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mosquito)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圖1),在恐龍時代就已經存在。蚊子家族龐大,約有三千多個種,地球上各大洲均有其足跡,甚至在極寒的北極和南極地區也可以發現蚊子的蹤影。蚊子可攜帶或傳播數百種病原,是人類的頭號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因蚊子的叮咬而染病喪命。其實,不止人類,陸地上其它大部分哺乳動物,也都飽受蚊蟲侵害。
圖1 血餐後的蚊子 (攝影:趙路)
蚊子攜帶的病毒有兩大類:即,蚊媒病毒(mosquito-borne virus)和蚊蟲特異性病毒(mosquito-specific virus)。
蚊媒病毒,如登革病毒、乙腦病毒、寨卡病毒、鴨坦布蘇病毒和東西方馬腦炎病毒等,它們可以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給人或動物並引起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發熱、腦炎、關節炎和出血熱等。蚊蟲特異性病毒,如庫蚊黃病毒和蚊濃核病毒等,它們僅感染蚊蟲,具有殺蚊或阻斷蚊蟲傳播病毒的潛能。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非常重視蚊蟲媒介控制及其病毒引起的公共衛生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調查研究,然而,目前缺乏一個匯集我國各個地區媒介蚊蟲和相關病毒的種類、豐度和時空信息的圖譜。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調研1953年至2019年出版的中國地區「蚊」和「病毒」相關的所有中英文文獻,提取了蚊種、病毒種類、分布和時間等信息,創建了我國首個已知的媒介蚊蟲和病毒綜合地理信息數據集。研究表明,我國31個省市已知的可作為媒介傳播或攜帶病毒的蚊子有7屬55種(圖2);其中蚊媒病毒有7科8屬26種,蚊蟲特異性病毒有13科13屬30種(圖3)。
圖2 中國媒介蚊蟲種類和地理分布
圖3 中國媒介蚊蟲攜帶病毒種類和地理分布
我國蚊子中發現最多的前五種病毒為乙腦病毒、遼寧病毒、登革病毒、庫蚊黃病毒和版納病毒;攜帶病毒最多的蚊子為三帶喙庫蚊、白紋伊蚊(亞洲虎紋)和致倦庫蚊;雲南省的蚊子和病毒分布的多樣性最高。除了高原亞寒帶和寒溫帶外,我國其他氣候區均有蚊媒病毒或蚊蟲特異性病毒的分布報導。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蚊子分布範圍的邊界不斷擴大、蚊蟲抗藥性等問題的產生,新發和再發蚊媒疾病流行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媒介蚊蟲和病毒的調查和監測,更好的應對其威脅。
該研究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揭示了中國的媒介蚊蟲和病毒的種類及時空地理分布,不僅對我國從事蚊媒病毒及其傳播媒介研究的科學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還為我國蚊媒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意義重大。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出版集團《自然》(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Data,題為A dataset of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mosquito-associated viruses and their mosquito vectors in China(中國媒介蚊蟲和相關病毒的多樣性及地理分布信息綜合數據集)。武漢病毒所博士研究生Evans Atoni和趙路為論文第一作者,袁志明研究員、夏菡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中非中心項目(SAJC201605)和湖北省衛健委青年科研項目(WJ2019Q060)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