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第十五屆『滬江』杯翻譯競賽頒獎典禮」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辦。本屆競賽共有近1300人參賽,經過評選,最終54位選手獲獎。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丁婷和河南大學的趙明明分獲英語組和日語組的一等獎。而在正式競賽前的熱身賽更是吸引了近2.5萬多名網友參與,間接參與人數超過10萬,參與人數是去年的5倍。
評委為獲獎選手頒獎 本文圖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提供
今年的比賽設英語和日語兩個語組。英語組原文選自英國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最新散文集《感受自由》。扎迪·史密斯自小說首作《白牙》出版以來,一直是當代英語作家中備受矚目與好評的代表性新星。選文以輕鬆幽默的筆調,講述了作家自少女時代以來,多次試寫日記,卻屢屢作罷的個人經歷。短短千字文章中雋語頻出、智趣閃爍,一吐為快的真摯文風尤為動人。
日語組原文則是日本現代女作家岡本加乃子的短篇小說《壽司》。岡本加乃子一生短暫,卻極富傳奇色彩。她個性浪漫、反叛,具有豐富細膩的感受力與表現力。她以浪漫派女詩人的身份開始文學創作,後成為女性主義雜誌《青鞜》的成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她轉向小說創作,爆發出驚人的創作力,發表了《病鶴》《金魚繚亂》等作品。其作品感覺濃厚、細緻,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短篇小說《壽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頒獎典禮上,本屆比賽的各位評委依次發言,對參賽作品進行了評價,並為在場的參賽選手、翻譯愛好者提出了專業意見。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表示,此次選擇的翻譯原文看似簡單,其中卻有很多「陷阱」,所以很能考察譯者的能力。他提出,好的翻譯必須具備「信達雅」三項準則,而其中「信」是首位;很多譯者過度追求語言的精緻優美,卻忽略了譯文的準確性,希望能對此進行改善。
翻譯家林少華指出,或許是選手普遍比較年輕的緣故,很多參賽作品明顯受到了網絡語言和港臺腔的影響,這並不符合原文所在的語境;同時,他也非常看重翻譯的文學性,強調翻譯整體的美感,語感和美感都要到位。
翻譯家林少華作為評委發言
英語組一等獎得主丁婷作為獲獎選手代表發言,分享了自己在翻譯中的心得體會。她認為,文學翻譯首先要吃透原文,並發揮譯者注的作用,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作品;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不斷地對翻譯語言進行精雕細刻,愛上自己的譯作。但同時她也表示,翻譯是遺憾的藝術,即便獲得了一等獎,她對自己的參賽作品仍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並在現場一一列舉。
另一位發言的獲獎者代表則是日語組二等獎得主汪詩琪。她曾在大學裡專業學習翻譯,而今在上海博物館工作的她,依然把翻譯當作自己的愛好。在翻譯中,她喜愛研究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探索著無限接近原文的可能性,卻也苦惱於無法完全還原原文的遺憾。對她來說,翻譯就是與他者的對話,是她打開自我、認識廣闊世界的重要途徑。
2018年正值翻譯競賽發起15周年。2004年,為推進我國翻譯事業發展,發現和培養更多翻譯新人,上海翻譯家協會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聯合發起翻譯競賽活動。在各方努力下,2007年,翻譯競賽由單一語種發展為雙語種,目前已涵蓋英、日、法、俄、德、西、阿拉伯語等。2014年,活動方首次探索網絡投稿,並在滬江網上舉辦翻譯熱身賽,贏得了參賽選手的熱烈響應。
15年來,共有12301人參加翻譯競賽。從參賽選手行業分布來看,在校學生參賽人數最多,約佔73%;其次為教育從業者,約9.5%;其他為來自金融、科技、法律等各界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自由職業參賽選手人數越來越多。從參賽地區來看,上海領先,約45%,其次為廣東、北京、江蘇、山東、浙江等地,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的海外稿件。2016年第十三屆翻譯競賽中,就有一位美國籍選手獲得了優勝獎。在獲獎選手中有多位譯者,或多或少因此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與文學翻譯結緣、成為各大出版社的籤約譯者,比如第二屆日語組二等獎獲得者鄒波,如今已成為大賽的評委。還有翻譯過《十一種孤獨》《島》的陳新宇、翻譯過《秒速五釐米》的季麗曄、翻譯過《歲月無情》《從東方到西方》等的賴曉嬋、翻譯過《奧威爾日記》《皇家臥室》的宋僉,等等。
本屆翻譯競賽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承辦,滬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冠名並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