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展覽興起,年輕人更願意為文化體驗消費買單

2020-12-18 騰訊網

在微博搜索「teamLab上海」,第一條熱門微博講的是攝影技巧,這條微博的博主是名有150萬粉絲的攝影師,她在微博裡還詳細介紹了如何挑適合拍照的場景、如何拍出空間感、利用現場燈光補光,甚至如何做後期也給出了建議。至於teamLab是何許人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重要,只要拍照好看就行。

今年3月23日,歷經六年設計改造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正式向公眾開放,開幕首展之一即為「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展期為5個月。

來自日本的藝術團體teamLab在2001年成立,他們希望探索藝術、科學、技術、設計以及自然界的交匯點。這場展覽雖然利用電腦程式,但觀眾可以人為進行互動,即觀眾參與創作當下看到的一切。比如花因人而生,因人而枯萎,人還可以阻擋水流。

《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 消除作品的邊界- 度時如年》

很快這場展覽成為「網紅展」,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回顧自春季開展的一波展覽,除了teamLab之外,草間彌生、慕夏、雷貝格的《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都是朋友圈的高頻詞。

成為網紅展覽,在上海是件看似容易,實則並不簡單的事情。

容易在於這個城市觀展人群基數大,在收入和消費兩個維度上都排名全國第一,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更願意為文化體驗型消費買單。

但競爭激烈也是無法掩蓋的事實。在中國當代藝術資料庫ARTLINKART的網站上,中國只有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單獨列出,包括廣州、深圳、杭州等在內的城市都被視作「其他」。

根據ARTLINKART統計顯示,2018年上海全年文化藝術類展覽共有641個,北京為583個。這些展覽的舉辦地點多是畫廊、美術館、展覽空間、藝術中心。也就是說,在商業性和藝術性方面,記錄在庫的這些展覽主要由專業人士規劃策展,最重要的還是藝術性,其次才是商業方面的考量。

在英文語境中,最與國內網紅展覽接近的詞語是pop-up exhibition,直譯是快閃展覽。

這個詞最早誕生在2007年,用來形容那些通常是暫時的、比畫廊或博物館展覽的正式度要低,但是又高於私人藝術展的展覽。這種展覽通常為參觀者提供了更沉浸的體驗,而不像很多傳統的博物館、美術館那樣。展覽允許公眾參與,一些藝術品有時會取決於參展者的互動,很多展覽也旨在開啟對社會議題的討論和對話。

一同出現的另一個詞語是instagramable,意為可在ins(等一切社交媒體上)得到喜歡、認可和廣泛傳播。

把兩個詞總結歸納起來就是:一場網紅展覽勢必滿足人們拍照、炫耀、在社交媒體打卡的需求。高飽和度的色彩、一切皆可被拍照、一種暫時的脫離現實感,這是大多數商業網紅展覽們的必備。

在國內,網紅並非某種展覽類型,而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為之的結果。但奔著「成為網紅」而去和先做藝術再成為網紅,中間有一條明顯的路徑分野。有趣的是,不管是不是網紅都先給自己貼上網紅標籤的展覽,幾乎都沒有進入ARTLINKART的資料庫,而這個資料庫允許策展機構主動提交信息,此類展覽明顯沒有此意。

在國外,2016年冰淇淋博物館在紐約首次亮相,很快席捲洛杉磯、舊金山和邁阿密等地。與之類似的還有澳大利亞的糖果共和國、菲律賓的甜品博物館,德國科隆的超級糖果博物館(Supercandy)形容自己是「instagram製作展」——這裡有五彩繽紛的彩屑以及2000隻火烈鳥(當然是假的)。

在上海,則有孤獨的泡麵、不可思議減壓館等與其對標。有國外正版展覽比如棉花糖與白日夢就曾先後到訪北京上海,至於效仿冰淇淋和失戀博物館的,更是數不勝數。

這類展覽與teamLab等展覽有明顯區分——在上海,它們幾乎全部都在商場中,作為商場吸引客流的一種方式。

如果追溯上海商場的前身——百貨公司,會發現商業中心對展覽的青睞由來悠久。當時的大新公司就興辦書畫展,張大千、豐子愷等名家作品都在展出之列,這成為大新累積社會聲譽、創造文化資本的重要方式。

如今,這種側重藝術審美的展覽在上海幾乎完全交付給了專業性展館或類似K11的藝術類商場。歷史悠久的傳統商場回歸舊貌,承擔起在南京路上招攬遊客的生意,不再特別承擔公眾文化教育。大新變身第一百貨,而從華聯改回永安之名的永安百貨,今夏為期4個月的展覽是「孤獨的泡麵2.0」。

此外,商場還承接了動漫、IP類展覽。相對輕型、偏向娛樂的展覽,顯然更適合商場消費。

《孤獨的泡麵2.0-全球奇葩泡麵品鑑》

無論是偏向藝術向的網紅展覽,或是特意為商業性量身打造的網紅展覽,可拍照是共通的。

國外國內,博物館和美術館對於拍照這件事在短短幾年內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禁止到保守的部分允許,再到鼓勵拍照,實際上是權力的轉移和壟斷地位的打破。權威機構面對當下環境做出妥協,參觀者在社交媒體上的標記讓這些展覽得到更好的傳播。

紐約猶太博物館的數字部門主管Jia Jia Fei在2017年TED演講中這樣概括:「在前數字攝影時代,攝影傳達的信息是:這就是我正在看的,我看過了。而今天,信息則是:我曾在那裡。我看到了,我自拍了。」

參觀者追求的「在場感」,是展覽作為一門現場藝術的最大優勢之一。電影普遍低廉,不值得炫耀,而戲劇成本相對高昂,二者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允許拍照。

這裡不得不提上海的一部出圈網紅戲劇,Sleep No More。2016年它落地上海,最初定價平日場550、周末場650,很快就被黃牛炒到門票過千。說它是戲劇其實過於狹隘,演員表演方式是現代舞,幾層樓的空間可以讓觀眾隨意探索,病房、竹林、藥鋪等場景設置有明確的主題,加上極其精緻的物品陳列,說它本身是一場大型展覽也不過分。

這場三小時的戲劇不僅演出期間禁止拍照,甚至強制將觀眾的手機裝入黑色小袋子中封口,演出期間一旦被發現偷拍將被請出場外。但制定了一系列幾乎與這個時代完全背離的「嚴苛規則」後,它留給觀眾能夠足以在社交媒體炫耀的物件:面具和紙牌。

藝術類媒體「打邊爐DBL」在《為什麼藝術展覽上的「網紅」越來越多》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觀點:這幾年上海、深圳當代藝術勢頭猛烈,誕生大量網紅展也許跟兩個城市的地域產業有關。兩地都有大量成功孵化的電商、網紅、設計師品牌,同時也是傳統廣告和服裝產業的重要地區,對美、品牌的宣傳需求都比較大。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知乎回答中提到了此類現象,「普通觀眾看到好看的展品,隨手拍很正常。怕的就是網紅們站在展品面前不走,或者坐在樓梯上擺pose。最怕的就是一次性帶個行李箱來的淘寶店主,可以在館裡面拍一天,讓客服姐姐們幫他們來來回回十幾次取行李箱,再佔用十幾次廁所來換衣服。」

雖然我在上海沒有看到類似現象,也許網紅們都會避開周末?但一個觀察是,部分B站up主的vlog確實在向展覽進軍。

作為當代藝術的一部分,展覽同樣有更多的解讀空間。

欣賞、拍照、評論都是參觀者獲得在場感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有自我表達,但參觀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up主們只要表達感受就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觀看展覽是人們試圖從「這到底講了什麼」到「我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之間思維轉變的最低門檻。

「網紅」並不應該是個貶義詞。

一些藝術作品、藝術家的確被社交媒體推向潮頭,人們為它賦予新的含義,哪怕是用自拍的方式。

「草間彌生」起初不被自己母親認可,後來不被紐約主流藝術圈認可,但波普藝術成為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成功典範。波點、南瓜這些有強烈視覺衝擊感的元素在當下成為流行,過去幾年,她是全世界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之一

小鏡屋

而當人們猛然發現,慕夏這位捷克藝術家竟然在百年前就創作出如此美和精緻的海報、裝飾、珠寶設計時,這又與當下文創潮流緊密結合在一起,慕夏作品展就此成為網紅。

2018年,碧昂斯和Jay-Z夫婦合作單曲《Apeshit》的MV選擇在羅浮宮拍攝。這部時長4分半的MV中包括雅克-路易·大衛和西奧多·傑利柯的多幅名畫,結尾是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在MV推出後的一個月,羅浮宮推出專門遊覽線路,這條線路大約需花費90分鐘,包括MV中出現的17件藝術品。

2018年,羅浮宮全年參觀人數突破歷史記錄,1020萬人次的數字比2017年增長25%。羅浮宮承認,MV功不可沒,而這也滿足了館方想要吸引廣泛使用社交媒體的新一代觀眾的目標。

有趣的是,由於國內與西方老牌文化強國中產結構存在巨大差異,在中國,吸引年輕一代反而不是問題,他們就是文化消費的主力。

悖論在於,哪怕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年輕一代的成長經歷中依舊缺乏藝術教育,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缺席造成了獨立審美的缺失。在這時,選擇知名度高、能夠在社交媒體刷屏的展覽,成為一種相對穩妥的選擇。

吃慣了糖果和冰淇淋,也許會試試健康飲食,這需要高度自發性。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身成為網紅,是擊敗劣幣的最好方式。

本文轉載自吳懟懟工作室,原題目《在上海,成為網紅展》

作者:Cici

編輯:minmin#大偵探

相關焦點

  • 小飛鼠成網紅「冷門寵物」不冷門 年輕人願為個性買單
    寄居蟹、蜥蜴、「小飛鼠」蜜袋鼯等冷門寵物,可編程機器人、自製鐘錶、空氣懸浮等迷你機械模型,在短視頻平臺的推波助瀾下,成了年輕人的新寵和新玩具。小飛鼠成網紅 「冷門寵物」如今不冷門根據淘寶發布的雙12新數據,過去一年,有超過2000個新淘品牌誕生,2018年,有1000多個商家成交過1000萬,超過2萬個商家成交破100萬。而這些品牌背後是越來越多願意為個性化需求以及創意腦洞買單的用戶。
  • 為一杯網紅奶茶排隊幾小時 你願意嗎?
    來源:華西都市報一份報告表明,28%的消費者認為花2個小時排隊購買網紅茶飲是值得的。74.5%的被調查消費者能夠接受為購買奶茶排隊半小時以內的時間。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網上曝出各地網紅店排隊現象,其中網紅茶飲店排隊的景象尤為引人關注。
  • 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新國貨」緣何引爆潮流?
    老字號品牌煥新,傳統品牌升級,新銳品牌崛起……近年來,消費市場上湧動起一股「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的國貨新潮流。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成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日常。國產潮牌GENANX今年春季上架的一款短袖T恤,在網購社區平臺「得物」APP上的銷量目前已接近10萬件;專門生產無糖、低熱量產品的飲料品牌「元氣森林」,成立短短4年就成為無糖飲料領域的「網紅」;彩妝品牌「完美日記」全網粉絲已超2500萬,月曝光量超過10億次……還有不少「黑科技」產品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
  • 年輕人的泛生活方式,從展覽、電競、電音說開去 | 2019 WISE 超級...
    95後是願意付費的一代,他們會為興趣花錢,比如遊戲道具、數碼產品。也會為知識買單,比如知識付費產品,看藝術展。他們會為自己的偶像,或者是喜歡的IP買單,因此也誕生了網紅經濟。95後更加注重生活品質,注重產品的設計感以及文化內涵。也更加注重個人形象,有數據顯示,95後男生美妝消費在快速增長。 但目前95後的收入水平還不高,主要來自於父母。
  • 社會需要正能量「網紅」(網絡文化關鍵詞)
    600歲的故宮博物院是「網紅景點」,高品質文物展覽、主題創意活動、特色文創設計,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成為「網紅醫生」,他開通新浪微博1個月,吸引300多萬粉絲;李子柒是「網紅博主」,她拍攝鄉村風景、傳統美食的短視頻唯美動人,擁有700多萬海外粉絲,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之美……人物和實物藉助大眾傳媒力量「走紅網絡」,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 在上海,成為一場網紅展
    成為網紅展覽,在上海是件看似容易,實則並不簡單的事情。容易在於這個城市觀展人群基數大,在收入和消費兩個維度上都排名全國第一,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更願意為文化體驗型消費買單。但競爭激烈也是無法掩蓋的事實。在英文語境中,最與國內網紅展覽接近的詞語是pop-up exhibition,直譯是快閃展覽。這個詞最早誕生在2007年,用來形容那些通常是暫時的、比畫廊或博物館展覽的正式度要低,但是又高於私人藝術展的展覽。這種展覽通常為參觀者提供了更沉浸的體驗,而不像很多傳統的博物館、美術館那樣。
  • 網紅書店,到底「毀掉」了多少年輕人?這個「靈魂拷問」你怎麼看?
    南京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店,比如24小時沒有店員,自助買單的「一間很小的書店」;以蟲子為主題的先鋒蟲子書店,「我們心靈相通,我們彼此相愛,我們能夠交流。我替他們說話,它們為我歌唱。」所謂網紅書店,始於顏值,以其獨特的設計感吸引人們去打卡,還提供各種交流講座、互動,以及文創、咖啡等休閒方式,正在引領人們的文化消費生活潮流,以至於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
  • 千禧一代五大旅行新主張:打卡網紅,追溯文化
    追隨潮流: 千禧一代緊跟潮流,他們熱衷於打卡網紅城市,體驗網紅民宿,更會穿透屏幕,親身走進影視取景地。那些來自於旅行達人和影視綜藝的影響,或是屏幕裡的電視劇、電影的取景地,都會成為他們下一次出發啟程的新起點。
  • 網紅長沙,造就火爆夜經濟——湖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速覽之五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熊遠帆流量時代,沒有城市願意籍籍無名。網紅長沙,火爆夜經濟照亮了城市。上世紀80年代末,長沙興起歌廳文化,數百家大小歌廳遍布全城。到上世紀90年代,以琴島、紅太陽為代表的長沙歌廳蜚聲全國。來長沙,晚上去歌廳,成為外地遊客的必選項目。後來,長沙又誕生了獨特的酒吧文化,吸引著夜間消費者。
  • 從teamLab上海新館開幕談起:我們該如何理解「網紅展」?
    更重要的是,在一場藝術展面前,觀眾真的就只滿足於拍照嗎?前社交網絡時代的藝術展覽:從神聖的殿堂到文化消費空間極度商業化是我們對「網紅展」的印象,但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當代藝術發展至今的一個結果。在《當代藝術》一書中,倫敦考陶爾德藝術學院藝術史高級講師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Julian Stallabrass)梳理了當代藝術從二戰到20世紀末的發展歷程。
  • 年輕人追逐折扣體驗 連雲港市民消費更重實惠
    如今,大家的消費理念從追求名牌轉換成追求高性價比。老人家搶雞蛋年輕人囤衛生紙「過去,搶衛生紙、紙尿布好像是大城市商超開業的場景,如今在我們這裡也出現了這樣的場景。」「新開業商超做折扣活動並不稀奇,只不過過去類似的活動感覺都是老年人的『主場』,而現在卻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參與。」在市區某大型商業綜合體工作的林女士現在已經習慣了參與這樣的活動,「現在我會不自覺地查閱家門口一些商超的折扣活動。」
  • 新中產階級的消費觀 願意為品牌與設計買單
    新中產階級的消費觀念在發生變化,其變化源自於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和滿足的情況下對更精緻生活的渴望。  簡單來說,現在的新中產階級消費者已經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上升到自我精神需求。在消費行為上表現為,消費的進一步升級,不在僅僅滿足於基本功能性消費,而是追求理念和自我個性需求,喜歡、情懷獲得了更大的權重,新中產也樂於為了品質和服務買單,對於價格也不會像以往的中產階級一樣敏感。
  • 承興國際羅靜:年輕消費者更願意為喜歡的IP買單
    承興國際羅靜:年輕消費者更願意為喜歡的IP買單 2019-04-16 11:03: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那些排隊喝網紅奶茶的年輕人
    「我們這些嗑奶茶的人基本與癮君子一樣,喝了第一口以後,整個人生就走上了岔路……」說到奶茶就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紅奶茶」這樣的流行時尚。在一般的社會認知中,去買一杯「網紅奶茶」是要排隊的,長長的隊伍裡多是衣著光鮮的年輕人,他們浪費半小時甚至兩三個小時排隊,就是為了一杯時尚感十足的奶茶。
  • 網紅長沙,造就火爆夜經濟
    網紅長沙,造就火爆夜經濟 ——湖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速覽之五湖南日報記者 熊遠帆流量時代,沒有城市願意籍籍無名。網紅長沙,火爆夜經濟照亮了城市。上世紀80年代末,長沙興起歌廳文化,數百家大小歌廳遍布全城。到上世紀90年代,以琴島、紅太陽為代表的長沙歌廳蜚聲全國。來長沙,晚上去歌廳,成為外地遊客的必選項目。後來,長沙又誕生了獨特的酒吧文化,吸引著夜間消費者。
  • 中國性愛消費報告:女性更願為伴侶「性趣」買單
    《2015中國性愛消費報告》,報告顯示,18至29歲這個年齡段的男性佔據了性愛用品消費的大頭。 年輕男性消費佔三分之一 數據顯示,2015年中,18至29歲這個年齡段的男性佔據了性愛用品消費的大頭,以34%的消費佔比穩居第一,30至59歲年齡段的男性在這個領域上的消費佔比僅為全部的30%,而18至59歲女性的消費總額為36%,佔據了另外的三分之一。 報告數據表明,不同時代出生的人受其時代性愛觀影響較深。
  • 生態友好、生活消費、文化消費,上海年輕人打卡 分享城市新時尚
    據小紅書社區負責人介紹,與其他城市榜單不同的是,小紅書的這份榜單以年輕人的城市生活場景為基礎,著重展現城市富有生活方式的一面。上海在「生態友好」、「生活消費」和「文化消費」三個維度上奪得第一。以「生態友好」來說,在「對寵物友好程度」方面上海非常領先,「是否對動物友好」也成為了年輕人選擇餐廳、公園的一大因素,「貓」甚至成為上海年度筆記消費關鍵詞的第9位。年輕人也通過筆記重塑著上海的新名片。儘管在熱門打卡地中傳統名片外灘仍然位居榜首,但西岸美術館、M50創意園等新打卡地正受到年輕人推崇。
  • 中產階級何時為精神消費買單?
    羅振宇的「得到」裡一直在售賣大V的知識課程,喜馬拉雅大批量的上線了郭德綱、龔琳娜、咪蒙、蔡康永等紅人的付費音頻……始料未及的是,知識付費幾近淪為網紅大V門的賺錢工具,從復購率、用戶評價等數據來看,距離精神消費的初衷漸行漸遠。其中的認知誤區在於,知識的付費者們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大V們有著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能力,卻不等同於具備生產知識的能力。
  • 廣州夜消費十大網紅打卡點揭曉,你都去過沒?
    8月8日晚,廣州夜間消費節「Young城Yeah市・夏半場更精彩」主題活動正式啟動,為夜間消費「再添一把火」。本次活動在被譽為「廣州年輕潮人夜生活之地」的合利天德廣場戶外空間上演,吃喝玩樂好熱鬧,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同時,全市重點商圈共同聯動,發起夜享珠城活動。「夏半場」有何精彩?
  • 人群迭代消費重塑 投訴領域變化折射消費群體變化
    年輕消費群體「買全球」的同時,也願意為國貨買單。這也逆向倒逼企業進行營銷策略轉變,為目標客群度身打造定製化產品。「Z世代」撐起國貨從巴西的咖啡到法國的葡萄酒,從日本的藥妝到韓國的護膚品,以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人,「買全球」的勢頭未減。另一方面,他們正成為國潮的擁躉,帶動國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