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勵志欣賞】
編者按:
假期對於教師來說,是難得的休整期,但也是難得的充電期。通過讀書改善自己的專業結構,生成專業智慧,構建專業精神。讀書讓人有博愛之心而無邪惡之氣,有深沉之思而無浮躁之為,讀書給人生以智慧的啟迪。讀書對於一個教師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專業價值。
基於此,工作室整理分享《一名高中化學老師的讀書感悟》和《讀書在悟,悟在人生》兩篇文章,希望能看到本文的讀者,利用寒假好好閱讀,營造書香假期。
《一名高中化學老師的讀書感悟》
費爾巴哈說,人是他自己食物的產物。從身體發育來看,吃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從精神發育來看,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世界由他閱讀的圖書塑造,讀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讀書,讓我們有一個寧靜的心態,從容的心情,理智的頭腦,開放的胸懷。
作為一名理科老師,今天來和大家談談我工作之後的閱讀。十幾年前我剛從學校畢業走上講臺的時候,並沒有覺得閱讀很重要,因為我既不想當文青,也不想當憤青,我只有一個最樸素的想法——把課上好,把書教好。可是我驚訝地發現儘管自己是剛學完四年化學,並且獲得「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的有志青年,但眼下既不會做高考題也不知怎麼把課本上短短四五行字的內容撐成一節課。我真是羞愧難當,根本不敢把這一秘密告訴任何人,只能暗地裡拼命閱讀「高中化學教參」、「重難點手冊」、「三年五年」、「高中化學教案選」等書籍,我在大半年時間內熟讀了「重難點」,刷完了十年的高考題,終於找回了一點自信。
可是,接下來麻煩又來了。因為是年青教師,我似乎更容易被學生挑釁,他們總找來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刁難我,無比得意地看我臉紅脖子粗。我驚恐地發現,我熟讀的那些「重難點」、「三年五年」之類的書,他們手中也都有。為洗刷恥辱,我只能發奮圖強。我閱讀「無機化學」、「高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有機反應歷程」、「結構化學」、「物理化學」等書,有些書離開了大學之後也未必容易讀懂了,我只好先買了放在書櫥裡顯眼的位置以備不時之需。心中常常感慨: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漸漸地,我感覺老了。我遇到的更年青的學生去圍觀他們更年青的老師去了。我如同一個過氣歌星,周圍逐漸安靜下來。這使得我有機會靜心思考:除了教會學生能做高考題,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嗎?我的學生不會都當化學家,那麼當他們很快淡忘了化學知識之後還剩下什麼?我們通過閱讀今天的教科書就可以方便地學到科學知識,而且由於科學的進步,我們從現代教科書上所學的知識甚至比經典著作中的更完善。但是,教科書所提供的只是結晶狀態的凝固知識,而科學本身是歷史的、創造的、流動的,在這歷史、創造和流動過程之中,一些東西蒸發了,另一些東西積澱了,只有科學思想、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保持著永恆的活力。我得在科學元典中尋找那些充滿活力的科學精神,那才是真正值得後人繼承的。我在「化學基礎論」中看拉瓦錫怎樣推翻統治百年之餘的燃素理論,我在「化學哲學新體系」中看道爾頓怎樣奠定物質結構理論的基礎,我在「雙螺旋」中看沃森和克裡克怎樣運用理性思維和實驗數據天才地提出DNA的結構。慢慢地,我發現各科是相通的,要理解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僅限於閱讀化學類書籍是不夠的。我的書櫥裡多了「物理學的進化」、「量子物理史化」、「從混沌到有序」、「猜想與反駁」、「萬物簡史」、「科學的旅程」等各科經典。在它們的指引下,科學在我眼中越來越生動起來,原來一個個冷眼看人低的概念變成了一部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當我把對它們的新感受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一種智慧的傳遞。
十幾年前,當我有幸有了一種新身份——一名女孩兒的父親時,我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極大地激發了。我驚奇於嬰兒怎麼能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學會那麼複雜的語法和表達,之後又怎麼有了邏輯和推理?我好奇於任何一項學習素材在孩子的頭腦中是怎麼被加工的,又會變成什麼產品出來?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他引導學生思考:礦物肥料這種無生命的東西,怎麼在植物機體裡變成「西紅柿的甘美的肉汁」,變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類似地,學生的學習本質,教育的最終目的,這些問題都使我著迷。我一邊在實踐中思考,一邊在書籍中尋求指引。我發現這下我走火入魔了,書櫥裡的書迅速擴張,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真是個無底洞啊,只愁時間不夠用。而且,為了滿足我閱讀方面的好奇心,新的需求來了。今天,當有新教師聽課之後,捧著教科書困惑地問我,我怎麼才能想出來課可以這麼上呢?書上不是只有四五行字嗎?我會想起自己的功利閱讀之路,對他們說,早些從課本、重難點中移開目光,開始你廣闊的閱讀吧。即便只是想上好一節化學課,也是可以忙上一輩子的。那我豈不是忙死了,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哎!他們也會這樣感喟。我想到一氧化碳與氧氣對血紅蛋白的爭奪,當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後,氧氣便難以進入血液,人便會中毒至死。我想,如果如同一氧化碳般的事情少發生些,比如少上幾節輔導課,少刷幾本教輔書,少考幾次不必要的試,那是不是能讓新鮮的氧氣進來?是不是可以留出時間來進行有品質的閱讀?這是不是會帶來更有品質的課堂?由此是不是會引發學生們更有品質的學習?當然,一氧化碳中毒後,必須依賴於氧氣的主動進入才能趕走一氧化碳。這個主動其實也不難,因為大家都知道還是新鮮空氣好,一氧化碳是有毒的。當我們有意識地走上閱讀之路後,純正的學習品味一定也會慢慢建立。
今天,我這個已步入中青年的人常會看著書櫥裡那些讀了或正在讀或還沒讀的書,心中既得意又後悔,能早點開始就好了。你們還不到我的一半年齡,你們能早些開始嗎?
大家都知道,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除了德國,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裡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裡,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裡靜悄悄地讀書。而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中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佔人口的1/4還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有小物件,也有尖端產品。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作為老師,特別是理科老師,讓我們行萬裡路之前,先認真讀萬卷書吧,用我們的行為去教育我們的學生。
《讀書在悟 悟在人生》
泰戈爾說「使鵝卵石至臻至美的,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同樣,使人生曼妙別致的,不是他人的修飾,而是書香的滋養豐潤。「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以書香滋養人生,結合人生來讀書,在書中悟情、悟理、悟趣,別有一番天地。
關於讀書的精闢論斷有很多,「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然而,不論秉持何種讀書觀,倘若只止步於瀏覽速讀,滿足於閱讀數量,也就談不上體悟文字真諦、採擷智慧精華、充盈妙麗人生了。「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終歸來講還是慢功細活,不是一日之功,書中的道理,有些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悟懂、悟通、悟透,往往需要終生去體味,去感悟,去踐行。
一本好書,看完之後,你可能深受啟發,茅塞頓開;但也許你因書中的描述形成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感悟,從而聯繫到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後者比前者更難能可貴。閱讀是精神生命的成長和延續,它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有好的書籍相伴,才會有好的態度相生、好的思考相隨,才能揀到「純淨的寶石」。對於黨的領導幹部來說,不管以後人生坐標如何切換,周圍環境如何複雜,堅持在讀中悟,通過閱讀滋養人生、涵養心態、益智增德,為個人成長補鈣充電,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定能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做到心無雜念,德無雜質,行不亂章,做人氣定神閒、處事遊刃有餘,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有價值的人。
學會「反芻」,在回味中感悟。讀有所悟才會有所得、有所成,然而悟也有深淺、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要想「大徹大悟」,還要學會「反芻」,像「老牛吃草」一樣。「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讀書要慢,講究反覆讀,有空的時候,自己懂的、不懂的書全部吞進去,當在成長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時候,就調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咀嚼」之後,書中營養就可以真正融入進骨子裡,悟出的成果就可以真正運用到做人幹事上,得其精要。
保持定力。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那人們為什麼還是不願閱讀呢,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生活中,在市場經濟的名利考驗、網絡時代的信息浪潮下,人們失去了一種安靜閱讀的定力,「有書無心」。古人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讀書正是如此,要想在讀書中刻錄精神長相,悟出人生真諦,實現人生追求,窺見非常之觀,需始終保持求知若渴的態度,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嚮往,一種工作方式,摒棄心浮氣躁,耐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以閃轉騰挪的擠勁,心無旁騖的鑽勁,愚公移山的笨勁,鍥而不捨的韌勁,慢慢讀,細細品,深深悟,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更上一個階梯,精神提升一個層次,真正學有所悟,悟有所得,以鞏固立身之本、夯實從政之基,成為人生贏家。
注重心靈感悟。無論現代人多麼功利,總得給攸關心靈的閱讀留出空間。著名評論家雷達說,他很懷念這樣的自己:「在書店的一角斜倚著,默默地讀著,不覺天已黃昏;在圖書館坐了一整天,閉館的電鈴聲響了,周圍的人都走了,我滿足地伸了個懶腰;午睡時看書,書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書是心靈的香水,是生命的「雕刻刀」,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人一生中無論何業、無論老少、無論寒暑、無論何時都宜讀書。但現在有的人卻把讀書當作裝點門面、附庸風雅的工具,只滿足於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還有的讀書忽冷忽熱、一曝十寒,「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看見可能對自己有用的書就「愛不釋手」,但之後就束之高閣,終無所獲。有閱讀人不倒,有閱讀人不老,閱讀讓人精神豐盈、人格充實,在各種思潮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細讀深耕,對於領導幹部來說不可或缺。摒棄目的性、功利性,陽光下,放一張安靜的書桌,細細品味書中的喜怒哀樂,深深體會蘊藏在文字後面的歷史真實、科學道理、人心善良、審美情韻,從中獲得滌蕩塵埃、潔淨心靈的力量,獲得智慧啟發,悟出道理,並將道理沉澱在血液裡,融匯到從政行為中,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書本是「甜」的,有一顆惜時好學的心,無人不可讀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點化我們、激勵我們,培育我們、成就我們,結合人生去讀書,在讀書中心有所悟,在有所悟中「心境如花」,遇到更好的自己,走向更明媚的人生。
工作室理念:
做「授學悟道,點化人生」之師,立德樹人
審 核:王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