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寶寶在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前,一般會在媽媽肚子裡待足37周,若寶寶沒待到足月就急匆匆地出來了,就可能屬於早產兒。讓每一名早產兒健康成長,關係著家庭的幸福與社會和諧發展。
每年的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早在2016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還將「有愛,有未來」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中文永恆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關愛早產兒及其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加強新生兒保健服務,對早產兒進行專案服務管理,對改善早產兒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早產兒應如何照護?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北京市《早產兒早期服務核心信息》,共同守護早到的天使,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
早產兒早期服務核心信息
1.早產兒是指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早產程度、出生體重與早期併發症及遠期健康相關。
2.規律的產前檢查有助於保障母嬰安全。可降低早產發生率及減輕早產程度,產前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促進早產兒肺成熟。
3.儘早開始母乳餵養。母乳是早產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食品,初乳中含有很多保護性物質。母乳餵養不僅可以幫助減少早期疾病,促進餵養儘快開始及建立,還有助於兒童體格生長及神經系統發育。
4.關注體格生長。按矯正胎齡進行生長評估,以胎兒宮內生長曲線、兒童生長標準曲線為標準。需要關注身高、體重和頭圍絕對值,各指標在人群中所處的水平,以及三者之間的比例關係。
5.發展性照護。注意環境中光、聲對早產兒的影響,「鳥巢」護理幫助早產兒維持屈曲、肢體中線位。條件允許情況下,鼓勵家長在醫護指導下參與早產兒護理。
6.按規定進行疾病篩查。除常規新生兒疾病篩查外,重點強調聽力檢查,有指徵的早產兒按規定時間進行眼底檢查。
7.出院後家庭觀察及危險徵象識別。常見危險徵象包括但不限於發熱、呼吸異常(呼吸暫停、呼吸困難)、黃疸、嘔吐、腹脹、腹瀉、拒奶、皮膚青紫、驚厥等。發現異常及時就診。家長應多途徑學習及掌握危及生命事件的基本處理方法。
8.出院後定期隨診。根據早產程度及早期健康狀況,按醫生建議在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期體檢,接受科學養育指導,及時發現問題並早期幹預。
9.必要的營養素補充。早產兒營養素儲存不足,快速生長需求高,早期疾病影響攝入或可能發生額外丟失,成長中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鐵劑、維生素D、鈣劑等。
10.疾病預防。減少人員探望,避免交叉感染。接受兒科醫生和保健醫生的協同指導,按照國家《預防接種工作規範》要求進行預防接種。早產兒體重達2.5kg,矯正胎齡至37周,無疾病狀態時方可接種疫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健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