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飯後出現反酸、反食、燒心……可別不當回事。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我國正常人群中,5%-10%的人都或輕或重地患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狀。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或者食管以上的部位,包括咽部、口腔以及肺部,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狀和併發症。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徐志潔介紹,胃食管反流在臨床上很常見,與食管胃動力障礙有關,老年人機能衰退,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經常大量飲酒、吸菸、肥胖的人群中發病率也比較高。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食管胃動力源性疾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食管胃動力異常,包括下食管括約肌(LES)壓力的降低或自發性鬆弛時間過長或頻繁自發鬆弛、食管的清除功能下降,胃的排空能力比較差等,結果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腔內,這其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甚至膽汁等攻擊因子刺激食管黏膜而引起了不適症狀和(或)黏膜損傷。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狀就是燒心和反流,這種症狀往往與進食關係密切,比如進食過飽、過於油膩等。「巧克力、蛋糕等甜食或者韭菜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引起反流。」此外,反流的發生也常與體位有關,比如吃飯後彎腰、下蹲或者平臥時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還可引起一些食管外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慢性咽炎。」
有明顯的誘因,比如沒吃好,偶爾發生一次反流,尤其是年輕人,家族沒有食管癌胃癌等高危病史的不用過於擔心,主要還是以生活飲食調理為主。「對於症狀比較頑固的患者,持續兩月反覆不好,有吞咽困難、哽噎、頻繁嘔吐食物,尤其是40歲以上中老年人,或者有食管癌、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貧血、消瘦時,建議患者應及時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包括胃鏡、鋇餐以及食管功能性檢查等)來明確診斷。」 徐志潔提醒。
胃食管反流病如果不加幹預,胃酸總反流到食管會引起黏膜損傷,最常見的是糜爛,嚴重時會出現潰瘍,反覆糜爛潰瘍可能會引起食管賁門處的狹窄;個別會引發消化道的大出血;慢性炎症還會增加腫瘤的風險,如食管癌等。
對於預防和改善胃食管反流,生活飲食調理很重要。肥胖、抽菸、喝酒等都會加重反流,患者應控制體重,避免吃得太多太快,不要吃完飯就躺下,晚上睡前三個小時避免進食。此外,徐志潔還表示,中國人胃癌的發生率還是很高的,建議40歲~45歲以上的人至少應該接受一次胃部檢查,最可靠的篩查方法就是胃鏡。
新京報記者 劉旭
點擊圖片閱讀
▼
戴上口罩出門還是感冒了,也許是你的佩戴方式不對
趙忠祥因鱗狀細胞癌病逝,這種惡性腫瘤常見於老年人
寶寶的腦門別亂摸,這個位置與健康密切相關
本文為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