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總裝"8月升空美媒稱天宮計劃實用價值高而美國已在走下坡路——
天宮升空倒計時中國扶搖直上
7月底,外媒就將"天宮一號預計8月升空"的話題慢慢升溫到現在。而《朝鮮日報》一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表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於近日完成總裝,天宮一號發射進入倒計時",讓中國宇宙空間站計劃再次走入媒體的視線中心。
一些外媒甚至發出這樣的聲音:中國成為了經濟的超級大國,而目前正走在成為軍事大國的路上。中國推出了自己的建立空間站的計劃,並將和國際空間站相抗衡。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大可不必如此誇大其詞,因為天宮一號只不過讓中國在太空力量上適度增加而已,"只是沿著美國和前蘇聯幾十年前走的路,邁出了一小步。"儘管如此,美國華盛頓的專家仍然將其解釋為,有這樣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正在扶搖直上,而美國卻在走下坡路。
展望
空間對接是最大難點迄今只有四家曾成功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一是航天員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實現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間站。此次發射是完成第二步的後續任務,為完成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基礎。
不過,有報導指出,"交會對接"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國外太空飛行器在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就曾失敗,如俄羅斯"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在對接過程中相撞。
韓國《朝鮮日報》也寫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飛船對接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宇宙空間站距離地球表面約300公裡,以每秒8公裡的速度繞地球運行,其速度為槍彈的10倍。宇宙飛船需要找到國際空間站,並以相同的高度及速度飛行,若兩者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將飛船連接口與空間站對接。連接裝置的口徑僅為10至30釐米。一個很小的誤差,也會讓飛船拋向離空間站很遠的地方。
《朝鮮日報》稱,迄今為止,自主建設宇宙空間站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而成功對接宇宙飛船的除了以上兩國,還有歐盟和日本。
前蘇聯於1971年發射了人類第一座宇宙空間站"禮炮1號",美國於1973年成功發射一座叫"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並分別在太空對接成功。
歐盟和日本則分別於2008年和2009年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了無人太空飛船,和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不過,歐盟和日本只能說是參與了國際空間站項目,而很難視其為自主建造。
抗衡
美國退出只剩中俄天宮代替國際空間站?
天宮一號為什麼這麼惹眼?《今日美國》稱,在美國全部宇宙飛船擱置以及太空人計劃未來規劃爭論時期,中國天宮一號的發射自會引來更多關注。
而中國的"雄心"也招來了各種猜忌。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稱,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中國太空觀察家和資深分析師顧克岡表示,8噸重的天宮一號比美國1973年發射的80噸重的"太空實驗室"要小得多,而且也比俄羅斯1986年發射的20噸重的"和平號"空間站小。
報導預計,中國計劃在21世紀20年代早期完成70噸重的空間站的建設任務。顧克岡指出,到時,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如果這兩件事果真發生的話,中國的空間站屆時將成為新的國際空間站。
"中國成為了經濟的超級大國,而目前正走在成為軍事大國的路上。中國推出了自己的建立空間站的計劃,並將和國際空間站相抗衡,"美國媒體這樣寫道。
6月份,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擱置了其全部宇宙飛船,如今,全球只剩俄羅斯還具備輸送太空人出入國際空間站的能力。
此外,韓國媒體稱,中國空間站的研發費用高於俄羅斯。據估測,中國在航天領域投入的費用為年均15億至20億美元。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世界安全研究所官網表示,從對外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國家航天局年均預算為5億美元左右,但西方研究機構分析認為,中國年均宇航研發預算高達15億至20億美元。其數額雖然低於美國和歐洲,但和日本相仿,高於俄羅斯。
●專家解讀
民用競爭不可少和美差距仍很大
今天上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軍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在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對於外媒"太空競賽"以及"取代國際空間站"的說法,主要是緣於美國等國家太空發展緩慢,沒有中國發展快的一個反應。
他告訴記者,以前美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現在看到中國的快速發展,感覺有點著急,而且把中國當成了一大挑戰。
對於競賽,滕建群說,競賽可以分為兩種,軍事上的競賽中國是堅決反對的,而在和平利用上,現在很多太空技術都是民用,比如導航、衛星等,這種競爭是合情合理的。
此外,滕建群講道,現在沒有誰取代誰的意思,中國的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性質不同。國際空間站是個國際合作項目,而中國一直被排除在外。
滕建群告訴記者,中國和美國在太空領域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技術上,中國仍和美國有很大差距。不過,人類社會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必然會向太空延伸,這是不可阻擋的。
轉折
中國正在扶搖直上美國卻在走下坡路
對於中國的太空計劃,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報導稱,中國追求空間站發展是從2008年9月初開始的。而中國的太空計劃一直以來受到NASA官員的讚揚。
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時報》報導稱,中國的天宮一號可匹敵國際空間站,它的出現將打破國際太空力量現有的平衡。
報導稱,距離中國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軌道不到10年時間,它又在打造自己在太空中的"前哨"——天宮一號太空站。
這項被美國NASA描述為具有"潛在的象徵意義"的計劃,代表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太空計劃的最新發展階段。此外,它還將預示,目前的航天國家力量平衡將會扭轉。
美國宇航局諮詢人員、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前主任約翰·勞格斯登說,中國的太空計劃將令中國在載人空間飛行領域擁有本國自己的專家。他說,"中國想說:『其它大國在太空領域可以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報導援引美國華盛頓專家的話,從政治上來看,天宮一號正在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中國正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太空領域的重要"玩家"。而這其中有這樣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正在扶搖直上,而美國卻在走下坡路。
騰飛
天宮計劃實用價值高絕非太空競賽
除了挑戰國際空間站,中國是不是在進行著太空競賽?《科學美國》在一篇題為"中國太空雄心"的文章中寫道,一些觀察人員在談到中國在太空的未來藍圖時稱,正如中國在陸地上的規劃一樣,中國想要努力成為有全球戰略力量的國家,而不僅僅是地區的。
報導稱,的確,太空對於中國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塊,但只是中國正在布局的拼圖中的一塊。一些觀察人員說,當整個拼圖完成的時候,中國在太空領域將是世界的NO.1。
對此,其他一些分析人士則稱,中國的天宮一號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只是在太空力量上的適度發展。對於那些打賭中國此舉有軍事意義的人,中美兩國可能展開的太空合作可以將這一想法打消。
報導指出,美國國會的一些人可能會盡其所能把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行上的進步當做藉口,去批評美國政府的太空計劃。而一些美國國防的分析人員也更願意說,中國的軌道空間實驗室有軍事意義。
但是,事實是,天宮一號只是中國沿著美國和前蘇聯幾十年前走的路邁出的一小步。
報導稱,至今還沒有哪個國家發現把人送入太空能有任何實際的軍事優勢。而對於中國而言,也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的人類太空飛行計劃是追求軍事目的而進行的。
有美國專家表示,中國"天宮一號"試飛將是發展中國載人航天技術重要的橋梁,該項目將標誌著中國太空實驗室騰飛。而該項目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其目的絕非"太空競賽"。
據報導,華盛頓遺產基金會防務分析師成斌指出,天宮一號是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重要的一步,是需要實現"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上的關鍵一步。該太空實驗室將在生產太空藥物和相當於"國際空間實驗室"的微重力試驗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關新聞
一火箭發射失利不影響天宮一號
就在天宮一號即將升空的議論聲四起的時候,18日17時28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火箭在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對此,有外媒今晨稱,用於發射"天宮一號"的目標飛行器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與發生故障的運載火箭屬於不同型號,因此不會影響天宮一號的發射升空。
對於"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名為"宇宙飛船"的網站寫道,這個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將中國所有的載人飛船送入軌道。
不過,報導稱,"長徵二號F"和長徵二號丙火箭也有關聯,它來源於長徵二號丙火箭。不過,這一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在安全上進行了升級,而且也採用了更多先進的技術。
本版文/記者王進雨黎史翔實習生晏才珺製圖/周建文
(責任編輯:UN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