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兢|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世界學前教育組織中國委員會執行主席
早期閱讀,不等於早期識字
在人們普遍比較重視兒童語言學習和早期閱讀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是將早期閱讀和早期識字等同起來,用識字來代替閱讀,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和做法。我們要強調的是,早期閱讀不等於早期識字,更不等於把大量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學習的識字活動。
兒童進行早期閱讀的重要基礎是
(1)豐富的口語詞彙和對語音的敏感性。這是兒童進行早期閱讀的必要條件,因為它決定了兒童在看到書面文字的時候能否將之與口語字詞對應起來,或者能否對聽到的話語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2)有學習並欣賞書面語言的動機。兒童對書面語言的興趣和知識,是通過自身的經驗建立起來的。因此在學前階段,兒童需要擁有自己的書,需要有自己隨時可以取閱的圖書,需要有人給他們講述和朗讀書上的內容,還要有機會經常看到別人閱讀和寫字。通過這樣一些互動的過程,讓兒童理解書面語言的意義,同時建立起熱愛閱讀的積極情感,這也為他們成為一個成功的閱讀者作了必要的準備。
(3)對文字敏感並逐步積累起有關文字的知識。在閱讀過程中逐步獲得的有關文字的知識,有助於兒童對學習閱讀產生興趣並較快地掌握書面語言。
簡而言之,對兒童終生學習有益的早期閱讀教育有四個標準:
第一,要有利於提升幼兒對書籍和文字符號的興趣;
第二,要有利於幫助幼兒在閱讀中建立起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三,幼兒可以運用口頭語言理解閱讀內容;
第四,幼兒在閱讀中能獲得基本的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
因此,家長和教師在判斷各種「早期閱讀教育」產品究竟是否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時,要注意辨別這種「早期閱讀」是以指引孩子閱讀圖書養成閱讀能力為目標,還是以讓孩子識字為終極目的。不管以什麼名義打什麼旗號的東西,如果將閱讀重點導向識字的話,我們都應謹慎對待。
自主、多元、分享,讓孩子終生受用
現在社會上有形形色色針對孩子的閱讀理論和閱讀產品,難免良莠不齊。這裡我們向家長和教師介紹三種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早期閱讀理念。
第一種是自主閱讀理論。
自主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學習的基礎,人的早期閱讀能力往往決定了後期的學業成就,閱讀是未來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條件。國外一系列研究發現,人的閱讀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3歲~8歲是獲得閱讀能力的學習,8歲以上是通過閱讀獲得方法的學習。自主閱讀理論還認為,閱讀能力是指一個人閱讀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在終生學習時代對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和多元價值的觀念善於去蕪存菁的能力;通過閱讀跟書本對話;通過閱讀逐步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閱讀強調的不是孩子是否學會了認字,是否會讀書,而是強調孩子在還不認字時就開始形成良好的新聞記者興趣,建立起正確的閱讀態度。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通過適當的方式和策略掌握書本的內容,將有效的信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和自己的經驗建立一種聯繫。自主閱讀強調對話的能力。
第二種是多元閱讀理論。
多元閱讀理論主要涉及四個方面:
一、強調多元閱讀途徑的嘗試,看圖畫、看書本是閱讀,看電視也是閱讀,看各種表演也是閱讀。
二、強調多元閱讀材料的選擇,從閱讀的題材到閱讀的體裁形式多樣。
三、強調多元閱讀互動關係的建立,家長和教師可以和孩子一起選書、看書。在這個過程中提問、思考都應是互動的。
四、強調多元閱讀情境的創設,家長和教師要把家庭、學校和各種社會文化場所當成兒童閱讀的情境。
第三種是分享閱讀理論。
分享閱讀理論是一種強調共同享受讀書樂趣的早期閱讀理論,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輕鬆有效的教育,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讓孩子儘快從依賴閱讀過渡到獨立閱讀。
早期教育要把孩子的興趣放在第一位,培養一個終生熱愛學習的孩子一定注意不要讓他在早期就對閱讀感到厭倦,如果一個孩子在早期學會了幾千個字,但是他認為閱讀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只不過是在大人指導下認識很多字,那麼我們的閱讀教育就是失敗的。分享閱讀理論強調從學習說話開始逐步增加伴隨閱讀的文字。分享閱讀理論不反對兒童識字,但要求兒童自然而然地獲得漢字的信息。所以要注意的是在分享閱讀的過程中伴隨識字的原則不能動搖,不能將「分享閱讀伴隨識字」變成「分享識字伴隨閱讀」。
總之,兒童的早期閱讀是兒童語言教育的一個有效組成部分,應遵循語言教育的有關原則,這就是:
兒童的語言學習是整體性的學習。
兒童的語言學習是自然而然的學習。
兒童的語言學習是有效和有用的學習。
兒童的語言學習是整合的學習。
兒童的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
兒童的語言學習是創造性的學習。
希望家長和教師掌握這幾條原則,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有的放矢地選擇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來源:書香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