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產兒日丨如何照護早產兒?這10點媽媽們要牢記

2020-11-17 光明網

通常,寶寶在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前,一般會在媽媽肚子裡待足37周,若寶寶沒待到足月就急匆匆地出來了,就可能屬於早產兒。讓每一名早產兒健康成長,關係著家庭的幸福與社會和諧發展。

每年的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早在2016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還將「有愛,有未來」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中文永恆主題,旨在呼籲全社會關愛早產兒及其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加強新生兒保健服務,對早產兒進行專案服務管理,對改善早產兒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早產兒應如何照護?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北京市《早產兒早期服務核心信息》,共同守護早到的天使,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

早產兒早期服務核心信息

1.早產兒是指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早產程度、出生體重與早期併發症及遠期健康相關。

2.規律的產前檢查有助於保障母嬰安全。可降低早產發生率及減輕早產程度,產前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促進早產兒肺成熟。

3.儘早開始母乳餵養。母乳是早產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食品,初乳中含有很多保護性物質。母乳餵養不僅可以幫助減少早期疾病,促進餵養儘快開始及建立,還有助於兒童體格生長及神經系統發育。

4.關注體格生長。按矯正胎齡進行生長評估,以胎兒宮內生長曲線、兒童生長標準曲線為標準。需要關注身高、體重和頭圍絕對值,各指標在人群中所處的水平,以及三者之間的比例關係。

5.發展性照護。注意環境中光、聲對早產兒的影響,「鳥巢」護理幫助早產兒維持屈曲、肢體中線位。條件允許情況下,鼓勵家長在醫護指導下參與早產兒護理。

6.按規定進行疾病篩查。除常規新生兒疾病篩查外,重點強調聽力檢查,有指徵的早產兒按規定時間進行眼底檢查。

7.出院後家庭觀察及危險徵象識別。常見危險徵象包括但不限於發熱、呼吸異常(呼吸暫停、呼吸困難)、黃疸、嘔吐、腹脹、腹瀉、拒奶、皮膚青紫、驚厥等。發現異常及時就診。家長應多途徑學習及掌握危及生命事件的基本處理方法。

8.出院後定期隨診。根據早產程度及早期健康狀況,按醫生建議在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期體檢,接受科學養育指導,及時發現問題並早期幹預。

9.必要的營養素補充。早產兒營養素儲存不足,快速生長需求高,早期疾病影響攝入或可能發生額外丟失,成長中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鐵劑、維生素D、鈣劑等。

10.疾病預防。減少人員探望,避免交叉感染。接受兒科醫生和保健醫生的協同指導,按照國家《預防接種工作規範》要求進行預防接種。早產兒體重達2.5kg,矯正胎齡至37周,無疾病狀態時方可接種疫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健康北京

相關焦點

  • 「早產兒發育性照護」知多少!
    什麼是早產兒發育性照護?為什麼要實行發育性照護?具體措施有哪些?一篇文章帶你了解早產寶寶的「專屬優待」!早產兒發育性照護是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生兒護理理念,旨在滿足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營造適合新生兒的生長環境,幫助其適應子宮外環境,促進疾病康復及早產兒智力、體格的健康發育。
  • 關注早產兒:除了醫療照護,父母也大有可為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燁捷)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11月16日,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患者清女士(化名)在新生兒科病區做完最後一次「抱乳」,辦理完出院手續帶著自己的兒子回家了。回望她的寶寶剛出生就住了一個多月的地方,她想對所有早產兒的父母說一句話:「相信醫生護士,並和他們一起努力!」
  • 世界早產兒日,這些你需要了解!
    長壽新聞網 記者 駱英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今年的宣傳重點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從長期看,對促進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發育具有積極意義,並能減少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這些益處影響著早產兒的當前健康和遠期預後,是任何其他餵養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 世界早產兒日:關注早產兒健康成長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市婦幼保健院開展早產兒關愛活動,為已經出院的早產兒進行健康檢查,幫助早產兒健康成長。市民龍女士的寶寶是胎齡28周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1200克,自主呼吸困難。市婦幼保健院及時採取幹預措施,維持寶寶的呼吸功能、防止感染,同時保證營養供給,全面監測寶寶發育情況。經過兩個多月的住院治療,寶寶順利出院,目前已經5個月大了。
  • 早產兒出生率高達10%!早產兒應該如何護理?
    早產寶寶迫切的想來到這個世界與爸爸媽媽見面,所以他可能會出現身體方面或生理功能的不完善,影響了自身的發育。正因為如此,爸媽們更應該仔細、耐心的護理寶寶,並嚴密監控寶寶的發育情況。但是初為人父母,在護理過程中難免會不知所措。
  •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我國每年早產兒約110萬。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產兒的生存與發展,採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產導致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將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
  • 鄭大三附院新生兒科舉辦2020「世界早產兒日」活動
    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 ,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社會更多的關注早產問題。 活動由董慧芳進行主持,鄭大三附院王軍副院長發表講話,她說,為了讓社會關注早產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11月17日定為世界早產兒日,旨在關愛早產寶寶,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
  • 世界早產兒日|加油,早到的天使
    「世界很大,我很小,像爸爸媽媽的手掌一樣大,大家親切地稱我為『巴掌寶寶』。請不要因為我小,丟下我,我想堅持下來……」如果早產兒會說話,這大概便是他們的心聲。寶寶的出生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件很愉快的事情,然而對於早產兒的家庭來說卻讓人揪心。早產不是簡單的出生「早一點」,要面對的,可能是想像不到的難題和挑戰。
  •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 · 賦能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我國每年早產兒約110萬。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產兒的生存與發展,採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產導致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將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
  • 勿將保暖箱當成「保險箱」 上海啟動早產兒護理研究項目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5月20日報導: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早產兒的數量逐年增加,今天下午,「早產兒護理研究項目」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舉行,項目旨在形成一套針對早產兒家長的專業培訓體系,讓早產兒更好的從醫院過渡到家庭環境,從而確保每一位早產兒安全與健康成長。  上海每年出生20萬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發生率達10%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 呵護新生 追夢未來——鄭大三附院舉辦2020「世界早產兒日」活動
    為了幫助早產寶寶健康成長、優化早產寶寶的生存質量,呼籲社會更多關注早產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的11月17日定為「世界早產兒日」。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婦女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徐發林、兒內科總護士長王玲的帶領下,各病區主任、護士長共同策劃,由新生兒科副主任董慧芳、NICU護士長趙晨靜具體籌備,於11月17日上午09:00-11:00在門診樓二樓開展世界早產兒日主題活動。鄭大三附院副院長王軍、兒內科黨總支書記胡素君以及新生兒科全體主任、護士長、部分醫護人員參加了活動。
  •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活動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這個宣傳日的設立旨在呼籲世人更多關注早產問題,加強相關研究,提高醫療水平,從而提升早產兒的生命質量,改善早產兒家庭撫育水平,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在「世界早產兒日」來臨之際,11月15日,由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中國優生科學協會早產與早產兒管理分會、深圳市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
  • 密雲區醫療衛生單位開展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活動
    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產兒的生存與發展,採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產導致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將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重點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
  • 你知道「世界早產兒日」嗎?
    但是也許你不知道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的新生兒並沒有達到37周胎齡而過早地離開了媽媽溫暖的子宮,醫學上稱這些寶寶為「早產兒」。💕 在中國每年約有1600萬新生兒出生,早產兒接近120萬,居全球第二;近些年早產兒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城市地區。
  • 「世界早產兒日」用愛呵護未來
    可是由於各種原因,有的寶寶沒在媽媽肚子裡待夠時間就急急忙忙來到人間。由於胎齡小、出生體重低,早產兒的生存能力低下,這也成為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怎麼預防早產?早產的症狀是什麼?如何護理早產兒?相信這是不少市民關心的話題。
  •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因,恰當的照護措施能挽救四分之三以上早產兒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早產是導致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頻繁地母乳餵養、袋鼠式護理等恰當的照護措施能夠挽救四分之三以上的早產兒。
  • 上海醫療機構嘗試開通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國婦嬰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17日電 (陳靜 鄭佳琦)早產兒是指在孕37周前,即人們常言的「足月」前出生的新生兒,被稱為「早到的天使」,呵護他們的成長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與醫學知識。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上海的醫療機構當日嘗試開通了早產兒網上諮詢門診。
  • 偉大的早產兒媽媽
    世上所有的媽媽都是偉大的,尤其是早產兒媽媽更加偉大 !所有的準媽媽們在懷孕後都是非常期待自己能生一個足月的健康寶寶。不曾想到寶寶更心急,在準媽媽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提早出生。 在孕周36+6之前出生 的體重不足五斤(2500克)的新生兒,在醫學上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 。
  • 如何科學餵養早產兒?
    到底該如何科學餵養早產兒?早產兒吸吮力弱,吞咽功能差,胃容量小,易引起嗆奶而窒息,加上各種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也較差。所以,出院回家之後,科學餵養顯得尤為重要了。不管是選用滴管或瓷匙和不鏽鋼匙,都要將乳汁從早產兒的嘴邊慢慢地餵入,切不可過於急躁而使乳汁吸入早產兒的氣管中。等早產兒具備了吸吮能力,就要儘量多地吸吮母奶。媽媽餵奶時也要注意正確的餵奶姿勢,幫助早產兒含吸住乳頭及乳暈的大部分,這樣可有效地刺激泌乳反射,使早產兒較容易地吃到乳汁。
  • 爸爸媽媽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早產兒追趕上正常的寶寶?
    我們一般把胎齡少於35周、體重不足2.5公斤的嬰兒稱為「早產兒」,這些早產兒本來就比正常寶寶要多經歷磨難才能來到爸爸媽媽的身邊,所以需要爸爸媽媽給予早產兒更多的照顧,才能和正常寶寶一樣健康長大。早產兒都有哪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