男性用戶。

【輿論分析】

對於「家長群」事件,網民聚焦點略有不同。52.45%的網民不滿教師將很多責任推給家長,指出「家長群」的本質是通過家校合作,讓雙方及時溝通,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應該讓家長過多承擔本該由教師承擔的任務。網民@blouse_ch 稱「現在連幼兒園、培訓班都是各種作業,各種手工,各種錄視頻反饋,不配合就是家長不關心自己的孩子,不配合老師工作,不上心。一個幼兒園而已,搞得不完成作業就是我們家長好像對孩子不管不顧一樣」 ;@爾東陳__ 表示:現在部分老師把工作轉移給家長和輔導班,根本不正兒八經教學。想想我們那時候,你成績不好老師比你都急。

21.31%的網民不滿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的現狀。有網民表示「雖然國家要求學校減負,但實際上現在很多小學生作業負擔依然很重。相當一部分作業,學校要求家長一起陪同才能完成。要是做不好,會被老師點名或直接曬圖,壓力真的很大」;貴陽市民王國良也吐槽稱「稍不注意,重要通知就會被各種回復淹沒」「之前因為沒及時回復,他曾被老師點名批評,於是專門將家長群置頂」;還有家長提到,群裡一旦老師發話,就有不少家長湊趣,圍著老師長篇抒發感激心情。

還有13.11%的網民對教育部門表達不滿。有網民稱,面對這樣高的討論度,當地教育部門沒有任何針對輿論的緊急預案,沒有產生任何的回應。而且,央視在此情況下還轉發了太原教育局的新規《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教育部門也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

與此同時,媒體在對此事件的延伸報導中也提及了其他深層次的問題。如中國青年報在《退出家長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中就探討目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過度競爭的現象;澎湃新聞在《「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媒體:背後是家校邊界亟待釐清》中則探討學校與家庭中邊界模糊甚至缺失的問題,擊中了當下家長和教師兩個群體都壓力過大的重要內因;三聯生活周刊則在《眾聲|#你最煩家長群的什麼現象#?》中體現出公眾對於「家長群」不滿的普遍現象。

【案例點評】

「家長群變壓力群」事件被廣泛關注,相關信息中敏感信息佔比高達80.2%。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引發輿論熱議,加之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一些教師將本職工作轉嫁給家長的現象存在,使得部分網民直呼視頻中的家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多要素疊加使得該事件迅速發酵,引發輿論廣泛熱議。截至12月4日,微博話題#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閱讀量高達1.4億,討論量高達4786,微博話題#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閱讀量高達7.6億,討論量高達8.9萬。

對此,在此類事件中,江蘇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第一時間對公眾發聲,規範中小學生作業管理,促進教師回歸教書育人主業,減輕輿論負面影響力,而不是迴避不發聲,任由輿論自由發酵,損害公信力。

微熱點大數據—案例庫模塊,圍繞事件爆發力度、傳播深度、風險強度和引導效度四個維度進行分析,從數據中洞察危機事件發展變化規律,對回應效度打分並作出輿情點評,為涉事主體應對輿論危機提供幫助。

登錄微熱點「案例庫」查看完整案例

相關焦點

  • 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
    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無形間成為「壓力群「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手機上還得看看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成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原本為幫助孩子成長、加強學校與家庭溝通而設置的學校家長群,演變成「壓力群」「誇誇群」,到底是誰的責任?背後折射了教育領域哪些深層矛盾?
  • 家長群變壓力群?我們聊聊家長群那些事……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網上這樣一句話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背後卻是很多家長的無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家長群最開始是為了老師家長之間更好地溝通,但漸漸地就成了發布任務的工作群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家長群,別成了壓力群。
  • 家長群怎麼就成了「壓力群」?
    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 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原標題: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短視頻迅速吸引各路媒體的目光,引發激烈爭議。這一事件觸發了輿論有關「家校關係緊張」「教育競爭中的『內卷』趨勢」等更深層的討論。
  • 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家長群,別成了壓力群。
  • 央視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家長群,別成了壓力群。   家長群怎麼變成「壓力群」?
  • 「家長退群」輿情觀察:「茶壺裡的風暴」撕裂家校關係
    輿情綜述近日,在江蘇,一位老師在微信群裡,批評一位家長沒有給孩子改作業,措辭比較嚴厲,使得家長憤然退群,隨後在某平臺發視頻怒懟老師。這位家長一系列的指責,戳中了很多家長的痛處,引發了共鳴,贏得了點讚和認可。
  • 「家長群」咋就變成了「壓力群」?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這個星期,「家長群」上了好幾次熱搜。前兩天,江蘇一位爸爸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並質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 「我從來不會加家長群」,汪涵拒絕加入家長群,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隨著社交軟體的普及,「家長群」成為老師和家長,進行高效互動的網絡平臺,提升了老師的辦事效率,有助於雙方更好、更快解決孩子在學校中遇到的難題,但近幾年來,家長群卻逐漸「變了味」。
  • 2018年9月行動復盤 @現象級英語
    復盤Vol.0100坐下來準備寫 9月行動復盤時,忽然間想起吳軍在《矽谷來信》中曾經談到的,投資就是投人。人沒有看準,所做的事情再正確也沒有用,因為二流的人會把一流的事情做成二流,甚至是三流。借用風投之王約翰·杜爾(John Doeer)的話來講,就是要找有企業家潛力的創始人。
  • 家長群如何不變「壓力群」?武漢老師把妙招搬上央視
    家長群變成了「壓力群」?近日,央視《新聞周刊》欄目聚焦「家長群」問題武昌中華路小學二年級(四)班班主任程紅老師出鏡面對全國觀眾介紹她將「家長群」變成「家校共育群」的經驗和辦法12月8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程紅老師,了解她如何給「家長群」的家長們「解壓」,並將家長群打造成家校共育的一個重要陣地。
  • 排隊感謝老師 別讓微信家長群「變了味」
    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幸虧女兒所在的班級建了一個微信家長群,「老師會定時在群裡發一些孩子吃飯、午睡、做遊戲的照片和視頻,讓我感到很安心。」  相比之下,三亞市一所私立幼兒園的老師梁芬(化名)則有些焦慮。「除了日常工作外,我每天還要頻繁地在家長群裡群發消息,工作壓力不小。」 梁芬坦言,由於部分家長在家長群裡「過度活躍」,她手機裡總有看不完的消息。
  • 家長群「變了味」誰之過?如果起不到家校溝通的作用,不要也罷
    這兩天家長群成了一個熱詞,有家長甚至發視頻公開說:受不了家長群裡的各種壓力,要憤而退群!此事一出引發很多家長的共鳴,同時也掀起了一波老師的訴苦。家長群為何變了味,既讓家長們倍感壓力,又讓老師們一肚子苦水呢?
  • 家長群、工作群、團體群、社交群,被退群了法律關係還存在嗎?
    自從川普一言不合即退群的行為在國際社會上做了示範後,退群成為了一個熱門行為和一個熱門話題,而在生活中退群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社交工具,離我們生活最近的當屬微信群,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我們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群,也會退出相應的群,同時也會被退群。
  • 一個娃9個群,「家長群」何以變成「壓力群」?
    原標題:一個娃9個群,「家長群」何以變成「壓力群」?  前不久,一位江蘇家長在網絡中上傳怒懟家長群的短視頻「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不但在網上廣泛傳播,而且引起央視關注。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對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讓家長承擔老師的責任和工作極為不滿。
  • 案例復盤:從上海首例遺棄犬只案看如何精準研判輿情爭議點
    如何正確梳理歸納網絡輿情問題?如何在突發事件的處理中避免產生輿論「次生災害」?面對以上問題,涉事主體可通過對以往輿情案例的觀察、研究、量化分析,從中總結應對經驗,為輿情應對與處置提供策略支持。137例典型案例。
  • 2020年教育熱點新聞輿情話題事件分析報告(合集版)
    教育熱點四:學生成績排名熱點輿情事件簡述:近日,杭州濱江區教育局與濱江區社區學院家長學校近日共同推出了《濱江區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試行稿)》,以加強學校班級微信群管理工作,而在其中有重要一項即是對學生隱私的保護意識,包括不得在班級群裡不得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優差對比等信息,這一項提議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 杭州濱江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
    如何避免班級微信群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