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中信證券
我們總結了海外疫情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的四個途徑,從一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結構來看,淨影響是可控的,但也要持續跟蹤海外疫情是否會出現超預期的惡化。雖然目前還沒有必要進一步下調全年經濟預測,但海外疫情通過加工貿易(全球產業鏈擾動)和金融市場聯動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給予充分重視。
疫情衝擊下,全球總需求可能下降從而負面影響一般貨物出口。
疫情衝擊下,預計全球總需求會下降,從而減少我國的一般貨物出口。不過,需要注意兩點:1)出口和進口的走勢變化一般是非常同步的,因此貨物貿易順差的減少幅度可能不如出口本身的減少幅度大;2)如果全球疫情大規模蔓延,那麼在中國以外地區生產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可能因為替代效應增加對我國出口的需求,這種替代效應可能也會部分抵消全球總需求下降的負面衝擊。因此這種途徑的負面影響程度不宜過度高估。
若疫情持續蔓延,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可能是減少逆差。
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淨出口均影響我國GDP,因此服務貿易不可忽視。目前我國的情況是,服務貿易存在大額逆差,最為重要的逆差來源是旅遊。若疫情在海外蔓延會使得跨國旅行服務需求熱度急劇下降,從而帶來服務貿易量和逆差的下降,這對我國的GDP是正向影響的。
全球產業鏈受衝擊下,加工貿易以及相關產業的風險值得關注。
海外疫情的蔓延可能會衝擊泛半導體、汽車等全球布局的產業鏈,這些產業鏈由於全球布局的特點,上下遊任何一個環節受到影響都可能對整個產業鏈產生負面衝擊。從宏觀層面來看,這種全球布局的產業鏈在我國集中表現為加工貿易的佔比較高。2019年,我國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兩者佔總貿易量的比重,出口為29.4%,進口為20.1%。如果海外疫情持續發酵,在衝擊加工貿易可能減少淨出口和增加值的情況下,還可能擴散影響到與加工產業鏈配套的國內產業。
金融市場的聯動性也可能反噬經濟。
我們在上期的聚焦《宏觀經濟每周聚焦:看著基本面,想著流動性》(2019-2-23)中指出,從全球資產聯動的角度,海外市場的一些信號已經開始顯示風險,這對國內的金融市場可能會產生擾動。實質上,近年來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或許還要強於實體經濟的聯動性,如果海外全面進入了避險交易模式,那也會影響國內的資本市場預期。金融市場的景氣程度也會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這一途徑雖然較為間接,傳導過程比較長,但是仍然需要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