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www.51jrft.com/rwxy/sf/952.html
內容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區域遊戲是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區域環境與材料,自主選擇,自發探索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自主遊戲活動。區域遊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教師對幼兒區域遊戲的指導是幼兒能否在區域遊戲中得到較好發展的關鍵。
本文採用觀察法、訪談法、文獻法和案例分析法對常熟市A幼兒園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的指導現狀進行了研究,主要觀察了區域遊戲中環境的布置,教師的參與介入以及遊戲後的評價這三方面的內容。研究發現教師對環境的布置比較欠缺,教師參與介入幼兒的時機和方式不太合理,教師的評價手段和內容比較單一。針對這些現狀,本文進行了分析與思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查看完整論文請+Q: 351916072
關鍵字:大班區域遊戲教師指導
Key words: Kindergarten’s senior class; Area games;Teacher’s guidance目 錄
一、問題的提出 1
(一)課題來源 1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1
(三)研究對象和方法 2
二、相關研究現狀 2
(一)概念的界定 2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2
(三)國外的相關研究 3
三、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指導的現狀 4
(一)大班區域遊戲中環境布置的現狀 4
(二)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的參與介入的現狀 6
(三)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的遊戲評價的現狀 10
四、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指導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2
(一)大班區域遊戲中環境布置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2
(二)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的參與介入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3
(三)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的遊戲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5
五、解決對策和建議 15
(一)大班區域遊戲中環境布置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6
(二)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參與介入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6
(三)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遊戲評價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7
六、結語 18
參考文獻 19
附錄 20
附錄一 20
附錄二 20
附錄三 21
致謝 22
一、 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來源
遊戲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遊戲伴隨著兒童的發展,兒童也在遊戲中不斷的成長。在我國近100多年來,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園遊戲問題的認識和研究逐漸從直覺和經驗上升到自覺的理論探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教育活動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及了關於遊戲的教育建議:「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經常和他一起遊戲或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與成人交往的快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當幼兒不知怎麼加入同伴遊戲時,或提出請求不被接受時,建議他拿出玩具邀請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個角色加入同伴的遊戲。」遊戲對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以及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遊戲對幼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幼兒的遊戲並不是隨意的遊戲活動,有指導的進行遊戲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故幼兒的遊戲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在實習和見習過程中,筆者發現幼兒區域遊戲在幼兒園是很受重視的,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會對幼兒的遊戲進行遊戲記錄,也會對遊戲進行一些指導,但教師的指導大多局限於遊戲活動後的評價,對於遊戲環境的布置以及活動中的參與介入、觀察指導等是比較欠缺,在指導內容、參與介入和評價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基於以上問題,筆者認為,筆者有必要對幼兒園區域遊戲中教師的指導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深入分析並解決問題,加強幼兒園及教師對幼兒區域遊戲指導的重視。
http://www.51jrft.com/rwxy/sf/952.html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1.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在於通過綜合國內外學者關於區域遊戲以及區域遊戲中的指導的相關內容,了解當前幼兒園區域遊戲中教師指導的現狀,對幼兒園區域遊戲中教師指導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策略。
2.研究的意義:
遊戲是學前兒童的基本活動,也是學前兒童的基本權利。注重幼兒的遊戲是學前教育區別於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特徵。現今的幼兒園雖然對區域遊戲的開展極為重視,但教師對幼兒區域遊戲的指導確是十分欠缺的。因而,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在於通過調查研究幼兒園教師區域遊戲指導現狀,發現教師在指導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策略的制定解決這些問題,加強幼兒園教師對區域遊戲指導的重視。
(三)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常熟市A幼兒園大班的5個班級中的10個教師作為觀察對象,以班級中的教師和實習生為訪談對象進行了非正式的訪談。
2.研究方法
(1)文獻法:
筆者從中國知網和萬方資料庫上搜索了大量關於幼兒園遊戲指導以及遊戲講評的期刊、報告,並與之前所學的有關於遊戲指導的書籍、文獻相結合,分析研究這些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歸納總結出已有的研究結果和研究現狀。關於幼兒園區域遊戲中教師指導的書籍有:《幼兒園遊戲與指導》、《幼兒園角色遊戲指導手冊》、《學前兒童遊戲》、《給幼兒園教師的一百零一條建議:遊戲指導》等等。
(2)觀察法:
有目的、有意識的對常熟市幼兒園在自然狀態下開展的遊戲活動進行了直接、非參與性的觀察,觀察教師對區域遊戲的環境指導、教師的參與介入以及教師對遊戲的講評,及時做好記錄和分析,根據記錄到的事實,概括研究現象。
(3)訪談法:
在實習期間筆者通過與教師之間的非正式談話,了解教師對於區域遊戲指導與評價的認識和看法,並且通過訪談了解教師對區域遊戲環境的布置的看法。通過訪談去了解教師對區域遊戲指導的認識、看法以及重視程度,從而發現問題並制定合理的解決策略。
二、 相關研究現狀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1.區域遊戲的含義
區域遊戲是幼兒戶內自由遊戲的主要形式,是幼兒在遊戲區(或稱活動角、活動區)中所進行的某種特定活動。
2.區域遊戲指導的內容
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區域遊戲環境,組織和指導幼兒的區域遊戲是教師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師在區域遊戲的開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的一些研究者對遊戲指導的內容做了研究。如下:
區域遊戲的指導可以從環境、觀察、參與及講評四方面展開。邱學青在所著的《學前兒童遊戲》中指出:「教師在幼兒遊戲的過程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第一,為遊戲的開展做好準備活動,創設包括遊戲經驗、遊戲時間、遊戲環境等幾方面的條件;第二,觀察遊戲,了解遊戲的發展情況;第三,視遊戲需要參與介入遊戲,促進遊戲的發展;第四,根據遊戲開展情況,引導幼兒分享、提升幼兒遊戲經驗,並為下次遊戲做好準備。」
劉小英認為:「創造性遊戲(包括角色遊戲,表演遊戲、結構遊戲)將三大遊戲有機結合,採取開放式組織指導,開放壞境--增厚遊戲的物質基礎;開放指導--增強遊戲的互動效應;開放評價--尋找遊戲的快樂源泉。」
3.區域遊戲指導的方式和時機
成人參與兒童的遊戲可以提高兒童遊戲的質量和遊戲能力,但指導兒童遊戲的方式和時機都對幼兒遊戲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於教師遊戲指導的方式、介入指導的時機等,國內外也有相應的研究及分析。劉焱所編著的《幼兒園遊戲與指導》中也提到:「在確定幼兒需要幫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採取提供材料、平行遊戲、語言指導、肢體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來提供幼兒所需要的幫助。」
邱學青所著《學前兒童遊戲》中也提及「根據教師在遊戲過程中影響活動的形式,我們把介入遊戲的方式分為以下三種: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
周欣的《事論教師在遊戲中的作用》一文中,根據教師介入遊戲的方式將教師與幼兒園的互動分為平行式、合作式與外部幹預式三種類型。
陳建林關於《教師介入幼兒遊戲方式的研究》的論文中對教師介入幼兒遊戲的方式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教師教育觀念與介入的方式的不同對幼兒遊戲的介入效果有很大的把遊戲材料、空間安排和使用玩具的方式等因素分開進行研究,發現「改變壞境就可以改變兒童對空間的利用和選擇遊戲活動。」
(二)國外相關研究
在國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著作是關注成人教師參與幼兒遊戲的作用,以下就是一些國外的相關研究:
薩頓·史密斯(1982)提出介入兒童遊戲的程序:(1)參與並仔細辨別孩子的興趣和技巧;(2)投入參與;(3)跳出孩子的遊戲,做進一步觀察。以上強調的是觀察,可以與遊戲指導方法配合使用。
韋斯騰把遊戲材料、空間安排和使用玩具的方式等因素分開進行研究,發現「改變壞境就可以改變兒童對空間的利用和選擇遊戲活動。」
法伊夫·鉑金斯(1979年)認為:「也許安排早期兒童的環境,使他們最大限度的參與遊戲活動,和進行相互交往,是能夠也應該讓幼兒教師掌握的一種技能。」
Kitson的研究表明「成人參與遊戲可以豐富兒童的遊戲經驗,成人參與遊戲還使得遊戲對兒童智力和社會性發展的影響發揮到最大化。」
赫恩索(1980年)發現:當兒童接受成人建議時,他們進行象徵性遊戲的水平就更高了;兒童所有的玩具簡單時,成人的建議就越有促進作用。這反映了教師正確參與遊戲的重要性。
但也有一些研究表述了成人參與幼兒遊戲給幼兒遊戲帶來負面的影響。Wood(1980)研究發現許多成人會把遊戲與真實的生活混合在一起來指導幼兒的遊戲,若運用的語言不當很可能會打斷兒童的遊戲。Reynolds和Jones在研究中指出過於熱心的教師幹預會中斷兒童正在進行的遊戲活動事件,這種對兒童遊戲的打擾行為通常會對遊戲情節造成破壞性影響,致使兒童停止遊戲。
綜上所述,教師對幼兒遊戲的指導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教師指導對幼兒影響的正面與否,與教師的指導內容、指導方式和時機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因而,對於教師指導現狀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且迫切的。
三、 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指導的現狀
筆者將區域遊戲中教師的指導分為隱性指導和顯性指導兩方面,隱性指導是指教師將教育意圖滲透在環境、材料等事物之中,通過這些事物對幼兒產生影響以此達到教育目的的指導。如教師的遊戲準備,對遊戲環境的布置等;顯性指導是指能看到的教師在遊戲中與幼兒的互動,給幼兒帶來直接影響的指導。如教師在遊戲中的參與介入以及遊戲後的評價等。
(一)大班區域遊戲中環境布置的現狀
筆者在該幼兒園實習期間,觀察了該幼兒園大班的84次區域遊戲活動。筆者將區角環境的布置內容分為:
1.牆面環境的布置
筆者在觀察中發現,大多區角都會有背景牆面的設置,在幼兒園中教師會對區角背景牆面進行更換或布置,如「理髮店中『鏡子』皺了之後用銀色即時貼進行更換」;對「娃娃家」中的牆面進行重新布置,換成新的布藝背景,使「娃娃家」看上去更溫馨等。根據筆者與教師的訪談了解到在幼兒園中教師對於牆面的布置大多是在每年的寒暑假或每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星期內進行的,以教師製作布置為主。有些教師認為「幼兒能畫點畫掛在牆上就不錯了,他們能幹什麼?」也有教師說「我們牆面布置都是利用課餘時間和放學後,如果還要幼兒參與,他們動作慢,不知道要弄到什麼時候。」雖然牆面環境的布置比較耗時耗力,但是幼兒的參與實際上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能使幼兒活動滿足感。
2.遊戲材料的投放
教師在幼兒有需要或進行了有特點的教學活動、主題活動後會在區角中投放一些遊戲材料,如「幼兒園開展了關於『秋天』的主題活動後,在菜市場內投放了一些蘿蔔之類的蔬菜」。筆者在三個月內觀察到教師進行了23次的遊戲材料的投放。
筆者根據教師投放材料的區域,將區域遊戲中的材料分為益智玩具、角色遊戲材料、表演遊戲材料、建構遊戲材料和閱讀材料五種。如:教師將材料投放入角色遊戲區中,那麼這一材料我定義其為角色遊戲材料。
表1 投放材料的種類
材料種類 益智玩具 角色遊戲材料 表演遊戲材料 建構遊戲材料 閱讀材料
投放次數 0 11 4 8 0
由表1可以看出來,教師以角色遊戲材料和建構遊戲材料的投放居多,益智玩具和閱讀材料沒有進行投放,五種材料的投放中存在十分大的懸殊。
3.新遊戲區的開闢
筆者觀察到有的教師在一些教學活動和幼兒園組織的集體活動進行過後,會根據活動的內容和主題,在遊戲區開闢新的區角,這些區角有的比較靈活有的是固定的區角。如「有的班級在進行『地震來了我不怕』的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以及幼兒園組織的地震演習後,教師便開設了『消防員』的區域遊戲活動」。筆者在三個月內對五個班級的區角進行了觀察,發現總共只有增設了3個新遊戲區。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對教師進行了非正式的訪談:
筆者:你們教室的區角會變嗎?
教師:區角不會怎麼變的。
筆者:那麼區角的增設呢?在上完一些主題課程之後會增設區角嗎?
教師:一般區角不會變動,但是會在上完課後在區角中投放材料。
筆者:為什麼不怎麼增設區角呢?區角應該挺重要的,而且你們的區角不多。
教師:教室小,外面走廊也放不下多少區角。
根據筆者的觀察,筆者發現該幼兒園教室確實並不大。以下是教室結構:
由該教室結構圖可見,教室的面積和走廊面積都不大,教室的面積大約在55平米左右,走廊的寬度也只有1.5米左右,對於新遊戲區的開闢確實非常不容易。由圖也可以看到,教師對於遊戲區的設置並不合理,安靜的閱讀區和吵鬧的超市放在一起,安靜的醫院和小舞臺放在一起,這樣的搭配顯然不合理,不利於幼兒遊戲開展。
(二)大班區域遊戲中教師的參與介入的現狀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一種手段。筆者對該幼兒園區域遊戲中教師對遊戲的安排、教師介入幼兒遊戲的時機以及教師介入幼兒遊戲的方式都進行了觀察和分析。
1.教師對幼兒遊戲的安排
筆者對所觀察到的84起區域遊戲中教師對幼兒遊戲的安排情況進行了記錄,將遊戲的安排分為了教師讓幼兒自由選擇,教師為幼兒選擇以及教師分配後剩餘幼兒自由選擇。
教師為幼兒選擇:在幼兒園的遊戲活動選擇中,教師會為幼兒選擇哪種遊戲進行活動,有時教師會以小組的形式安排,如讓第一組去玩菜市場,第二組去玩理髮店,以此類推。有時教師會直接點名哪幾個幼兒去玩哪個遊戲,以此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