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為何賭博最終都會輸,因為你永遠無法戰勝「凱利公式」。
在人類發展史中,「碰運氣」的習慣由來已久。如果要追根溯源,在已知的史料中,可以了解到,東漢時期的許慎,在《說文》中記載:「古者烏曹作博」。
這烏曹是夏桀的臣子,從這裡可以看出,賭博在中國的夏朝就有出現。
再放眼世界人類賭博史,早在舊石器後期就已經產生了,這種「碰運氣」的習慣,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進程。
甚至在5000年前的伊拉克和印度還出現了骰子,而且它的足跡遍布希臘、羅馬、中東和瑪雅古文明社會。
最初,賭博只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一種娛樂方式而已,特別是在古代,物質生活顯得單一,精神生活更是匱乏。能夠創造出一種用鬥牌、擲色子等形式,拿有價值的東西做注碼來賭輸贏的遊戲,本質上是一大進步。
不僅豐富了業餘生活,也可以鍛鍊人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但隨著經濟價值觀的不斷進步,文明社會變得高度發達,隨之而來的專業賭博場所也應運而生。一些骨子裡滋生出來的惰性開始佔據理性思考,賭博走向了一個極端。
在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之下,賭博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最初的簡單娛樂,慢慢演變成了以贏取得更多的金錢和物質價值作為最終目的。
如果從本質性質上發生了改變,那麼依靠運氣和聽天由命式玩法顯然不再受到追捧,更多的人都絞盡腦汁去鑽研能夠獲勝的方法,這樣的捷徑是每一個賭徒都夢寐以求的。
比如單雙、骰子、四門方寶,現代公賭的彩票都屬於運氣類賭博。即便知道是靠運氣,但只要身處其中的人,都會想出千奇百怪的辦法來安慰自己:按照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勝算會大很多。
這類靠運氣的賭博在程序上簡單易懂,不易作弊,適合各種社會人群。另外一種賭博方式要輕鬆很多,那就是本身就帶有娛樂性質的賭博。
要完好的話,需要運氣結合心智較量,如麻將和撲克;圍棋與象棋這類純智力遊戲則不宜賭博,因為賭博在於驗證「天意」和「運氣」,這是它永遠充滿魅力之處。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把「賭博」在心中進行了升級,脫離了娛樂的初衷之後,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輸」。
至於這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因為你永遠無法戰勝「凱利公式」。
所謂的「凱利公式」,其實是一個概率學問題。這是一個在期望淨收益為正的獨立重複賭局中,使本金的長期增長率最大化的投注策略。
這個公式於 1956 年由約翰·拉裡·凱利(John Larry Kelly)在《貝爾系統技術期刊》中發表,可以用來計算每次遊戲中應投注的資金比例。若賭局的期望淨收益為零或為負,凱利公式給出的結論是不賭為贏。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普通的賭徒,你永遠無法贏莊家。
賭聖葉漢說過一句話:「一次賭徒,一世賭徒,他們擔心的是賭場不在怎麼辦。」即便是輸了所有,依然想著要撈會本金,殊不知在喪失了理智之後,只會越陷越深,這就是典型的賭徒心理。
作為莊家,會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概率建模和隨機計算來盈利,不論賭客們如何下注,也不論多少人贏錢,多少人輸錢,作為賭場一方始終是有盈利的。
在概率論和統計學領域,試問有哪個賭徒能算得過凱利這樣的數學大師?所以,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即便是在賭馬、賭球、麻將牌九、二十一點這樣的玩法中,凱利公式依然很適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凱利本人並沒有用這一理論去賺錢。
因為他心中很明白,真正能夠在賭場上保持理性思維的賭徒可謂是鳳毛麟角,也可以理解為沒有。人是擁有豐富感情的智慧生物,情緒很容易受到具體環境的影響。
想要永遠保持理性思維,在賭局中那也就只有賭場的操盤者了。
如今發射衛星,送太空人進入太空都變得輕而易舉。更別說在賭場程序方面的精密設計了,大數據的運用,加上數學的極致發揮,只會給莊家帶來更大的收穫。
賭博害人害己,為了美好的生活,為了家庭幸福,一定要遠離。因為賭徒心理很可怕,輸掉之後想著回本,贏了之後還老是想著要繼續贏。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這個思維。
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深陷其中的人,只會一直輸下去,沒有一個會是贏家。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