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事實上,許多道理中大部分都來自父母,父母的道理基本上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伴隨其左右。三個月的孩子吮吸手指,以此了解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世界,父母卻不斷地提醒他,不要吃手要講究衛生;這個孩子剛上幼兒園,被告知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孩子第一次走進小學,父母開始叮囑見到老師要問好,做個有禮貌的孩子;18歲的孩子考上大學,第一次離家,父母告訴他出門在外少惹是非;28歲的孩子還沒談對象,父母不斷的提醒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先成家後立業。每個父母教給孩子的道理各不相同,其中隱含著父母的三觀,有哪三觀呢?我想大家都知道,1.世界觀,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2.人生觀,人為什麼活著?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生活,3.價值觀,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麼活才算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三觀正確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礎,決定了一個人所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對幸福的認知。父母持正確的三觀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三觀不正確的父母難以教育出一個了解人生意義和價值並擁有感知幸福能力的孩子。例如一個將金錢作為主要人生意義的父母,勢必把追求金錢作為人生最重要的道理講給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為了獲得金錢不擇手段,甚至觸犯法律而不知。父母是孩子三觀的啟蒙者,然而在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很少去關注孩子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與此同時,父母自己的三觀,不知不覺中對孩子言傳身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三觀不正,很容易就把孩子引向歧途。這樣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異,才華斐然,也難以取得傲人的成就。甚至越是優秀的人才,對社會潛在的危險就越大。忽視對三觀的教育已成普遍性的問題。而背後最大的問題就是許多父母沒有正確的三觀。他們甚至對人對事沒有自己的信仰和主見,往往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正確的三觀,首先是有是非底線。一個三觀正確的人判斷做一件事的標準不是這件事帶來什麼,而是因為這件事是正確的,是必須做的,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妥協,不盲從。如果把三觀放在我們具體的生活當中去看,實際上就是對人生的認知和態度。簡單的就是說,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比如,有的人想成為有能力的人,將實現個人價值作為人生的終極追求,這種追求與金錢物質無關。有的人則希望成為一個有錢人,他們判斷人生的價值標準就是有更多的錢。決定做一件事的標準就是獲得多少錢。當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拼搏獲得金錢並自始至終堅守這個底線,他的三觀就是正確的。當通過欺騙敲詐獲得金錢,甚至沒有任何底線,只要給錢,什麼都做,三觀就是不正確的。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三觀首要條件是,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對人生劃有有是非界限。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何設置這樣一個道德底線呢?世界上那麼多觀點,那麼多道理,該相信誰呢?如果他發現我們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亮的情況下走過去,那他以後就會像我們這樣橫穿馬路,也許因此就會出現殘禍。
1.一個人要有信仰,信仰是一個人的精氣神,是對生活充滿激情,具有道德底線,是在物慾橫流中堅持原則和立場不迷失。是一種人生追求。在千難萬險中依然自信熱情而不懈怠。朋友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過馬路遇到紅燈,路上沒有汽車通過,她發現身邊一個老太太在安靜地站在那裡等綠燈,她問那個老太太:『』路上並沒有汽車通過,為什麼不走過去『』?老太太回答說:『』也許我們身後就有一個孩子在窗前看街景,自己就先樹立正確的三觀,在一言一行中影響孩子的三觀,讓孩子真正懂得過好人生的道理『』。心中有信仰,相信自己的行為會無形中影響到別人,老太太才堅守規則,有了精神力量,有了做人做事的原則和道德德底線。不論信仰什麼都值得尊重,但要有真正的信仰,而不是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當然,作為中國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有愛,是每個人的信仰,也是每個人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
2.多讀經典書,到處遊覽看世界。一個人三觀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的高度。經常閱讀各類經典書,去世界各地遊覽的人,不僅擁有豐富的知識面,同時思維也被打開,有開闊的眼界。他們不會被一種觀點所牽引,更不會因為某處風景而駐足。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而且不受他人的影響。因此,他們所建立的三觀會相對更加的全面立體真實。總之,道理不是講出來的,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像今天你一樣感嘆,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請各位朋友想一想,你的三觀是什麼樣子的?同時問問你的孩子,他的三觀和你的一樣嗎?剛才的例子講到了過馬路時的情景,想一想你在過馬路的時候做的是什麼樣的榜樣呢?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中國式過馬路『』,想像這個場景,想想你平時給孩子做了哪些優秀的榜樣呢?不一定才華橫溢,但要熱愛生活。在孩子眼中,每個父父母無需成為比爾蓋茨,賈伯斯影響世界的人,也無需像徐志摩齊白石那樣才華橫溢。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全心投入到工作生活中的熱情所傳遞給他的正能量。許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缺乏學習熱情,在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不停的抱怨,甚至放棄。父母從未講過自己對待工作時是否始終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不熱愛工作,整天抱怨工作太麻煩,生活太艱難的父母,只會傳遞給孩子消極的負能量,使孩子也變得抱怨消極,甚至對一切都失去信心和熱情,包括學習。在父母影響下,會覺得自己學的再好也是沒有用的,將來工作了,依然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依然過得不開心,既然如此,不如把學習的時間用在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上。這樣的想法讓孩子對學習毫無熱情,卻專注於玩弄。相反,那些熱衷於工作,勇於克服困難,對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積極的正能量。在這樣父母的影響下,孩子就會對工作生活學習充滿信心和熱情。
熱愛是讓人一往無前的力量,是取得偉大成就唯一的途徑。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都必須是喜歡它,熱愛它。無論是父母對待工作,還是孩子對待學習都是如此。如果父母不能讓孩子有這樣的意識,並且不能身體力行做熱愛工作的榜樣,依然有錯失孩子因熱愛而偉大的機會。有人說,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視工作為一種義務,那人生就是地獄。那我們把這句話放在孩子身上,就是,如果孩子視學習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孩子視學習為義務,那人生就是地獄。培養孩子高效的根本在於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讓他愛上學習,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把學習當成是為父母老師而學的任務。培養興趣唯一的途徑是,做熱愛工作和生活的正能量的父母。即使沒有超群的才華,過人的能力,依然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追求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成就。
李明是新聞記者,寫的一手好文章,遇到有挑戰性的採訪,他都會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甚至犧牲了陪伴兒子的時間。兒子抱怨爸爸太忙時,李明都會抱起兒子笑著對兒子說:『』爸爸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希望做好每一次採訪,寫好每一篇文章,但是爸爸能做好採訪,寫好文章並不是天生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孩子似懂非懂,但這個小人從爸爸的表情中,從通宵亮著的燈大概明白了努力的意義。
隨著職場競爭的激烈,原來只負責寫文章的李明被邀請寫文章同時拍攝照片,拍攝照片,雖然大學學過新聞攝影,但是沒有拍過一張自己滿意的照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就報了一個攝影班,開始學習,每天起早貪黑的拿著單反串街走巷進行拍攝,有空帶著兒子一起出去,讓孩子當模特,全程體驗了李明從連孩子子一個身影都拍不清楚的新手成長為孩子每一個微表情都能抓住的攝影高手。當兒子發現爸爸相機下自己的變化時,他興奮地歡呼,爸爸你真棒!在爸爸的影響下,兒子小小的年紀,懂得了如何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有一次他的數學考試失利,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向父母隱瞞成績,更沒有找各種藉口推脫。而是告訴爸爸數學課這段時間學的東西我不太懂,我一定會好好學的。以後他每天在寫完作業之後就對之前的知識進行強化複習。不懂的就向父母老師請教。當他拿著一張滿分的數學試卷興高採烈的出現在李明面前,大喊著:『』爸爸,我做到了!『』李明分明看到了兒子心中溢出來的熱情。
在這個世界上天才極少,絕大多數都是平凡普通的,他們會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而應對這些困難和挫折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對幸福的感知度。如果李明面對工作的困難選擇抱怨:『』我們領導真是瘋了,居然讓我一個拿筆頭的去拿相機拍照,真受夠了,不想幹了!『』。這似乎是很多人的正常反應,但是不要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很小,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遠非你的想像。即使孩子真的聽不懂,也能從你的表情和語氣中感受到煩躁抱怨。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即使孩子成績很好,工作能力很強,擁有看起來很不錯的工作和家庭,因為缺缺少熱愛和方向,感受不到幸福。所以請記住,決定孩子未來生活質量的不是出色的學習成績,也不是才華橫溢的能力,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對生活對工作的熱愛。而這一切,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要言傳身教。因此,父母的三觀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