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兢: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遊戲活動區域對於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已被幼教工作者廣泛認同,但在與園長和教師進行以「區域遊戲」為主題的互動中,一線教師經常會有各種疑惑:「幼兒園該如何劃分區域?」「不同區域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教師如何做好遊戲的支持和指導?」這些問題表明,很多幼教工作者對於遊戲活動區域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不清的。對於這些問題,周兢教授給出了答案,並希望藉助國際兒童遊戲理論的新視角、新觀點來開闊廣大幼教工作者的思維。
遊戲、腦的發展和環境之間存在互益關係
我國幼兒園大多在「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和「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等理念的指導下,設置了各種遊戲活動區域,但有些教師並沒有深刻理解遊戲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影響。經過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兒童早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大腦發育的關鍵窗口區。影響兒童大腦發育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營養健康、遊戲活動和良性情感支持關係。
遊戲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在於激活兒童大腦神經元,幫助兒童大腦在發育關鍵窗口期建立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構建起良好的大腦發展地圖。新的遊戲理論將兒童遊戲與腦發展連接起來,探討基於遊戲的兒童活動與腦的發育關係,即兒童遊戲過程受到大腦活動影響以及遊戲能否促進大腦發展的問題。
研究證明,兒童積極參與遊戲活動,會形成一種互為促進的大腦活動狀態,出現類似於自我引導地進行大腦重塑的現象。遊戲專家們認定,兒童遊戲、腦的發展和豐富的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益的關係,即遊戲是一種神奇靈活的、不可預知的且具有創造性反應的活動,具有進化兒童潛質的力量,能夠通過豐富的環境因素作為介質,產生促進兒童大腦可塑性發展及其與現實連接的作用。
因此,遊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與途徑,這也通過對腦科學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
尋求「自主性遊戲」與「有目的遊戲」的平衡
那麼,接踵而來的問題便是,什麼樣的遊戲將有利於兒童的大腦發育?幼兒園又該如何劃分遊戲活動區域呢?研究發現,各種遊戲都有促進兒童大腦和全面發展的作用。從遊戲研究的角度來看,國際兒童遊戲理論將兒童遊戲分為兩大類型。
第一類兒童遊戲是受到廣泛重視的傳統類兒童自主性遊戲,如角色遊戲、建構遊戲和表演遊戲等。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遊戲。建構遊戲又稱結構遊戲,是幼兒利用各種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積木、插塑、金屬片等,將現實生活與幼兒的想像相結合,進行構造的一種遊戲。
建構遊戲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積木遊戲,這是不可替代的幼兒發展與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遊戲。尊崇兒童的遊戲天性,給兒童豐富快樂的遊戲體驗,讓兒童在遊戲中充分連接生活經驗,從而獲得自然整合的學習發展,是自主性遊戲關注的重點。
另外一類「有目的遊戲」也成為遊戲研究的重要內容。「有目的遊戲」又稱「遊戲工作」,在進化遊戲理論的研究中,重新定義為「進化的遊戲工作」,成為研究者高度重視的新的遊戲研究重點。「有目的遊戲」有更加清晰的教育目標,針對兒童某個領域發展的要求,採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幼兒學習。「有目的遊戲」兼有遊戲與活動的雙重特徵,可以靈活地成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例如,很多幼兒園在班級設有益智區、科學區等活動區域,以供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尋找同伴、自由開展遊戲。
縱觀國際學前教育實踐的發展,一些國家的學前課程綱領文件,如新加坡學前教育課程綱要,已經將兩種遊戲類型分別列入幼兒園課程要求,特別強調了在課程設置中要保證「有目的遊戲」的比重。一批優秀的幼兒園在延續傳統的以幼兒自主遊戲為中心課程的同時,正逐漸增加以幼兒學習發展為中心的「有目的遊戲」課程內容。我們可以認為,各國幼兒教育課程研究,正在尋求兒童「自主性遊戲」與「有目的遊戲」之間的平衡狀態。
目前國內很多幼兒園也在持續開展這兩類遊戲活動,但材料的投放和更替讓不少教師覺得困惑,那麼在這方面國外遊戲研究有何可供借鑑的做法呢?針對我國幼兒園不同經濟發展區域、不同類型水平的共性要求,為了能夠給大部分幼兒提供普惠性且豐富適宜的幼兒園遊戲活動區域玩具材料,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建議研究制定三種類型的區域材料。
第一,要考慮幼兒園遊戲活動區域的基礎材料,這是幼兒開展各種遊戲區域活動必需的玩具材料。比如,角色遊戲區域,幼兒開展各個角色遊戲主題活動所必需的基本設施和道具屬於基本材料範疇。研究不同主題的角色遊戲,我們發現這個區域的基本材料主要包括:仿真娃娃、桌椅、小床、衣櫃、物品架、廚房爐灶(灶臺、水槽、冰箱)、洗衣機等。這些基礎材料體積相對較大,擺放也基本固定,沒有明顯的主題特徵,可供兒童開展各種類型的角色遊戲主題活動。基本材料的主要作用是營造和創設角色遊戲開展的環境氛圍,激發兒童遊戲的興趣,為兒童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獨立的角色遊戲活動區域和平臺。
第二,幼兒園遊戲活動區域應當有一些拓展材料,即結合兒童具體遊戲主題或區域活動的大致內容提供的各種輔助材料。例如,在角色遊戲區域裡,開展「醫院」主題遊戲時,需要醫生角色服飾、醫療器械工具等。根據兒童開展的角色遊戲活動主題,這個區域的拓展材料又可以分為:娃娃家、醫院、餐廳、超市、理髮店、銀行、警署等多個主題類型。在自主性遊戲研究中,近年來研究者較多關注的是區域材料的投放和更替問題,探討如何通過玩具材料來拓展構建兒童遊戲的主題,更好地促進兒童遊戲的發展。
第三,幼兒園遊戲活動區域還應當有創意材料的存在。創意材料的配置與使用,可能在不同遊戲活動區域具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在角色遊戲區域中,創意材料是指根據兒童角色遊戲主題和情節發展的需要,由教師或幼兒共同開發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成型或未成型的活動材料。
開展「冷飲店」主題遊戲時,有教師和兒童自製的榨汁機和各類果汁輔料等,還有製作這些自製玩教具所需要的各種廢舊材料和輔助物品,如橡皮泥、紙張、彩筆、紙箱、積木等。這些創造性的遊戲材料通常是適應兒童遊戲情節發展的多種需要,由教師和幼兒手工加工改造而成,具有時效性和仿真性,能夠滿足兒童多種多樣的遊戲需求。
教師有效指導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在開展區域遊戲的過程中,教師在兩類遊戲中的定位和作用是什麼呢?是不是在幼兒自主遊戲,教師在旁觀察引導就好?英國兒童遊戲理論專家鮑勃·休斯指出,傳統遊戲理論過度強調兒童遊戲的自我實現感,即便是傳統的「遊戲工作」,也僅僅倡導提供寬鬆舒適的活動區域材料,讓兒童自由且舒適地在區域中操作。這樣的遊戲觀念與當前的兒童觀念存在的矛盾是,我們傳播的遊戲觀念並沒有將兒童看成是學習與發展中的個體,沒有重視兒童的成長需要不斷進化的遊戲過程。
在幼兒園的環境中,無論是自主性遊戲,還是「有目的遊戲」,都應當潛藏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要求,期待著兒童通過遊戲探索、學習、拓展各種有效的學習經驗。與之相關的是,無論是兒童的自主性遊戲,還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有目的遊戲」,教師都不能處於無關旁觀的狀態,必須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
在自主性遊戲中,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兒童能在遊戲中學習與發展的概念,要有兒童學習與發展階段過程的框架性認識,要有符合兒童特點規律、支持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遊戲活動指導。否則,任何一個遊戲活動區域都可能成為兒童心理舒適而輕鬆待著的地方,永遠不會自動形成對兒童學習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環境。
那麼,教師怎樣在遊戲活動中做好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支持和指導工作呢?「有目的遊戲」作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教師在計劃兒童遊戲學習時,必須考慮幾個基本的要求:
一是「有目的遊戲」是有「學習目的」的遊戲。教師在設計或者組織兒童學習時,要仔細分析這一類遊戲中潛藏的學習目標,充分考慮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成長序列。
二是「有目的遊戲」應當是有學習目的的「遊戲」。用遊戲的方式來學習,不僅能讓兒童快樂學習,而且能讓兒童有效學習。成功的「有目的遊戲」的活動設計,應允許兒童經歷四個階段的學習循環:感悟——探究——獲得——應用。
三是教師在組織「有目的遊戲」時,需要對兒童學習給予鷹架。教師在支持指導「有目的遊戲」時,可能採用的方法包括:示範證明、分解任務、提供建議和解決問題的路徑、提問追問和及時反饋,等等。
四是觀察評價幼兒在「有目的遊戲」中的學習與發展。只有教師真正理解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過程,認識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經驗序列,帶著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框架認識去看「有目的遊戲」中的兒童,才能從兒童行為的「監督者」轉變為「觀察者」,才能真實、全面地促進兒童的發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必須成為兒童有目的遊戲的觀察者與評價者,否則他們所設計和指導的「有目的遊戲」活動區域,將無法具備促進兒童發展的有效性,也會游離於幼兒園課程價值之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