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產兒日」系列醫學科普(1)
郭紅仙,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兒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11月17日是 「世界早產兒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每年我國早產兒出生率約為8%左右,不同地區發生率不同。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胎齡越小,體重越輕,併發症、死亡率越高。隨著現代醫療的進步,早產兒存活率越來越高,但仍有很多遺留後遺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大家更多關注早產問題,採取有效行動,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
早產兒的定義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是新生兒死亡發生的重點人群,也是易發生遠期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早產兒分為:
(1) 低危早產兒:胎齡≥34周且出生體重≥2000克,無早期嚴重合併症及併發症、生後早期體重增長良好的早產兒。
(2) 高危早產兒:胎齡<34周或出生體重<2000克、存在早期嚴重合併症或併發症、生後早期餵養困難、體重增長緩慢等任何一種異常情況的早產兒。
容易發生早產的高危人群
(1) 有晚期流產及(或)早產史者。
(2) 陰道超聲檢查提示孕中期宮頸長度<25 mm。
(3) 有子宮頸手術史者。
(4) 孕婦年齡過小或過大者:孕婦≤17歲或>35歲。
(5) 妊娠間隔過短的孕婦:兩次妊娠間隔<18~23個月者。
(6) 過度消瘦的孕婦:體質指數<19 kg/m2,或孕前體質量<50 kg。
(7) 多胎妊娠者:雙胎的早產率近50%,三胎的早產率高達90%。
(8) 接受輔助生殖技術後妊娠: 其早產發生風險較高。
(9) 胎兒及羊水量異常者:胎兒結構畸形和(或)染色體異常、羊水過多或過少者。
(10) 異常嗜好者:有菸酒嗜好或吸毒的孕婦,早產風險增加。
(11) 有妊娠併發症或合併症者:如並發重度子癇前期、子癇、產前出血、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糖尿病、並發甲狀腺疾患、嚴重心肺疾患、急性傳染病等,早產風險增加。
早產的一級預防
孕前宣教:①避免低齡(<17歲)或高齡(>35歲)妊娠;②提倡合理的妊娠間隔(>6個月);③避免多胎妊娠;④提倡平衡營養攝入,避免體質量過低妊娠;⑤戒菸、酒;⑥控制好原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紅斑狼瘡等;⑦停止服用可能致畸的藥物。⑧對計劃妊娠婦女注意其早產的高危因素,並給予針對性處理。
孕期注意事項:①早孕期超聲檢查確定胎齡,排除多胎妊娠;②如果是雙胎應了解絨毛膜性質;③如果有條件應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層厚度,了解胎兒非整倍體染色體異常及部分重要器官畸形的風險;④第一次產檢時應詳細了解早產高危因素,以便儘可能針對性預防;⑤提倡平衡飲食,保持合理妊娠期體質量的增長;⑥避免吸菸飲酒。
民間傳言:臥床休息;富含ω3脂肪酸或富含蛋白質的飲食;口服阿司匹林;治療牙周病;子宮收縮的監測;篩查遺傳性或獲得性易栓症;篩查宮頸陰道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等可預防早產?但事實是,目前尚無循證醫學依據支持以上是可預防早產的方法。
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保證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廣大育齡婦女及孕產婦家庭要了解基本的生育知識,如「孕產婦健康素養三十條」(五知五會)等。為預防早產的發生,自身基本護理應做到:
(1) 臥床休息:宮頸有改變時,需臥床休息;早產臨產需絕對臥床休息。
(2) 飲食: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為宜,進食粗纖維食物,防止便秘。
(3) 皮膚:保持皮膚清潔,穿寬鬆柔軟衣物並保持床單位清潔,保持口腔,會陰及肛周清潔,每日溫水清潔會陰。
(4) 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與情緒。
(5) 遵醫囑,必要時低流量吸氧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
(6) 如出現陰道出血,陰道流液,腹痛等及時通知醫務人員。
(7) 胎膜早破時應抬高臀部,保持會陰部清潔,預防感染。
(8) 自我檢測胎動。
總的原則就是預防為主、監測到位、科學保健,儘可能地避免早產的發生,每一個準媽媽都能以最佳狀態孕育出最健康、聰明的寶寶。
(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