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早產兒:除了醫療照護,父母也大有可為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燁捷)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11月16日,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患者清女士(化名)在新生兒科病區做完最後一次「抱乳」,辦理完出院手續帶著自己的兒子回家了。回望她的寶寶剛出生就住了一個多月的地方,她想對所有早產兒的父母說一句話:「相信醫生護士,並和他們一起努力!」

    多數早產兒出生後需要立即轉入NICU,而他們的父母被隔離在NICU之外,無法確定嬰兒的情況,孩子呱呱墜地時本該立即建立的親子關係被打破了,所以早產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個艱難適應過程。一婦嬰新生兒科主任劉江勤表示:「早產兒長大到出院,涉及到太多專業的問題。但實際上,不涉及專業照護的問題,家長同樣大有可為。」

    早產兒父母能為寶寶做些什麼?「母乳餵養和『袋鼠式護理』(下簡稱『袋護』)對早產兒很重要。」劉江勤介紹,「抱乳」和「袋鼠式護理」是一婦嬰倡導的兩種新手父母參與早產兒照護的方法,並以公益項目的形式堅持了多年。

    「抱乳」指的是讓母親抱著孩子餵養母乳。一婦嬰的新生兒科病區裡60%左右是早產兒,多數時候,爸爸或者其他家屬會擔任「送奶工」,但是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希望媽媽也能參與其中。

    比如,病情穩定、能離開暖箱和治療設備且能自己吃奶的嬰兒,媽媽可以通過登記預約在每個工作日的下午前來這裡「抱乳」。「抱乳」顧名思義就是媽媽進入新生兒科病區特定區域,懷抱寶寶親自餵奶。母乳不僅可以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母嬰之間最親密的接觸也可以刺激寶寶感覺器官的發育,增進生理成長、神經系統反應和對外在環境的認知,在撫觸的過程中,還能加深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清女士就是兒科「抱乳」媽媽團裡最積極的成員之一。只要自己身體狀況良好她就來看望寶寶。

    「媽媽又來餵奶啦,你一天比一天棒了!」新生兒科護士顧曉英鼓勵另一位前來「抱乳」的媽媽多跟寶寶說說話。在醫護人員看來,這種簡單親餵和依靠體驗可以讓早產兒更早地適應媽媽的皮膚、氣味和聲音,不僅可以為他們出院做準備,也讓這些新手媽媽帶寶寶更有信心。

    然而,對於那些還插著呼吸機和胃管的更小的孩子,父母是不是就只能觀望、束手無措了呢?專家告訴記者,這時候「袋鼠爸爸」和「袋鼠媽媽」就可以「上崗」了。

    自然界的「袋鼠媽媽」會把寶寶放在自己的育兒袋內,既保暖又能刺激生長,還方便餵養。而對那些在暖箱內還不會自己吃奶的早產兒,如果病情穩定,經醫生評估可以參與「袋護」。據介紹,一婦嬰在上海率先推廣讓低體重早產兒更早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醫護人員會主動聯繫家長,嘗試讓這些特殊寶寶的爸爸媽媽走進監護室做「袋鼠爸爸」和「袋鼠媽媽」,在這裡貼身地和寶寶抱一抱。

    在NICU裡,袋鼠爸媽可以擁有1個小時的親子時間。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監護下,在暖箱邊用屏風圍起一塊相對封閉的空間,媽媽坐著,早產兒可以像小青蛙一樣趴在她的胸口,蓋上毯子,戴上帽子。儘管早產兒寶寶可能還連著呼吸機和靜脈管路等儀器,但「愛的懷抱」鼓勵他們努力追趕正常的孩子,堅強地活下來,更好地活下去。

    記者了解到,細心的護士還會特意提醒來做「袋護」的家長,帶上一面小鏡子,以便懷抱早產兒的媽媽能夠時刻關注寶寶的表情和動作,讓新手媽媽了解,怎麼樣的姿勢和安撫可以讓自己的寶寶達到一種最舒服的狀態。

    「袋護」背後,是以家庭為中心對早產兒進行救治和護理的理念。一婦嬰新生兒科護士長段怡說:「『袋護』不僅能幫助寶寶維持心率、呼吸、體溫的穩定,還有利於母親分泌適於寶寶不同成長階段的母乳,增進家庭關係和睦,所以我們一直鼓勵母親和父親一起參加。也讓小寶寶知道,他/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近年來,全世界早產兒數量越來越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資料,早產兒平均發生率約10%。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約7%-8%,每年有約150萬早產兒出生。

    除了早產兒,早產兒母親也值得關注。段怡說,一婦嬰對早產兒的護理還是提倡一個家庭整體的概念,對參與「袋護」的媽媽均會採用《NICU患兒父母壓力量表》進行壓力測評。經實踐和研究發現,「袋鼠媽媽」的這個育兒經,可以儘早地幫助新生兒家庭建立親子關係,有效幫助早產兒父母緩解壓力,尤其是產後的媽媽的壓力。

    護士顧曉英告訴記者,有的媽媽進入新生兒科病區看到自己的孩子,會一直哭泣;有的媽媽進來做「袋護」,坐在椅子上整個人的都是僵直的,一動都不敢動;甚至還有些媽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造成孩子早產受苦,後期又怕趕不上足月兒,內心的愧疚感很深。

    早產兒母親承受的壓力是多方面的。除了正常分娩給女性帶來的壓力,不少早產兒需要在病區待上兩三個月,這種長期的分離,會引發早產兒母親的焦慮情緒和精神壓力。根據科室一份長期統計數據量表顯示,以下幾項視聽因素對媽媽的壓力值影響較大,如「聽到監護儀突然報警的聲音」「不能使我的寶寶脫離疼痛與痛苦而感到無助」「在我的寶寶身上看到針或管子」等。

    在經過多次「袋護」以後,媽媽的角色逐漸適應了,心理壓力也明顯下降。而針對壓力較大的患兒家長,新生兒科還會派專門的心理護理師對其進行心理護理。

    健康中國

相關焦點

  • 關注早產兒養育,PFCC成為母嬰照護領域新方向
    >關注早產兒養育,PFCC成為母嬰照護領域新方向2019-07-25 15:01:5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根據WHO的《早產兒全球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有1500萬嬰兒出生過早,而中國的早產兒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 「早產兒發育性照護」知多少!
    什麼是早產兒發育性照護?為什麼要實行發育性照護?具體措施有哪些?一篇文章帶你了解早產寶寶的「專屬優待」!早產兒發育性照護a) 什麼是早產兒發育性照護早產兒發育性照護是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生兒護理理念,旨在滿足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營造適合新生兒的生長環境,幫助其適應子宮外環境,促進疾病康復及早產兒智力、體格的健康發育。
  • 世界早產兒日丨如何照護早產兒?這10點媽媽們要牢記
    通常,寶寶在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之前,一般會在媽媽肚子裡待足37周,若寶寶沒待到足月就急匆匆地出來了,就可能屬於早產兒。讓每一名早產兒健康成長,關係著家庭的幸福與社會和諧發展。每年的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
  • 精細化全程管理幫助早產兒跨過生命首道難關
    「入學時」有的超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不足1公斤,有的胎齡不到26周,在這裡,早產兒學會自主呼吸,學會吸吮乳汁,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照護下克服呼吸、感染、餵養等重重難關,成長達到矯正胎齡足月兒的水平方才獲準「畢業」,安全健康地回到父母身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科NICU通過精細化全程管理
  • 上海醫療機構嘗試開通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國婦嬰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17日電 (陳靜 鄭佳琦)早產兒是指在孕37周前,即人們常言的「足月」前出生的新生兒,被稱為「早到的天使」,呵護他們的成長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與醫學知識。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上海的醫療機構當日嘗試開通了早產兒網上諮詢門診。
  • 密雲區醫療衛生單位開展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活動
    為倡導人們更多關注早產兒的生存與發展,採取有效行動,降低早產導致的疾病與死亡風險,201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將每年11月17日設立為世界早產兒日。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宣傳重點為「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
  • 北京朝陽醫院兒科開設家庭參與式早產兒預出院病房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為深入推進健康北京建設的總體部署,提升患兒出院後居家護理質量,兒科NICU構建家庭參與式早產兒預出院病房開始實施,創新開展了「家庭參與式」早產兒的護理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出生1500多萬例早產兒,佔新生兒總數的11.1%,其中,我國早產兒例數位居全世界第二。
  • 勿將保暖箱當成「保險箱」 上海啟動早產兒護理研究項目
    但從醫學專家角度來看這並不利於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同樣困惑兒科醫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的是,往往千辛萬苦救治成功的早產兒回家後可能因為父母的不專業照護而前功盡棄。曹雲坦言,「在國內,目前大部分機構重視的是住院期醫護人員對早產兒的照護,沒有意識到父母對於早產兒更加重要,普遍缺乏對家長的關注,也缺乏延續性的理念,然而對於早產兒這一特殊人群,只有早產兒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才能夠準確承擔父母的教育任務。」  據悉,在發達國家已經提倡家庭參與式及新生兒個體化發育支持護理等模式,國際上也有大量文獻報導該模式對於早產兒的遠期預後的重要性。
  •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在早產兒中的應用
    另外,由於產婦需要面對早產兒的生命安全問題,又要適應與早產兒身體和情感的分離,產婦出現嚴重焦慮、抑鬱情緒,引發身體和心理強烈的應激反應,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創傷。因此,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受到了國際醫學和護理界的重視,顯示出了家長參與照護早產兒的重要性,然而父母只是醫護人員的協同者,並不是早產兒主要照護者。
  •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早產寶寶出生時,仍有許多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呼吸道、心臟與腸胃道等器官都容易出現併發症,因此照護早產兒時,在體溫、哺乳、睡眠及親子互動都需特別注意。早產兒的存活率與出生時的體重與周數有高度相關,根據統計,臺灣近3年來,體重小於1,500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大致有8到9成,若依周數來看,出生周數達30周的寶寶,大概有9成5以上的存活率,而24周則大約只有5成,其中無法存活的案例,許多都來自於併發症。早產兒與足月兒的差異為何,為什麼容易引發諸多疾病?
  • 北京每年出生約1.5萬早產兒 早產低體重為首要死因
    為減少早產兒發生,北京市從2018年起啟動早產兒保健服務工作。目前,北京確定低危早產兒服務機構104家、高危早產兒服務機構33家。同時依託北京市危重新生兒救治網絡、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兒童聽力、視力、肢體、智力和孤獨症等轉診網絡,支持危重早產兒救治和早產兒保健服務中異常兒童轉診服務。北京市早產兒死亡率從2017年的44.37/10萬下降到2018年的40.46/10萬。
  • 醫生教您「如何進行早產居家照護」
    本報訊(孔琦)近日,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新生兒科接收了一個孕30周的早產兒,也是一個試管嬰兒。由於早產肺沒發育成熟,出現了呼吸困難,醫生給患兒氣管中插了管子,打了促進肺成熟的藥物,但是孩子的呼吸困難並沒有改善,超聲科醫生判斷孩子患有特別棘手的疾病——這是一種常見於足月寶寶的疾病,卻發生在了早產兒的身上,想要挽救孩子的生命,必須使用NO來治療,但是這對於早產寶寶來說,危險性很大。醫生為了挽救寶寶的生命,果斷使用NO為寶寶進行治療,就這樣孩子逐漸轉危為安了。孩子在上了16天呼吸機後撤機了。
  • 貝親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在滬啟動
    圖說:貝親聯合滬上7家醫院啟動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 復旦兒科醫院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今天,貝親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啟動儀式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舉行。該基金和公益項目由國際母嬰用品專家貝親與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聯合發起,並定向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和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等滬上7家醫院開展早產患兒醫療救助。據悉,符合條件的早產患兒將獲得最高3萬元的醫療救助金。
  • 上海設立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關愛早產寶寶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經歷了12天生死時速的搶救後,8月5日,危重早產龍鳳胎「然然」兄妹成為貝親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愛心資助的首對寶寶。  兒科醫院醫生介紹,「然然」兄妹出生時,哥哥體重僅1.2kg,妹妹體重僅1.13kg,不僅體重極低,而且出現了呼吸暫停、小型動脈導管未閉等情況。
  • 守護「早到的天使」,國婦嬰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寶寶分泌物顏色好像有些不對……」今天,正值「世界早產兒日」,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下簡稱「國婦嬰」)早產兒隨訪和諮詢網上平臺正式開通。作為首位「吃螃蟹的人」,早產兒媽媽高女士迫不及待地通過手機屏幕,詢問餵養困惑。據悉,早產兒家屬僅需關注「國婦嬰掌上醫院」公眾號,進入「網際網路醫院」菜單目錄,即可諮詢。這也是上海首家開展早產兒網上諮詢門診的醫院。
  • 資本掘金13萬億養老市場,醫療照護難題如何破
    到202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老有所養」已經成為社會共同關注話題。其中,醫療照護是發展養老產業的重點。他患有阿爾茲海默病,護理站的護理員每天上門對他進行醫療照護,服務內容除了固定的測血糖血氧、量血壓、量體溫,還包括簡單的加減法算術訓練、活動身體的手指操和體操、身體按摩等。除了阿爾茲海默病,李國明還患有房顫、高血壓、糖尿病,左下肢有重度靜脈栓塞,2018年8月開始接受上海中僑護康護理站(下稱「中僑護康」)的醫療照護服務。
  •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因,恰當的照護措施能挽救四分之三以上早產兒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我國每年早產兒約110萬。 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不足37周的嬰兒。
  • 世界早產兒日:關注早產兒健康成長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市婦幼保健院開展早產兒關愛活動,為已經出院的早產兒進行健康檢查,幫助早產兒健康成長。市民龍女士的寶寶是胎齡28周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1200克,自主呼吸困難。市婦幼保健院及時採取幹預措施,維持寶寶的呼吸功能、防止感染,同時保證營養供給,全面監測寶寶發育情況。經過兩個多月的住院治療,寶寶順利出院,目前已經5個月大了。
  • 早產兒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3點家長一定要知道,關乎孩子健康,千萬...
    審閱者: 王天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如果孩子是早產兒,父母可能對如何為孩子提供額外照護存在諸多問題。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出生時離預產期還有多少時間,孩子越早出生,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越高。
  • 醫療照護險 撐起保護傘
    吉林松原破解失能人員日常照料和醫療護理難題醫療照護險 撐起保護傘核心閱讀當你老了,誰來照顧?對於失能老人來說,這個問題尤為迫切。為破解失能人員日常照料與醫療護理難題,吉林省松原市去年6月起開展長期醫療照護保險試點,醫療照護險能給失能人員生活帶來什麼好處?保險費用從哪裡出?養老機構如何參與?房間升級,服務優化參保人員住進「豪華」養老區91歲的包洪蘭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生命能在吉林松原的笑馨養老院中一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