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視頻在網上火了:一位爸爸,在家長會上和老師溝通時,突然情緒崩潰,嚎啕大哭。原來,這位爸爸因為經常不回家長群的信息,被老師善意提醒。但他突然覺得工作生活都好難,於是哭著說:「我工作實在太忙,又要加班開會,實在是回復不過來。」看這個視頻裡,這位爸爸哭到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好多家長都忍不住一聲嘆息:這樣的無奈,真的只有家長才能體會。
這幾天,有一篇標題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刷爆全網。這個話題讓很多人都心有戚戚。因為我們會發現,其實自己和外賣小哥一樣,被困在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系統裡。對於家長來說,那個困住他們的系統,就是「家長群」。被困在群裡的父母,對它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的方便,「恨」是因為它太方便了。
多少父母的狀態都是這樣:一手抓工作,一手還要時刻關注群裡的信息。因為一旦漏了某條信息,不只耽誤了孩子的學習,還要連累他們被批評。
微博上有一位爸爸在開學第一天,發了一條家長群生存指南。
調侃之餘,卻透著一種父母的心酸。試問,如果有可能,哪個父母不想退出家長群?天天工作群就能有十來個,已經搞得焦頭爛額,但是為了孩子,還是得硬著頭皮把家長群置頂,再加上強提醒。一旦有新的消息提醒,先去看的永遠是置頂的家長群。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能讓一個人24小時回復的不是他的老闆,而是孩子的家長群。因為這個群裡,主要功能有三個:布置作業、發通知、發照片。也就是說,這幾乎成了你和老師唯一的溝通渠道。工作空檔,上個洗手間的功夫,都要打開家長群從幾百條消息裡摘出重要的那幾條,簡直成了父母的必備技能。
看過一檔訪談節目,當視頻中的媽媽被問及有了家長群之後是什麼感受時,她說:「緊張,特別緊張。」害怕孩子犯錯,害怕被老師批評。一旦看到老師每天發誰誰誰的作業完成的好時,要是沒看到自己的孩子,那這一天的心情就別想好了。我們這代父母, 養育孩子的焦慮似乎如影隨形。總覺得孩子不能輸,必須贏在起跑線。吃糠咽菜也要買學區房,帶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跟其它孩子做比較……因為我們深知奮鬥的艱辛,每一次升學都見證了身邊大量被淘汰的同學,也看到了他們的命運,於是深深恐懼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當年那些「被淘汰」同學。
最近熱播的綜藝《親愛的小課桌》裡, 當徐敬凱的媽媽自豪地說出年僅7歲的徐敬凱一個假期做了三百多套卷子時, 傅首爾脫口而出:「你瘋了嗎你?」她沒有瘋,她只是這個社會上大多數父母的縮影。正如她說的那樣:「當周圍孩子的家長都在給孩子補課抓學習的時候,如果你不做,就會擔心、會焦慮。」
可是壓力之下的徐敬凱,所表現出的狀態真的讓人心疼。當別的小朋友都充滿自信地自我介紹,玩遊戲時,只有徐敬凱不願意說,他說他沒有名字,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說實話,很難去譴責徐敬凱的媽媽。因為她的本心是,現在努力一點,以後就能擁有選擇的權利。大環境是如此的焦慮,做父母的,只能被裹挾著往前走。然而專家又說,學習帶給徐俊凱的只有恐懼, 痛苦和厭惡,也勢必不利於成績的提高。家長怎麼做都是錯,更焦慮了。
教育,從來不存於家長群裡。困住家長的,也從來不是家長群,而是競爭激烈的教育大環境本身。所以,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困住。只有我們自己放平心態,放下那無處安放的壓力, 跳出這個大環境給我們帶來的焦慮。我們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讓他們發現更好的自我,引導他們規劃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