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嗑奶茶的人基本與癮君子一樣,喝了第一口以後,整個人生就走上了岔路……」
說到奶茶就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紅奶茶」這樣的流行時尚。在一般的社會認知中,去買一杯「網紅奶茶」是要排隊的,長長的隊伍裡多是衣著光鮮的年輕人,他們浪費半小時甚至兩三個小時排隊,就是為了一杯時尚感十足的奶茶。
然後,可能自我回味,但更可能的是發朋友圈。而奶茶及與之相關的話題,也變成一種談資。
不清楚隊伍裡有沒有「託」,是不是商業營銷套路製造出來的奇觀,但很多年輕人排著隊去買奶茶「上癮」,這是事實,也構成了一個消費社會中的景觀。
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裡說:「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spectacles)的龐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
但表象恰恰是由某種社會動力驅動某些機制所製造的。對於「排隊買奶茶」這個景觀來說,社會動力是什麼呢?
甜蜜的「小確幸」
「網紅奶茶」的命名本身作出了一個強烈的暗示:它是一種消費主義和小資情調相結合的產物。無論是在奶茶店裡,排隊的場景,還是社交媒體上的各種用詞,都共同構成了以「奶茶」為媒介的時尚景觀。自我認同正是由此而形成,同時,在語言、動作中,消費主義,以及心理上的很多東西已然被掩飾。
「我們這些嗑奶茶的人基本與癮君子一樣,喝了第一口以後,整個人生就走上了岔路……」
微博上有這麼一句文青味十足而又誇張的話,出自一位網名為「一朵嬌花劉」的人之手。這句話顯然是喝網紅奶茶群體的自我表達,其轉發接近四萬,點讚兩萬。
「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有些人是奶茶做的。
深圳的熱門商區海岸城集中了當前大火的一眾奶茶店。2018年9月22日,一個普通的周六午後,幾家熱門奶茶店前無一不排著十幾人的隊伍。
隊伍中人,年輕女性為主,多是三三兩兩地結伴而來,聊天嬉笑,或一起自拍,看起來,等待並沒有那麼焦躁難耐。
鹿角巷門口右側,陳雪和朋友拿著剛買的經典款黑糖鹿丸鮮奶,在鹿頭背景前合影。
這不是陳雪第一次排隊買鹿角巷。
陳雪今年大學畢業,剛從上海到深圳工作不久。
離開上海前,她與幾個朋友約定吃頓離別飯。離約定時間還差兩小時,她趕去鹿角巷,為朋友買奶茶,為此排了兩小時隊。
三個月後,正值中秋那天,當時送行的朋友自己買了杯鹿角巷,特意拍照發微博表達對陳雪的思念,並感嘆手中的奶茶沒有陳雪當時排隊兩小時買的那杯好喝。
在這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奶茶」的故事裡,圍繞奶茶的買、喝、曬行為,已不止是滿足口腹之慾,還成了社交的一部分。
像陳雪一樣,與好友結伴買奶茶是很多人的常態。獨自來排隊?那就無法感受「小確幸」了。
而買到奶茶後,擺拍好,曬出去,是她們在朋友圈打卡的必要操作,也好似一種神聖的儀式。
可為什麼是買奶茶,而不是做別的?最尋常的一種反應是:奶茶好喝。
不難理解,甜蜜、冰涼,再加上珍珠的Q彈,奶茶的豐富口感意味著味蕾的享受。這種享受的體驗,在很多追逐奶茶者那裡相通,因為網紅奶茶亦有網紅配方。
奶霜莓莓果茶,加珍珠椰果,去冰,不另加糖。
這份CoCo都可奶茶配方,沈蜜對朋友推薦過多次。調好後的奶茶是粉紅色的,杯底厚厚一層黑色珍珠和紅色果肉,沈蜜握在手裡,拍下照片,發到微信好友群中。
初次見面很難猜到,一張娃娃臉的沈蜜,已經讀博士了。《南風窗》記者與她在海岸城鹿角巷的相約,正合她意,她是感嘆過「奶茶不被圍剿,我國的禁毒大業就算失敗」的人。誇張而又覺得時尚似乎就是她們的風格。
口味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跟風。
「1點點的阿薩姆紅茶+波霸、珍珠、椰果+布丁,準備嗑到天荒地老」,網友「一朵嬌花劉」的微博下,這份配方點讚量頗高。
天荒地老未免誇張,流行口味隨時而易,奶茶界沒有例外。
如今近乎珍珠般奶茶標配的奶蓋,是在這兩年喜茶火爆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不同於傳統奶茶,奶蓋茶中的奶與茶分離,厚重的鹹味芝士浮在茶湯上,送入口中,稠膩與清淡交織,放在五年前,很難想像奶茶製作還能玩兒出這種花樣。
再往前追溯,開啟不少人關於珍珠奶茶的初始記憶的避風塘之類,做法還是奶茶粉兌水,其他奶茶連鎖店,也多是類似。
彼時,速溶奶茶市場廣闊,號稱「一年賣出三億多杯,能繞地球一圈」的香飄飄奶茶廣告鋪天蓋地,「你是我的優樂美」不絕於耳。
只是在2016年前後,清爽、健康、有茶香的奶茶才開始取代甜膩的初代珍珠奶茶,成為市場新寵。1點點和喜茶,都恰在此時踩在了風口上。
有人認為,奶茶的突然火爆,與口味升級有關。似有道理,不過口味社會學並不足以解釋問題的全部,火爆的奶茶現象,還受到更深層邏輯的支配。
資本推手
社會學家鮑德裡亞曾有言:「流行,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當代表演,如同市場一樣,是一種普遍的形式。」
奶茶並不自然,作為流行文化的奶茶現象,是在進入資本狂舞、消費升級的時期,才大量而廣泛地傳播開來。普通的飲用奶茶的行為,自然難以避免地同整個商業社會的運作邏輯相勾連。
2016年,喜茶獲得了IDG資本以及知名投資人、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的共同投資,融資金額超1億元。一年半後,喜茶宣布完成4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
本是起源於廣東江門一條小巷裡的奶茶店,在資本的助力下,迅速成長為奶茶業中的大佬。
「大佬」的崛起在相當程度上催熱了整個奶茶業。也因為資本的蜂擁而至,催得奶茶日益「高檔」。
裝修華麗,用料考究,包裝精美,是當今網紅奶茶的普遍賣點。
沈蜜第一次看到鹿角巷的奶茶杯直感到驚豔,「一杯奶茶怎麼能做到這樣好看。」
沈蜜記得她小時候愛喝的「葡京」奶茶,用普通的紙杯盛裝,兩元一杯,後來,奶茶包裝普遍是透明塑料直筒杯。
顛覆了以往傳統,鹿角巷在視覺體驗上花了大功夫。三個經典款,杯身精緻,將奶茶倒置,杯底的黑糖會像「泥石流」一樣沿著杯壁落下,獨特的掛壁形成紋理,像一幅黑白山水畫。
另一款極光系列也顏值極高,紫色的北極光是葡萄蘋果醋口味,金黃的晨曦是芒果口味,前者由藍色漸紫,彩色的光影漸變,看著像天空的美色融入進了一個瓶子裡面,如星空般夢幻。因為高顏值,網上流傳著不少明星與這款飲料的合照,不少粉絲因此慕名前去。
抱著高顏值奶茶杯拍照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會想起三五塊的初代珍珠奶茶了,那時候,街邊奶茶店鋪還多是幾平米的小店。
而今,裝修大氣的鹿角巷,一杯奶茶均價二十多元,而這個定價正在悄然成為網紅奶茶的主流價位。在更顯「高端」的奈雪的茶,一杯山竹味的茶飲甚至能賣到58元。
如此看來,近十來年的奶茶發展史,實在是一部奶茶業的消費升級史。它既是奶茶業演進的必然邏輯,也在演進進程中,完成了一次次的階層區分。這道理,對消費者如此,對奶茶品牌亦如此。
臺灣和深圳,一個是奶茶飲用基礎深厚的奶茶大本營,一個是最具經濟活力的發達都市。前者孕育了臺蓋、鹿角巷、1點點、CoCo都可等品牌,後者則捧紅了奈雪的茶和喜茶。
追逐「高端」奶茶的年輕人,在商業中心和寫字樓間買下一杯奶茶時,不會在意其他小眾店鋪,無人排隊就是明證。
而為數不多的那幾家被熱炒的超長時間排隊現象,看似不可思議,也不過是消費主義在商業社會中的又一次上演。而它背後的心理基礎,則是從眾和追求「逼格」,飢餓營銷等商業策略,只是這種心理的催化劑而已。
奶茶文化?
奶茶現象在消費主義的卷裹之下,成為當代社會中的一種時髦,這只是消費社會的一般表徵。
現實中的例子不勝枚舉。
2017年五一期間,在上海普陀區真北路近鐵城市廣場,出現了一家只開了4天的快閃奶茶店—只靠6款產品,便吸引了過百萬的人流。
在抖音上,有一系列「一杯可以佔卜的奶茶」的短視頻獲贊111.8萬。
試圖賦予奶茶以附加意義的商家有之,配合商家進行這場文化表演的,更是趨之若鶩。
那兩家店,前者名為喪茶,後者叫作答案。形異神似,雖是奶茶店,但賣的卻是「感覺」。
聽起來有點「玄」。
喪茶以反雞湯、負能量著名,店內奶茶配文多是反諷和無奈。
「浪費生命綠茶」的配文是「拼了命想擁有你的美好,滿頭白髮才知都是過客」;
「加班不止加薪無望綠茶」則配以「工作和前程都是無止境的遠方,必須加餐才能撫慰這憂傷」。
喪茶官方一邊喊著「幹了這杯小確喪」,一邊不忘正能量的反轉:「生活總會出現困擾,並不至於悲慘,雖然一直出現,但依然懷有希望。」一正一反,賣的都是情緒。
大眾點評上有喝過喪茶的網友留言:「每一句都扎心了,每一樣都是本人。」還有人說:「如果你剛失戀、剛失業、剛在地鐵站丟了公交卡……可以走進這家喪茶拍兩張照片。」
向兩個喪茶飲者詢問感受,前一人說:「我是個迷信的人。所以我喝喪茶,是想把所有的壞運氣和不開心都喝下去,尿出來,那我就好運連連了。」
後一人則認為喪茶表達了一種理性的態度。「原來很看不慣總講究吉利的人。喪茶狠狠地打了那幫人的臉,就要不吉利,就要一喪到底。人生事,在人為,跟迷信吉兇沒有關係。」
再追問,會為情緒買單嗎?回答模稜兩可。
「答案」奶茶不直接營銷情緒,它玩兒的是神秘。
怎麼玩兒?方法很簡單。顧客把自己的問題寫在杯套上,將會得到一杯上面印有回答的奶茶。或用它的廣告語來說:「你在我的腰間寫上疑問,我在身體上為您烙印答案。」
有顧客問:「我和他還可能麼?」得到的答案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還有人問:「會好嗎?」杯中顯現:「雲起雲落,靜待花開。」
很文青,很佛系,雲淡風輕,箇中滋味,自己體會。
還沒嘗試過「答案」,沈蜜喜歡點一杯「不悲不喜」,她覺得生活的秘密已經寫在杯壁上了,隨緣嘛,反正「喝的都是心情」。
只是,情緒轉瞬即變。也曾火的避風塘早成歷史,某個地方的「1點點」已少有人在排隊。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董可馨 dkx@nfcmag.com
編輯 | 石勇 sy@nfcmag.com
排版 | 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