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每年出生約1.5萬早產兒 早產低體重為首要死因
2019-11-14 17:36:52
|
| 字號:
A+|
A-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天,北京舉辦2019年北京市世界早產兒日宣傳活動。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7.0%左右,在北京,每年約有1.5萬早產兒出生,早產低體重已成為新生兒和嬰兒首要死因。
記者從活動上了解到,早產給兒童成長帶來風險。早產兒出生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幹預,存在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落後於足月兒的風險,腦癱、慢性肺部疾病、視覺和聽覺缺陷等問題的發生率也有所提高。
為減少早產兒發生,北京市從2018年起啟動早產兒保健服務工作。目前,北京確定低危早產兒服務機構104家、高危早產兒服務機構33家。同時依託北京市危重新生兒救治網絡、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兒童聽力、視力、肢體、智力和孤獨症等轉診網絡,支持危重早產兒救治和早產兒保健服務中異常兒童轉診服務。北京市早產兒死亡率從2017年的44.37/10萬下降到2018年的40.46/10萬。
活動上還發布了北京市早產兒早期服務核心信息,圍繞健康影響、產前檢查、母乳餵養、體格生長、發展性照護、疾病篩查、出院後觀察、定期隨診、營養素補充、疾病預防等10項內容,倡導醫療機構和家庭對早產兒予以關注和正確認識,倡導科學照護。
■ 貼士
北京市早產兒早期服務核心信息
1.早產兒是指胎齡不足37周的新生兒。早產程度、出生體重與早期併發症及遠期健康相關。
2.規律的產前檢查有助於保障母嬰安全。可降低早產發生率及減輕早產程度,產前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促進早產兒肺成熟。
3.儘早開始母乳餵養。母乳是早產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食品,初乳中含有很多保護性物質。母乳餵養不僅可以幫助減少早期疾病,促進餵養儘快開始及建立,還有助於兒童體格生長及神經系統發育。
4.關注體格生長。按矯正胎齡進行生長評估,以胎兒宮內生長曲線、兒童生長標準曲線為標準。需要關注身高、體重和頭圍絕對值,各指標在人群中所處的水平,以及三者之間的比例關係。
5.發展性照護。注意環境中光、聲對早產兒的影響,「鳥巢」護理幫助早產兒維持屈曲、肢體中線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家長在醫護指導下參與早產兒護理。
6.按規定進行疾病篩查。除常規新生兒疾病篩查外,重點強調聽力檢查,有指徵的早產兒按規定時間進行眼底檢查。
7.出院後家庭觀察及危險徵象識別。常見危險徵象包括但不限於發熱、呼吸異常(呼吸暫停、呼吸困難)、黃疸、嘔吐、腹脹、腹瀉、拒奶、皮膚青紫、驚厥等。發現異常及時就診。家長應多途徑學習及掌握危及生命事件的基本處理方法。
8.出院後定期隨診。根據早產程度及早期健康狀況,按醫生建議在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期體檢,接受科學養育指導,及時發現問題並早期幹預。
9.必要的營養素補充。早產兒營養素儲存不足,快速生長需求高,早期疾病影響攝入或可能發生額外丟失,成長中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鐵劑、維生素D、鈣劑等。
10.疾病預防。減少人員探望,避免交叉感染。接受兒科醫生和保健醫生的協同指導,按照國家《預防接種工作規範》要求進行預防接種。早產兒體重達2.5kg,矯正胎齡至37周,無疾病狀態時方可接種疫苗。
責任編輯:趙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