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燁捷)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11月16日,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患者清女士(化名)在新生兒科病區做完最後一次「抱乳」,辦理完出院手續帶著自己的兒子回家了。回望她的寶寶剛出生就住了一個多月的地方,她想對所有早產兒的父母說一句話:「相信醫生護士,並和他們一起努力!」
多數早產兒出生後需要立即轉入NICU,而他們的父母被隔離在NICU之外,無法確定嬰兒的情況,孩子呱呱墜地時本該立即建立的親子關係被打破了,所以早產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個艱難適應過程。一婦嬰新生兒科主任劉江勤表示:「早產兒長大到出院,涉及到太多專業的問題。但實際上,不涉及專業照護的問題,家長同樣大有可為。」
早產兒父母能為寶寶做些什麼?「母乳餵養和『袋鼠式護理』(下簡稱『袋護』)對早產兒很重要。」劉江勤介紹,「抱乳」和「袋鼠式護理」是一婦嬰倡導的兩種新手父母參與早產兒照護的方法,並以公益項目的形式堅持了多年。
「抱乳」指的是讓母親抱著孩子餵養母乳。一婦嬰的新生兒科病區裡60%左右是早產兒,多數時候,爸爸或者其他家屬會擔任「送奶工」,但是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希望媽媽也能參與其中。
比如,病情穩定、能離開暖箱和治療設備且能自己吃奶的嬰兒,媽媽可以通過登記預約在每個工作日的下午前來這裡「抱乳」。「抱乳」顧名思義就是媽媽進入新生兒科病區特定區域,懷抱寶寶親自餵奶。母乳不僅可以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母嬰之間最親密的接觸也可以刺激寶寶感覺器官的發育,增進生理成長、神經系統反應和對外在環境的認知,在撫觸的過程中,還能加深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清女士就是兒科「抱乳」媽媽團裡最積極的成員之一。只要自己身體狀況良好她就來看望寶寶。
「媽媽又來餵奶啦,你一天比一天棒了!」新生兒科護士顧曉英鼓勵另一位前來「抱乳」的媽媽多跟寶寶說說話。在醫護人員看來,這種簡單親餵和依靠體驗可以讓早產兒更早地適應媽媽的皮膚、氣味和聲音,不僅可以為他們出院做準備,也讓這些新手媽媽帶寶寶更有信心。
然而,對於那些還插著呼吸機和胃管的更小的孩子,父母是不是就只能觀望、束手無措了呢?專家告訴記者,這時候「袋鼠爸爸」和「袋鼠媽媽」就可以「上崗」了。
自然界的「袋鼠媽媽」會把寶寶放在自己的育兒袋內,既保暖又能刺激生長,還方便餵養。而對那些在暖箱內還不會自己吃奶的早產兒,如果病情穩定,經醫生評估可以參與「袋護」。據介紹,一婦嬰在上海率先推廣讓低體重早產兒更早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醫護人員會主動聯繫家長,嘗試讓這些特殊寶寶的爸爸媽媽走進監護室做「袋鼠爸爸」和「袋鼠媽媽」,在這裡貼身地和寶寶抱一抱。
在NICU裡,袋鼠爸媽可以擁有1個小時的親子時間。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監護下,在暖箱邊用屏風圍起一塊相對封閉的空間,媽媽坐著,早產兒可以像小青蛙一樣趴在她的胸口,蓋上毯子,戴上帽子。儘管早產兒寶寶可能還連著呼吸機和靜脈管路等儀器,但「愛的懷抱」鼓勵他們努力追趕正常的孩子,堅強地活下來,更好地活下去。
記者了解到,細心的護士還會特意提醒來做「袋護」的家長,帶上一面小鏡子,以便懷抱早產兒的媽媽能夠時刻關注寶寶的表情和動作,讓新手媽媽了解,怎麼樣的姿勢和安撫可以讓自己的寶寶達到一種最舒服的狀態。
「袋護」背後,是以家庭為中心對早產兒進行救治和護理的理念。一婦嬰新生兒科護士長段怡說:「『袋護』不僅能幫助寶寶維持心率、呼吸、體溫的穩定,還有利於母親分泌適於寶寶不同成長階段的母乳,增進家庭關係和睦,所以我們一直鼓勵母親和父親一起參加。也讓小寶寶知道,他/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近年來,全世界早產兒數量越來越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資料,早產兒平均發生率約10%。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約7%-8%,每年有約150萬早產兒出生。
除了早產兒,早產兒母親也值得關注。段怡說,一婦嬰對早產兒的護理還是提倡一個家庭整體的概念,對參與「袋護」的媽媽均會採用《NICU患兒父母壓力量表》進行壓力測評。經實踐和研究發現,「袋鼠媽媽」的這個育兒經,可以儘早地幫助新生兒家庭建立親子關係,有效幫助早產兒父母緩解壓力,尤其是產後的媽媽的壓力。
護士顧曉英告訴記者,有的媽媽進入新生兒科病區看到自己的孩子,會一直哭泣;有的媽媽進來做「袋護」,坐在椅子上整個人的都是僵直的,一動都不敢動;甚至還有些媽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造成孩子早產受苦,後期又怕趕不上足月兒,內心的愧疚感很深。
早產兒母親承受的壓力是多方面的。除了正常分娩給女性帶來的壓力,不少早產兒需要在病區待上兩三個月,這種長期的分離,會引發早產兒母親的焦慮情緒和精神壓力。根據科室一份長期統計數據量表顯示,以下幾項視聽因素對媽媽的壓力值影響較大,如「聽到監護儀突然報警的聲音」「不能使我的寶寶脫離疼痛與痛苦而感到無助」「在我的寶寶身上看到針或管子」等。
在經過多次「袋護」以後,媽媽的角色逐漸適應了,心理壓力也明顯下降。而針對壓力較大的患兒家長,新生兒科還會派專門的心理護理師對其進行心理護理。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