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約7% 為新生兒死亡首因

2020-12-22 中華網新聞

日前,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印發早產兒保健工作規範的通知》(下稱《工作規範》),以提高早產兒醫療保健水平,改善早產兒生存質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國家衛計委介紹,2012年5月《全球早產兒報告》顯示,全球早產發生率>10%,每年新增1500萬,佔全球活產兒的11.1%,每年死亡早產兒110萬,佔新生兒死亡的36%。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減少早產的發生、降低早產兒死亡率和殘疾率。

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7.0%左右,早產已成為我國嬰兒死亡的首位死因,早產兒中圍產兒死亡率較正常足月兒高4-6倍。此外,早產兒出生後,如果未及時採取有效的綜合幹預,其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等都將明顯落後於正常足月兒。早產兒腦癱、慢性肺部疾病、視覺和聽覺缺陷的比例也明顯高於正常足月兒。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國早產兒保健工作規範,實施規範的營養和發育促進幹預,減少早產兒死亡和殘疾,改善早產兒近遠期健康狀況,提高生命質量。

在早產兒住院前管理方面,《工作規範》強調了早產兒產前管理,要求早產兒出生時應有具備早產兒復甦能力的人員參與現場復甦和評估。明確了早產兒住院的條件,要求對危重早產兒進行宮內轉診或出生後轉運。

早產兒住院期間管理方面,《工作規範》對早產兒住院期間護理及發育促進、呼吸支持、營養支持、疾病篩查、常見病症的識別等方面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強調了預防醫院內感染,同時明確出院指徵以及出院指導等方面工作。

此外,《工作規範》還要求對早產兒進行專案管理,明確了隨訪次數及隨訪內容。細化了早產兒隨訪過程中全身檢查、體格生長監測與評價、神經心理行為發育監測與評估、特殊檢查、餵養諮詢與指導、護理與疾病預防指導、早期發展促進指導等方面工作要求。同時,明確了早產兒出院後登記建檔、轉診、結案等管理服務的具體流程。

相關焦點

  • 中國新生兒早產率達7% 成出生嬰兒死亡首要原因
    ,我國每年約有120萬早產兒出生。每100個新生兒就有7個早產,早產已成我國新生兒死亡首因。對早產兒來說,早期保健和幹預至關重要,恰當的保健措施可以挽救絕大多數的早產兒,如「袋鼠式護理法」,母乳餵養,新生兒復甦適宜技術等。早產兒指出生胎齡小於37周的新生兒,因其出生時胎齡小、體重低,容易出現各種生長發育問題,甚至引起嚴重疾病或殘疾。
  • 上海每年出生20萬新生兒 早產兒發生率約一成左右
    東方網通訊員羅燕倩、記者劉軼琳8月5日報導:今天,貝親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啟動儀式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舉行。該基金和公益項目將定向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滬上7家醫院開展早產患兒醫療救助。上海每年出生20萬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發生率達到了10%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今後這個群體的數量會繼續增加。
  • 北京每年出生約1.5萬早產兒 早產低體重為首要死因
    北京每年出生約1.5萬早產兒 早產低體重為首要死因 2019-11-14 17:36:52 來源:新京報  |  作者:戴軒今天,北京舉辦2019年北京市世界早產兒日宣傳活動。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7.0%左右,在北京,每年約有1.5萬早產兒出生,早產低體重已成為新生兒和嬰兒首要死因。記者從活動上了解到,早產給兒童成長帶來風險。早產兒出生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幹預,存在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落後於足月兒的風險,腦癱、慢性肺部疾病、視覺和聽覺缺陷等問題的發生率也有所提高。
  • Apgar評分與早產兒中新生兒死亡風險的相關性
    Apgar評分與早產兒中新生兒死亡風險的相關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9:34:54 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索爾納醫院Sven Cnattingius團隊分析了Apgar評分與早產兒中新生兒死亡風險的相關性
  • 【守護「早到的天使」】我院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守護「早到的天使」】我院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2020-11-1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網際網路醫院迎來新進展,全市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開通
    國婦嬰黨委書記劉志偉表示,通常我們所說的「足月」即孕37周,而在這之前出生的新生兒都為早產兒。「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其出生的孕周越小,體重越小,越易並發其他疾病,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顱內出血、肺出血等,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和死亡機率,明顯高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是當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劉志偉表示。
  • 守護「早到的天使」,國婦嬰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早產發生率約為10%,即每年約有1500多萬早產兒出生。我國早產兒出生率為8%左右,略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但由於新生兒基數較大,因此是世界上早產兒數目最高的國家之一。
  • 我國每年約有120萬早產兒出生,媽媽怎麼做寶寶才能更安全?
    (圖片來源:搜狗圖片)早產兒就是如此,在身體各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到,可以正常接觸外面世界的時候,就被迫突然出生。近年來,我國的早產兒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我國衛計委資料顯示,我國的早產兒發生率約為7%,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約有120萬早產兒出生。多早出生算早產兒?在妊娠達到28周但不足37周時分娩出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
  • 國婦嬰網際網路醫院: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專家提醒把握...
    據悉,這也是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門診。 早產兒是指在孕37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足月」前出生的新生兒。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出生的孕周越小,體重越小,越易並發其他疾病,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顱內出血、肺出血等,其併發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明顯高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是當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
  • 你知道「世界早產兒日」嗎?
    但是也許你不知道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的新生兒並沒有達到37周胎齡而過早地離開了媽媽溫暖的子宮,醫學上稱這些寶寶為「早產兒」。💕 在中國每年約有1600萬新生兒出生,早產兒接近120萬,居全球第二;近些年早產兒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城市地區。
  • 中福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在我國,「有愛,有未來」被定為該節日的中文主題,並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愛和重視早產兒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和死亡機率,明顯高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是當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早產發生率約為10%,即每年約有1500多萬早產兒出生。我國早產兒出生率為8%左右,略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但由於新生兒基數較大,因此是世界上早產兒數目最高的國家之一。
  • 新生兒敗血症,時刻威脅著孩子的生命,還請為孩子的健康之路點燈
    導語:我國一項針對新生兒疾病病種的較大規模調查指出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病率約為5%,病死率在發展中國家為30%~50%,而發達國家發病率約為2%,死亡率在10%~20%。隨著早產兒存活率的提高,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趨勢有所上升,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問題,社會需要時刻關注新生兒的身體健康,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 Apgar評分與早產兒死亡風險預測(NEJM的最新報導)
    對於早產兒Apgar評分是否也具有重要價值,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但國內外婦產科、兒科傾向於對早產兒評分對於預後也有價值,目前尚缺少有力證據支持。2020年7月2日, NEJM在線發表了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關於Apgar評分與早產兒死亡之間的關係,本項研究結論為這一爭議提出了解釋依據。
  • 2020年「世界早產兒日」活動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這個宣傳日的設立旨在呼籲世人更多關注早產問題,加強相關研究,提高醫療水平,從而提升早產兒的生命質量,改善早產兒家庭撫育水平,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本次活動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在兒科重症監護室畢業的早產兒家長分享寶寶成長故事;二是專家授課,內容包括早產兒隨訪中常見問題,早產兒母乳餵養及院內外護理,早產兒出院後營養,早產兒生長發育,早產兒出院後常見疾病的防治等
  • 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原標題: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 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每10個新生兒有1個早產,每天約出生55名早產兒。今天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基金會和臺當局「衛福部」提出3項政策,目標是早產率10年減半。
  • 早產兒呼吸護理指南四大亮點引關注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是指新生兒在出生後肺部發育異常,是早產兒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中針對早產新生兒的呼吸管理所採取的不同策略可能會減少BPD和其他與早產相關不良後果的發生。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歷時近2年完成了NICE第一個關注於早產兒出生後呼吸支持的指南——《早產兒呼吸護理指南》,於2019年發布。
  • 【世界早產兒日】母乳餵養為早產寶寶賦愛·賦能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是發生新生兒死亡的重點人群,也是易發生遠期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效的幹預措施可避免2/3的早產兒死亡,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而合理餵養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幹預手段。人乳對早產兒具有特殊的生物學作用。
  • 溫醫大附二院:全程護理為早產兒保駕護航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出生1500多萬早產兒,其中,我國每年約有180萬名早產兒出生。近五年來,我國早產兒及小於28周早產兒入院人數逐年增加。如何科學護理早產兒,讓早產兒安全度過危險期,對醫院護理部來說是一種考驗。
  • 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舉辦 2020 年「世界早產兒日」活動
    11 月 17 日是「世界早產兒日」,這個宣傳日的設立旨在呼籲世人更多關注早產問題,加強相關研究,提高醫療水平,從而提升早產兒的生命質量,改善早產兒家庭撫育水平,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
  • 我國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為90萬例
    報告指出,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發生率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接近,約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其中出生時臨床明顯可見的約有25萬例。出生缺陷不僅是造成兒童殘疾的重要原因,也日漸成為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報告著力介紹了深化醫改以來,我國實施的一系列推動出生缺陷防治的公共衛生項目和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