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譯者林少華:很多翻譯作品受網絡語言影響,不符原文語境

2020-12-14 騰訊網

12月13日下午,「第十五屆『滬江』杯翻譯競賽頒獎典禮」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辦。本屆競賽共有近1300人參賽,經過評選,最終54位選手獲獎。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丁婷和河南大學的趙明明分獲英語組和日語組的一等獎。而在正式競賽前的熱身賽更是吸引了近2.5萬多名網友參與,間接參與人數超過10萬,參與人數是去年的5倍。

評委為獲獎選手頒獎 本文圖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提供

今年的比賽設英語和日語兩個語組。英語組原文選自英國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最新散文集《感受自由》。扎迪·史密斯自小說首作《白牙》出版以來,一直是當代英語作家中備受矚目與好評的代表性新星。選文以輕鬆幽默的筆調,講述了作家自少女時代以來,多次試寫日記,卻屢屢作罷的個人經歷。短短千字文章中雋語頻出、智趣閃爍,一吐為快的真摯文風尤為動人。

日語組原文則是日本現代女作家岡本加乃子的短篇小說《壽司》。岡本加乃子一生短暫,卻極富傳奇色彩。她個性浪漫、反叛,具有豐富細膩的感受力與表現力。她以浪漫派女詩人的身份開始文學創作,後成為女性主義雜誌《青鞜》的成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她轉向小說創作,爆發出驚人的創作力,發表了《病鶴》《金魚繚亂》等作品。其作品感覺濃厚、細緻,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短篇小說《壽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頒獎典禮上,本屆比賽的各位評委依次發言,對參賽作品進行了評價,並為在場的參賽選手、翻譯愛好者提出了專業意見。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表示,此次選擇的翻譯原文看似簡單,其中卻有很多「陷阱」,所以很能考察譯者的能力。他提出,好的翻譯必須具備「信達雅」三項準則,而其中「信」是首位;很多譯者過度追求語言的精緻優美,卻忽略了譯文的準確性,希望能對此進行改善。

翻譯家林少華指出,或許是選手普遍比較年輕的緣故,很多參賽作品明顯受到了網絡語言和港臺腔的影響,這並不符合原文所在的語境;同時,他也非常看重翻譯的文學性,強調翻譯整體的美感,語感和美感都要到位。

翻譯家林少華作為評委發言

英語組一等獎得主丁婷作為獲獎選手代表發言,分享了自己在翻譯中的心得體會。她認為,文學翻譯首先要吃透原文,並發揮譯者注的作用,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作品;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不斷地對翻譯語言進行精雕細刻,愛上自己的譯作。但同時她也表示,翻譯是遺憾的藝術,即便獲得了一等獎,她對自己的參賽作品仍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並在現場一一列舉。

另一位發言的獲獎者代表則是日語組二等獎得主汪詩琪。她曾在大學裡專業學習翻譯,而今在上海博物館工作的她,依然把翻譯當作自己的愛好。在翻譯中,她喜愛研究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探索著無限接近原文的可能性,卻也苦惱於無法完全還原原文的遺憾。對她來說,翻譯就是與他者的對話,是她打開自我、認識廣闊世界的重要途徑。

2018年正值翻譯競賽發起15周年。2004年,為推進我國翻譯事業發展,發現和培養更多翻譯新人,上海翻譯家協會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聯合發起翻譯競賽活動。在各方努力下,2007年,翻譯競賽由單一語種發展為雙語種,目前已涵蓋英、日、法、俄、德、西、阿拉伯語等。2014年,活動方首次探索網絡投稿,並在滬江網上舉辦翻譯熱身賽,贏得了參賽選手的熱烈響應。

15年來,共有12301人參加翻譯競賽。從參賽選手行業分布來看,在校學生參賽人數最多,約佔73%;其次為教育從業者,約9.5%;其他為來自金融、科技、法律等各界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自由職業參賽選手人數越來越多。從參賽地區來看,上海領先,約45%,其次為廣東、北京、江蘇、山東、浙江等地,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的海外稿件。2016年第十三屆翻譯競賽中,就有一位美國籍選手獲得了優勝獎。在獲獎選手中有多位譯者,或多或少因此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與文學翻譯結緣、成為各大出版社的籤約譯者,比如第二屆日語組二等獎獲得者鄒波,如今已成為大賽的評委。還有翻譯過《十一種孤獨》《島》的陳新宇、翻譯過《秒速五釐米》的季麗曄、翻譯過《歲月無情》《從東方到西方》等的賴曉嬋、翻譯過《奧威爾日記》《皇家臥室》的宋僉,等等。

本屆翻譯競賽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承辦,滬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冠名並協辦。

相關焦點

  • 林少華的「免死金牌」——村上春樹對翻譯自己作品的看法
    有許多人認為林少華的翻譯個人風格太重,改變了作品原有的特質,甚至有人造謠說,村上春樹本人也對林少華的翻譯意見很大,所以才將《1Q84》的大陸翻譯賣給了南海出版社,改由施小煒進行翻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尚且如此,林少華作為譯者,有喜歡其譯作的,自然就有不少不喜歡其譯作的。但作家本人怎麼看林少華呢?
  • 對話「小確幸」發明人、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很多日本文學...
    著有《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夜雨燈》《小孤獨》《林少華看村上:村上文學35年》。譯有《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及《羅生門》《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共90餘部,影響深遠。
  • 30年翻譯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圓臉、衣著樸素,說話時很愛笑……這是不少人見到林少華的第一印象:帶著一絲老師的儒雅之外,更像鄰居家和善的小老頭。林少華是大學教授、國內知名的翻譯家,曾翻譯過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影響很大。
  • 譯本之爭:村上春樹的三副面孔
    新京報:村上春樹本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頗深,也有批評家將其作品的暢銷歸因於「可譯性」,稱其為「無國籍」的「全球小說」。林少華:相對於刻意表現所謂日本美的川端康成那樣的作家,村上作品確有「無國籍」或全球化色彩。但他終究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骨子裡的東西還是日本的、東方的。比如生死觀或陰陽兩界自由穿越結構等等。
  • 林少華結束35年教師生涯 翻譯40餘部村上春樹作品
    日前,林少華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的獨家專訪,談論他作為大學教授的「最後一課」,也談論與村上春樹長久「綁定」的文學翻譯人生。辭別了「教書匠」身份,林少華身為譯者、作家的旅程,尚未停歇。林少華選的是村上春樹的一個短篇,《象的失蹤》。「上周講了一半,還剩一半。姑且請兩位研究生讀了兩段。一位讀得聲情並茂,一位讀得別彆扭扭,課下一定沒好好預習,但我沒有批評。最後一堂課,給人留下溫馨回憶為好」。  在外語教學方面,林少華覺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區別在於,前者講語義,後者講語境;前者重在讀解,後者重在賞析。「本科生宜舉一反三,研究生需以一知十。進而言之,本科生求知,研究生審美。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也許我的記憶不能完全代表這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估計能代表很多中國讀者的認知。林少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林少華看村上》是一部文學評論集。林少華將村上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逐一評述,除了品評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者蘊含的藝術特徵、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外,他還連續提取了作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還有一些隨筆、遊記和紀實文學。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做客半島直播間
    >>>談夏目漱石多年來一直很想翻譯《我是貓》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通過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來「讀」村上春樹的,30多年來林少華翻譯了村上40多部作品,他也被稱為「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可以說,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到第二個作家能像村上春樹這樣,引起中國讀者如此廣泛的關注。林少華的譯筆優美,為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和流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翻譯家林少華談文學翻譯:如影隨形,曲盡其妙
    《挪威的森林》  林少華是國內著名的翻譯家,尤以翻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而為大眾熟悉,是中國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  從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刺殺騎士團長》已是林少華翻譯的第42本村上春樹作品。  《刺殺騎士團長》是村上春樹七年磨一劍的突破之作,近50萬字的大部頭,林少華僅用了85天就翻譯完成。今年春天,中文譯本一面世,便引起中國讀者強烈關注,首印達70萬冊。4月11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口遠程連線林少華先生,為讀者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
  • 從村上春樹到夏目漱石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新譯《我是貓》做客...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通過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來「讀」村上春樹的,30多年來林少華翻譯了村上40多部作品,他也被稱為「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其實除了村上春樹,林少華還翻譯了《羅生門》、《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八十餘部,最近,他翻譯的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貓》,由青島出版社出版。10月23日上午9:30,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夏目漱石著)和《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來到半島直播間,接受記者採訪並和半島讀書會的網友在線互動。
  • 30年翻譯43本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什麼感受?我們和林少華聊了聊
    封面新聞:這麼多年的翻譯工作下來,你對村上春樹的作品是最得心應手的,這種自如的熟悉感,會消減一些對他作品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嗎?會不會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關閉掉一些感受觸角?  林少華:和村上相伴三十年,他的書譯了四十三本,很熟悉,陌生感沒有了,新鮮感少了,這很正常,人之常情,但與此同時,感情也相應增加了。
  • 翻譯近30年,林少華這樣看村上春樹
    這背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功不可沒……14日,這個一直被中國村上迷稱作站在村上春樹背後、最接近他文字的男人來到重慶噹噹書店,借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和山城粉絲們展開了一場「解讀與翻譯之間」的對談。活動開始前,林少華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的專訪。自己的翻譯何以成為經典?過去30年間村上的文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做客半島直播間
    >>>談夏目漱石多年來一直很想翻譯《我是貓》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通過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來「讀」村上春樹的,30多年來林少華翻譯了村上40多部作品,他也被稱為「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 林少華:我翻譯巖村和朗 絕不會有村上味兒
    翻譯是有限的再創造,一旦有主觀能動性參與了,原著味道肯定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再現的程度方面,好的再現都在80%上下,90%都很難達到。」一個是日本最會畫老鼠的老爺爺,筆下有「小猴子坦坦」、「小飛鼠烏嚕嚕」、「瓢蟲瓢瓢」、「尖尖鼠一家」等許多許多可愛的「小夥伴」;一個是中國最著名的村上春樹譯者,他的村上譯本風靡萬千文藝青年,有人認為只有他的風格才能詮釋村上的孤獨與無奈。
  • 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我翻譯比別人合適
    消息發出後,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在其微博寫道:「接到了出版商的詢問單,問我是否願意翻譯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深知這個潭子的水深,是翻呢?還是不翻呢?」  據悉,自《1Q84》始,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版權問題開始引發激烈爭搶。在此前,村上春樹的作品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翻譯者林少華,用他本人的話說,自己至今已翻譯了村上春樹四十餘部作品。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值得一提的是,村上作品在中國的暢銷,離不開林少華的翻譯。林少華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日語系教授,自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以來,共翻譯了村上的41種單行本,最近一部是村上2019年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可以說,我們所能讀到的村上,其實都是林少華筆下的村上,或者說透過林少華翻譯的文字看到的村上。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教授做客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
    新聞網訊:5月10日下午,外語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講座」 第三期《文學翻譯的「信達雅」與100%的村上春樹」》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我國著名學者、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教授。學院院長卞建華主持講座。外院及相關學院二百餘名師生慕名前來聆聽了此次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 翻譯村上20餘載——林少華眼中的村上春樹 讀者眼中的林少華
    如果一邊查字典一邊翻譯,猴年馬月能翻譯完?而且查字典容易中斷,我翻譯都是一氣呵成,不會有停頓的感覺」。  然而這並非毫無根據的吹噓。林少華1975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日文專業,曾在國內外多所大學擔任教職,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除了翻譯村上春樹的作品而為廣大讀者熟悉,他還陸續翻譯過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等名作佳篇,亦著有自己的散文集,其語言風格備受國內讀者的推崇。
  • 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學什麼水準,林少華翻譯的中文是否過於華麗
    其他作品一直沒讀過,第一不懂日語,第二感覺翻譯的好些地方雖然詞句華麗卻總感覺沒太明白意思。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已經有了很多研究。藤井省三在『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國』這本書中考察了林少華與民族主義的關係。林少華本人是比較愛國的,同時認為中華文化相較於日本有一定的優越性。並且值得注意的是,林少華從事日本文學的翻譯硬要說的話並非是他本人的願望。
  • 林少華談30年譯者生涯:遊走在貞潔與漂亮間
      「翻譯如女人,貞潔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貞潔」,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流行說法,林少華非常認可,翻譯如果完全忠實原作可能因語言習慣的差異顯得牽強生硬,如果只是「意譯」則可能失了原作的風格,因此譯者就要遊走在「貞潔」與「漂亮」之間尋找平衡。
  • 林少華來渝聊村上春樹:他是個孤獨的人
    今(14)日下午上海譯文出版社攜手噹噹書店重慶國泰店邀請到了著名的翻譯家、本書的譯者林少華先生舉辦「解讀與翻譯之間——村上春樹作品《刺殺騎士團長》譯者林少華講座及籤售會」,為讀者解讀村上春樹的隱喻世界,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林少華回憶起與村上春樹見面時的情形:「他是個孤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