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慧玲
新學期開學後,海口市民黃嵐(化名)有點擔心女兒在幼兒園會哭鬧,不按時吃飯。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幸虧女兒所在的班級建了一個微信家長群,「老師會定時在群裡發一些孩子吃飯、午睡、做遊戲的照片和視頻,讓我感到很安心。」
相比之下,三亞市一所私立幼兒園的老師梁芬(化名)則有些焦慮。「除了日常工作外,我每天還要頻繁地在家長群裡群發消息,工作壓力不小。」 梁芬坦言,由於部分家長在家長群裡「過度活躍」,她手機裡總有看不完的消息。
一方面,微信家長群讓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在群裡頻發廣告、「排隊」感謝老師、花樣「曬娃」等做法,讓許多家長和老師感到困擾。日常生活中,微信家長群應該如何規範管理?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家長群架起家校溝通橋梁
「孩子在幼兒園上課、做遊戲時,老師們每天都會在家長群發視頻和照片『直播』。」三亞市吉樂堡幼兒園園長陳毓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由於孩子年齡小,家長們都想了解他們在幼兒園的情況。老師通過家長群「直播」孩子們的在校情況,能讓家長更放心。
「前段時間,我的孩子感冒了,我會在家長群裡提醒老師按時給孩子服藥。」海口市民符曉英認為,微信家長群有助於家長和老師溝通,能讓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孩子第一次上臺演講、唱歌時,老師們拍照後傳到家長群裡,很有紀念意義。」
「以前老師和家長聯繫大多通過電話或是請家長到學校,溝通不是很方便。」三亞市第九小學語文老師餘明雪說,微信家長群創建後,方便了老師和家長的日常交流。
不少家長表示,班級作業、重要通知等內容,由老師在家長群裡統一發布,可以避免孩子誤傳。「對學校的通知或老師安排的作業有疑問時,家長也可以直接在群裡提出。」餘明雪說,部分家長提出的問題也許正是很多家長的疑問,老師在群裡統一回復,可以提高溝通效率。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海口市瓊山華僑中學學生家長徐代慶(化名)說,家長和老師通過微信家長群共同關注孩子的變化,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花樣「曬娃」、頻發廣告讓家長群「變了味」
在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建立的家長群,原本是為了方便老師通報學生在校情況、發布作業通知。但是,這種信息化交流平臺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卻「變了味」。有的家長在群內「曬娃」求關注;有的家長過度示好老師點讚「刷屏」;有的老師在群內點評作業公布成績,讓家長「壓力山大」。而一些老師對家長群也頗有怨言,「有的家長不分時間、事無巨細地要求自己回復,感覺隨時都在上班。」 「有的家長在老師拍攝的視頻中沒有看到自家孩子,就會發私信要求老師再拍一段視頻。」 梁芬說,個別家長因為老師回覆信息不及時等原因,就認為自家的孩子不受重視。
和幼兒園相比,小學和初中的微信家長群內,老師無需事無巨細地「直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我們通常只發布學校的重要通知,不會在群裡過多發言。」餘明雪說。
讓很多人感到困擾的是,部分家長在家長群裡頻發廣告。「群裡經常被一些家長發的廣告、拉票等信息『刷屏』。有時上完一節課,群裡就有上百條未讀消息。」海口市一所中學的老師徐升(化名)說,為了不錯過重要信息,他還得浪費大量時間全部瀏覽一遍。
「有的家長會在群裡向我詢問自家孩子近期表現情況,其他家長見狀,也都會陸續詢問。說實話,我有時根本回復不過來。」徐升說。
部分家長在微信家長群的頻頻「刷屏」,不僅讓老師深感無奈,部分家長對此也很反感。
「有一天,老師在群裡發布停課通知後,家長們回復的『收到,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了』等應答消息將近100條。」海口市民陳女士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她總是要在群裡爬很長的「樓梯」才能看到老師發的有效信息。
不僅如此,家長群裡的攀比之風也讓陳女士頗為苦惱。「上學時,很多家長喜歡在群裡『曬』孩子的成績;放假了,有些家長『不約而同』地發布孩子參加特色補習班、出國旅遊的照片。」陳麗說,這種攀比讓人心生牴觸。
「老師偶爾在群裡會公布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如果孩子被點名批評,作為家長也感覺很難堪。」三亞市民李慧說,有些老師在家長群裡貼出孩子的考試成績時,她的心情更加複雜,「孩子偶爾考試失利時,我比他還難過。」
海南日報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家長和老師認為學生的成績單、考試年級排名、家長的工作單位等內容涉及隱私,最好私下交流,不宜在家長群裡公開討論。三亞學院社會學教授曲文勇也表示,在微信家長群中發布此類信息,容易讓攀比、嫉妒、自責等負面情緒在家長心中蔓延,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約法三章」,讓家長群充滿正能量
「微信家長群降低了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成本,是家校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沒有規則不成方圓,讓微信家長群充滿正能量,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曲文勇表示。
「在建群之初,我們就立下『群規』——傳播正能量、團結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才有利於後續工作順利開展。」三亞市第九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石廷貴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我們和家長約定,不能在群裡發廣告、投票等與孩子學習無關的內容;其次,家長不要在群中了解孩子的近期表現,可以私信與老師進行溝通。」 石廷貴說,如果學生間發生糾紛,家長要和老師及時溝通,不要在家長群討論交流,避免進一步擴大矛盾;對於違反「群規」的家長,老師要及時提醒。
同時,大多家長群「群規」也對老師提出了要求。「老師不能在群裡發布學生的成績單;個別孩子的問題要與家長『私聊』,給孩子和家長留面子。」 餘明雪說,「此外,老師在發布通知時,還要附上是否需要家長回復的提示,避免家長『跟風刷屏』。」
「在幼兒園階段,家長們在群裡可能會討論得比較頻繁。我們會提前告知家長,教師在上課期間要專注教學,很難隨時在線和家長進行交流。」 陳毓俊說,家長與老師相互理解、並肩作戰,使用好家長群這一全新溝通平臺,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有專家表示,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強家校溝通,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在使用微信家長群時,要堅守底線原則,家長言行要文明,教師要遵守師德師風、遵循教育規律,共同打造平等、民主、和諧的網絡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