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這個星期,「家長群」上了好幾次熱搜。
前兩天,江蘇一位爸爸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並質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這一硬剛操作的「火力」有多猛?與此事相關的微博話題創造了7.2億閱讀量,引發了8萬多條微博討論。一眾人力挺家長,紛紛控訴「血淚史」,不少人也為老師鳴不平。
父母們苦「家長群」久矣。「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老師們也被「家長群」折磨得苦不堪言。家長們要麼是在發布了通知後,排山倒海、複製粘貼式的回應;要麼是對老師各種花式的要求,「老師,孩子今天怎麼樣呀?」現實中,不願配合老師工作甚至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對學校通知置之不理的家長,也不在少數。
家長大吐苦水,老師也滿腹委屈。明明是家校溝通橋梁的「家長群」,咋就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不可否認,「家長群」建立的初衷是好的。通過建群,學校和家長之間溝通起來更方便快捷,家長也能及時知曉學校的規定、要求、學生的情況,而且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從來不是學校或者家庭單方面可以解決的。
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家長群」卻變了味: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好好的「家長群」成了畸形的「誇誇群」「攀比群」。個別老師在群裡也儼然一副「女王範兒」,不久前,一位家長說了一句「晚上12點你睡覺了,我的孩子還在寫作業」,就被踢出了群聊。一位父親因在家長群回復不積極,在家長會上被老師點名批評,當場崩潰大哭。「家長群」裡的通知也讓家長們壓力山大,有通知家長帶著抹布、水桶去班級打掃衛生的,有要求家長為孩子批改作業的。前兩天,江西一名單親母親因未能按照老師要求批改孩子的數學作業,就被要求寫書面情況說明,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說到底,家長們吐槽的不是「群」,而是學校責任的轉嫁和五花八門、應付不來的要求。「家長群」變成「壓力群」的背後,本質上,是家校關係和職責的錯位。
就拿讓家長批改學生作業來說,這一做法確有不妥。去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事實上,一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的確並不能完全跟上孩子的教學進度。而且長此以往,老師會對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缺乏了解,一些孩子也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甚至養成依賴心理。
「退群」不如「善用」,還原家長群的「本來模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需各歸其位。
不少地方也已經自立規矩,出臺了有關「家長群」的管理辦法。比如,北京市教委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APP、網際網路群組、公眾帳號管理的通知》,要求微信群內不得發布學生成績、排名,不批評或表揚學生,製造焦慮;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大連一幼兒園更為明確,直接在家長群中設立9條規定,明確了老師和家庭溝通的時間,並特別說明,切忌在群中發送奉承拍馬的內容。
教育本來就不是老師或者家長一方的長跑,而是一場「團體賽」,建立「家長群」其實只是便利老師與家長溝通的一種方式,教育永遠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緊密配合和相互理解。只有老師和家長各歸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相互分擔,培養默契,才能傳遞好教育孩子的接力棒。
當然,討論來討論去,別忘了學習的「主角」——孩子。正如很多網友所言,讓老師的歸老師、讓家長的歸家長、讓孩子的歸孩子,在釐清界限的基礎上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來源:法治日報(作者:劉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