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前兩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做了詳細介紹。
方案摘要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部分摘錄——
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正確政績觀,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對教育生態問題突出、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依規依法問責追責。
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完善德育評價。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強化體育評價。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鍊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鍊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鍊的有效機制。加強大學生體育評價,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
改進美育評價。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促進學生形成藝術愛好、增強藝術素養,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推動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
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實施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逐步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各級各類學校不得通過設置獎金等方式違規爭搶生源。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推動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實現不同類型教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校內與校外教育之間互通銜接,暢通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渠道。
今後中高考會發生哪些改變?
當評價「指揮棒」全面轉向,家長、老師、校長、學生都有不少困惑。這兩天,「微言教育」密集發布了國內專家學者對方案的解讀或答疑。這些文章刊登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這些專家包括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鍾秉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志勇,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書記沈煒。一起來讀。
教師問:評價改革方案要求構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未來的中高考改革將隨之發生哪些「質」的改變?
鍾秉林: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指向人才選拔的標準或者是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因此,最終又歸結到教育評價體系改革上,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以2014年以來啟動的高考綜合改革為例,改革的目標首先是促進公平,特別是入學機會公平,當前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還是比較稀缺的。這也反映了我們國家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從「上大學難」轉變為「上好大學難」。2019年,我國的高考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51.6%,按照國際通行標準,這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入普及化階段。因此,當前的高考改革和過去不同,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其次是科學選才,通過科學的方式和手段,把有接受高等教育意願的學生選拔出來,送入適合的高校深造。這個改變很大,精英教育階段只需要通過統考把「尖子生」挑出來送入大學深造。高考改革的第三個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引導中小學校克服過去應試化的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考試內容也要發生變革,要「小步走,不停步」,不能「翻燒餅」,今年這樣明年那樣,學生和教師都受不了。每年都有一點變化,累計五年八年,將有可觀的效果。文理不分科就是重要的改革方向。
考試科目也在進行調整,目前高考綜合改革除了統考語數外三科之外,還加上學業水平考試的選擇性科目,有的省份是「3+3」,語數外三科之外,學生從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自選3門作為選擇性考試科目,上海是「6選3」,浙江是「7選3」,這個組合就多了,「6選3」有20種組合,「7選3」有35種組合。河北等第三批改革的8個省份根據前面的試點經驗進行「3+1+2」科目組合的嘗試,除了語數外必考之外,物理和歷史2門科目中選擇1門作為首選科目,化學、生物、地理、政治4門科目中選擇2門作為再選科目,有12種選擇。這些改革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權。
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
校長問: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在努力破除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的同時,不唯分數、不再以升學率考核學校,評價學校辦學水平要用哪些標準?
張志勇:關於好學校的標準,大家都有自己的標尺,但以下幾個方面應該成為共識: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基本載體是要全面落實國家的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學生發展首先是指全體學生的發展,其次是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後是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發展。好學校的標準還應該體現效能感和滿意度。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要完整有效,符合現代教育治理要求。作為學校教育的利益相關方,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對學校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破除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改變學校唯分數評價的傾向,應給「唯升學率」考核指標念緊箍咒,改變單一的唯升學率的結果評價導向。結果評價要從單一的文化課考試成績走向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同時,要重視過程評價,把學生學習行為納入評價的過程。重視多元評價,不僅看文化課考試分數,還要看學生勞動清單完成的情況、綜合素質的發展標誌性成果等。最後,要實施增值評價,對學校、學生的評價一定要基於差異,尊重不同學校、學生的個性。
總體方案關鍵在落實
顧明遠在前幾日《人民日報》刊發解讀文章《教育評價改革,關鍵在落實》。
他說,《總體方案》對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的要求和舉措都非常具體,關鍵在於落實。要深刻領會《總體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全社會都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學觀、用人觀,全面正確地認識教育評價的性質和功能,不斷探索,認真落實,使教育評價促進教育的發展,早日實現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今後怎麼樣算是「好學生」
學生問:評價改革方案公布後,要求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不以分數論英雄之後,「好學生」的標準改變了嗎?未來想當一個「好學生」要做到哪些方面?
鍾秉林:評價改革方案扭轉過去唯分數、唯升學的應試教育傾向,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以學生為本。評價標準強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突出整體性。首先對於學校、對於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唯清華北大升學人數,不唯「一本」考取率;那麼,學生作為教育對象,自然也不以分數論英雄,更加強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這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程,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德育如何評價?
家長問:評價改革方案要求把德育記入綜合素質評價,雖然政策好,但是會不會拉不開區分度,大家都一樣,最後還要看分數呢?
鍾秉林:確實有些家長有這樣的擔心。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幾點,綜合素質評價首先要「可信」,真實可靠,不能有水分,更不能弄虛作假;其次要「可比」,要用事實、數據、證據說話,反映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的發展狀況,不能千篇一律,套話空話;三是要「使用」,高校要合理使用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高考錄取是「硬掛鈎」還是「軟掛鈎」,在錄取過程的哪一個階段使用,都要去探索。比如一些高校在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中就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有些試點省份還探索「三位一體」「631」等綜合評價招生,高考統考成績佔六成,高校自主測試佔三成,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佔一成。總之,要積極探索「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錄取方式改革。
說到「德育」的評價,要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特點循序漸進來進行,小學到中學、大學的德育要一體化設計和實施。我認為,評價學生的品德是可以具體化的,比如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考查學生是否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等,要注重學生健全學生人格的養成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何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
教師問:教育部多年前就提出,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總體方案》再次強調,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為什麼?如何保證落地?
張志勇:有的地方、有些學校在現有的教師工資總額裡面,啟動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教師本身是反對的,他們認為這是從自己的兜裡邊拿出一部分工資進行重新分配。過去,很多地方在對公務員實施獎勵性考核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教師。我認為,要通過注入工資增量來啟動績效工資制度。各地在為兌現獎勵性工資時,應納入績效工資制度改革,這是啟動和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的一次機遇。完善績效工資制度的頂層設計,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就是要向承擔更多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的教師傾斜,績效工資要基於教師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量進行考核。教師的績效工資從根本上來講,不應是評出來的,應該是幹出來的,要慎用通過簡單投票的辦法來確定教師績效工資的做法。
為什麼要考核老師家訪?
家長問:《總體方案》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意義何在?
張志勇:「做家訪」是我國中小學教師工作的光榮傳統,重新提出加強這一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每位教師既是「經師」,更是「人師」;這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家校合作共育的需要。這裡需要強調,網絡交流不能代替現場家訪,只有走進每個學生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學生成長的家庭條件、文化背景、教育期望等,更有效推進家校合作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