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感謝老師 別讓微信家長群「變了味」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記者 徐慧玲

  新學期開學後,海口市民黃嵐(化名)有點擔心女兒在幼兒園會哭鬧,不按時吃飯。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幸虧女兒所在的班級建了一個微信家長群,「老師會定時在群裡發一些孩子吃飯、午睡、做遊戲的照片和視頻,讓我感到很安心。」

  相比之下,三亞市一所私立幼兒園的老師梁芬(化名)則有些焦慮。「除了日常工作外,我每天還要頻繁地在家長群裡群發消息,工作壓力不小。」 梁芬坦言,由於部分家長在家長群裡「過度活躍」,她手機裡總有看不完的消息。

  一方面,微信家長群讓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在群裡頻發廣告、「排隊」感謝老師、花樣「曬娃」等做法,讓許多家長和老師感到困擾。日常生活中,微信家長群應該如何規範管理?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家長群架起家校溝通橋梁

  「孩子在幼兒園上課、做遊戲時,老師們每天都會在家長群發視頻和照片『直播』。」三亞市吉樂堡幼兒園園長陳毓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由於孩子年齡小,家長們都想了解他們在幼兒園的情況。老師通過家長群「直播」孩子們的在校情況,能讓家長更放心。

  「前段時間,我的孩子感冒了,我會在家長群裡提醒老師按時給孩子服藥。」海口市民符曉英認為,微信家長群有助於家長和老師溝通,能讓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孩子第一次上臺演講、唱歌時,老師們拍照後傳到家長群裡,很有紀念意義。」

  「以前老師和家長聯繫大多通過電話或是請家長到學校,溝通不是很方便。」三亞市第九小學語文老師餘明雪說,微信家長群創建後,方便了老師和家長的日常交流。

  不少家長表示,班級作業、重要通知等內容,由老師在家長群裡統一發布,可以避免孩子誤傳。「對學校的通知或老師安排的作業有疑問時,家長也可以直接在群裡提出。」餘明雪說,部分家長提出的問題也許正是很多家長的疑問,老師在群裡統一回復,可以提高溝通效率。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海口市瓊山華僑中學學生家長徐代慶(化名)說,家長和老師通過微信家長群共同關注孩子的變化,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花樣「曬娃」、頻發廣告讓家長群「變了味」

  在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建立的家長群,原本是為了方便老師通報學生在校情況、發布作業通知。但是,這種信息化交流平臺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卻「變了味」。有的家長在群內「曬娃」求關注;有的家長過度示好老師點讚「刷屏」;有的老師在群內點評作業公布成績,讓家長「壓力山大」。而一些老師對家長群也頗有怨言,「有的家長不分時間、事無巨細地要求自己回復,感覺隨時都在上班。」 「有的家長在老師拍攝的視頻中沒有看到自家孩子,就會發私信要求老師再拍一段視頻。」 梁芬說,個別家長因為老師回覆信息不及時等原因,就認為自家的孩子不受重視。

  和幼兒園相比,小學和初中的微信家長群內,老師無需事無巨細地「直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我們通常只發布學校的重要通知,不會在群裡過多發言。」餘明雪說。

  讓很多人感到困擾的是,部分家長在家長群裡頻發廣告。「群裡經常被一些家長發的廣告、拉票等信息『刷屏』。有時上完一節課,群裡就有上百條未讀消息。」海口市一所中學的老師徐升(化名)說,為了不錯過重要信息,他還得浪費大量時間全部瀏覽一遍。

  「有的家長會在群裡向我詢問自家孩子近期表現情況,其他家長見狀,也都會陸續詢問。說實話,我有時根本回復不過來。」徐升說。

  部分家長在微信家長群的頻頻「刷屏」,不僅讓老師深感無奈,部分家長對此也很反感。

  「有一天,老師在群裡發布停課通知後,家長們回復的『收到,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了』等應答消息將近100條。」海口市民陳女士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她總是要在群裡爬很長的「樓梯」才能看到老師發的有效信息。

  不僅如此,家長群裡的攀比之風也讓陳女士頗為苦惱。「上學時,很多家長喜歡在群裡『曬』孩子的成績;放假了,有些家長『不約而同』地發布孩子參加特色補習班、出國旅遊的照片。」陳麗說,這種攀比讓人心生牴觸。

  「老師偶爾在群裡會公布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如果孩子被點名批評,作為家長也感覺很難堪。」三亞市民李慧說,有些老師在家長群裡貼出孩子的考試成績時,她的心情更加複雜,「孩子偶爾考試失利時,我比他還難過。」

  海南日報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家長和老師認為學生的成績單、考試年級排名、家長的工作單位等內容涉及隱私,最好私下交流,不宜在家長群裡公開討論。三亞學院社會學教授曲文勇也表示,在微信家長群中發布此類信息,容易讓攀比、嫉妒、自責等負面情緒在家長心中蔓延,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約法三章」,讓家長群充滿正能量

  「微信家長群降低了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成本,是家校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沒有規則不成方圓,讓微信家長群充滿正能量,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曲文勇表示。

  「在建群之初,我們就立下『群規』——傳播正能量、團結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才有利於後續工作順利開展。」三亞市第九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石廷貴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我們和家長約定,不能在群裡發廣告、投票等與孩子學習無關的內容;其次,家長不要在群中了解孩子的近期表現,可以私信與老師進行溝通。」 石廷貴說,如果學生間發生糾紛,家長要和老師及時溝通,不要在家長群討論交流,避免進一步擴大矛盾;對於違反「群規」的家長,老師要及時提醒。

  同時,大多家長群「群規」也對老師提出了要求。「老師不能在群裡發布學生的成績單;個別孩子的問題要與家長『私聊』,給孩子和家長留面子。」 餘明雪說,「此外,老師在發布通知時,還要附上是否需要家長回復的提示,避免家長『跟風刷屏』。」

  「在幼兒園階段,家長們在群裡可能會討論得比較頻繁。我們會提前告知家長,教師在上課期間要專注教學,很難隨時在線和家長進行交流。」 陳毓俊說,家長與老師相互理解、並肩作戰,使用好家長群這一全新溝通平臺,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有專家表示,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強家校溝通,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在使用微信家長群時,要堅守底線原則,家長言行要文明,教師要遵守師德師風、遵循教育規律,共同打造平等、民主、和諧的網絡交流空間。

相關焦點

  • 「收到請回復」,變了味的家長群,煩了家長,擾了老師
    就拿學校來說,從前老師下達通知,都是由學生轉告給家長。但有時候,學生因為忙於學習或貪玩忘了轉達,就會導致家長沒能及時收到學校的通知。可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微信的普及,幾乎每位家長人手一部手機、一個微信,因此很多老師都會把家長集體拉到一個群裡,方便老師和家長們交流孩子在學校裡的情況,以及發布一些重要通知。
  • 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
    因為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家長們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開啟稱讚、感恩模式。群組內甚至會出現「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為……由此,家長群也開始慢慢變了味。有老師甚至感慨: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劉老師一方面感謝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惱,「這樣回復,容易讓後來的家長看不到重要信息。」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劉老師感覺自己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 「收到請回復」,家長群逐漸變了味,家長們抱怨不已,老師也難堪
    ,幾乎每位家長人手一部手機、一個微信,因此很多老師都會把家長集體拉到一個群裡,方便老師和家長們交流孩子在學校裡的情況,以及發布一些重要通知。不過,越來越多的家長卻反映,原本好好的一個家長群,存在時間長了卻逐漸變了味,讓家長們抱怨不已。
  • 怎樣才是微信家長群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邱冰清 吳曉穎 葉含勇  「排隊」點讚、「蓋樓」感謝老師、「炫耀式」曬娃、微商代購……原本作為老師發布通知、與家長溝通平臺的QQ、微信家長群,已經悄然變味,每天動輒幾百上千條信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直呼「受不了」。家長群意義何在?究竟如何引導規範?「中國網事」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孩子上網課,老師手機布置作業,家長群變了味,家長抱怨,老師煩
    家長群已經不再是家長群,早已經變了味道,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家長群為何變了味?相信很多的家長都能夠體會,現在的社交群很多都已經變了味道,背離了當初建群的真正目的。家長群同樣如此,原本老師建群的初衷是為了更便捷的傳遞信息和家長溝通,但現在卻完全變成了一個「誇誇群」或者「聊天群」。
  • 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別讓感謝老師的方式變了味
    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別讓感謝老師的方式變了味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別讓感謝老師的方式變了味 1931年到1985年,教師節日期幾經變動,1931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別讓感謝老師的方式變了味
  • 家長群「變了味」誰之過?如果起不到家校溝通的作用,不要也罷
    這兩天家長群成了一個熱詞,有家長甚至發視頻公開說:受不了家長群裡的各種壓力,要憤而退群!此事一出引發很多家長的共鳴,同時也掀起了一波老師的訴苦。家長群為何變了味,既讓家長們倍感壓力,又讓老師們一肚子苦水呢?
  • 微信家長群的作用
    老師為了和家長們溝通,建立了微信家長群,同時也省了不少事兒。可是,微信家長群並沒有發揮原來的作用,而是變了味兒,也背離了初衷,讓很多家長敢怒不敢言。微信家長群本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學校有什麼事,班裡有什麼事,需要家長配合的老師會在第一時間發布在微信群,讓家長們心知肚明,支持學校和班級的工作。可是,老師們並不肯善罷甘休,要在微信家長群發揮一下官僚的威風,讓家長監督孩子做作業,還要讓家長批改,甚至還要給家長留作業。如此一來,老師省事兒了,家長費心了。
  • 「收到請回復」,家長群逐漸變了味,父母抱怨不斷,老師也難堪
    孩子上幼兒園之時,家長們的微信群裡就會多一個分類,那就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群。畢竟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也在與時俱進,和以前相比,如今老師發通知真的是非常方便,只要把重要信息發布在家長群裡,所有的家長都能夠第一時間接收。
  • 微信家長群裡,老是有些家長分分鐘變戲精,讓人看完都想吐
    文|秘籍君說到微信家長群,估計很多人都被禍害過,千萬次想要設置成「消息免打擾」,甚至直接退群。但又擔心錯過重要消息,不得不置頂。這不,和朋友剛聊起這個話題,她就滿臉苦惱地吐槽:孩子剛入學的時候,老師建了個家長群。剛開始,群裡特別清靜。直到老師發了幾張學生開班會的照片,瞬間被「謝謝老師」「老師您辛苦了」「有老師您我就放心了」「謝謝對我家某某某的栽培」等刷屏。第二天,早上五點不到,群裡各種早上好,鬥圖模式開啟,其中夾雜了一兩篇新聞播報和心靈雞湯。
  • 幼兒園老師吐真言:真想解散家長群,尤其是班上家長有這三種行為
    當然了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化的高度發展,微信家長群也成為了幼兒園家園共育的重要溝通方式之一,方便了很多家長和老師隨時諮詢和解答。可微信家長群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家長喜歡認為家長群方便了家園溝通,有家長厭煩認為家長群是攀比群廣告群垃圾群。
  • 案例復盤:家長群變壓力群 現象級輿情背後的啟示
    下面就以教育輿情案例「家長群變壓力群」為例,來體驗大數據案例庫的獨到之處。【案例概況】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該事件迅速引發輿論熱議。
  • 全國多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 變了味的家長群該如何「適應」
    近日,有人因老師要求家長批改孩子作業怒退家長群,引發討論,而同樣引起關注的還有全國多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已為人父母的上班族不僅要隨時處理各種工作群的繁雜事務,還要被多個家長群「綁架」。而家長該如何與家長群和平共處?
  • 怎樣避免家長群變成矛盾群?老師管理班級微信群有方法
    班級建立微信群,初衷是希望學校和家長之間有能更好的溝通;在管理孩子方面,更加的得心應手;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老師能夠及時的聯繫家長。能讓家長能第一時間收到老師發布的通知、要求等重要信息,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家長群悄悄的變了味,家長群的難於管理讓老師苦不堪言。,有的家長在群裡發廣告的,邀請打麻將的,發小視頻的。討論的話題也五花八門,育兒經,養花草,老師還不好把這些家長踢出群,只能警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又故態萌發。導致老師的通知有的家長看不到。.
  • 又有騙子冒充老師 微信家長群裡收費
    日前,武清區發生一起冒充班主任在微信家長群中收取「材料費」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被騙家長19名,涉案金額7000餘元。經大量工作,民警發現嫌疑人用兩個同名微信號在案發當日的零點和凌晨四點通過掃描群二維碼的方式進到家長群中,進群後第一時間把微信頭像和暱稱修改成和班主任同樣的標識。為避免被真班主任發現,嫌疑人刻意選擇早上六點多時催收「材料費」,並要求家長發送紅包進行繳費,規避一次性轉帳驗證身份的環節。隨後,嫌疑人使用另一個微信號領取紅包後,兩個微信號離群。
  • 神奇的家長群
    8.24/晴又到了開學季,暑假只剩最後一個星期,學校裡開始忙碌起來,各科老師也在微信上叮囑孩子們的暑假作業,家長們終於可以舒口氣,因為「神獸們&34;…其實,老師只是發個作業通知而已,作為家長根本沒有必要齊刷刷的說老師辛苦了,這樣一來有些家長可能就看不到布置的作業內容了。
  • 家長和老師在班級微信群裡應該怎麼交流
    作者:黃帥  「排隊」點讚、「蓋樓」感謝老師、「炫耀式」曬娃、微商代購……原本作為老師發布通知、與家長溝通平臺的QQ、微信家長群,已經悄然變味,每天動輒幾百上千條信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直呼「受不了」。
  • 《三十而已》:有老師和無老師的家長群,你遇到過嗎?
    比如在劇中顧佳被家委會會長拉入了兩個家長群。一個有老師的家長群和沒老師的家長群。還特意叮囑她不要發錯了......01.幼兒園家長群的怪相我們先來看看幼兒園家長群裡都有哪些「怪相」,讓好好的家長群變了味,很多老師們抱怨,這些家長在班級群裡的行為真的影響到了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和幼師的正常工作。
  • 收到、收到、謝謝老師,家長群裡這些行為,惹人討厭不說老師也煩
    在自媒體盛行的這個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人們辦公、休閒的必備產品,而對於每個家長來說各種網絡平臺,也拉近了老師和家長之間距離。尤其是現在每個班級裡都會有家長群,在家長群當中老師除了布置每天的作業之外,也會將一些重要的通知發布在群裡。
  • 你在家長群裡作的時候,知道老師怎麼看你孩子嗎?
    這是一個極度考驗家長、又無法在書上找到答案的育兒難題,如何正確使用微信家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