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分要求是指自己難以實現,想藉助他人或外力的幫助來滿足需求者自己沒有或難以實現的欲望。人都是有需求的,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有。一個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時,會讓這個人信心倍增,充滿活力,充滿動力。但當一個人因攀比、幻想、欲望而產生非分要求時,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就會出現陰影,心理變得不陽光,行動變得不自律,更有甚者就是犯罪。面對孩子產生非分要求時,做為孩子的長輩或父母,絕不能聽之認之、滿口答應、盲目應允,而是藝術地選擇拒絕。
教育路上的追夢人
有的孩子自小就是一個鬼精靈,當他學習上取得一點進步,做事收穫一點成功時,他就會在大人面前嘻嘻哈哈,會在父母面前引經據典,會在大人面前說長論短,會給父母講講道理,一旦時機成熟,他會抓住機會,提出自己的非分要求,導致大人手忙腳亂,心慈手軟。有這樣一位高學歷的總裁媽媽,當家人給她在教育孩子上提出合理建議時,在對待自己的外甥女和自己的兒子她所應持有的態度時,她的觀點是,我們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受了許多罪,今天我們通過打拼不就是為了孩子嗎?試問:這是不是母性泛濫?這是不是讓孩子養尊處優?這是不是溺愛?也許,這些道理她都懂,她比普通的母親懂的更多,知道的更多。但她卻忽視了這樣教育孩子,結果會是怎樣?
孩子偶爾的一次勞動,或許心有所想,別有打算。
教育孩子,需要正確的方法,需要科學的藝術,更需要立下規矩。規矩不僅是給孩子定的,也是給大人定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矩一定要結合家庭實際,一定要符合孩子自身的特點和成長規律。一旦立下規矩,就要無條件的遵守,絕不能有一絲半點的妥協和退讓。不管孩子採取什麼樣的手段,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絕不能嬌生慣養,絕不能退避三舍,望而卻步。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可塑性極強,父母討厭孩子身上的某些東西,一定在父母身上先於孩子而存在著。引導孩子守規矩,是一個堅持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持續跟進的過程,有了一個好的過程,結果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一但破會規矩,就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最終受傷害的不僅僅是父母,也極有可能毀掉孩子的未來。
規矩是底線,一但頂下,就要無條件遵守。
我親眼見過一位少數民族的父母,他們重男輕女,聽老師說,孩子的父母夫唱婦隨,父親在家用手掐孩子,捏孩子的脖子,母親用鞭子抽孩子,致使孩子在家沒有自己該有的家庭地位與尊嚴。導致自己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性格變得膽怯,不喜歡群體生活,不喜歡與人相處,從而使孩子出現不喜歡上學非分要求。今天的後果是,開學三周以來,要麼是父親,多半是母親送讀或陪讀,好在有學校的關注,有老師的勸導與關愛,孩子沒有輟學,但這一艱難的取捨,就是父母的不許放棄。孩子不想讀書的非分要求,就是家庭教育觀念落後,方法不當釀下的苦果。要想孩子發生改變,父母首先要像對待兒子一樣,儘快學會改變自己。世俗與偏見、高壓與棍棒之下,能教育出乖巧聽話的孩子嗎?
世俗與偏見、高壓與棍棒之下,能教育出乖巧聽話的孩子嗎?
有時候,孩子的無理取鬧和軟磨硬泡,會使大人心煩意亂。為了滿足自己的非分要求,就在家長面前大哭大鬧,會讓家長失去理性,導致大人對孩子動手動腳,這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家長詛咒孩子會傷及孩子的內心,使孩子失去自尊;家長體罰孩子會傷及孩子的皮肉,使孩子的身體受到傷害。這兩種辦法對孩子的教育意義不是很大,也許會於事無補。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三思而行,給孩子講清楚拒絕的理由,要相信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有點過分,讓孩子從小承受一點挫折,克服一些委屈,減少一些攀比,剔除一些虛榮,教育孩子自己、自覺學會誘惑,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更加有利。
教育孩子自己、自覺學會誘惑,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更加有利。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他們不僅從大人身邊,也從同伴身邊,從電視裡、網絡上、大街上、商場裡、遊樂場裡等各種現實生活的場景中,在觀察著這個多彩又繁華的世界,他們不僅視野廣闊,而且欲望變得更加強烈。面對孩子的哭鬧與糾纏,許多父母就會變得心軟起來,許多爺爺、奶奶會背著孩子的父母去偷偷滿足孩子的欲望,從而讓自己的立場動搖,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敗筆。殊不知,一旦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第三次,偶爾一次沒有滿足他的非分要求時,他就會變得任性起來。當一個孩子長期有了非分要求時,他就會和大人討價還價,導致孩子喪失了生活的自律、學習的自覺與做事的認真,這便是家庭教育之大忌。當然,孩子的合理需求要有分寸的滿足,在潤物無聲中給孩子製造驚喜,信守承諾,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孩子的合理需求要有分寸的滿足,在潤物無聲中給孩子製造驚喜,信守承諾,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我是娑婆若水,一位高級教師、省優秀專家、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園丁獎」獲得者、原全國「優秀小學校長」、原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傾情並致力於學校管理、家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和孩子成長。
感謝您的關注,碼字不易,歡迎閱讀並評論指導! 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