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一個4歲的小女孩滿地打滾,哭著要玩具,周圍擠滿了圍觀路人。
旁邊的媽媽滿臉怒火,大喊:「你要玩具,就留在這裡,和玩具過吧。」
說罷媽媽自顧自離開,剩下小女孩躺在地上。小女孩眼見著媽媽走遠,滿臉驚恐,爬起來跌跌撞撞地跑著追媽媽。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他們不愛孩子嗎?或是不願意管教孩子嗎?
並不是,她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或許曾經這個媽媽也溫言軟語向孩子解釋過,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孩子不聽。
於是在不斷的失敗挫折中,這些家長逐漸掌握了新的教育方式,或是簡單粗暴揍孩子一頓、或是冷言冷語嚇唬孩子。
總之,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便好。
殊不知這樣做雖然能起一時之效,長遠看來卻會害了孩子,給孩子帶來諸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犯錯不知錯,下次改不了
父母圖省事,用自己生氣的態度告訴孩子「你錯了」,然後孩子會在父母嚴肅面容的威懾下改正。但孩子只知道自己錯了,不知道為什麼錯,下次還是難以避免犯錯。
就比如孩子在小區踢球,弄碎了一樓鄰居的玻璃,家長衝孩子生氣後,孩子以後再也不在小區踢球,看似孩子知錯能改。可實際上孩子只是因為父母突然變兇,恐懼之下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做。
可能孩子不在小區裡踢球,還會在樓道裡旁邊踢球,或者在人行道上騎自行車……諸如此類,因為孩子並沒有明白,自己錯在不該在不能運動的地方運動。
生氣的父母讓孩子心生恐懼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也會察言觀色,父母的疾言厲色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但不適合因為孩子聽懂了,明白了,而是因為孩子害怕不敢動。
父母經常生氣的孩子,會不自覺的練就一副察言觀色的本領,周圍人表情稍微有不對,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人生氣了,進而妥協換取對方諒解。
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不自信起來,而且失去自身的想法,成為一個沒有靈魂,只知道討好他人的傀儡。
讓孩子習以為常
很多媽媽衝孩子生氣生多了會發現,孩子逐漸不願意聽自己講話了,之前喊一句能起到效果的時,現在喊好幾句孩子才能動一動。
這是因為家長的憤怒讓孩子產生了抵抗能力,逐漸孩子變得不以為然起來,有的年齡小的孩子還會以為這是父母和自己玩的方法,認為生氣是一個遊戲。這樣長期以往,父母肯定沒法管理好孩子。
那麼家長為什麼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呢?真的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嗎?
受原生家庭影響
電視劇《都挺好》裡面,蘇母受母親重男輕女影響,變成了扶弟魔,婚後補貼弟弟家庭二十多萬,還賣掉女兒蘇明玉的房間,供兒子上學用。
她自己就是重男輕女思想的犧牲品,卻下意識地把重男輕女帶到了自己的家庭中。
道理一樣,一個從小沒有被溫柔對待的孩子,已經習慣了粗暴的親子關係,錯誤的相處模式被固化,成為習慣的一部分。
於是,對於這些父母而言,對孩子大吼大叫生氣發火完全是正常的,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而且在潛意識層面裡,他們會覺得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我的孩子憑什麼過得比我好。
身處其中無法自知,是最可悲的。
存在逃避心理
父母過於急躁,急於求成,他們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孩子,和孩子溝通,只想通過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達到教育的目的。
觀察大部分愛向孩子發火的父母,可以發現他們在情緒平和的時候,也很少會花時間和孩子互動,進行溝通交流。
這樣的父母會帶孩子去遊樂園玩,但孩子坐在旋轉木馬上的時候,他們可能在看手機回消息;他們會和孩子一起讀繪本,但是讀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和孩子一樣融入繪本的故事中,而是扮演了一個「監工」的角色,監督孩子自己讀繪本。
對孩子期望過高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比如希望孩子成績優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等。
這些父母將這些作為孩子成材的唯一標準,孩子稍微有一點達不到,這些父母就著急上火,覺得自己教育失敗,並且將這些懊惱發洩在孩子身上。
既然知道了衝孩子發火的惡果,也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向孩子發火,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呢?
接納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生來就有的,悲傷、憤怒、懊惱、猶豫都是正常情緒,不要試圖去消滅這些情緒,因為它們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是存在即合理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要被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接納情緒是第一步。
家長們下次被孩子氣到肝疼的時候,可以先告訴自己「我很生氣」,然後再把情緒表達出來。
就比如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在我平靜下來之前我要一個人待會」,然後再用能讓自己舒適的方式舒緩負面情緒。
管理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小錯家長都會大發雷霆,這並不是代表著家長對於孩子過於嚴苛,而是因為家長與孩子在過去積累了無數的衝突和未解決的矛盾,家長心裡還沒有放下,所以會在孩子稍有不如意的時候滾雪球式地發洩出來。
所以,當家長意識到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陳年的矛盾時,要先化解這些舊的矛盾,當家長不帶任何偏見和孩子交流時,才具備了解決問題的基礎條件。
交流注意3個「慢」
孩子理解能力不強,也較為敏感。有時候家長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是一說出口,就變成了指責的話語。這往往是因為家長太急於求成了。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家長可以告訴自己「慢點想,慢點說,慢慢等孩子回應」。
當家長能夠完全做到這3點時,成功溝通的一半就已經做到了。
情緒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敵人,而不是拿來對付孩子的法寶。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有著各自的人生,相同卻又不相同。但當孩子降臨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就有了共同的身份——家長。
我們理所當然要對這個被我們帶來世界的生命負責,耐心地教他、幫助他,而不是惡語相加,傷害孩子。
祝大家都可以擁有和諧親子關係,如果你有什麼疑惑,可以在評論區指出來,我會竭力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