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教授:在中國遇冷的體育教育,早已成為美國精英的爬藤必須品

2021-02-20 WeSchool為識學苑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黃全愈  

 「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一句調侃,在揶揄他人數學能力差外,也揭示了當下體育教育不受重視的現狀。在中國課堂,體育課隨時都能被語數英等課程替代。忽視體育教育,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風險?美國華人教授,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較專家黃全愈認為:體育既是「體」也是「育」,在鍛鍊身體外,它也與各學科聯繫緊密,既能培養孩子對美的認知,也是德育的重要一環,是一門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學習、思考與體驗的學問。

現在,要說別人數學不靈光,竟然拿體育開涮:「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好像體育就該背鍋,體育老師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包括,生理衛生(甚至與之相關的心理衛生)、活動(含運動)、休閒等等;

1

我們邁阿密大學EHS學院的名稱中,E代表「教育(Education)」,H是「健康(Health)」,S即「社會(Society)」。

其中,與所謂的「體育」直接對接的「健康」,包括了五個專業:運動訓練、人體機理學、營養學、公共健康與運動研究。

2019年,這五個專業提供了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休閒學、運動管理、運動新聞等317門課;全校有1683名學生(含近90個研究生)選修此專業。

這就是說,在校園中每碰到10個學生就有一個是「體育」專業的。「體育」成為這所建校於1809年,被世界著名百科全書列為「公立常春藤」的老牌名校最大的系部

「公立常春藤」Miami Uniersity


其實,在生活中,這個所謂的「體育」又與各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看看梅C在人叢中的凌波微步;

跳水運動員在藍天中舒展、優雅的轉體;

滑冰運動員腳下的冰刀在冰面上劃出「美」的弧線……

「美」不是無緣無故的。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從小就應該在運動中培養。德國憲法禁止教授學齡前孩子學科知識,美國家長也不屑於「灌」孩子學科知識。然而,在那裡眾多獲諾獎的科學家們,都希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些什麼呢?不少留學生都曾跟我驚嘆: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孩子多是一身肌肉、健碩強壯,往往不輸美國孩子。在美國學齡兒童中,特別是在小學生中(包括那些兒時的大教授、大學者、大企業家們),Boy ScoutGirl Scout(「男探索者」和「女探索者」)是很受歡迎的民間公益組織。組織者多為當地的老師、工人、白領或家庭婦女;但他們一般都是家長,這就形成了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融合。

然而,他們跟學校毫無瓜葛,是非營利性組織。參加與否完全由孩子和家長自己決定。開展的所有活動與學校的課程和考試毫不沾邊。為什麼這個不與學校發生任何聯繫的民間組織,可以紮根在社區文化中?這是當時跳進我腦子裡的第一個問題。 我兒子7歲時,參加了最初級的「狼」探索者的活動。從狼這一級向高一級發展,每個孩子必須完成四十九個課程。聽起來「恐怖」,實際都是些「三腳貓」功夫。第一部分為「身體發育和健康」,也就是運動的技巧和技能的必修課。具體要求:跟另一個距離十步遠的孩子玩拋球和接球,直到你可以順利地完成拋球和接球的動作;會前滾翻、後滾翻,會手不著地,背著地的倒地前滾翻;

讀者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把孩子是否能學會這幾樣「三腳貓」的基本動作看得那麼重?甚至還排在第一類?其實,這些「小兒科」的動作要求很有深意——與一個人在今後的一生中協調身體動作的能力直接有關。像心理學家用IQ來測量人類的心智發展一樣,運動生理學家也根據年齡,把人類的運動能力和發育水平做了劃分。一般來說,孩子到六歲時,他們的幾種基本運動能力就應該發育成熟了。比如,跳、跑、踢、拋、接、滑動、轉動。如果孩子到了七八歲,這些運動能力沒有發育好,長大以後再做有關動作,就會很笨拙、很彆扭,有的人甚至可能永遠喪失了這方面的能力。要保證身體健康地發育,就要懂得什麼是健康的行為,怎麼保持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女明星臉蛋美、身材酷,但最簡單的跑步,卻醜得慘不忍睹。這就是忽略「小兒科」運動的後果。

3

許多老師感嘆:德育難教!實際上,德育也同樣無處不在。我兒子上小學六年級時,參加的秋季社區足球隊,可能是他歷年來最不舒心的一支球隊。社區足球隊按年齡劃分,從六歲開始,每兩年為一個年齡段。於是,在同一個隊裡,小的比大的差了一歲。在這個年齡段,「一歲」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別往往很大。兒子年底出生,到了秋季的球隊,他就是「帶頭大哥」。兒子從小就不喜歡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在他眼裡,凡是年齡比他小的,都是baby,都是智力不足。春季裡,跟大的孩子一個隊,打得不好,有藉口。打得好,可得瑟。但在秋季,跟年齡小的一個隊,打得好是應該的,打不好,很丟面子。在這支球隊裡,他排老三,上面有兩個比他還「老」幾個月的孩子。教練常常把兒子放在中場,而不是他最喜歡的中鋒。於是,兒子開始「軟抵抗」。比賽不投入,贏輸無所謂。批評他吧,他又振振有詞:什麼球賽的目的不是輸贏啦;什麼「快樂足球」啦;盡力了就達到目的啦……

某星期五,同學過生日,請兒子參加party,還留宿。我提醒他:「明早10點有球賽,不能睡太晚!」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怕誤了球賽。可是七點、八點、九點……毫無動靜。趕緊查電話、打電話。這才知道,幾個男孩兒玩了一整夜,天亮才睡覺。大約10點鐘,同學的爸爸把睡眼惺忪的兒子送回來了。看見無精打採的兒子,我就來火了!兒子趕緊穿「行頭」,要去比賽。我說:「既然你對這場球賽那麼不在乎,這麼不負責任,今天的球賽你也就不用參加了。」兒子眼淚汪汪的還想解釋什麼。從我們家到球場,開車不過五六分鐘,但走路恐怕得半小時。兒子紅著眼睛,低著頭走出家門。路上車流不斷,根本沒行人。十分鐘後,妻子不放心,開車接上兒子去球場……賽後,教練專門來家裡安慰兒子。兒子究竟從此事中學到了什麼?記取了什麼?他從來沒提過。

當時,兒子上高一。該高中的體育很有名氣,光網球隊就有三支,兒子是新生,參加了網球三隊。網球隊根據隊員的球技排名次。比賽時往往是各隊的第一名對第一名、第二名對第二名……而且,通常是名次靠前的打單打,靠後的打雙打。按常理,兒子應該排第三單打,但教練似乎熟知《田忌賽馬》之術,安排兒子當雙打中的「黑馬」,去鬥別隊的「劣馬」。儘管兒子的雙打多是高奏凱歌,但總覺得傷自尊,滿腹牢騷。兒子抱怨多了,我建議他去跟教練談一談。兒子說:「沒用的,我一說,教練就說,雙打也要贏啊!」每次,看著贏球後仍無精打彩的兒子,我是「愛莫能助」。那個賽季十幾場球,兒子除了安慰性地「被安排」打了三兩次單打,其餘都是雙打。

期考結束後,最後一場比賽,在暑假的第一個星期六早上舉行。星期五晚上,雨時斷時續……天亮時,天氣預報也不明朗。「到底今天還有沒有球賽?」我走進兒子的房間,發現他還躺在床上。他說,感到很不舒服,頭疼得厲害。我一摸,額頭滾燙。昨晚孩子就病了。妻子讓他安心睡覺,反正不會有球賽了。兒子很著急地:「可是,教練沒通知取消比賽呀!我不想因為我不去,影響了比賽。」兒子起床,洗了澡,堅持要我送他去賽場。孩子有這種責任心,我當然沒二話可說啦!在似有似無的風雨中,我們爺兒倆趕到球場,這才知道球賽在幾分鐘前取消了,教練還沒來得及通知所有隊員。兩支球隊二十幾個孩子,只有三個準時趕到,兒子是其中一個。

一路開車回來,我在默默地想:儘管孩子不高興打雙打,但在關鍵的時候,還是明事理的: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車外,雨又下了起來。我們父子倆誰都沒說話,各想各的。我突然覺得孩子長大了。

4

有一年春節,請美國朋友來家裡吃飯,其中有個中學體育老師。朋友大讚我們家廚藝之時,我抄起一鍋做甩鍋狀,說:「如果大家覺得飯菜不可口,我就會說『這廚藝是體育老師教的!』」體育老師大喊冤枉:「體育老師怎麼啦?體育得罪誰啦?」眾人哄堂大笑。體育老師一本正經地:「我們學校現在要求:每一門課都必須結合另一門課的內容進行教學。我把舞蹈與社會學結合起來——教學生怎麼在舞蹈中進行社會交往。」我挑釁地:「有體育老師教數學嗎?」他認真地:「您還別說,我的四位教體育的同事中,就有一位把體育和數學結合起來教的。」我目瞪口呆!隨即釋然,美國孩子的數學就那麼回事兒。朋友們波瀾不驚——雖然「菲爾茨數學獎」不是體育老師教的,但畢竟「雜交」出良種。美國小學的homeroom teacher,相當於國內的班主任。啥課都教,有的還包括體育。體育老師當班主任怎麼啦?

我讀小學時,市體委派一潛水隊員來代教體育課,正好班主任生孩子,他也代理班主任。他鼓起全身肌肉,全班男孩輪流去捏他手臂的皮膚。那時,男孩子裡沒「豆芽」,也很少有人近視,都是活蹦亂跳、渾身精力的調皮蛋,但我們的指甲捏的不是皮膚,是一鐵疙瘩喲!誰也不服的野孩子們,個個都搖著頭敗下陣來!哇,我們心中有了男神——他說啥我們聽啥,課堂從此不再亂鬨鬨。後來,他回體委,我們想去請願,把他留下來當體育老師,當班主任!教導主任堵校門,沒讓我們去。歲月荏苒,他的名字想不起來(好像姓李),總有一絲遺憾,可能也根本就沒說過,也可能說了,但當時誰會在意一個代課的體育老師?然而,正是這位「體育老師」 讓人沒齒難忘!

在孩子的成長中,還需要一種特質——Grit(磨刀石中的金剛砂),意即「剛毅」、「堅韌」!這大概就是那位代課的體育老師潛移默化地,留給我們在後來「勞其筋骨」的歲月中,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體育不是一門課,是關於「體」和「育」的學問,無法用考試衡量,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學習、去思考、去體驗……註:觀點和材料取自黃全愈的音頻課程《從幼兒園到藤校法學博士那些事兒》。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

相關焦點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本文來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中國精英教育專注於提升孩子學術成績,體育教育則被大多數人視為冷門。然而,這一被中國教育圈邊緣化的項目,卻在美國精英階層受到熱捧。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又能培養其未來職場能力,符合北美文化崇尚的所有精英特質,競技體育也因此成為美國式精英的主要養成渠道。
  • 閒聊美國教育體系之三——藤校與教育思維
    我們邀請優萊教育聯合創始人俞雄飛老師向大家詳細解釋了「美國大學體系」(閱讀:詳解美國大學體系)和「美國高中體系」(閱讀:詳解美國高中體系)。今天刊發俞老師的「美國教育系列文章之三」,這次聊聊藤校與教育思維。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們簡要介紹了美國高中教育體系和大學體系的種類,指出了美國高中和大學的教育體系和我們在中國接受的教育很大的不同。
  • 中國「爬藤」少年如此進美國名校
    圖|東方IC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高中生把目標定為出國讀大學,其中最優秀的一批,更是瞄準了「常春藤盟校」「牛津、劍橋」等世界頂級學府,開始艱辛而充實的「爬藤」之路。為了方便國際考生,SAT的組織方美國大學招生委員會在美國以外各洲的主要城市設置考點。亞洲的考場設在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地。第一大國際生源地中國大陸僅開放了幾個國際學校針對校內學生的考點。國內考不成,數萬備考學生只能走出去,一種特殊的旅遊+教育行業隨之興起。
  • 年僅56歲,985原院長不幸逝世,曾稱美國是中國精英教育收割機
    美國是中國精英教育收割機李碩豪(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蘭州大學原教育學院院長)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智庫、政客和媒體出於遏制中國和平發展的扭曲心態,杯蛇幻影、捕風捉影地散布10餘萬在美中國留學生,為中國搜集軍事和工業情報的謊言。
  • 年僅56歲985原院長不幸逝世,曾稱美國是中國精英教育收割機
    美國是中國精英教育收割機李碩豪(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蘭州大學原教育學院院長)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智庫、政客和媒體出於遏制中國和平發展的扭曲心態,杯蛇幻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還約談多家大學,希望他們能夠監視中國留學生和隸屬於中國政府研究機構的學者。在本學年開學之際,在美國海關還發生了幾起侵犯中國留學生基本人權的事件。9月3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諾在公開場合說,他將向總統川普建議,驅逐所有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旅居在美國為美國國家利益打拼的華人科技人才,被美國政府盯上並遭調查「日益成為一種趨勢」。
  • 亞裔爬藤失敗,往往就輸在這裡 | 講述
    作為一個居住在澳洲的華人,我也曾對女兒是否能上藤校寄予希望,覺得我們通過曲線救國的策略,按照藤校給澳洲的配額去爭奪一席之地。另外,對於澳洲教育的研究,我也發現了美國教育與澳洲教育相似之處,其實說白了,就是整個西方教育的本質。所以,我作為一名旁觀者,發現了美國常青藤大學錄取的一條最主要的能力,我們華人都忽視了。
  • 「拼爹」的美國精英教育
    作者發現,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拼爹資本主義」(「遺產型資本主義」)的回歸,令教育程度越發成為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子女的教育程度也越來越取決於其父母的教育程度。以中國大陸移民子弟為代表的美國亞裔,能否成為常春藤校園的另一上升族群?
  • 饒毅:提高美國精英大學華人學生錄取率的一個方法
    來源:Pixabay【摘要】海內外華人廣泛關注美國頂尖大學錄取,它們限制華人學生總量同時負面影響美國華裔和中國留學生。近20年來美國亞裔適齡青年增加超一倍,從中國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急劇增加,但同期美國大學錄取亞裔卻有所降低,造成特別不公平的結果。
  • 華人美國教授的選擇?
    幾年前的一個統計,美國全部的、可以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裡,有150萬大學教師,其中一半全職,一半半職,包括正教授、副教授、助教授、講師、兼職教授、助教、和臨時教授等。全職教師中,76%是白人(41%的男性和35%的女性),11%是亞裔(6%的男性和5%的女性),非裔和西裔的男性和女性,都分別是3%左右。亞裔教授中,印度人應該最多,華人其次。
  • 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成立
    中新網3月23日紐哈芬電(記者 阮煜琳)由耶魯大學等美國康乃狄克州高校華裔教授發起的康州華人教授協會宣告在耶魯大學成立。  擔任康州華人教授協會首任會長的康乃狄克大學教授楊秀生先生對中新社記者說,該協會的宗旨是為在康乃狄克州所有大學裡從事教學與科研的數百名華人學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協助與合作的平臺,以提升華人學者的學術水平、事業發展空間,生活質量,和對社會的影響,為在康州求學的華人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有效幫助,以及促進康乃狄克州與中國有關領域、地區或單位的全方位合作。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楊振寧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整個中國目前的家長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覺得美國的中小學好,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我認為。把一個中學生送到美國去教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再來看看對中國教育常見的批評是,我們應試教育強調考試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你看這樣一對比,美國的教育體制簡直就是完美。學的少,玩的多。這讓無數的中國家長無比嚮往。
  • 在美國,不止是華人才有「虎媽」
    自此,華人母親蔡美兒「虎媽」的名字為人所知。她嚴酷的教育方式,一度成為中美兩國持續關注的熱門話題:不許看電視;不許任何一科功課的成績低於A;琴彈不好就燒了毛絨玩具;孩子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亞裔學生一直被帖上只會死讀書的標籤,亞裔家長則更甚,他們成為很多人眼中剝奪孩子尊嚴的魔鬼。 這些人認為,「虎媽式」的教育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嚴重心理傷害。
  • 2019年度美國加州華人30歲以下創業精英評選結果揭曉
    由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美國華人公共外交促進會、英文《洛杉磯郵報》聯合發起創立的首屆加州華人30歲以下創業精英(AACYF Cal C 30 under 30)評選,歷時近3個月, 3月19日在洛杉磯揭曉入榜名單。這是在加州第一次設立的專門面向當地華裔青年和留學生的創業精英評選活動。
  • 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代表團來蘭州理工大學訪問
    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代表團來蘭州理工大學訪問座談會現場  近日,應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及省教育廳的安排,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代表團一行10人來蘭州理工大學進行友好訪問。學校副校長俞樹榮在逸夫科技館3號會議室會見了客人,並進行了座談。
  • 爬藤創始人和她的爬藤故事
    爬藤的創始人Ling 是個有態度的人,國際教育和交流的踐行者。Ling 和基恩中學校長(左二)和南雅中學孫校長(左一)以及英語教研室組長李老師(左三)一起參加2011年華盛頓全美中文大會 Ling的想法很簡單:她要做的不僅僅是教中文,讓美國人了解中國,她要做的是對等的教育交流。
  • 精英特教育:華人家長親述,美國中小學孩子怎麼過寒假,值得學習
    2、寒假訓練營美國中小學的寒假訓練營種類五花八門,提供單位也各有千秋。雖然,寒假訓練營是以玩兒為主的,但也有一些寓教於樂的補習文化寒假訓練營(讀書,寫作,綜合訓練,等等)和體育活動寒假訓練營。3、主日學(SUNDAY SCHOOL) 和聖經學習班(VACATION BIBLE SCHOOL,簡稱VBS)在美國,大部分家庭的家長和子女都有宗教信仰。寒假裡的聖經學習班(VBS),就是為孩子們開設的宗教教育班。VBS通常也是半天課,課時一星期,免費。在VBS課上,除了接受寓教於樂的宗教教育,孩子們還會做一些小手工,也有節目表演等等。
  • 從文理學院看美國教育精髓 被美國人稱為「精英本科教育」
    去美國留學,你會選擇去哈佛、耶魯綜合性大學,還是威廉士學院、阿默斯特學院這些文理學院?不少人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因為綜合性大學更知名,對於國外的文理學院不少家長並不是很理解。近年來,因美國文理學院的高額獎學金和優質教學質量等,讓中國學生對文理學院的申報趨之若鶩。但是不少家長依舊疑惑,究竟文理學院和大學有什麼區別呢?
  • 閃耀中國華人精英年度盛典活動內容及嘉賓簡介
    一、活動簡介  09年4月,六屆十大精英、兩岸三地頂級華人精英聚首廈門,在隔絕了六十年後終於實現兩岸三通的海峽最前沿聚而論道,期待這些當代傑出頭腦的智慧思想的碰撞,他們將解析如何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價值,探尋中國企業家的機遇與挑戰,論道中華民族的大道之行
  • 中秋夜話-- 中國精英教育一瞥
    桌上閒聊,扯到了中美教育的差距,常春藤錄取,以及中國精英子女的私塾式教育。話題起因是因為我在網上看到了這個帖子:以下是筆者和好友Kevin對話的整理。 【筆者】:這個帖子是不是太誇張了,惡意加深階層矛盾啊? 【Kevin】:   並沒有,大體感覺差不多。
  • 2020年度全美華人「30歲以下創業精英」評選結果揭曉
    中國日報網3月19日電備受全美華裔青年和留學生群體矚目的全美華人「30位30歲以下創業精英」(AACYF Top 30 under 30)年度評選活動,歷時近3個月,從眾多優秀候選人中評選出30位來自不同行業、專業領域的青年精英,獲獎者名單於2020年3月18日在洛杉磯公布。這是在全美、也是在海外唯一一個專門面向華裔青年和留學生的青年精英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