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我國每年早產兒約110萬。
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產兒的生存與發展,採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產導致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將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
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在2016年將「有愛,有未來」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中文永恆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關愛早產兒及其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重點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
母乳對早產兒更重要
北京大學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主任 趙更力
早產兒是指胎齡小於37周出生的新生兒。由於發育不夠完善,早產兒比足月兒更容易患病,且在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中,有較高夭折風險,需要更專業的治療和護理。近年來,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袋鼠式護理、頻繁地母乳餵養等恰當的照護措施能夠挽救大約75%的早產兒生命。在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關於改善早產結局的10條建議》(2015)中,推薦對出生體重≤2000g新生兒生後常規進行袋鼠式護理。
袋鼠式護理又稱「皮膚接觸護理」,是指產婦以類似袋鼠媽媽將小袋鼠養育在育兒袋的方式環抱著嬰兒,將只穿尿褲的嬰兒放在產婦胸腹部,母嬰進行皮膚對皮膚接觸的一種護理方式。
這種袋鼠式護理能夠促進母乳餵養,有助於穩定早產寶寶體溫等生理指標、儘快適應宮外生活及生長,減少寶寶哭泣,延長睡眠時間,有利於寶寶體重增長和健康發育。袋鼠式護理能夠促進母乳餵養,使家庭節省住院帶來的花銷,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通過母嬰之間的肌膚接觸,還可降低母親的焦慮情緒,增強母嬰情感互動。其中,袋鼠式護理能夠促進早產兒母乳餵養是非常重要的優勢。
目前在我國,母乳餵養的優點已經被很多人了解,但早產兒出生後很多會直接住到新生兒病房或NICU中,他們的母乳餵養率並不高。事實上,母乳餵養對於早產兒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早產母親乳汁中的成分與足月兒母親的乳汁並不相同,其營養價值和生物學功能更適合早產寶寶的需求,並且母乳餵養能減少早產寶寶近期及遠期的各種併發症,包括餵養不耐受、院內感染、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慢性肺疾病、早產兒視網膜病、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和再次住院率等。可見,母乳餵養對於減少早產兒夭折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
在歐美發達國家,對於早產兒進行母乳餵養已經成為常規模式,早產兒的家屬,尤其是母親,可以24小時隨時進入NICU病房。由於新生兒家屬大多經過消毒衛生的相關培訓和指導後,會主動做好自身清潔工作,他們隨時進入病房,並沒有增加院內感染的概率。這種做法或許可以給我國同行帶來啟發。目前在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海澱區婦幼保健院等多家單位,早產兒的母乳餵養率已經達到80%左右。這一措施明顯改善了早產兒的健康狀況,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
袋鼠式護理帶來神奇康復能力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王丹華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作為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袋鼠式護理應成為常規的早產兒護理方式。目前,我國不僅在20多家試點醫院推行了該技術,很多其他醫院也在努力開展袋鼠式護理,因為它能給早產兒帶來非常神奇的康復能力。
我們團隊是在5、6年前開始嘗試袋鼠式護理的,最初大家難免擔心,那些睡在暖箱裡、插著管子的弱小早產兒,一旦脫離暖箱能否經受得住。所以我們會選擇預計還有1周~2周就可以出院的孩子,請母親定時來抱一抱。一個最突出的感受是,那些從生下來就依靠胃管、奶瓶吃奶的早產兒,會在和媽媽短暫的接觸時間內學會吸吮乳頭,獲取乳汁。這些孩子在出院前後可以更好地過渡,而且他們的康復速度明顯加快了。
後來,病房裡來了一對26周出生的雙胞胎,出生體重都只有600多克,長到1000多克時仍然狀況頻出,時不時出現呼吸暫停、吃奶不耐受、胃儲留,心率忽高忽低等,讓醫護人員時刻都吊著一顆心。這時看到國外文獻很小的孩子都可以接受袋鼠式護理,有人提出我們也試試。最初,孩子小到連媽媽都不敢抱,但後來的發展讓我們所有人都印象極其深刻。兩個小寶寶在媽媽的懷抱中,很快不再發生呼吸暫停,不再需要無創通氣治療;或許是因為更有安全感,他們的心律變得很平穩;吃奶不耐受、胃儲留都很快消失了。從那以後,我們對這項技術更有信心,開始積極地用於更小更弱的早產兒。目前,在協和醫院有條件的新媽媽,大多可以經常到病房與寶寶親密接觸。
當然,交叉感染是開展袋鼠式護理時醫護人員的主要顧慮。畢竟早產兒大多免疫力很差,稍不注意就會發生敗血症等嚴重感染。好在推進過程中,我們並沒看到更多交叉感染。對此,有學者分析發現,母親身上攜帶的細菌菌群和醫院定植的菌群有明顯的差別,來自媽媽的細菌不僅不會增加感染風險,反而會幫助新生兒建立健康的微生態環境,抵抗有害細菌的侵襲,減少敗血症等感染的發生。
從我們的實踐經驗看,這看似簡單的護理模式明顯減少了早產兒併發症,促進了疾病恢復的進程。另外,近期有國外學者對比了20多年前接受袋鼠式護理和普通護理的早產兒,發現接受袋鼠式護理的孩子們長大以後,抗應激反應的能力更強,在認知、情感交流、性格等各個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現。
優質的照護理念應從醫院延伸到家庭
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醫院新生兒科 孟文杰
袋鼠式護理對於早產兒的健康成長和母親的泌乳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儘管這項技術本身的操作不算複雜,但在臨床推廣應用中我們依然遇到了一些困難。
首先是新生兒家庭能否更新觀念,接受這種全新的護理方式。其次是袋鼠式護理通常需要在私密性比較好的環境中操作,且操作越頻繁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受醫院場地條件限制,每位媽媽每天能這樣照護的時間非常有限。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幾年前開始抽調病房護士,定期為新生兒父母進行袋鼠式護理的宣教。通過國內外的研究資料和已有的成功案例講解,讓大家了解袋鼠式護理的優勢,它可以讓小寶寶每天都能得到媽媽的擁抱,感受到媽媽的心跳、體溫和呼喚,這些正向刺激有利於他們快速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在實際操作中現場指導,讓新媽媽、新爸爸學會操作方法的同時,知道如何觀察寶寶的生命體徵,識別危險徵象等。掌握這些技巧,可以消除他們的顧慮,從醫院回家後也能繼續主動進行袋鼠式護理。
不止對早產兒,對足月兒家屬,我們也會推廣袋鼠式護理。當新生兒回到家中後,在居家環境下,新手媽媽和新手爸爸可以自行長時間這樣護理,給寶寶更好的呵護。
在後期的隨訪中我們發現,那些在家中堅持實施袋鼠式護理的家庭,無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兒,都有很好的反饋。這些正能量的反饋,讓醫護人員在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的情況下,仍努力推動這一措施。今後隨著這一技術的推廣,一定會有更多新生兒家庭感受到它的魅力。
整理:健康報記者 鄭穎璠
編輯:胡彬 楊真宇
審核: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