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呼吸護理指南四大亮點引關注

2020-11-27 醫師報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是指新生兒在出生後肺部發育異常,是早產兒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中針對早產新生兒的呼吸管理所採取的不同策略可能會減少BPD和其他與早產相關不良後果的發生。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歷時近2年完成了NICE第一個關注於早產兒出生後呼吸支持的指南——《早產兒呼吸護理指南》,於2019年發布。通過對該指南的學習與解讀,可為新生兒科醫生及護理人員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指南結合臨床經驗,對BPD風險、產房呼吸管理、輔助通氣、呼吸病理狀態管理等方面進行評估與推薦,對於我國早產兒的呼吸管理有著較大借鑑意義。

BPD風險因素:這兩項需重視

BPD是由圍產期和產後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導致,對其危險因素的認知可儘早識別出更有可能患BPD的早產兒,可能會降低BPD及其相關呼吸後果和神經發育結局發生風險。經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證實的早產兒BPD獨立風險因素中有兩項獨立高危因素值得臨床充分重視:肺表面活性物質(PS)應用和需治療動脈導管未閉(PDA)。指南委員會成員一致認為,不太可能存在因果關係,這兩個風險因素可能反映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在臨床適用情況下,應給予早產兒PS治療,PDA應被治療。

此外,基於證據發現,某些已知風險因素(如產前類固醇、絨毛膜羊膜炎等)及潛在風險因素(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和供氧)與BPD無相關性。

呼吸支持策略:產房早期呼吸支持已被廣泛證實

早產兒在出生後最初幾個小時內接受的護理類型對其長期預後有顯著影響。產房早期呼吸支持已被廣泛研究,其可能對降低早產兒長期肺損傷、其他疾病甚至死亡風險有益。在臨床實踐中,是否在早產嬰兒出生後不久插管給予PS難以抉擇。為了避免插管,可給予大多數患兒無創通氣呼吸支持,如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可避免插管;非插管兒給予微創PS給藥,可能降低插管併發症的風險。

對於死亡率、BPD和神經發育結局,產房內CPAP與PS有創通氣之間無明顯區別,CPAP可能與出院前死亡、矯正胎齡(PMA)36周時BPD發生率下降相關。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在住院期間,半數以上插管患兒應用CPAP替代插管通氣。因此,在產房給予呼吸支持穩定早產兒時,應用CPAP替代有創通氣,但因無創通氣失敗率高,不適於無自主呼吸而需要有創通氣的嬰兒以及出生胎齡<25周極早早產兒;對於這部分早產兒,在產房使用有創通氣和肺表面活性物質可能更實際。產房使用PS的CPAP與不使用PS的CPAP證據不足,該指南未提出建議,待進一步研究。

低流量供氧為NICU早產兒呼吸支持常用手段之一,除了需選擇適宜的適應證和應用時機外,還應評估其潛在風險以及對早產兒肺功能的影響。

研究顯示,初始無創通氣支持技術與降低死亡或BPD複合結局相關,然而現有證據很難區分各種無創通氣技術的療效優劣。來自網狀Meta分析表明,對於無創通氣早產兒,經鼻高流量治療最可能成為降低出院前死亡率的最佳技術。而CPAP是更合適極早早產兒的呼吸支持選擇。因此,NICE指南將兩者均作為主要無創通氣方式的推薦,具體使用何種方式應根據患兒個體情況決定。

對於需要有創通氣的早產兒,選擇何種有創通氣方式對患兒的預後至關重要。Meta分析表明,無論是出院前死亡率還是PMA 36周BPD結局指標,容量目標通氣(VTV)最有可能為有創通氣方式的最佳技術。但並不適於所有早產兒,如氣漏患兒。次之,可選擇高頻振蕩通氣(HFOV)。兩者均不適用時,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是最有效的通氣方式。

藥物管理:PS作用被再次肯定

早產兒呼吸支持呼吸窘迫症候群(RDS)是由於PS缺乏所致。RDS發病風險隨著出生胎齡的減少而增加,且在出生胎齡<28周嬰兒中發病率約100%。外源性動物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可預防早產兒RDS,降低該人群的死亡率和呼吸疾病發病率。基於良好的證據和廣泛的臨床經驗,儘管已有歐洲RDS指南相關PS推薦,NICE指南再次肯定了PS用於有創通氣早產兒的作用。然而,PS最佳劑量(包括單次或多次給藥)和給藥方式仍存在爭議。

關於最佳劑量,由於沒有足夠好的證據來證明,在NICE指南未有明確推薦。但根據圖1的Cochrane綜述顯示,相比於牛肺PS 100 mg/kg,豬肺PS初始劑量200 mg/kg 治療顯著降低PMA36周時的死亡或需氧風險。因此,2019歐洲指南中A1級推薦初始劑量 200 mg/kg的豬肺磷脂用於 RDS 急救治療療效優於100 mg/kg 的豬肺磷脂或貝拉康坦(牛肺PS)。

目前臨床上常用PS給藥技術分為三類:(1)傳統氣管插管(嬰兒插管後,使用PS,然後繼續機械通氣);(2)氣管插管和PS使用後是立即拔管,也稱為插管-表面活性物質-快速拔管(InSuRE);(3)在自主呼吸或CPAP時,不經氣管插管、而用細導管PS給藥,如微創表面活性物質療法(MIST)、低侵入性表面活性物質給藥(LISA)、或避免機械通氣(AMV)。基於兩項RCT證據表明,與氣管內給藥相比,微創PS給藥技術可降低無需有創通氣早產兒的BPD發生率、有創通氣天數和氣胸發生率。與常規持續通氣後應用PS相比,InSuRE可減少BPD發生。因此,當具備實施微創PS給藥技術的設施或保健專業人員接受專業技術培訓的情況下,有創通氣的早產兒使用PS時,應採用微創給藥技術。

早產兒呼吸暫停(AOP)是早產兒常見併發症,其發病率與胎齡有關,更常見於出生胎齡不足28周或出生體重小於1000 g的超低出生體重兒,通常在PMA 34周後消退,如管理不當,可能會導致不良的神經發育結局。枸櫞酸咖啡是治療AOP最常用藥物,已有研究提示其通過限制低氧誘導的腦白質損傷和影響發育中腦白質的微結構來改善神經發育的結局。基於17項研究發現,枸櫞酸咖啡因較安慰劑降低31周以前出生早產兒BPD、腦癱(18~21個月的隨訪)和失明(11年隨訪)的發生率。出生3天內應用枸櫞酸咖啡因可減少BPD。

基於臨床經驗及CAP研究入選標準:當出生胎齡≤30周(相當於出生體重≤1.25 kg)早產兒進入NICU時,應儘早(出生3 d內)開始給予枸櫞酸咖啡因。研究中枸櫞酸咖啡因停藥時間為出生胎齡33~35周之間,而臨床上早產兒AOP持續至34

周發生率極低,故NICE建議這個胎齡作為停藥建議,與2016年美國兒科協會指南推薦一致,但是針對具體每個病人的停藥標準還是建議依據臨床症狀來判斷。

肺部炎症是BPD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強抗炎特性的產後皮質類固醇治療可減少或改善BPD。目前已有多項RCT評估各種激素療法的風險和益處,不過因地塞米松具有胃腸道出血、穿孔和高血壓風險,在使用前與父母和護理人員討論地塞米松的潛在風險。

因無研究評估利尿劑出院前死亡率、BPD或神經發育的結局,且利尿劑短期不良反應(AE)研究樣本量較小,尚不清楚是否會增加AE風險。加之目前缺乏臨床共識,指南未能提出任何使用或反對利尿劑應用於呼吸支持早產兒建議。鎮靜鎮痛用藥方面,不推薦呼吸支持早產兒常規應用嗎啡,如嬰兒有疼痛症狀,可考慮應用嗎啡,對應用嗎啡的嬰兒進行評估,以確保儘快停用。

併發症的處理及患兒父母的教育:三點建議

PDA是早產兒的早期合併症之一,常導致低血壓、組織灌注不良、肺水腫等。PDA是否需要治療、如何治療也是RDS管理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無證據表明治療PDA有益,但有證據表明藥物和手術治療都具潛在危害。在臨床上,PDA預防性幹預逐漸被否定,對於難以撤機嬰兒,PDA治療可能是有益。血液動力學改變PDA藥物治療一直在堅持,可以使用吲哚美辛、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關閉動脈導管。手術結紮逐漸減少,選擇時機、指徵尚未統一。

除以上內容,NICE指南中肯定了父母或照護者的作用,並對其給出了建議:

(1)讓父母與照料者參與到早產兒的護理中來,為父母或照料者提供呼吸支持類型的信息,並鼓勵他們參與對嬰兒的護理,例如換尿布和餵養,並告知撫摸重要性;

(2)提供心理支持,注意保持隱私;

(3)給予出院後教育,培訓父母及照料者如何在家照顧早產兒基本生命支持、神經發育隨訪和使用相關專業設備

相關焦點

  • 關於早產兒的呼吸管理 歐洲RDS指南這樣說...
    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仍然是早產兒的一個重要問題,其管理水平直接關係到早產兒的存活率和遠期預期。作為歐洲新生兒RDS管理指南的第一作者,Sweet教授在採訪中分享了2019年歐洲RDS管理指南更新的一些內容和自己在早產兒呼吸管理方面的臨床經驗。Sweet教授採訪視頻2019年歐洲RDS指南:應根據國情選擇PS使用時機在歐洲,由於產前激素和產房CPAP使用的普遍性,對早產兒預防性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PS)的指徵也日趨嚴格。
  • 早產兒護理的三大注意事項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早產兒因特殊原因提前娩出母體,對於早產兒的護理非常講究,除了醫院必要的早期監護之外,早產兒居家護理、餵養護理也很關鍵。早產兒分娩時的注意事項早產兒出生時必須注意保暖,處理時動作要輕巧而迅速。受涼常會造成不可挽救的併發症,產房溫度必須保持25℃左右。
  • 早產兒呼吸暫停如何應對?
    作者:寶寶知道 兒科鮑秀蘭早產兒由於先天不足,各項器官發育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現併發症,其中呼吸暫停就是一個較常見的危急症狀。寶寶出現呼吸暫停往往會嚇壞爸爸媽媽,到底為什麼寶寶會發生呼吸暫停呢?爸爸媽媽要如何進行護理呢?
  • 世界早產兒日:關注早產兒健康成長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市婦幼保健院開展早產兒關愛活動,為已經出院的早產兒進行健康檢查,幫助早產兒健康成長。市民龍女士的寶寶是胎齡28周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1200克,自主呼吸困難。市婦幼保健院及時採取幹預措施,維持寶寶的呼吸功能、防止感染,同時保證營養供給,全面監測寶寶發育情況。經過兩個多月的住院治療,寶寶順利出院,目前已經5個月大了。
  • 早產兒的護理,早產兒特別容易受傷,護理時需要特別注意
    早產兒一直要在產科醫院的兒科呆到健康狀況允許他出院回家的時候。在普通的產科醫院裡,也都設有為早產兒服務的單獨病房,病房的工作由有經驗的護士負責。出生時體重過輕的嬰兒或者由產科醫院的早產兒科護理,或者由為早產兒設有專門病房的區兒童醫院護理。
  • 福建護理學基礎知識:早產兒的特點及護理考點梳理
    福建護理學基礎知識:早產兒的特點及護理考點梳理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招聘信息,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招聘的報考指南、歷年試題、招聘信息等,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早產兒家庭餵養與護理攻略
    作者:寶寶知道 兒科鮑秀蘭世界衛生組織將胎齡小於37周、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早產兒皮膚鮮紅,呼吸淺、快而不規則,吸吮力差,體溫調節功能和各種反射差,覺醒程度低。早產兒的餵養和護理方面要特別的注意。
  • 早產兒護理專題:出院回家後的餵養和護理技巧大全
    早產兒由於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全,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因此要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尤其是早產兒出院回家後。 早產兒出生後,醫院會有專業護理人員照顧,但當寶寶出院回家後,要怎麼護理?
  • 冬季早產兒如何正確護理?早產兒弱點有哪些
    早產兒如何正確護理?早產的寶寶身體比起正常的寶寶問題較多,需要特別的護理才可以和正常的寶寶一樣。那麼早產兒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早產兒如何正確護理?首先要了解早產兒的弱點 1、吸吮和吞咽反射能力不成熟 嬰兒是靠吸吮和吞咽來攝取奶液的,但是,早產兒吸吮和吞咽的協調功能要到34周才能成熟,這些功能如果不成熟,不僅會妨礙經口攝入的充足餵養,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
  • 早產兒的護理與餵養,教你如何讓早產兒奮起直追足月兒
    作者:寶寶知道 孕媽咪UP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頭圍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為差者,應給予早產兒特殊護理。出生體重2500g以下的統稱為低體重兒,把出生體重低於1500g者稱為極低體重兒,其中都包括早產兒和小於胎齡者。
  • 早產兒「育兒袋」 ——你知道「袋鼠式護理」嗎?
    早產兒「育兒袋」 ——你知道「袋鼠式護理」嗎?我院自2016年起開始逐步推行袋鼠式護理,關注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會在出院前鼓勵一些早產兒家庭來院進行皮膚接觸及餵養支持。至今已幫助了近300個早產兒家庭實施了袋鼠式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家屬的廣泛認可。什麼是袋鼠式護理?
  • 500克早產兒救活了 早產兒如何護理
    他出生時只有孕24周,體重500克,是名超早產兒。經過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和醫護人員的精心呵護和搶救,已經長成為十多斤重、發育正常的可愛娃娃。記者昨日獲悉,九爺是罕見的胎齡及體重均達最小極限的超早產兒存活下來的案例。  早產兒出生時只有1斤  因住院床號是9床,小寶得名「九爺」。
  • 剖宮產及早產兒的護理
    剖宮產孩子的護理通過剖宮產方式降生的孩子由於沒有經過產道的正常擠壓,不但平衡能力和適應能力比自然分娩的孩子差,還容易患新生兒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由於先天觸覺防禦過度,剖宮產孩子往往比較愛哭,愛動,睡眠容易驚醒,膽子一般較小。怎樣護理?1.
  • 早產寶寶更需要關愛 婦幼專家教您如何護理早產兒
    由於這些寶寶一出世就已「先天」不足,即使出院回家後還容易遭遇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發育落後等種種問題,因此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他們就是早產兒。為此,記者採訪了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劉松林,就早產兒出院後的護理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月嫂必備」早產兒護理專題:出院回家後的餵養和護理技巧大全
    早產兒由於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全,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因此要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尤其是早產兒出院回家後。>早產兒出院回家後怎麼護理?早產兒出生後,醫院會有專業護理人員照顧,但當寶寶出院回家後,要怎麼護理?
  • 早產兒體重增長標準 要怎麼護理
    由於一些原因,有不少的寶寶會提前出生,成為早產兒。這類寶寶有些地方還沒有發育完全,出生的時候體重比一般的寶寶都要輕。那麼,早產兒體重增長標準是怎樣的呢?早產兒應該什麼護理呢?早產兒奶粉要吃多久?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早產兒體重增長標準早產兒出生的時候大部分體重都是在2500g以下,頭圍在33cm以下。
  • 早產兒出生率高達10%!早產兒應該如何護理?
    ,同樣的,她也特別擔心寶寶的護理問題,尤其是寶寶餵養困難該怎麼辦?正因為如此,爸媽們更應該仔細、耐心的護理寶寶,並嚴密監控寶寶的發育情況。但是初為人父母,在護理過程中難免會不知所措。關於早產兒護理需要特別注意的點:早產兒屬於
  • 關注早產兒:除了醫療照護,父母也大有可為
    早產兒父母能為寶寶做些什麼?「母乳餵養和『袋鼠式護理』(下簡稱『袋護』)對早產兒很重要。」劉江勤介紹,「抱乳」和「袋鼠式護理」是一婦嬰倡導的兩種新手父母參與早產兒照護的方法,並以公益項目的形式堅持了多年。    「抱乳」指的是讓母親抱著孩子餵養母乳。
  • 為何要對早產兒進行健康管理?如何護理早產兒?
    胎齡在28-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根據全國的流行病學調查,2002年全國早產兒約佔新生兒出生總數的7.7%,2005年比例上升至8.1%。近年來,眾多醫院收治的早產兒至少多了將近一倍。
  • 早產兒如何護理餵養?這些關鍵事項需熟知!
    什麼是早產兒? 指的是胎齡小於37周的新生兒,大部分早產兒由於發育未完全,出生時體重都小於2500g。 早產的寶寶,宮內「修煉」還未大成,各器官發育不足,TA們面對各種困難的能力將會大大減弱,更容易被疾病侵擾。胎齡越小,胎兒面對的風險更大,併發症也越多,救治以及護理餵養的難度也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