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咋就變成了「壓力群」?

2020-11-07 光明網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這個星期,「家長群」上了好幾次熱搜。

前兩天,江蘇一位爸爸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並質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這一硬剛操作的「火力」有多猛?與此事相關的微博話題創造了7.2億閱讀量,引發了8萬多條微博討論。一眾人力挺家長,紛紛控訴「血淚史」,不少人也為老師鳴不平。

父母們苦「家長群」久矣。「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老師們也被「家長群」折磨得苦不堪言。家長們要麼是在發布了通知後,排山倒海、複製粘貼式的回應;要麼是對老師各種花式的要求,「老師,孩子今天怎麼樣呀?」現實中,不願配合老師工作甚至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對學校通知置之不理的家長,也不在少數。

家長大吐苦水,老師也滿腹委屈。明明是家校溝通橋梁的「家長群」,咋就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不可否認,「家長群」建立的初衷是好的。通過建群,學校和家長之間溝通起來更方便快捷,家長也能及時知曉學校的規定、要求、學生的情況,而且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從來不是學校或者家庭單方面可以解決的。

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家長群」卻變了味: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好好的「家長群」成了畸形的「誇誇群」「攀比群」。個別老師在群裡也儼然一副「女王範兒」,不久前,一位家長說了一句「晚上12點你睡覺了,我的孩子還在寫作業」,就被踢出了群聊。一位父親因在家長群回復不積極,在家長會上被老師點名批評,當場崩潰大哭。「家長群」裡的通知也讓家長們壓力山大,有通知家長帶著抹布、水桶去班級打掃衛生的,有要求家長為孩子批改作業的。前兩天,江西一名單親母親因未能按照老師要求批改孩子的數學作業,就被要求寫書面情況說明,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說到底,家長們吐槽的不是「群」,而是學校責任的轉嫁和五花八門、應付不來的要求。「家長群」變成「壓力群」的背後,本質上,是家校關係和職責的錯位。

就拿讓家長批改學生作業來說,這一做法確有不妥。去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事實上,一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的確並不能完全跟上孩子的教學進度。而且長此以往,老師會對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缺乏了解,一些孩子也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甚至養成依賴心理。

「退群」不如「善用」,還原家長群的「本來模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需各歸其位。

不少地方也已經自立規矩,出臺了有關「家長群」的管理辦法。比如,北京市教委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APP、網際網路群組、公眾帳號管理的通知》,要求微信群內不得發布學生成績、排名,不批評或表揚學生,製造焦慮;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大連一幼兒園更為明確,直接在家長群中設立9條規定,明確了老師和家庭溝通的時間,並特別說明,切忌在群中發送奉承拍馬的內容。

教育本來就不是老師或者家長一方的長跑,而是一場「團體賽」,建立「家長群」其實只是便利老師與家長溝通的一種方式,教育永遠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緊密配合和相互理解。只有老師和家長各歸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相互分擔,培養默契,才能傳遞好教育孩子的接力棒。

當然,討論來討論去,別忘了學習的「主角」——孩子。正如很多網友所言,讓老師的歸老師、讓家長的歸家長、讓孩子的歸孩子,在釐清界限的基礎上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來源:法治日報(作者:劉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法制日報

相關焦點

  • 一個娃9個群,「家長群」何以變成「壓力群」?
    原標題:一個娃9個群,「家長群」何以變成「壓力群」?  前不久,一位江蘇家長在網絡中上傳怒懟家長群的短視頻「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不但在網上廣泛傳播,而且引起央視關注。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對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讓家長承擔老師的責任和工作極為不滿。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
    原標題:本該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成一股繩本該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現在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新聞裡時,卻總是與「壓力」「衝突」有關。
  • 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家長群怎麼變成「壓力群」?江蘇某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讓我幫忙批改一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最近一段時間,這位聲稱退出家長群的江蘇家長,將「家長群」推上了各大網絡平臺的熱門話題榜,網友討論持續至今。而其中,網友們最大的吐槽在於,現在的「家長群」逐漸成了「作業群」,而且不少作業需要家長配合才能完成。在群裡排隊接龍、完成任務打卡、幫助孩子錄視頻、畫畫、做手抄報、做手工,網友感嘆,這屆家長真的很忙!
  • 央視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家長群,別成了壓力群。   家長群怎麼變成「壓力群」?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日前江蘇某家長的一句心聲,激發了很多家長的強烈共鳴。原本為幫助孩子成長、加強學校與家庭溝通而設置的學校家長群,演變成「壓力群」「誇誇群」,到底是誰的責任?背後折射了教育領域哪些深層矛盾?
  • ...壓力群」怎麼辦?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來看他們怎麼說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前段時間,「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高達7.6億。當微信班級群變成「壓力群」,怎麼辦?近日,杭州市濱江區開始試水班級微信群公約,為家長和老師在微信群的言行提供制度指引,探索解決家長群變壓力群共性難題的方法。 據了解,濱江班級微信群公約分為家長篇、教師篇,各6條約定。 「我們之所以試行建立公約,是想要探索解決班級微信群變『壓力群』的共性難題。」
  • 退出家長群之後
    我們找到了三位曾退出家長群的家長,他們中,有人因為看不慣家委會成員的「積極主動」,又因為發言過多給自家孩子帶來壓力,於是退了群;有人陪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在完成無望時直接自己動手寫完了卷子,被老師在群裡「點名」後退了群;還有人乾脆逃離了公立學校體系
  • 家長群成壓力群,家長幫忙批改作業到底應不應該?
    圖源自網絡 近日,由家長與老師的矛盾問題被推上了討論的中心,更有人說「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家長群本是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橋梁,究竟為什麼現在成為了矛盾中心
  • 家長群怎麼就成了「壓力群」?
    白巖松: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 杭州濱江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
    如何避免班級微信群成為
  • 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
    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無形間成為「壓力群一位家長因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家長們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開啟稱讚、感恩模式。群組內甚至會出現「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為……由此,家長群也開始慢慢變了味。
  • 退出家長群之後|百家故事
    我們找到了三位曾退出家長群的家長,他們中,有人因為看不慣家委會成員的「積極主動」,又因為發言過多給自家孩子帶來壓力,於是退了群;有人陪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在完成無望時直接自己動手寫完了卷子,被老師在群裡「點名」後退了群;還有人乾脆逃離了公立學校體系。
  • 方便聯繫溝通的「家長群」被質疑,「家長群」,到底怎麼了?
    某地有位家長吐槽,聲稱老師布置作業,最後變成家長負擔,於是憤而退出家長群,還聲言:「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我佩服這位家長的牛氣。換了我,絕對不敢退出家長群。孩子還要上學,還要學習。而目前老師布置的作業,安排的任務,都是發布在家長群裡的,你不加家長群,兩眼一抹黑,老師布置的作業做不了,上面安排的活動、任務完成不了,孩子給老師交不了差,老師給學校交不了差,那是絕對不行的。除非你的孩子不上學。其實站在老師這一邊看,有的時候也是出於無奈。
  • 家長群卻成了「工作群」,成年人還有沒有休息時間?
    而此前網上一條關於「家長退群聊天群」的視頻,一夜火了起來。視頻中的家鄉表示:老師要求家長輔導作業以及批改作業,這對於家長來說很不能理解,自己忙碌一整天,下班卻還要承擔起老師的工作,這到底誰才是老師呢?這個「家長退群」的視頻一出,讓大批家長產生共鳴,很多家長覺得,這哪裡是家長群,明明是「工作群」,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每天都在忙於工作,拖著一身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後,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那麼這老師要來幹嘛?
  • 案例復盤:家長群變壓力群 現象級輿情背後的啟示
    下面就以教育輿情案例「家長群變壓力群」為例,來體驗大數據案例庫的獨到之處。【案例概況】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該事件迅速引發輿論熱議。
  • 家長群成「負擔群」,父母每天看群提心弔膽,寶媽:真想退群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現在的通訊技術日益發達,很多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可以通過微信群跟家長第一時間傳達。本來是一個能及時了解孩子情況的好事情,現在家長群卻成了"負擔群",家長每天看群都會提心弔膽,還有的寶媽大呼:真想退群呀!
  • 家長群成「誇誇群」,老師樂此不疲,網友:沒有群的家長太幸運了
    家長群本來是便於家校溝通孩子成長情況的交流群,但有很多家長群已經變了味,成了家長們集中吐槽的話題,家長為了跟老師保持溝通,對老師的要求不敢過多反駁,不是他們不敢,而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冷落和懲罰。如果沒有完成,老師會在群裡當眾批評家長,甚至對學生成績不好進行推責,責怪家長缺乏責任心。那些沒有家長群的學校,家長真的太幸運了!孩子教育本身是家長出錢,孩子接受老師的指導,而現今這種「僱傭」關係變了味了。而家長的「尊師重道」已經被利用了,變成了一種謀取利益的工具。
  • 壓垮父母的「家長群」
    對於家長來說,那個困住他們的系統,就是「家長群」。被困在群裡的父母,對它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的方便,「恨」是因為它太方便了。 多少父母的狀態都是這樣:一手抓工作,一手還要時刻關注群裡的信息。因為一旦漏了某條信息,不只耽誤了孩子的學習,還要連累他們被批評。 微博上有一位爸爸在開學第一天,發了一條家長群生存指南。
  • 家長心聲:我想退出家長群!
    可又會經常收到一大堆沒用的消息 看也不是 不看也不是 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無形間成為「壓力群」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